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7:38:59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
1.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2.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一边伏在领地上做着“俯卧撑”,一边伸缩颈部色彩鲜艳的垂囊,这种展示可能包含了颜色和运动两个因素。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由此说明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利用的信息是(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3.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5.(2024·徐州高二联考)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
A.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B.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
C.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D.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
6.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B.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7.下列措施中,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B.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
C.施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D.用特定波长的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
8.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信息传递原理来防治害虫。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
①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③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④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间种套作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指在同一土地上,同一时期,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研究发现,与单作农田相比,间种农田中农作物产量显著增加,还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农田经营者又饲养部分优质家禽,结合黑光灯和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使农田害虫大大减少,提高了经济效益。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的优点有哪些?             。
(2)黑光灯属于     信息,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农田害虫的机理是            。
(3)假如你是一位农田经营者,试列举一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来提高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
                                          。
10.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鱼钩上,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鲤鱼能传递化学信息
B.鲤鱼分泌的化学物质是性外激素
C.鲤鱼能进行种间互助
D.鲤鱼在传递行为信息
11.(2024·淮安高二联考)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2.(多选)烟粉虱危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 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 虫多样 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 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未发生改变
B.烟粉虱的防治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C.烟粉虱与番茄之间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3.(多选)如图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种子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D.萌发率的高低与光的波长成正比关系
14.(2024·扬州高二联考)夜蛾靠腹部前端两侧的感受器感受蝙蝠发出的声音脉冲并判断蝙蝠的距离和方位,以便采取不同的逃跑对策:蝙蝠离夜蛾较近时,夜蛾采取飘忽不定的方式飞行,使蝙蝠难以得手;蝙蝠离它们较远时,它们则采取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飞出蝙蝠的有效搜寻区。烟草叶片受到甲种夜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X。物质X白天会吸引甲种夜蛾幼虫的捕食者——蝙蝠,夜间会驱赶乙种夜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夜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与夜蛾之间的关系是      。
(2)蝙蝠在飞行与取食时,通过“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这表明        离不开信息传递;夜蛾能靠腹部前端两侧的感受器感受蝙蝠发出的声音脉冲并判断蝙蝠的距离和方位,从而采取不同对策逃避蝙蝠捕食,表明信息传递还能                                  。
(3)若在烟草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烟草地中蝙蝠和乙种夜蛾的天敌——蜘蛛的数量变化分别是      。请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写出相关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在生物间的传递方向是          。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D 小鸟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的“小鸟”的物理和行为信息。
2.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求偶行为利用的主要信息是动作,而不是颜色(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所以该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3.B 通过颜色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
4.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体,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通过动作迷惑对手,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降低害虫出生率,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5.A 油蒿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体现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符合题意;光属于物理信息,长日照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不符合题意;鸟通过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属于行为信息,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不符合题意;蜜蜂通过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传递的信息,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不符合题意。
6.B 任何生物,如果没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无法适应环境,A正确;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动物的生长激素是在生物个体体内发挥作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畴,B错误;日照时间的长短属于物理信息,开花与植物种群的繁衍密切相关,所以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对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D正确。
7.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A不符合题意;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不符合题意;使用特定波长(一定频率)的光处理种子,促进种子萌发,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D不符合题意。
8.D 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和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都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9.(1)提高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家禽取食害虫、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长期有效地使害虫维持在较低水平,减少农药使用量,避免污染环境 (2)物理 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出生率 (3)适当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释放性引诱剂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等
10.A 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鱼钩上,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说明鲤鱼能传递化学信息。
11.B 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对于蚜虫来说是物理信息,A正确;“蜜露”是蚜虫的粪便,而粪便不属于蚜虫同化量,B错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都是化学信息,说明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C正确;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2.ACD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烟粉虱的防治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B正确;烟粉虱与蕃茄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C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错误。
13.AD 光属于物理信息,光敏色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种子萌发需要特定波长的光照,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由图示可知,种子必须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C正确;随着光波长的增加,莴苣种子萌发率并不是一直增加,则二者之间不成正比关系,D错误。
14.(1)捕食 (2)生物的生命活动 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增多、减少
(4)双向的
解析:(1)由题干信息“物质X白天会吸引甲种夜蛾幼虫的捕食者——蝙蝠”,可知蝙蝠与夜蛾之间的关系是捕食。(2)蝙蝠在飞行与取食时,通过“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这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夜蛾能靠腹部前端两侧的感受器感受蝙蝠发出的声音脉冲并判断蝙蝠的距离和方位,从而采取不同对策逃避蝙蝠捕食,表明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已知物质X白天会吸引甲种夜蛾幼虫的捕食者——蝙蝠,夜间会驱赶乙种夜蛾,故若在烟草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烟草地中蝙蝠和乙种夜蛾的天敌——蜘蛛的数量变化分别是增多、减少。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相关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见答案)。(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物间的传递方向是双向的,而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5 3 / 3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导学 聚焦 1.通过信息的概念,准确判断信息传递的种类,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 2.通过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
1.信息的概念:指能引起生物    、生化和    变化的信号。
2.信息的种类
【微思考】 蜘蛛网的振动对蜘蛛来说属于哪一类信息?此信息来源于哪儿?
