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童年》整本书导读课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童年》整本书导读课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10: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六上快乐读书吧《童年》整本书导读课设计
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现实生活题材小说”为核心,选编《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课文,聚焦 “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普通人物在困境中的人性光辉。本单元“快乐读书吧”主题为“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旨在通过中外经典成长小说,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悲欢,汲取成长力量,其“小贴士”明确“理清人物关系”“关注故事情节”两大阅读策略;“交流平台”则总结了“抓人物描写、理故事情节、关注环境”等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开篇,讲述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的生活。外祖父暴躁专横,家庭常因财产争吵不断,充满冷漠与压抑;但外祖母慈祥温柔,用民间故事与无私的爱温暖他,他还见证了小茨冈的悲剧、舅舅们的自私。阿廖沙在苦难中窥见人性善恶,逐渐学会坚韧,为他后续成长埋下精神种子。小学生读《童年》,可了解不同时代的生活,感受外祖母的温暖与阿廖沙的坚韧,学会珍惜当下,同时培养共情力与面对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自身童年体验、回顾童年主题课文,结合了解高尔基生平与《童年》核心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初步感知小说“苦难背景下藏温情” 的基调。
2.回顾并运用“抓人物描写、理故事情节” 等小说阅读策略,通过梳理人物关系、赏析精彩片段,学会分析阿廖沙、外祖母等人物形象,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运用能力。
3.制定个性化阅读进度表,明确“拟章节小标题、探究苦难主题、评价人物”等阅读任务,培养有计划、深度阅读的习惯,为后续整本书阅读搭建清晰路径。
教学重难点
结合了解高尔基生平与《童年》核心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运用“抓人物描写、理故事情节” 等小说阅读策略,制定个性化阅读进度表。
教学过程
◎导读一 聊聊童年,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1:分享“我们自己的童年”。
情境导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同学们现在正处于童年时期,马上要成长为少年了。回顾你的童年岁月,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想到什么词?
指名交流分享,相机追问学生为什么会用这个形容词。
预设:美好、天真、快乐、幸福、傻、无知、幼稚、勤奋、累、痛苦……
过渡: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感受也会不一样。许多作家也写过自己的童年,我们学过的课文就有不少,你能回忆起来吗?
如:《祖父的园子》《童年的水墨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竹节人》《盼》《少年闰土》……
活动2:走近“高尔基的童年”。
还有的作家,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和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一本——《童年》。
1.了解高尔基。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一读:
高尔基是苏联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有散文诗《海燕》。作品常聚焦底层民众生活,传递对苦难的思考与革命理想,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其文字兼具力量与温度。
2.了解《童年》的主要内容。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这学期“快乐读书吧”重点推荐我们去阅读的一本书。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为什么要推荐我们去阅读呢?出示《童年》内容简介:
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3至11岁的童年生活:阿廖沙在父亲病逝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除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这个家庭里还有两个为争夺财产整日争吵、打架的舅舅。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还好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安慰他、保护他。《童年》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给这个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3.出示一条书评:
《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的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真实童年体验切入,用“形容词分享”唤醒情感共鸣,再链接已学的《祖父的园子》等童年主题课文,降低认知门槛。随后介绍高尔基及《童年》中“阿廖沙投奔外祖父”等核心情节,搭配权威书评,让学生初步感知小说“苦难与温情交织”的特点,消除对经典的陌生感,从 “要我读” 转变为 “我想读”。
◎导读二 指导读法,欣赏精彩片段
活动1:回顾已学到的阅读策略
(1)回顾在小学各年级学习过的阅读策略:
一边读一边预测与猜想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提问
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回顾本单元小说阅读的策略
回顾单元篇章页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
活动2:指导梳理人物关系。
《童年》中的人物众多,有数十个,不容易分清楚,但是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我们可以画一张人物关系图,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内容和情节了。
活动3:欣赏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透过这些情节,我们也会体会到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来先睹为快,欣赏《童年》中的几个精彩片段,看看你从这些情节片段中,认识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赏析外祖母片段1:
那时我病得很重,刚能勉强起身。我清楚地记得,我病着的时候,开始是父亲开开心心地照顾着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照顾我的人换成了外祖母,一个很奇怪的人。
“你从哪儿过来啊?” 我问她。
她回答:“从上面来,从下城来,不是过来,是坐船来!人怎么能自己从水上过来呢,真是个小迷糊!”
这真可笑,又是上又是下的,让人糊涂。上面,楼上住的是几个染了大胡子的波斯人,而地下室住了一个卖羊皮的黄皮肤卡尔梅克老头。下楼梯可以从扶手上滑下去,要是摔倒的话就滚下去,这我一清二楚。可是这关水什么事?简直都乱套了。
“我怎么就迷糊呢?”
“因为你吵得人迷糊啊。” 她说完也笑了起来。
人物评析参考:以俏皮话回应阿廖沙的疑问,用玩笑消解孩子对“上下”“水” 的较真,随和亲切,能平等与孩子交流,满是童趣的外祖母。
赏析外祖母片段2:
大火像一条贪婪的红蛇舔舐着染坊的屋顶。外祖母突然挣脱外祖父的手,裹着湿漉漉的棉被冲进火海,她的身影在浓烟中若隐若现。
“硫酸瓶要炸了!”她的尖叫刺破夜空,抱着冒烟的瓶子冲出来时,丝绸头巾已烧成黑炭,双手起满水疱。
当外祖父颤抖着问“烧伤没有”,她却用炭黑的手指蘸着雪水,轻轻擦拭阿廖沙脸上的泪痕:“瞧这烟灰,像不像撒了把胡椒粉?”
