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专练(参考答案)
【知识点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应用
1、做“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开始计时,滑至底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停止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2cm/s
B.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4cm/s
C.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6cm/s
D.斜面的倾斜度越大越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t=5s,行驶的路程是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故A正确,B、C错误;
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因此,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倾斜度越大,实验时间越小,不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D错误。
2、如图为百米赛跑比赛场景,第1跑道的小华前半程用时8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终点裁判员采用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成绩排名
B.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7.1m/s
C.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D.终点裁判员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长
【答案】B
【解析】终点裁判员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对成绩进行排名,故A错误;
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
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短,故D错误。
3、图﹣1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滑下。
(1)由图﹣1可知,小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图中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4)图﹣2是“激流勇进”游乐项目,游船从高处沿滑道下滑,冲入水中,极具挑战性。为保证安全,需适当减小游船滑到底端的速度,请结合上述实验,给滑道设计者提一个合理建议: 。
【答案】(1)变速;(2)0.16;(3)大;(4)降低滑道的高度。
【解析】(1)由图﹣1可知,小车通过AB段和BC段的路程都相等,但通过AB段的时间比通过BC段的时间大,所以小车这个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2)图中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时间偏小,在路程准确的情况下,由可知,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4)由题可知,斜面越高,游船滑动低端时速度越快;斜面越低,游船滑动低端时速度越慢,为了减小游船滑到底端的速度,所以解决办法是:降低滑道的高度。
4、小明看到行动不便人士从楼梯旁便道下行时,能轻松缓慢通行。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表面越粗糙,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小”。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有: ;
(3)写出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
(4)设计实验表格。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物体的速度,实验原理是。
(2)实验器材:测量长度需要刻度尺、测量时间需要停表、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到棉布、毛巾;
(3)实验步骤: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
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斜面的坡度不变,分别在斜面上铺上棉布和毛巾,让小车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用停表记下小车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⑤再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重复上一步的实验;
⑥根据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表格中需要有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如下表所示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小车从A处到C处用的时间是 s,平均速度是 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答案】(1) (2)小 5 0.24 (3)大 (4)变大
【解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小车从A处到C处用的时间是5s,速度为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小,由公式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可知,小车通过上半程用的时间t2=3s,小车通过下半程用的时间t3=2s,上下半程的路程相等,由可知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
6、(2023·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运动。
(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 cm/s。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1)加速 (2)50.0 (3)偏大
【解析】(1)(2)根据实验原理v=计算平均速度;
由题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4.00 dm=40.0 cm,AB段的时间为tAB=2 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20.0 cm/s;
BC段的路程为sBC=5.00 dm=50.0 cm,BC段的时间为tBC=1 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50.0 cm/s,
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
7、小明放学时发现交警在学校门前的街道设置了限速30km/h的标志牌。仔细的小明怀疑经常有车辆经过此地方时超速。在没有安装测速仪的情况下,小明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校门前行驶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
①实验器材: , ;
②实验步骤:
a、在校门口前的街道边标识A、B两点,然后 ;
b、让一名同学站在A点,另一名同学站在B点;
c、汽车车头行驶至A点时,A点处的同学举手示意,同时B点处的同学用 (填入器材)开始计时,汽车车头行驶至B点时,B点处同学 ,记录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t;
d、利用公式 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停表 刻度尺 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路程s 停表 停止计时
【解析】实验器材: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所以需要停表和刻度尺。
在校门口前的街道边标识A、B两点,应该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路程s。
要测量平均速度,上一步骤测量出路程,接下来需要测量出汽车行驶的时间,当汽车车头行驶至A点时,A点处的同学举手示意,同时B点处的同学用停表开始计时,汽车车头行驶至B点时,B点处同学停止计时,记录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t。
由平均速度公式可计算出平均速度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的无障碍坡道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用卷尺测得坡道A、C两点的总长度为3.6m,把小车从坡道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到达坡道B点用时为4s,测得AB段的长度为1.6m。
(1)无障碍坡道的坡度(高长比)要求小于1∶12,这是由于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 ;
(2)小车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公式 计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
(3)分析所测数据,以下图像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 ;
(4)小组成员通过自学,知道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其中速度的增加量(Δv)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单位为m/s2,它表示每秒钟速度增加的量,由静止释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为。
①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②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为 m/s;
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为 s。