3.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
(2)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物理信息。(  )
(3)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4)动物皮肤、植物的叶、芽等都可以接收多样化的信息。(  )
探讨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强化科学思维
 下面展示了13种信息,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花椒树上的刺 ②昆虫的性外激素 ③孔雀开屏行为 ④鸟类鸣叫声所发出的信息 ⑤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 ⑥蜜蜂的舞蹈行为 ⑦某些植物花朵的颜色、形状等给传粉昆虫的信息 ⑧花香引蝶 ⑨萤火虫的闪光 ⑩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味的气体,起到报警和防御的功能  变色龙变化体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被捕食者体重、肥瘦、数量是肉食动物取食的依据
(1)属于物理信息的有哪些?
(2)属于化学信息的有哪些?
(3)属于行为信息的有哪些?
(4)属于营养信息的有哪些?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
(1)涉及光、声、热、电、磁等这些信号,并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的挥发性(如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
(4)若涉及环境中的食物及营养状况,则判断为营养信息。
(5)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6)若在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传递信息。
  
1.狗会用自己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来往的路径;箭毒蛙身上有鲜艳的保护色;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哪一类信息的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2.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1.信源传向信宿的信息流传递模型
(1)信息流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自    、动物、    、    和非生物环境,这些信息在各成员之间或成员内部的交换、传递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2)特点: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既有从    (信息输出端)向    (信息接收端)的信息传递,也有从信宿向信源的信息反馈。
(3)实例:鱼类的洄游、候鸟的迁徙、蝙蝠的回声定位都与信息传递有关。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      ,离不开信息作用,如海豚的“回声定位”。
(2)种群:生物种群的    和     的调节等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     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微思考】 在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什么作用?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模拟传粉昆虫的信息,吸引这些昆虫前来帮助农作物    。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可以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      ,干扰农作物害虫的正常交尾,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控制      来调节菊花开放的时间。
4.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2)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控制动物危害,属于生物防治技术。(  )
(3)利用生长素类似物2,4-D杀死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应用。(  )
探讨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化科学思维,增强社会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苹果园里放置一个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时相同的频率或声音,以吸引大量蜜蜂到苹果园采蜜,使苹果更好地传粉,从而提高苹果的产量。
材料2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材料3 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材料4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材料5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别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由材料1、2、3可以得出,信息传递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提高    和    的产量。
(2)材料5中,“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干扰害虫的      活动,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下降,降低其对作物的危害。
(3)由材料4、5可以得出,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还可以            。
1.判断材料能体现信息传递的哪项功能的方法
(1)若涉及“种间关系”,则体现“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若涉及“繁殖”,如开花、吸引异性等,则体现“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若既未涉及种间关系,又未涉及繁殖,则往往体现“信息传递有益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有害动物的防治方法
类型 化学防治 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措施 化学药剂喷施等 人工捕捉等 引入天敌或 寄生虫等
优点 作用迅速;短期效果明显 无污染;见效快,效果好 效果好且持久;成本低,无污染
缺点 引起害虫抗药性增强,杀灭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费时费力,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防治效果缓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1.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声音以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红蚁将其搬回巢穴
B.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
C.大蓝蝶幼虫与红蚁间为共生关系
D.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2.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B.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利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
D.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昆虫,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1)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信息?