可转身时,阿廖沙看见她偷偷把烧焦的围裙塞进灶台,肩膀微微抽搐。这一刻,她既是拯救全家的勇士,也是需要被疼惜的老人。
人物评析参考:火海救硫酸瓶护全家,受伤仍安慰阿廖沙,却偷偷藏烧焦围裙,既勇敢坚韧,又温柔隐忍,一心护家的外祖母。
过渡:外祖母的爱,仿佛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阿廖沙的心。除了外祖母,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儿”,忠厚老实的老工人格里高利,以及阿廖沙遇到的其他许许多多好人,都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让他面对苦难依然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赏析小茨冈片段1:
每到星期六外祖父去做晚祷时,厨房就成了我们的乐园。茨冈的手巧得惊人,他从炕炉里抓来几只黑蟑螂,用线麻利地做了套马具,又剪出纸雪橇。在刨平的黄桌子上,四匹“黑马” 拉着雪橇狂奔,他捏着细松明驱赶着,喊:“驾着车去请大主教喽!”
他还剪了纸片贴在蟑螂背上让它追雪橇,或用线系住蟑螂腿,看着它点头晃脑跑:“这醉酒的家伙要去做祷告啦!” 他怀里还藏着小老鼠,嘴对嘴喂糖果,笃定地说:“家神爷爷最爱老鼠,养它就会被保佑。” 十九岁的他,笑起来比孩子还透亮。
人物评析参考:用蟑螂做“雪橇马”、喂小老鼠,把厨房变乐园,笑比孩子透亮,以童趣对抗苦难,活泼乐观的小茨冈。
赏析小茨冈片段2:
傍晚茨冈来看我,脑袋大得显眼,乌黑卷发油亮,丝绸领带泛着金光。他卷起袖子,露出满是红疤的手臂:“肿得厉害吧?你外公要打死你时,我用胳膊挡树条——本想让它断,你妈妈好救你,可树条浸软了没断。但好歹你少挨了几下,数数看?”
他温柔地笑,抽了下鼻子:“你太可怜了,他抽得不停……”我说喜欢他,他朴实地回:“我也喜欢你才替你挨的,难道对谁都这样?才不呢!” 阳光照在他皓白的牙齿上,小胡子下的笑容比长明灯还暖。
人物评析参考:用手臂替阿廖沙挡树条,直言因喜欢才守护,露疤仍温柔笑,善良纯粹、朴实真诚的小茨冈。
赏析“好事儿”片段1:
阁楼角落总飘着松脂与酒精的气味,好事儿弓着背在木桌前忙碌,铜锅咕嘟冒泡,紫玻璃瓶里晃着琥珀色液体。他指尖沾着黑粉,突然按住我的手:“看这铁屑——磁铁走过,它们就成了排队的士兵。”
他从木箱翻出皱纸笔记:“万物都有脾气,就像外祖父的脾气藏在钱袋里,铁的脾气藏在石头里。”窗外传来外祖母唤他吃饭的声音,他头也不抬:“好事情。” 眼镜滑到鼻尖,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淬火的铜块。
人物评析参考:用铁屑讲科学、以比喻释“万物脾气”,痴迷实验,对外祖母呼唤简答,求知欲强且专注探索的“好事儿”。
赏析“好事儿”片段2:
月光爬上他打包的书箱,好事儿把那枚磨亮的铜片塞给我:“这是电解出来的铜,比镜子诚实——它照见的是铁变成铜的过程。”他摸了摸我的头,第一次说得这样长:“他们说我怪人,可蜜蜂采蜜时,谁会嫌它嗡嗡叫?”
外祖父在楼下骂骂咧咧,他扛起箱子笑了笑:“记住,观察蚂蚁搬家比听吵架有用。”门轴吱呀作响时,他回头挥挥手,黑胡子下的笑容淡得像晨雾,却比阁楼的长明灯更耐人寻味。
人物评析参考:送电解铜片,以蜜蜂自证不“怪”,叮嘱观察万物,通透豁达,还为阿廖沙埋下探索的种子的“好事儿”。
:活动5:《童年》中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很多。出示一组连环画,了解小说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严厉粗暴的外祖父、两个自私自利的舅舅、忠厚老实的老工人格里高利、命运孤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先梳理小学及本单元的阅读策略,帮学生构建方法框架;针对《童年》人物众多的难点,指导画人物关系图,破解阅读障碍。再通过赏析外祖母、小茨冈等人物的片段,引导学生抓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形象,将课内“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迁移到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掌握深入解读人物的路径,体会小说魅力。
◎导读三 制定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我们怎么读好《童年》这本书呢?
1.制定进度表,阅读有计划性。
想一想,自己可以利用好哪些时间来读这本书?每天计划读多少页?大致用多少天来读完这本书,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阅读进度表。
2.借助阅读单,让阅读更深入。
读书不能只关注情节,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印象。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们还必须回过头来有目的地重读,在重读过程中,完成以下几个阅读任务。这样,我们就能读得更深,收获也就更多、更大。
任务1:整体感知
《童年》这部小说一共有十三个章节,有许多版本。有的版本有章节标题,有的版本只有章节序号。请你给每个章节重新取一个小标题吧。
任务2:主题探究
苦难,是《童年》鲜明的印记。阿廖沙的童年经历过哪些苦难?请回顾小说情节,简要列举出来。苦难,也是是人生的老师。阿廖沙在苦难中学会了什么?成长了什么?
任务3:人物评价
童年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人。你认为在阿廖沙的童年中,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依次是谁?他(她)对阿廖沙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总结:《童年》这本书已经打开了,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用心去读这本书,感受《童年》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身时间制定进度表,培养自主规划能力;设计“拟小标题(整体感知)、探苦难主题(深度理解)、评人物(个性解读)”的任务,避免阅读停留在表面。任务紧扣本单元“关注情节、感受人物”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泛读”走向“深读”,为后续完整阅读和交流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