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三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经世”精神与儒家的秩序重建 说课课件 (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三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经世”精神与儒家的秩序重建 说课课件 (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8 12: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经世”精神与儒家的秩序重建一、说教材 明末清初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政治的风云变幻、社会的新陈代谢,表现为思想界的活跃。当时的著名思想家批判继承宋明理学,试图重建社会秩序,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近代反专制思想的学习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二、说学情 1.学力状况:
优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
不足:综合分析经验缺乏,历史思维能力
有待提高。
2.知识储备:
初中知识储备:“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高中知识储备:明清的政治经济史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顾炎武等明清思想家及其主张,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儒学的发展脉络与影响,培养学生多维度阐释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史料,小组合作,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从不同角度探究理解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其思想价值,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难点: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明清儒学的发展。设计意图:
《课标》与《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重合部分必为本课重点。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力状况,我确定了本课难点。五、说教法 教师创设情境,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政治、经济文明发展之间的联系,运用范例教学法,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发展的观点多角度探究。
六、说教学流程导入设计
展示新闻:南京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颁出“治国” “平天下”奖(凤凰网)设计意图:
呈现近期热点新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引出该课主题:“经世”精神与儒家的秩序重建,导入新课。治国 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突破难点——创设情境因“入世”而盛:秩序构建经世治国 平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觉到他们应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设计:在理学盛行的宋代,士大夫有着怎样的品格?设计意图:
引用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话,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与皇帝“共治天下”,从而把握明清儒学的源头——宋明理学。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宋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突破难点——创设情境 1.士商合流
2.专制强化
3.理学空谈 设计意图:
提供相关图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打通古代思想文化演进与政治、经济文明发展之间的联系,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多角度探究。
该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明中后期以来的时代特征,冲击着旧的等级观念,传统儒学因脱离现实而衰,亟需重构已有社会秩序。王学的流行使某些人顺着自然之性而行,如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因“脱世”而衰:秩序危机 治国 平天下沧海横流 风雨如晦……
第二章 顾炎武的生平事迹
第一节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早年求学(1-32岁) 第二节 “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
——南明抗清(32-35岁)
第三节 “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
——秘密活动(36-45岁) 第四节 “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
——游历著述(46-60岁)
第五节 “一身长飘落,四海竟沦胥”
——最后岁月(61-70岁)
……
——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目录(节选) 因“归世”而跃:秩序重建 攻克重点——小组讨论、比较分析 顾炎武 治国 平天下顾氏家训 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顾炎武《三朝记事阙文序》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精卫》(《亭林诗集》卷一)抗清到治学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皮肤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究心实学、匡时济世专制强化士商合流理学空谈治国 平天下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益何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
问题设计:顾炎武的“明道”与传统儒家有何不同? 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且数十年,而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然则治乱盈虚之数从可知矣。为人上者,可徒求利而不以斯民为意与?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
问题设计:顾炎武对“国窘民贫”的分析体现了他在经济思想上与以往有何不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徐世昌《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问题设计:顾炎武对君主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 明道救世自由经济众治政治小组合作顾炎武的秩序构想儒学家的秩序构想小组合作治国 平天下设计意图:
该部分是本课重点,运用范例教学法,以人物(顾炎武)为中心,以传记目录为线索,通过生平故事介绍的方式组织教学,精选难易适中的史料,设计问题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然后由学生举一反三,合作完成其他三位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习。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倡导恢复儒家的经世精神,试图重构社会秩序,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要学生明白他们没有动摇传统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与西方启蒙运动有本质区别。 知识升华 儒家在未来中国最广阔的愿景,乃是造就公共伦理秩序的“文教”……与公民社会结合,在民间自然、自发地生长。
——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兴趣探讨: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我国当今公民社会发展状况说说如何实现儒家的秩序理想? 设计意图:
该部分旨在增强学生对儒家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感受儒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贡献,并且授予学生建构知识的自主权,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升华认识。治国 平天下七、说课反思 思路:本课设计以儒家“经世”精神为线,将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若干问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对其秩序理想进行了梳理,并联系当今我国的公民社会构建使知识得以升华。
问题:说课课件的制作是否清楚地展现了本设计的主题;如何控制语速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好这堂课。参考书目: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陈致《余英时访谈录》钱穆《国史大纲》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顾炎武《日知录》《亭林文集》 徐世昌《清儒学案》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陈致《余英时访谈录》钱穆《国史大纲》说课到此结束!!!
感谢您的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