(2)表述什么叫营养信息?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吗?举例说明。
1.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使附近的栎树出现发育不良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2.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生成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4.(多选)(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中引起其他盲椿象逃跑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引起的负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5.(2024·宿迁高二联考)东亚飞蝗是一种农业害虫,其聚集、迁飞和暴食等特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飞蝗喜食禾本科植物(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喜食大豆、油菜等双子叶植物。研究表明,植物释放的气味对飞蝗的食物选择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散发的气味是一种    信息,可以调节植物与飞蝗之间的    (填种间关系)关系。
(2)为研究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受体,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
图中对照组(①处)可选择       提取物,该实验结果说明             。
(3)根据上述信息,请提出两种防治东亚飞蝗爆发的方法:                   。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生理 行为
2. 物理过程  无机环境  生物体  化学物质  生物碱  性外激素  表现或动作  特殊行为  营养 食物链  食物短缺  植物叶色
微思考 物理信息,生物。
3.(1)× 提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 提示: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
(3)× 提示:信息也可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
(4)√
互动探究
(1)提示:①④⑦⑨ 。
(2)提示:②⑤⑧⑩。
(3)提示:③⑥ 。
(4)提示: 。
学以致用
1.C 狗通过尿液和粪便的气味进行标记,属于化学信息;箭毒蛙的保护色属于物理信息;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舞蹈动作来传递信息,舞蹈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2.D 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是需要通过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1)植物 微生物 人  (2)信源 信宿
2.(1)正常进行  (2)繁衍 种间关系 (3)各组分之间
微思考 能够调节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3.(1)传粉 (2)性外激素 (3)日照长度
4.(1)√ (2)√
(3)× 提示:生长素类似物2,4-D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化学信息。
互动探究
 (1)农产品 畜产品 (2)正常交尾 出生率 (3)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学以致用
1.C 大蓝蝶幼虫分泌蜜汁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A正确;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属于行为信息,发出红蚁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以保护自己,B正确;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说明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C错误;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到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
2.B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这属于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这属于生长素类调节剂的应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B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属于生物防治,是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昆虫,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这属于化学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提示: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2)提示:营养信息指环境中的食物及营养状况。
(3)提示:不是。例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
课堂演练
1.C 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群体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
2.C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生成属于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不属于繁殖行为;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属于行为信息,但不属于繁殖行为。
3.B 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
4.AB 一只盲椿象被杀死后引起其他盲椿象逃跑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来自生物群落,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B错误;信息传递引起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D正确。
5.(1)化学 捕食 (2)双子叶植物(或油菜、大豆等) 蝗虫气味信息的受体在触角,而不在口器须 (3)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减少飞蝗的食物来源;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等
解析:(1)植物散发的气味是植物释放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调节飞蝗与植物间的捕食关系。(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保留的蝗虫信息受体的类型和提取物的不同。题图中对照组(保留触角和口器须组)绝大部分蝗虫趋近小麦提取物,对另一植物提取物,蝗虫趋近比例较低,说明蝗虫不喜食该植物,应为双子叶植物,如油菜、大豆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仅保留触角的蝗虫对不同植物提取物的趋近比例与对照组相近,仅保留口器须的蝗虫对不同植物提取物的趋近比例几乎没有差异,说明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受体在触角,而不在口器须。(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可通过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减少飞蝗的食物来源,从而防治蝗灾;也可通过使用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来进行生物防治。
4 / 5(共77张PPT)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 聚
焦 1.通过信息的概念,准确判断信息传递的种类,建立生命系统
的物质和能量观。
2.通过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传递在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目录
CONTENTS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
1. 信息的概念:指能引起生物 、生化和 变化的
信号。
生理 
行为 
2. 信息的种类
【微思考】 蜘蛛网的振动对蜘蛛来说属于哪一类信息?此信息来源
于哪儿?
提示:物理信息,生物。
3. 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 × )
提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物理信息。 ( × )
提示: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
(3)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
提示:信息也可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
(4)动物皮肤、植物的叶、芽等都可以接收多样化的信息。
( √ )
×
×
×

探讨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强化科学思维
下面展示了13种信息,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花椒树上的刺 ②昆虫的性外激素 ③孔雀开屏行为 ④鸟类鸣叫
声所发出的信息 ⑤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 
⑥蜜蜂的舞蹈行为 ⑦某些植物花朵的颜色、形状等给传粉昆虫的信
息 ⑧花香引蝶 ⑨萤火虫的闪光 ⑩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
强烈恶臭味的气体,起到报警和防御的功能  变色龙变化体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被捕食者体重、肥瘦、数量是肉食
动物取食的依据
(1)属于物理信息的有哪些?
