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2课时)
【复习目标】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
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要求学生了解“复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复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知识梳理注重构建框架,落实重难点。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重要联系。
方法指导二:
根据已构建的单元知识框架进行每课时的知识梳理,重在突出本课重点知识;导学案中的错题是指前面每课时中“检测反馈”中学生错误率较多的题。(这些错题由每组组长收集、汇总)
错题讲解注重讲易错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归纳同类题的解题技巧;要分析总结做错题目的原因,吸取教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可对前面已学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布置本节课复习任务。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第1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2.第2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3.第3课知识梳理+导学案错题讲解。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原始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B )
A.云南境内
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
D.浙江境内
2.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最能提高人类体质的是( B )
A.采集野果 B.钻木取火
C.狩猎捕鱼 D.缝制衣服
3.下列哪一文物不应该出现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 D )
,A.玉器) ,B.乐器)
,C.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
4.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 )
A.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
B.他们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他们种植粮食作物粟
D.他们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
5.《礼记》中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出现在( C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农耕时期
C.尧舜禹时期
D.夏朝建立后期
6.下面两幅图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北京人的生活) ,图二 山顶洞人的生活)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一途径得到“火”?火的使用有何重要意义?
大自然雷电生火。(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式上与北京人有何不同?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图二中右边的那个人在干什么?
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与北京人相比有何根本区别?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体生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课件25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结束语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
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
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
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 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 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4.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体质形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2.北京人用火有何意义?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在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迫切需要的是( D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群体生活
2.目前已知我国境内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B )
,A) ,B) ,C) ,D)
3.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B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什么方式( C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挖掘 D.科学推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很多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不同:北京人过着群体生活,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同意。因为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过着氏族生活,这些都比北京人有所进步。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课件23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结束语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学习重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
理解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概念及这些概念出现的背景。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两个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可采用表格形式列举出来。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通过图片对比,联系所学的知识,总结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上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可采用博物馆解说员、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自主阅读课本P6~9页内容,完成第1~3题。
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工具
农作物
房子
手工业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约七
八千年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
骨耜
水稻
干栏式房屋
陶器、玉器、
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
居民
距今约
六千年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
耒耜、石刀
粟
半地穴
式圆形
房屋
彩陶
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知识模块二 原始农业的发展
自主阅读课本P9~10内容,完成第4题。
4.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1)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会使用耒耜农具耕种;
(4)对农业有两大贡献。(粟和水稻)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从生活年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品种、原始家畜饲养业、手工业等方面介绍)
2.说说我国原始农业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在历史剧“河姆渡人”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C )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2.假若你拜一位河姆渡人为师学艺,你不可能学到的技术是( B )
A.挖掘水井技术 B.纺线织布技术
C.制作玉器技术 D.制作陶器技术
3.半坡人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D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下列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B )
,磨制石锄) ,骨制箭头)
,纺轮) ,刻有符号的陶片)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6.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 )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C.以采集渔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大地,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8.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其主人是哪一远古居民?这种房子具有什么优点?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冬暖夏凉。
(2)图二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其主人是哪一远古居民?具有什么优点?
干栏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通风防潮。
(3)如果你有幸到图二去做客,主人有可能送给你哪些礼物作为纪念?如果你有幸到图一做客,主人招待你的主副食是什么?
礼物:玉器、乐器;主食:粟,副食:鱼、肉、蔬菜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课件16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结束语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第3课 远古的传说(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黄帝的贡献,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2.通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先民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
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学习重点】
黄帝对华夏族的贡献。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让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基础知识点。尝试使用歌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炎黄、蚩尤,涿鹿大战。
蚩尤被杀,华夏出现。
尧舜品高,拔能择贤。
禅让实行,民主推荐。
方法指导二:
第4题难度较大,结合本课知识及第2课内容,前后联系认真分析,理清思路,认真记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知识模块二可采用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一个黄陵县。据传,黄陵县因华夏族始祖黄帝的陵墓坐落于此而得名。黄帝陵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崇敬和祭奠。
每逢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群众和海外赤子以及当代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纷纷前往祭奠和敬拜,表达自己对黄帝的景仰。孙中山先生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在1937年《祭黄帝文》中赞叹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探讨上述问题的缘由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 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12~14内容,完成第1~3题。
1.结合教材找到部落首领、部落战争、华夏族的形成。
部落首领:炎帝、黄帝。
部落战争: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
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结为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还会天文历法。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船只,学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等等。
3.请您试着分析并说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区别:历史事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传说难免夸张虚构。
联系:不少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历史,包含极有价值的内容。
知识模块三 尧舜禹的禅让
自主阅读课本P15内容,完成第4~5题。
4.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5.结合教材你认为尧、舜、禹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率领居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华夏族是怎么形成的。
2.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举出实例说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A )
A.黄帝 B.大禹
C.蚩尤 D.女娲
2.中国被称为“丝绸的故乡”。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是( D )
A.黄帝 B.伶伦
C.仓颉 D.嫘祖
3.2014年5月,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4.下列人物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B )
A.尧 B.禹
C.舜 D.黄帝
5.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通过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称为( B )
A.推选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选举制
6.《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D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人时期
C.黄帝、炎帝时期
D.尧舜禹时期
7.从尧舜禹的“禅让”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 B )
A.财富多寡 B.选贤与能
C.是否有治水之功 D.家族谱系
8.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C )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禅让制被破坏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拜轩辕。黄河水,黄土壤……拜与祭,得益彰;敬始祖,伏尚飨。
——河南新郑《拜祖文》
(1)材料一中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如何尊称他的?
黄帝;人文始祖。
(2)材料一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怎样的感情?
崇敬、热爱。
(3)在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加强团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10.看图片可以感受历史,下面是古代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黄帝、尧、舜、禹画像。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图一所示人物又被称为什么?你能说出他的几个贡献吗?
人文始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2)在这些首领中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相关的人物有哪些?这种制度叫什么?
尧、舜、禹;禅让制。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课件28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结束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课件23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结束语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