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微专题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微专题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7:39:16

文档简介

微专题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题型一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
(1)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2)食物链:乙→丙→甲。
2.依据所同化量的多少构建食物链(网)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且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20%。能量值大者为被捕食者,少者为捕食者。若两种生物的能量值相差不大,不足以构成10%~20%的比例关系,则两者很可能属于同一营养级。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有机物) 15.9 870.7 1.9 141.0
上表中食物链为B→D→A→C。
上图中食物网为:
3.依据提供的食物信息,构建食物链(网)
信息: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草蛉、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6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虫、草蛉为食。依据捕食关系由低营养级
→高营养级直接绘图,可得到如图所示食物网。
【典例1】 (2024·宿迁高二联考)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三个动物种群一年中不同月份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动物参与构成的食物链中,甲至少为第四营养级
B.AC段丙的种群数量下降一定是食物短缺造成的
C.A点是丙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
D.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典例2】 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等生物,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表所示[单位:kJ·(km2·a)-1]。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
生物种类 草 兔 狐 狼
所含能量 9.9×109 1.5×109 0.9×108 0.7×108
A.草→兔→狐→狼 B.草→兔→狼→狐
C. D.
【典例3】 (2024·盐城高二联考)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捕食者 被捕食者
食虫鸟 昆虫 鼠 草
食虫鸟 √
昆虫 √
鼠 √
狐狸 √
鹰 √ √
A.此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有食虫鸟、鹰、狐狸
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
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题型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1)在食物链A→B→C→D中,则有
注: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网中则有
2.能量传递效率有关的“定值”计算
(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
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获得的能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具有人工能量输入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人为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却不是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时,应为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00%。
【典例4】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  )
A.100 kg B.44.5 kg
C.25 kg D.15 kg
【典例5】 (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6 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3来自植物,1/3来自食草鱼类,1/3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么按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310 kg B.240 kg
C.180 kg D.150 kg
【典例6】 大闸蟹是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甲壳类。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2)kJ
B.大闸蟹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5)/(b+2)×100%
C.图中d代表大闸蟹同化的能量
D.d中的能量有一部分会通过次级消费者的食物残渣流向分解者
1.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的同化量如表所示。该湖泊中除分解者外,只有甲、乙、丙、丁4个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同化量/ [kJ·(km2·a)-1] 1.1× 108 2× 109 2.1× 107 9.9× 107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丙是生产者
D.因食物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甲、丁两个种群
2.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食物网,若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则C获得的能量范围大约是(  )
A.1/100·M~1/10·M
B.1/250·M~1/25·M
C.1/10 000·M~1/25·M
D.M~1 000 M
3.如图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多少千克(  )
A.G/125 B.G/100
C.G/75 D.G/50
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A∶B=2∶1,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了某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
     消化道内食物 调查生物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①画出该池塘中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②根据食物网可知,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池塘中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3)若干年后,该池塘成为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    演替。
微专题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典例1】 A 分析图可知,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乙先于丙,丙又先于甲,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丙→甲,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所以甲至少为第四营养级,A正确;甲的增多对丙产生的捕食压力也是AC段丙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B错误;A点不是环境所能维持的丙种群最大数量,即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生物群落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甲、乙、丙三个种群中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典例2】 C 由表中数据可知,草与兔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2%,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即兔吃草;狐、狼与兔之间的能量相差一个数量级,它们与兔之间也存在捕食关系;狐与狼的能量相差不大,并且两者的能量之和约是兔所含能量的10.7%,可判定狼和狐都以兔为食,且二者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C符合题意。
【典例3】 C 根据表格内容可推出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共有3条食物链,A正确;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有食虫鸟、鹰、狐狸,B正确;狐狸以鼠为食,大量捕杀鼠会导致狐狸数量减少,但鹰由于有其他食物来源,其数量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鹰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正确。
【典例4】 C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即A→B→猫头鹰、A→C→B→猫头鹰、A→C→D→猫头鹰。题中所问为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的A的质量,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选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所以选最短食物链(A→B→猫头鹰),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至少消耗A的质量为1÷20%÷20%=25 kg,C正确。