提示:①④⑦⑨ 。
(2)属于化学信息的有哪些?
提示:②⑤⑧⑩。
(3)属于行为信息的有哪些?
提示:③⑥ 。
(4)属于营养信息的有哪些?
提示: 。
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
(1)涉及光、声、热、电、磁等这些信号,并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
眼睛、耳朵、皮肤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
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的挥发性(如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
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
(4)若涉及环境中的食物及营养状况,则判断为营养信息。
(5)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
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6)若在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
语言”传递信息。
1. 狗会用自己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来往的路径;箭毒蛙身上有
鲜艳的保护色;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
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哪一类信息的传
递(  )
A. 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  狗通过尿液和粪便的气味进行标记,属于化学信息;箭
毒蛙的保护色属于物理信息;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舞蹈动作来传递
信息,舞蹈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2. 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口并让舌头
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
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 物理和化学信息
B. 行为和化学信息
C. 物理和营养信息
D. 物理和行为信息
解析:  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口并
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
起是需要通过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1. 信源传向信宿的信息流传递模型
(1)信息流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自 、动
物、 、 和非生物环境,这些信息在各成员
之间或成员内部的交换、传递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植物 
微生物 
人 
(2)特点: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既有从 (信息输出
端)向 (信息接收端)的信息传递,也有从信宿向
信源的信息反馈。
(3)实例:鱼类的洄游、候鸟的迁徙、蝙蝠的回声定位都与信息
传递有关。
信源 
信宿 
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 ,离不开信息作用,如海豚
的“回声定位”。
(2)种群:生物种群的 和 的调节等都离不
开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 的
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正常进行 
繁衍 
种间关系 
各组分之间 
【微思考】 在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
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
息传递有什么作用?
提示:能够调节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
节机制。
3.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模拟传粉昆虫的信息,吸引这些昆虫
前来帮助农作物 。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可以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
,干扰农作物害虫的正常交尾,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控制 来
调节菊花开放的时间。
传粉 
性外激
素 
日照长度 
4. 判断有关表述的正误
(1)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 )
(2)利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控制动物危害,属于生物
防治技术。 ( √ )
(3)利用生长素类似物2,4-D杀死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
草,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应用。 ( × )
提示:生长素类似物2,4-D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化
学信息。


×
探讨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化科学思维,增强社会
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苹果园里放置一个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时相同的频率
或声音,以吸引大量蜜蜂到苹果园采蜜,使苹果更好地传粉,从而提
高苹果的产量。
材料2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
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材料3 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
率。
材料4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
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材料5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
剂,使雄虫无法辨别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疲劳,
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由材料1、2、3可以得出,信息传递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提
高 和 的产量。
农产品 
畜产品 
(2)材料5中,“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干扰害虫
的 活动,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下降,降
低其对作物的危害。
(3)由材料4、5可以得出,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还可以

正常交尾 
出生率 
对有
害动物进行控制 
1. 判断材料能体现信息传递的哪项功能的方法
(1)若涉及“种间关系”,则体现“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若涉及“繁殖”,如开花、吸引异性等,则体现“信息传递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若既未涉及种间关系,又未涉及繁殖,则往往体现“信息传
递有益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有害动物的防治方法
类型 化学防治 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措施 化学药剂喷施等 人工捕捉等 引入天敌或
寄生虫等
优点 作用迅速;短期
效果明显 无污染;见效快,效
果好 效果好且持久;成本
低,无污染
缺点 引起害虫抗药性
增强,杀灭害虫
天敌,破坏生态
平衡,污染环境 费时费力,对体型很
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防治效果缓慢,受环
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1. 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
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声音以保护自
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A. 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红蚁将其搬回巢穴
B. 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
C. 大蓝蝶幼虫与红蚁间为共生关系
D. 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解析:  大蓝蝶幼虫分泌蜜汁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红蚁将其
搬回蚁巢,A正确;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属于行为信
息,发出红蚁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以保护自己,B正确;大蓝蝶
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说明大蓝蝶幼虫与红
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C错误;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
到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
繁衍后代,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正确。
2. 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
A.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B. 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 利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
D. 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昆虫,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解析: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这属于物理信息在农
业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
根,这属于生长素类调节剂的应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B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属
于生物防治,是物理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正确;利用人工
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昆虫,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这属于化学信息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信息?
