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7:39:24

文档简介

章末整合提升
1.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1)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关系分析
①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非生物因素转变为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是消费者可加快物质循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④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会受阻,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巧判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2.(多选)(2024·淮安高二联考)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不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2.利用“拼图法”巧破能量流动中的难点
(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另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自身生命活动(B1+C1+D1)。后一部分能量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D1。
(2)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的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3.(2024·徐州高二联考)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方框大小表示所含能量多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的a、b、c可分别代表每个营养级的呼吸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3.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渠道 食物链或食物网 食物链或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 单向或双向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模 式 图
5.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6.(2024·徐州高二联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农作物中的氮元素输出后不能都归还土壤,因此要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D.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判断
(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判断
(2)判断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
①依据:从调节后的结果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
②方法:调节后
7.
(2024·宿迁高二联考)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乙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a、b点生态系统丧失了抵抗力稳定性
D.甲曲线的最低点只有恢复力稳定性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中,负反馈调节比正反馈调节更为主要
D.血液中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1.
(2022·广东高考6题)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2.(2023·全国甲卷5题)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3.(2023·广东高考13题)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4.(2023·湖北高考9题)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5.(2022·江苏高考12题)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2022·湖南高考8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7.(2023·新课标卷33题)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3点即可)。
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3)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1点即可)。
章末整合提升
综合归纳
1.B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蚯蚓是腐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2.AC 如果题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分,则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环境因素,所以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正确;若题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乙→丁、甲→乙→丙→丁、甲→丙→丁、甲→丁,B错误;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C正确;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错误。
3.C 由题图可知,A1、A2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D1、D2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1、B2应为未利用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A1+B1+C1+D1,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D1/W1×100%,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且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方框变小表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正确。
4.D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通过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b1表示摄入量,摄入量-粪便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b并不能代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b1为摄入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l+bl+c1+d1)×100%,C错误;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a2+b2+c2+d2+粪便量)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5.A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B正确;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C正确;据图可知,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D正确。
6.A 在种田时,要不断地往农田中施加氮肥,因为农产品中的氮不能都归还农田,农田中的含氮量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如信息可以从无机环境传到生物群落,C错误;信息传递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D错误。
7.A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乙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图中解除干扰后,甲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乙生态系统不能,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误;受到干扰后,甲、乙生态系统在a、b点仍然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不会丧失,C错误;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都是既有抵抗力稳定性,也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8.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
真题体验
1.C 图中食物网包含的食物链有a→f、a→d→e→f、a→d→e→c、a→c、b→f、b→c。a、b处于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d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植食动物;e处于第三营养级,是肉食动物;c、f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以处于第四营养级,是杂食动物,C正确。
2.C 某种动物在某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其在另一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三级消费者,即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D正确。
3.B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增加,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中仍处于主要地位,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有的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4.D 据题干信息可知,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因此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因此,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C正确;苦草自身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镉的胁迫下,苦草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D错误。
5.A 根据生态浮床的原理可知,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此外,植物还起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A正确;采取曝气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但是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会导致耗氧量增加,B错误;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藻类等,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含量,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6.B 稻—蟹共作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并不能改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采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硬壳蟹和软壳蟹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硬壳蟹摄食软壳蟹属于种内斗争,C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7.(1)水鸟同化 呼吸作用 分解者分解 (2)水鸟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不要近距离观赏、不要追赶或伤害水鸟、不要乱扔垃圾、不用闪光灯拍照等(合理即可)
解析:(1)水鸟摄入的能量,一部分流入其体内,即水鸟同化,另一部分未被同化,以粪便的形式排出。水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粪便和遗体残骸会被分解者分解。(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3)在观赏水鸟时,应该采用远观的方式,不要近距离观赏,以免干扰水鸟;要尊重鸟类,不应该追赶或者伤害它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以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在拍摄水鸟时也要注意,不要用闪光灯拍照,以免惊扰到水鸟。
1 / 3(共43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1)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关系分析
①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
来源。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是生态
系统中唯一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非生物因素转
变为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
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是消
费者可加快物质循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④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生态
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会受阻,生态系
统就会崩溃。
(2)巧判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D.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解析: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
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蚯蚓是腐生动物,在生态
系统中属于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2. (多选)(2024·淮安高二联考)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分,则应加上由丁
到甲的箭头
B.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 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不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解析:  如果题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分,则可确定甲是生
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环境因素,所以应
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正确;若
题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乙→
丁、甲→乙→丙→丁、甲→丙→丁、甲→丁,B错误;若该图表示
一个群落,则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C正
确;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错误。
2. 利用“拼图法”巧破能量流动中的难点
(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
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另一部分则
用于生产者的自身生命活动(B1+C1+D1)。后一部分能量
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的D1。
(2)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
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
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
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因此在一
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的总
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3. (2024·徐州高二联考)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方框大小表示所含能量多
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由题图可知,A1、A2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D1、D2
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1、B2应为未利用的能量。生产者
固定的总能量W1=A1+B1+C1+D1,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
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
化量×100%=D1/W1×100%,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D1,且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是单向
的,方框变小表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正确。
4.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 图中的a、b、c可分别代表每个营养级的呼吸量、流入下一个营养
级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b1/(a1+b1+c1+
d1)×100%
D. 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
于有机物中
解析: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
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
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
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通过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b1表示摄
入量,摄入量-粪便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b
并不能代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b1为摄入量,生态
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
d2)÷(al+bl+c1+d1)×100%,C错误;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
能量数值(a2+b2+c2+d2+粪便量)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
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3.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渠道 食物链或食物网 食物链或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 循环往复,具有全球
性 单向或双向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模 式 图
5.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
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
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
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B正确;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
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的方向,C正确;据图可知,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
式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D正确。
6. (2024·徐州高二联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
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农作物中的氮元素输出后不能都归还土壤,因此要向农田中
施加氮肥
B.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