【典例5】 A 由题意可知,题干中存在3条食物链:①海洋植物→杂食性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杂食性鱼的食物1/3来自食物链①,1/3来自食物链②,1/3来自食物链③。该杂食性鱼从食物链①消耗的海洋植物为2÷20%=10 kg,从食物链②消耗的海洋植物为2÷20%÷20%=50 kg,从食物链③消耗的海洋植物为2÷20%÷20%÷20%=250 kg,因此共需海洋植物10+50+250=310 kg,A正确。
【典例6】 D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与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之和,A错误;大闸蟹(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但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无法计算,B错误;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
针对练习
1.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且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乙的同化量最多,所处营养级最低,丙的同化量最少,所处营养级最高。假设甲、丁之间有捕食关系,则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9.9×107)÷(1.1×108)×100%=90%>20%,假设不成立,故甲、丁应处于同一营养级,分析可知,4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包含两条食物链,A错误;乙所处营养级最低,推测其为生产者,为自养生物,甲、丙、丁为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C错误;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为都捕食乙而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2.C A的能量是M,求C获得的最多能量,按最高传递效率、最短食物链计算,为1/25·M;求C获得的最少能量,按最低传递效率、最长食物链计算,为1/10 000·M,所以C获得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10 000·M~1/25·M。
3.C 假设黄雀增加体重最多(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为x,由题意可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各占一半,所以黄雀要吃食草昆虫x÷20%÷2=2.5x,同理黄雀要吃螳螂也是2.5x,而螳螂增重2.5x需要消耗食草昆虫2.5x÷20%=12.5x,加起来相当于吃了食草昆虫15x,又相当于吃绿色植物15x÷20%=75x。已知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所以75x=G,x=G/75,C正确。
4.B 当C的食物比例A∶B为1∶1时,设C获得的能量为x,则需要A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当C的食物比例A∶B调整为2∶1时,设C获得的能量为y,需要A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375倍。
5.C 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 250(kJ),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6.(1)① 
②捕食和种间竞争 (2)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 (3)次生
解析:(1)①乌鱼的消化道内有泥鳅,可知道乌鱼吃泥鳅,以此类推,河蚌吃小球藻,泥鳅吃水蚤和小球藻,水蚤吃小球藻,则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见答案。②泥鳅吃水蚤,两者又都吃小球藻,因此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对于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获取能量的食物链缩短、减少能量损失,其种群密度上升。(3)从已有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因此若干年后,该池塘成为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4 / 5(共38张PPT)
微专题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题型一 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
1. 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
(1)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2)食物链:乙→丙→甲。
2. 依据所同化量的多少构建食物链(网)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且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平均为10%~20%。能量值大者为被捕食者,少者为捕食者。若两
种生物的能量值相差不大,不足以构成10%~20%的比例关系,则
两者很可能属于同一营养级。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有机物) 15.9 870.7 1.9 141.0
上表中食物链为B→D→A→C。
上图中食物网为:
3. 依据提供的食物信息,构建食物链(网)
信息: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草蛉、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6
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
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
虫、草蛉为食。依据捕食关系由低营养级→高营养级直接绘图,可
得到如图所示食物网。
【典例1】 (2024·宿迁高二联考)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甲、
乙、丙三个动物种群一年中不同月份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三种动物参与构成的食物链中,
甲至少为第四营养级
B. AC段丙的种群数量下降一定是食物
短缺造成的
C. A点是丙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
D. 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  分析图可知,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乙先于丙,丙又先于
甲,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丙→甲,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
级,所以甲至少为第四营养级,A正确;甲的增多对丙产生的捕食压
力也是AC段丙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B错误;A点不是环境所能维持
的丙种群最大数量,即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生物群落是指特定
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甲、乙、丙三个种群中缺
少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典例2】 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等生物,形成了一个相
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表所示[单位:
kJ·(km2·a)-1]。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
生物种类 草 兔 狐 狼
所含能量 9.9×109 1.5×109 0.9×108 0.7×108
A. 草→兔→狐→狼 B. 草→兔→狼→狐
C. D.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草与兔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2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即兔吃草;狐、狼与兔之间的能量
相差一个数量级,它们与兔之间也存在捕食关系;狐与狼的能量相差
不大,并且两者的能量之和约是兔所含能量的10.7%,可判定狼和狐
都以兔为食,且二者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C符合题意。
【典例3】 (2024·盐城高二联考)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如
下表所示(“√”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捕食者 被捕食者
食虫鸟 昆虫 鼠 草
食虫鸟 √
昆虫 √
鼠 √
狐狸 √
鹰 √ √
A. 此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 次级消费者有食虫鸟、鹰、狐狸
C. 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
D. 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推出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共有3条食物链,A正确;次级消费者属
于第三营养级,有食虫鸟、鹰、狐狸,B正确;狐狸以鼠为食,大量
捕杀鼠会导致狐狸数量减少,但鹰由于有其他食物来源,其数量可能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鹰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正确。
题型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 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
最高效率为20%。
(1)在食物链A→B→C→D中,则有
注: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网中则有
2. 能量传递效率有关的“定值”计算
(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
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
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
%、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
%×b%×c%。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
获得能量,且各途径获得的能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