提示: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强化生态系统
的调节机制。
(2)表述什么叫营养信息?
提示:营养信息指环境中的食物及营养状况。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是。例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
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
1. 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
来共同取食
B. 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使附近的栎树出现发育不良现象
C. 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 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解析:  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榆树分泌的化
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群体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
2. 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  )
A.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生成
B. 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 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 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
解析: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生成属于生物
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猎捕食物时,工蚁
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不属于繁
殖行为;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
人属于行为信息,但不属于繁殖行为。
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的应用
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
化学防治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
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解析:  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
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
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
治,B错误;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
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
4. (多选)(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
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
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中引起其他盲椿象逃跑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 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信息传递引起的负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一只盲椿象被杀死后引起其他盲椿象逃跑的信息属于
化学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来自生物群落,也可来自
非生物环境,B错误;信息传递引起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
稳定的基础,D正确。
5. (2024·宿迁高二联考)东亚飞蝗是一种农业害虫,其聚集、迁飞
和暴食等特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蝗虫的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飞蝗喜食禾本科植
物(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喜食大豆、油菜等双
子叶植物。研究表明,植物释放的气味对飞蝗的食物选择行
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散发的气味是一种 信息,
可以调节植物与飞蝗之间的 (填种间关系)关系。
解析: 植物散发的气味是植物释放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学
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调节飞蝗与植物间的捕食
关系。
化学 
捕食
(2)为研究蝗虫感受气味信息的受体,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
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
图中对照组(①处)可选择
提取物,该实验结果说明

双子叶植物(或油菜、大豆
等)
蝗虫气味信息的受体在触
角,而不在口器须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保留的蝗虫信息受体的类型和
提取物的不同。题图中对照组(保留触角和口器须组)绝大
部分蝗虫趋近小麦提取物,对另一植物提取物,蝗虫趋近比
例较低,说明蝗虫不喜食该植物,应为双子叶植物,如油
菜、大豆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仅保留触角的蝗虫对不同
植物提取物的趋近比例与对照组相近,仅保留口器须的蝗虫
对不同植物提取物的趋近比例几乎没有差异,说明蝗虫感受
气味信息的受体在触角,而不在口器须。
(3)根据上述信息,请提出两种防治东亚飞蝗爆发的方法: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可通过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
物,减少飞蝗的食物来源,从而防治蝗灾;也可通过使用干
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来进行生物防治。

蝗虫易爆发区种植飞蝗不喜食的作物,减少飞蝗的食物来
源;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等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
1. 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
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
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 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解析:  小鸟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的特
殊行为,能够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的“小鸟”的物理和行为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一边伏在领地上做着“俯卧撑”,一边伸缩
颈部色彩鲜艳的垂囊,这种展示可能包含了颜色和运动两个因素。
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由此说明雄性
安乐蜥在求偶时利用的信息是(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求偶行为利用的主要信息是动
作,而不是颜色(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
引),所以该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
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
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
递方式是(  )
A. 化学信息 B. 物理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解析:  通过颜色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应用
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 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 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 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
来源于生物体,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通
过动作迷惑对手,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
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
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降低害虫出生率,有
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24·徐州高二联考)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列能体现信息调节种间关系作用的是(  )
A. 油蒿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多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B. 长日照可促进苗圃中的落叶松幼苗推迟休眠
C. 鸟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D. 昏暗蜂房内蜜蜂用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油蒿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抑制多种植物种
子的萌发,体现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A符合题意;光属于物理信息,长日照促进苗圃中的落
叶松幼苗推迟休眠,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不符合题意;鸟通过表演复杂的舞蹈动作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属
于行为信息,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不符合题
意;蜜蜂通过触角感受同伴的舞蹈传递的信息,体现了生命活动的
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
应性
B. 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
递的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任何生物,如果没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能力,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无法适应环境,A正确;信
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还可存
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动物的生长激素是在生物个体体内发
挥作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畴,B错误;日照时间的
长短属于物理信息,开花与植物种群的繁衍密切相关,所以在生态
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
群的繁衍,C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
了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对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是(  )
A.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B. 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
C. 施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D. 用特定波长的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
化学信息的应用,A不符合题意;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
率,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不符合题意;使用特定波长(一定频
率)的光处理种子,促进种子萌发,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D不符
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信息传递原理来防治害虫。下列
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
①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③播放结群
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④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和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都属
于物理信息的应用,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间种套作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指在同一土地上,同一时期,按
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研究发现,与单作农
田相比,间种农田中农作物产量显著增加,还能提高生物多样性。
农田经营者又饲养部分优质家禽,结合黑光灯和性引诱剂诱杀害
虫,使农田害虫大大减少,提高了经济效益。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的优点有
哪些?