【答案】(1)短 (2)v= 0.4m/s (3)B (4)0.2 0.8 6
【解析】(1)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小车加速越快,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短。
(2)小车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公式
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小车在AB段做初速度为0的加速运动,所以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B。
(4)①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可得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②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为
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知识点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的坡度较小,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
B.若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后过一会才停止计时,测量得到的平均速度偏大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D.为了测量小车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可以把小车放在中点位置开始向下运动
【答案】A
【解析】由于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用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故A正确;若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后过一会才停止计时,测得小车运动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测量得到的平均速度偏小,故B错误;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根据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由于小车在中点位置的速度不为零,所以不能把小车放在中点位置开始向下运动,故D错误。
2、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你的理由是: 。
【答案】(1) 40.0 25 (2)大 (3) 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小车从A到C下半程时间
【解析】(1)由题意可知,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
根据,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B点时速度不为零,而从B点由静止释放速度为零,运动到C点用时较长,计算速度值偏小,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3、 以下是小建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
实验器材:小车、 、 、长木板、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分析:(1)实验时, 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 应 (填“增大”或“减小”) 斜面的坡度;
(2)由表可得,tBC= s;;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减小 2.5 10.0
【解析】实验室中无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运用公式求得平均速度的大小,因此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尺、秒表。
(1)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快,运动的时间越短,时间测量误差越大,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据表可知,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
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对斜面坡度的要求是 (选填“陡”或“缓”);
(2)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
(4)AC段的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答案】(1) 1mm 缓 (2) 0.02 (3) 小 (4) 小于
【解析】(1)由图可知,该实验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为了方便准确测量时间,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小一些,因此对斜面坡度的要求是缓。
(2)已知小车通过AC的路程sAC=10.00cm-4.00cm=6.00cm=0.06m
所用时间tAC=09∶33∶23-09∶33∶20=3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通过路程不变时,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4)已知小车通过BC的路程sBC=7.00cm-4.00cm=3.00cm=0.03m
所用时间tBC=09:33:23-09:33:22=1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
0.03m/s>0.02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5、小俊看到小朋友们在滑梯上开心地玩耍如图甲,他想“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他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下滑并计时,B为AC的中点,到达 B、C两处时手机所测的时间如图丙所示(时∶分∶秒),则: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3)小俊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平=________ (用字母v1和v2表示)。
【答案】(1)减小 (2)大于 (3)
【解析】(1)实验中适当减小斜面的坡度,使得小车下滑速度就较慢,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测量时间。
(2)设AB、BC段路程为s,则AC段总路程为2s,由图丙知小车在AB段所用时间为tAB=1 min 13 s=73 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小车在AC段所用时间为tAC=1 min 55 s=115 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由此可知vAC>vAB。
(3)设AB、BC段路程为s,则AC段总路程为s总=2s,AB段所用时间为t1=,BC段所用时间t2=,其中t总=t1+t2=+,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平===。
【知识点3】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
1、小军和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小军调整好器材后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下列能正确表示小车在AC段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4)另一组同学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他们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答案】(1)v;(2)0.15;0.3;(3)C;(4)偏小。
【解析】(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公式为v;
(2)由表中数据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为:
;
BC段的路程为:sBC=sAC﹣sAB=60.0cm﹣30.0cm=30.0cm,BC段的时间为:tBC=tAC﹣tAB=3.0s﹣2.0s=1.0s,
BC段的平均速度为:
;
(3)小车在AB段的速度小于BC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
A.由图可知,在s﹣t图象中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也均匀增加,是加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测得全程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小。
【知识点4】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器材
1、某同学观察蜡块的运动,在一端封闭、长约1米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红蜡做的小圆柱体,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皮胶塞塞紧,把玻璃管倒置,红蜡块沿玻璃管上升,如图所示。从第3s开始计时,蜡块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
(1)实验中除刻度尺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为 。
(2)蜡块在第3s到第6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蜡块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说明蜡块受到的重力和浮力 (选填“是”或者“不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1)停表;(2)0.20;(3)变速;不是。
