高2015级高二模块考试一
历史 试卷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
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
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思想主要源于
A.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B.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
C.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 D.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
3.明朝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据材料可知
A.制瓷业在明代进入彩瓷时期 B.官营手工业以明代开始日益衰落
C.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D.明代制瓷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5.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8.“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
9.“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晌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0.“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改变了内陆交通面貌的是
A.飞机 B.火车 C.汽船 D.汽车
11.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12.陈启源的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封闭,致使陈不得不迁厂于澳门。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织布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官股,另募商股,最终建立了大生纱厂。.这充分说明
A.实业救国思想得到清政府的充分认可
B.大生纱厂是一个官商合办的官办企业
C.官僚资本主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封建势力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双重作用
13.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
A.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 B.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
C.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D.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
14.下图是1929—1939年美国经济发展的柱状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 B.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C.美国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殖民掠夺 D.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
1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16.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他的企业也最为红火。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是
A.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B.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C.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D.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7.钱满素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说:“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政府干预经济,二是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这里美国“政府对人民的福利负责”的具体表现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调整农业生产 D.实施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18.20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A.自由放任经济的时代 B.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
C.福利国家发展的时代 D.发展“国营经济”的时代
19.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民都是资本家。”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
20.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2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22.“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历史探究小组在介绍某国际组织时说:“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有的领土横贯大陆,有的是浩瀚大洋中的岛屿。”这一国际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东南亚国家联盟
24.二战前的几百年,西欧几乎是大战不出十年,小打年年有。但二战后西欧各国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为玉帛。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彼此国界形同虚设的地步了。这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 D.美国称霸全球战略
25.“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庞地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付给韩国装配工人,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主要说明
A.美国汽车生产离不开其它国家 B.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特征
C.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 D.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
26.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下列事件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7.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欧元的使用
A.加强了民众对欧洲的认同感 B.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C.表明欧元成为欧洲统一货币 D.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28.“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不能忘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A.注重以人为本 B.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人的前生未来
29.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右图中有一句“父母教,须 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0.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就体制而言,整个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以专制主义为特征的,这很难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凸现,而形成真正的人文文化。不过,无论哪种社会体制,都有其发展相对薄弱的时期,就有可能产生相反方向的文化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统治力的式微,诸侯并起。学逐步走向民间,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等,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产生“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中国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峰——民国时期。和同期的政治斗争一样,民国的思想文化斗争也异常尖锐、激烈和错综复杂。思想界群体和思想流派甚多,思想文化论战此伏彼起。民主与科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时期的多元化制度所造成多元文化以及自由学术环境。
——摘编自《中国人文文化的两次鼎盛时期》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考查两次人文文化高峰期,概括其生成环境方面的共性特征。
(10分)
(2)据材料三分析“儒家学说取得非凡成功” 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材料二 日本的改革家们曾预想用“西方的技术、东方的道德”作为日本变革的方式,但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与实行近代化是相背离的”,此后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上,政府设立工部省等机构,开办了众多国营企业,其景象可以与清王朝的洋务运动相互辉映。但是很快政府认识到国有官营弊端太大,便毅然改弦更张推行民营化,伊藤博文认为,明治政府创办各种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示以实利,以诱人民”,当这些工矿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工人方面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政府就应该把这些官菅企业售给民间商社。民营化运动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快速成长。
——摘编自《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经济近代化的措施,并分析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日两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10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9月)
一、选择题:
1-5 DBCCD 6-10 DCCCB 11-15 BDADC
16-20 DDBCB 21-25 CDBCB 25-30 DABBC
二、非选择题
31、
(1)社会转型期;国家分裂动荡,专制体制受冲击;新经济因素;新阶级力量壮大,新旧力量斗争激烈;教育平民化文化垄断被打破;思想相对自由,社会环境宽松。(10分)
(2) 它经过历代的发展改造,受到统治者和富人的支持;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合乎时机。(6分)
32.
(1)特点:政府主导,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具有垄断地位。(4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有诱导和阻碍双重影响。(4分)
(2)措施:设立专门政府机构管理,创办国营企业,推行民营化。(4分)
作用:经济近代化是日本全方位改革的一部分,国营企业对工业发展起到示范和诱导作用,民营化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2分)
(3)同:政府干预经济发展,(2分)
异:中国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日本逐渐转向民营化(4分)
原因:中国政治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维护封建统治)日本进行全方位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