提高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家禽取食害虫、性引诱
剂诱杀害虫。长期有效地使害虫维持在较低水平,减少农药
使用量,避免污染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黑光灯属于 信息,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农田害虫的机
理是 。
(3)假如你是一位农田经营者,试列举一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
施来提高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


物理
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出生率
适当延长家禽的光照时
间,提高产蛋率;释放性引诱剂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用一
定频率的声波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
在鱼钩上,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
确的是(  )
A. 鲤鱼能传递化学信息
B. 鲤鱼分泌的化学物质是性外激素
C. 鲤鱼能进行种间互助
D. 鲤鱼在传递行为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
留在鱼钩上,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说明鲤鱼能传递化
学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4·淮安高二联考)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
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
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
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
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 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 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 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蚂蚁拍打蚜虫
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对于蚜虫来说是物理信息,A正确;“蜜
露”是蚜虫的粪便,而粪便不属于蚜虫同化量,B错误;植物
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都是化学信
息,说明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C正确;信
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繁衍,也离
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多选)烟粉虱危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
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
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 (头/
叶) 天敌昆
虫多样
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 邻作 1.4 0.2 0.1 1.8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未发生改变
B. 烟粉虱的防治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C. 烟粉虱与番茄之间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D. 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能维持生命活
动的正常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
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
龄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烟粉虱的防治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学
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B正确;烟粉虱与蕃茄之间的关系属于
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C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
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
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的功能,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多选)如图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下列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
B. 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 种子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D. 萌发率的高低与光的波长成正比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光属于物理信息,光敏色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种子萌发需要特定波长的光照,离不开信息的传
递,B正确;由图示可知,种子必须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
萌发,C正确;随着光波长的增加,莴苣种子萌发率并不是一直
增加,则二者之间不成正比关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2024·扬州高二联考)夜蛾靠腹部前端两侧的感受器感受蝙蝠发
出的声音脉冲并判断蝙蝠的距离和方位,以便采取不同的逃跑对
策:蝙蝠离夜蛾较近时,夜蛾采取飘忽不定的方式飞行,使蝙蝠
难以得手;蝙蝠离它们较远时,它们则采取直线飞行,以便尽快
飞出蝙蝠的有效搜寻区。烟草叶片受到甲种夜蛾幼虫的采食刺激
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X。物质X白天会吸引甲种夜蛾幼
虫的捕食者——蝙蝠,夜间会驱赶乙种夜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
片上产卵(乙种夜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与夜蛾之间的关系是 。
捕食
解析: 由题干信息“物质X白天会吸引甲种夜蛾幼虫
的捕食者——蝙蝠”,可知蝙蝠与夜蛾之间的关系是捕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蝙蝠在飞行与取食时,通过“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
识别,这表明 离不开信息传递;夜蛾能
靠腹部前端两侧的感受器感受蝙蝠发出的声音脉冲并判断蝙
蝠的距离和方位,从而采取不同对策逃避蝙蝠捕食,表明信
息传递还能 。
生物的生命活动
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蝙蝠在飞行与取食时,通过“回声定位”实
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这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
息传递;夜蛾能靠腹部前端两侧的感受器感受蝙蝠发出
的声音脉冲并判断蝙蝠的距离和方位,从而采取不同对
策逃避蝙蝠捕食,表明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种间关系,以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若在烟草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烟草地中蝙蝠和
乙种夜蛾的天敌——蜘蛛的数量变化分别是 。请
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写出相关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增多、减少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已知物质X白天会吸引甲种夜蛾幼虫的捕食
者——蝙蝠,夜间会驱赶乙种夜蛾,故若在烟草上施用人工
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烟草地中蝙蝠和乙种夜蛾的天敌——
蜘蛛的数量变化分别是增多、减少。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
相关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见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在生
物间的传递方向是 。
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物间的传递方向是双
向的,而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双向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 谢 观 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