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金句摘抄:“在岁月的冲刷中,英雄的历史功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时代的变迁中,英雄精神zhāng( )显着永恒的价值。”“回首来路,无数英烈以生命和鲜血( )完成历史交付的使命。展望未来,新的征程_____勇于担当的时代英雄。”
心得体会:回首________的革命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取义成rén( ),用宝贵的青春谱写了________的壮丽诗篇。英雄精神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勇于担当,续写新的捷( )报。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召唤 闻风丧胆 可歌可泣
B.召集 闻风丧胆 鲜为人知
C.召唤 血雨腥风 可歌可泣
D.召集 血雨腥风 鲜为人知
3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即为家( )
(2)应有涯( )
(3)取义成仁( )
5.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我心目中的英雄》片段,请你帮助修改。
想到霍金,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深邃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甲]虽然,他全身瘫痪,只要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失去太多:他的手指还能活动;他的大脑还能思考;他有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有他爱和爱他的亲人和朋友;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乙]面对人生的苦难,让人由衷地敬佩他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修改为: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借代,“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B.此头须向国门悬。(用典,引用春秋末期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明诗人大业未成死不瞑目的心迹)
C.血雨腥风应有涯。(比喻,“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照应“百战多”“烽烟正十年”)
D.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反问,表现了诗人虽面临死境但豪情未泯)
7.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诗句。
古代名士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郑燮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石》),用竹子紧紧扎根于岩石之中这一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明确目标,决不放弃努力的信念;陈毅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并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梅岭三章》),展望未来,表达了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班级开展“寻迹皖地,赓续红色薪火”研学活动。有以下两条研学线路,请你选择想参与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梅岭三章(作者: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1.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来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
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
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17.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18.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背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19.这首诗借选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0.本诗的结构是:________。
21.理解下列句子的双重含义。
(1)“便只顾风雨兼程”
字面意:________
隐含:________
(2)“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字面意:________
隐含:________
(3)“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字面意:________
隐含:________
(4)“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字面意:________
隐含:________
22.这首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作者在每一节诗的开头都说“我不去想……”他真的不去想那些问题吗?为什么?
答案
1.彰 xuè 仁 jié 2.C 3.D 4.(1)就,便(2)边际、止境(3)成全、实现 5.①[甲]“只要”改为“只有”。②[乙]面对人生的苦难,他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人由衷地敬佩。
6,D 7.(1)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2)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8.示例一:我选择“觉醒年代 革命起航”线路。这条线路有革命旧址、革命烈士故居和烈士陵园,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安徽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体会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受革命的艰辛与伟大,进而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责任感。
示例二:我选择“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线路。该线路聚焦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从合肥的科技前沿到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我们能从中见证安徽在时代浪潮中的探索与突破,了解安徽农村在改革开放中起到的先锋队的作用。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激发我们敢为人先的勇气。
9.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10.“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11.“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1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13.“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14.D 15.B 16.C
17.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
18.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
19.远方玫瑰地平线热爱生命 20.分总式 21(1)于是只顾冒着风雨赶路程。顶着生活和学习或工作中的困难努力不停地去干。(2)就大胆说出心里的爱慕。就大胆说出对理想或美好事物的追求。(3)走在世界的前面。永远在前进。(4)平坦和泥泞都在意料中。生活中的顺利不顺利都不在乎,早已有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22.人只要热爱生命,就什么困难都不怕,就能够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23.(开放性题)认为肯定想过,理由可以是:这些问题是每个人如果面对就不可能不想的重要问题,作者故意反复写不想,是为了突出只要热爱生命就能排除一切杂念;认为真不去想,理由可以是:只要热爱生命,人就有了坚定信念,为了生活、生存,其他一切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