【解析】(1)实验中除刻度尺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停表;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蜡块在第3s到第6s内的路程s=75cm﹣15cm=60cm=0.6m,所用时间t=6s﹣3s=3s,所以平均速度v0.20m/s;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因此蜡块做变速运动;因为蜡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蜡块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是一对平衡力。2026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专练
【知识点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应用
1、做“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开始计时,滑至底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停止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2cm/s
B.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4cm/s
C.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6cm/s
D.斜面的倾斜度越大越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2、如图为百米赛跑比赛场景,第1跑道的小华前半程用时8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终点裁判员采用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成绩排名
B.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7.1m/s
C.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D.终点裁判员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长
3、图﹣1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滑下。
(1)由图﹣1可知,小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图中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4)图﹣2是“激流勇进”游乐项目,游船从高处沿滑道下滑,冲入水中,极具挑战性。为保证安全,需适当减小游船滑到底端的速度,请结合上述实验,给滑道设计者提一个合理建议: 。
4、小明看到行动不便人士从楼梯旁便道下行时,能轻松缓慢通行。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表面越粗糙,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小”。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有: ;
(3)写出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
(4)设计实验表格。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小车从A处到C处用的时间是 s,平均速度是 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6、(2023·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运动。
(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 cm/s。
(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7、小明放学时发现交警在学校门前的街道设置了限速30km/h的标志牌。仔细的小明怀疑经常有车辆经过此地方时超速。在没有安装测速仪的情况下,小明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校门前行驶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
①实验器材: , ;
②实验步骤:
a、在校门口前的街道边标识A、B两点,然后 ;
b、让一名同学站在A点,另一名同学站在B点;
c、汽车车头行驶至A点时,A点处的同学举手示意,同时B点处的同学用 (填入器材)开始计时,汽车车头行驶至B点时,B点处同学 ,记录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t;
d、利用公式 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的无障碍坡道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用卷尺测得坡道A、C两点的总长度为3.6m,把小车从坡道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到达坡道B点用时为4s,测得AB段的长度为1.6m。
(1)无障碍坡道的坡度(高长比)要求小于1∶12,这是由于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 ;
(2)小车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公式 计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
(3)分析所测数据,以下图像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 ;
(4)小组成员通过自学,知道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其中速度的增加量(Δv)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单位为m/s2,它表示每秒钟速度增加的量,由静止释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为。
①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②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为 m/s;
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为 s。
【知识点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的坡度较小,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
B.若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后过一会才停止计时,测量得到的平均速度偏大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D.为了测量小车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可以把小车放在中点位置开始向下运动
2、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你的理由是: 。
3、 以下是小建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
实验器材:小车、 、 、长木板、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分析:(1)实验时, 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 应 (填“增大”或“减小”) 斜面的坡度;
(2)由表可得,tBC= s;;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4、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康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对斜面坡度的要求是 (选填“陡”或“缓”);
(2)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3)若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
(4)AC段的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5、小俊看到小朋友们在滑梯上开心地玩耍如图甲,他想“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他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下滑并计时,B为AC的中点,到达 B、C两处时手机所测的时间如图丙所示(时∶分∶秒),则: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3)小俊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平=________ (用字母v1和v2表示)。
【知识点3】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
1、小军和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小军调整好器材后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下列能正确表示小车在AC段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4)另一组同学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他们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知识点4】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器材
1、某同学观察蜡块的运动,在一端封闭、长约1米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红蜡做的小圆柱体,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皮胶塞塞紧,把玻璃管倒置,红蜡块沿玻璃管上升,如图所示。从第3s开始计时,蜡块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
(1)实验中除刻度尺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为 。
(2)蜡块在第3s到第6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蜡块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说明蜡块受到的重力和浮力 (选填“是”或者“不是”)一对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