D. 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

解析:  在种田时,要不断地往农田中施加氮肥,因为农产品中
的氮不能都归还农田,农田中的含氮量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A正
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
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不
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如信息可以从无机环境传到生物群
落,C错误;信息传递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D
错误。
4.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判断
(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判断
(2)判断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
①依据:从调节后的结果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
②方法:调节后
7. (2024·宿迁高二联考)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 乙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 a、b点生态系统丧失了抵抗力稳定性
D. 甲曲线的最低点只有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乙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
稳定性,A正确;图中解除干扰后,甲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水
平,而乙生态系统不能,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
误;受到干扰后,甲、乙生态系统在a、b点仍然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不会丧失,C错误;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都是既有抵抗力稳定
性,也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8.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
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这种调节方式称
为负反馈调节。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B.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 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中,负反馈调节比正反馈调节更为
主要
D. 血液中的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

解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捕
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
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
馈调节,B正确。
1. (2022·广东高考6题)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
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 a、c是生产者
B. b、e是肉食动物
C. c、f是杂食动物
D. d、f是植食动物
解析:  图中食物网包含的食物链有a→f、a→d→e→f、
a→d→e→c、a→c、b→f、b→c。a、b处于第一营养级,是生产
者;d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植食动物;e处于第三营养级,是肉食动
物;c、f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以处于第四营养级,是杂食动
物,C正确。
2. (2023·全国甲卷5题)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
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
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 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 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解析:  某种动物在某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其在另
一条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三级消费者,即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
能属于不同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物,属于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作为次级消
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C错误;在生态系统
中,能量只能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
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D正确。
3. (2023·广东高考13题)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
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
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过程见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
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 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
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
屑,属于消费者
D. 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解析: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
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增加,A错误;生
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中仍处于
主要地位,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有的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
碎屑,属于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
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4. (2023·湖北高考9题)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
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
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
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 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 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
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因此水杨酸能缓解
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
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下降,B正确;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
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
象,镉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因此,通过生物富集作
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C正确;苦草自身的调节作
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镉的胁迫下,苦草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
维持稳态,D错误。
5. (2022·江苏高考12题)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 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
重金属
B. 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
剂等措施
C. 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
动、植物
D. 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
传递效率
解析:  根据生态浮床的原理可知,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
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
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
生态系统,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此外,植物还起富集水
中重金属的作用,A正确;采取曝气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但是
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会导致耗氧量增加,B错
误;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藻类
等,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含量,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6. (2022·湖南高考8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
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
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 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 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解析:  稻—蟹共作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并不能改变营养级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采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了害虫的趋光
性,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硬壳蟹和软壳蟹属于同一物种
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硬壳蟹摄食软壳蟹属于种内斗争,C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7. (2023·新课标卷33题)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
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
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
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
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
②是 ;③是 。
水鸟同化
呼吸作用 
分解者分解 
解析: 水鸟摄入的能量,一部分流入其体内,即水鸟同
化,另一部分未被同化,以粪便的形式排出。水鸟同化的能
量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粪便和遗体残骸会被分解者
分解。
(2)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3点
即可)。
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其意义是 。
水鸟
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解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
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
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
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
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
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
协同进化的结果。
(3)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
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
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1点即可)。
不要
近距离观赏、不要追赶或伤害水鸟、不要乱扔垃圾、不用闪
光灯拍照等(合理即可)
解析: 在观赏水鸟时,应该采用远观的方式,不要近距
离观赏,以免干扰水鸟;要尊重鸟类,不应该追赶或者伤害
它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以免破坏水鸟的生存
环境;在拍摄水鸟时也要注意,不要用闪光灯拍照,以免惊
扰到水鸟。
感 谢 观 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