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 具有人工能量输入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人为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却不
是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传递效
率时,应为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输入
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输入到第
二营养级的能量)×100%。
【典例4】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  )
A. 100 kg B. 44.5 kg
C. 25 kg D. 15 kg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即A→B→猫头鹰、
A→C→B→猫头鹰、A→C→D→猫头鹰。题中所问为猫头鹰体重每增
加1 kg,至少消耗的A的质量,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
时,需最少能量,应选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所以
选最短食物链(A→B→猫头鹰),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至
少消耗A的质量为1÷20%÷20%=25 kg,C正确。
【典例5】 (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6
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3来自植
物,1/3来自食草鱼类,1/3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
么按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
物(  )
A. 310 kg B. 240 kg
C. 180 kg D. 150 kg
解析:  由题意可知,题干中存在3条食物链:①海洋植物→杂食性
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
食鱼→杂食性鱼;杂食性鱼的食物1/3来自食物链①,1/3来自食物链
②,1/3来自食物链③。该杂食性鱼从食物链①消耗的海洋植物为
2÷20%=10 kg,从食物链②消耗的海洋植物为2÷20%÷20%=50
kg,从食物链③消耗的海洋植物为2÷20%÷20%÷20%=250 kg,因
此共需海洋植物10+50+250=310 kg,A正确。
【典例6】 大闸蟹是主要以植
物为食的杂食性甲壳类。如图为
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
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2)kJ
B. 大闸蟹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5)/(b+2)×100%
C. 图中d代表大闸蟹同化的能量
D. d中的能量有一部分会通过次级消费者的食物残渣流向分解者
解析: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与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
量之和,A错误;大闸蟹(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
率为同化量之比,但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无法计算,B错误;图中d代
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
1. 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
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的同化量如表所示。该
湖泊中除分解者外,只有甲、乙、丙、丁4个种群,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同化量/ [kJ·(km2·a)-1] 1.1× 108 2× 109 2.1× 107 9.9×
107
A.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 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 丙是生产者
D. 因食物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甲、丁两个种群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且相邻的
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分析表中数据
可知,乙的同化量最多,所处营养级最低,丙的同化量最少,所处
营养级最高。假设甲、丁之间有捕食关系,则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
效率为(9.9×107)÷(1.1×108)×100%=90%>20%,假设
不成立,故甲、丁应处于同一营养级,分析可知,4种生物之间形
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包含两条食物链,A错误;乙所处营养级最低,推测其为生产者,为自养生物,甲、丙、丁为消
费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C错误;甲和丁处于同一营
养级,因为都捕食乙而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2.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食物网,若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
则C获得的能量范围大约是(  )
A. 1/100·M~1/10·M B. 1/250·M~1/25·M
C. 1/10 000·M~1/25·M D. M~1 000 M
解析:  A的能量是M,求C获得的最多能量,按最高传递效
率、最短食物链计算,为1/25·M;求C获得的最少能量,按最低传
递效率、最长食物链计算,为1/10 000·M,所以C获得的能量范围
大约是1/10 000·M~1/25·M。
3. 如图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
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多
少千克(  )
A. G/125 B. G/100
C. G/75 D. G/50
解析:  假设黄雀增加体重最多(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为x,
由题意可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各
占一半,所以黄雀要吃食草昆虫x÷20%÷2=2.5x,同理黄雀要
吃螳螂也是2.5x,而螳螂增重2.5x需要消耗食草昆虫2.5x÷20%
=12.5x,加起来相当于吃了食草昆虫15x,又相当于吃绿色植物
15x÷20%=75x。已知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所以75x=G,x=
G/75,C正确。
4.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
=1∶1调整为A∶B=2∶1,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
A. 1.875倍 B. 1.375倍
C. 1.273倍 D. 0.575倍
解析:  当C的食物比例A∶B为1∶1时,设C获得的能量为x,
则需要A的能量为(1/2)x÷10%+(1/2)x÷10%÷10%=
55x;当C的食物比例A∶B调整为2∶1时,设C获得的能量为y,
需要A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
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
1.375x,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375倍。
5.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为1 250 kJ
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解析:  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 250(kJ),
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
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
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
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了某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对其食物进行
分析,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
     消化道内食物 调查生物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①画出该池塘中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②根据食物网可知,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和种间
竞争
解析: ①乌鱼的消化道内有泥鳅,可知道乌鱼吃泥鳅,
以此类推,河蚌吃小球藻,泥鳅吃水蚤和小球藻,水蚤吃小
球藻,则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见答案。②泥鳅吃水蚤,两者
又都吃小球藻,因此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答案: ①  
(2)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池塘中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
群密度上升。
标志重捕

水蚤和河蚌
解析:对于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标志重
捕法。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获取能量的
食物链缩短、减少能量损失,其种群密度上升。
(3)若干年后,该池塘成为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 演
替。
次生
解析:从已有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因此若干年后,该池塘成为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感 谢 观 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