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1 10:05:31

文档简介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对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因此,形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读甲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沙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喷发的火山灰熔岩堆积形成玄武岩和凝灰岩层,后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头带“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精灵烟囱”奇特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当地人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推断合理的是(  )
A.凝灰岩质地松软,较易于开凿 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排水
C.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翠玉白菜(下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5.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右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岩层年代不同
②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③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下降运动
④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伴随着图中褶皱的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⑦--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⑤ D.②--④--⑤—⑥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下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该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km,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海岸沙丘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
A.海浪堆积东陡西缓 B.海浪堆积东缓西陡
C.风力堆积东陡西缓 D.风力堆积东缓西陡
9.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是(  )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诸山平地拔起,流水清澈,青山浮水,景色清幽”是我国某著名风景区的真实写照。读图(图中L示意河流),回答下列问题。
10.依图可知,河流L在该地地貌形成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11.构成该地貌岩体的岩石主要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东非大裂谷宽几十至二百千米,深达1000至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不会含有化石 D.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13.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A.A B.B C.C D.D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我国某学校(40°N,110°E)在下图所示地区于北京时间9:28举行运动会。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在长跑比赛中当某运动员位于跑道上P点且身影朝向如图所示时,运动会已进行了
A.4时22分钟 B.4时12分钟 C.3时22分钟 D.3时12分钟
15.如果运动员在P点时的身影长度与身高相等,则比赛举办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 B.4月12日 C.10月12日 D.11月12日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曙暮光是指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散射在地球大气层的上层,由高空大气层里的质点和尘埃对太阳光起散射作用而引起的,照亮了低层的大气与地球表面的阳光。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曙暮光包括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等(见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3月20日上海(31°N,121°E)发生航海暮光的当地时间大概是(  )
A.6:36—7:12 B.18:36—19:12
C.1:48—2:24 D.16:4817:24
17.某日,位于北京的某天文台在正东方向开始观察到天文曙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以后天津昼变长、夜变短
B.该日以后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C.北京在正西方向开始观测到天文暮光
D.北京再过12小时观测到天文暮光结束
18.(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北京市的张先生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60°N,25°E)游学。赫尔辛基采用东二区的区时,2019年夏时制于3月31日开始,10月27日结束,期间钟表拨快1小时。2019年4月10日北京时间11:22,张先生拍摄了赫尔辛基日出照片并发到微信朋友圈,远在S地的朋友随即点赞并留言说当地刚好进入极夜。推测张先生朋友所在的S地,每年极夜天数约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一架飞机在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km/h的速度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不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0.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位置是(  )
A.赤道附近 B.极点附近
C.北纬30°附近 D.北纬60°附近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下图示意安徽南部丘陵山区的一栋传统民居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前阳台正对着的方位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22.图示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23.(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如图是2022年3月9日至3月21日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示意图。当①地位于该热带气旋东侧时,①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北京时间2020年6月21日05:43迎来我国2020年的夏至,如图示意夏至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4.2020年夏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最接近(  )
A.(23°26'N,34°15'E) B.(23°26'S,34°15'E)
C.(23°26'N,145°45'W) D.(23°26'S,145°45'W)
25.下列关于夏至日当天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丙地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②丁地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
③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分属南、北半球④正午太阳高度丙>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质考察队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将考察的地质地貌情况绘制成图(下图)。
(1)分析图示地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2)说明甲处的地质构造并描述地貌景观特点。
(3)阐释在乙处极易发育的外力作用地貌。
27.(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在   (纬度)上,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   ,其判断依据为   。
(2)图中晨昏线EF线属于   (填晨线或昏线)。
(3)这一天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D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4)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C点的地方时是   。这一天,D点的日出时间是   ,C点的昼长是   。
28.(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学研究证实黄土高原上覆盖的黄土来自我国西北及蒙古、中亚等戈壁沙漠地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和黄土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
材料二:图1为某处黄土高原景观照片,图2示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粒径分布。图3为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景观。
(1)结合图例在空白方框内画出盛行风向   。概括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粒径分布规律是   ,这反映黄土高原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2)图3中三种黄土地貌演变的先后顺序为   (填序号)。
(3)图1反映了黄土高原   的地表形态,这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该地表形态易诱发   、   等地质灾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指向裸岩荒漠,应是风力侵蚀作用;b从蒙古高原指向黄土高原,应是指西北风将沙粒从蒙古高原搬运至黄土高原,①②正确;c从黄土高原指向华北平原,应是指流水搬运作用;d指向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均是流水堆积地貌,所以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c是指流水搬运作用,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现象,②③正确;沙尘暴是在风力搬运可能出现的现象;流水搬运过程中并不会发生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在气候干旱的背景下,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的土地退化),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C
4.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精灵烟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灵烟囱”的岩石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而成。明确图2中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图中丁是岩浆。丙和戊都是岩浆岩,④是冷却凝固作用;②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物,①是固结成岩作用(属于外力作用),⑤是重熔再生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①②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故A正确。
B.当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塔形外表坡度大与利于排水无关,B错误。
CD.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及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不是开凿为客栈的主要原因,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5.C
6.D
7.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翠玉白菜属于变质岩;图中①②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岩浆岩,③分布在岩浆岩周围,是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④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③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由于a处受外力侵蚀,背斜形成谷地,b处岩性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向斜形成山地,两地地质作用的差异导致地形差异,①错误,②正确;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先经过了水平运动,产生褶皱,地壳下降,外力以沉积作用为主,③正确,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L1是明显的侵蚀面,说明岩层⑥形成于侵蚀面之后,且⑥的结构比较完整,形成时间应最晚;图中岩层④⑤⑦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上层岩层年龄新,下层岩层年龄老,所以⑤比④新,④比⑦新;图中沉积岩结构明显被岩浆岩破坏,所以岩浆喷发出现于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岩浆岩②的结构被①破坏,所以①形成于②之后;岩浆岩形成之时导致周围岩层受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③,所以图中①—⑦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⑦—④—⑤—②—①—③—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8.D
9.C
【知识点】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河北省昌黎海岸沙丘,其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km,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
8.AB.结合“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和“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可知,沙丘主要沙源来自于海岸沙滩,经海风吹拂,风力堆积而成,AB错误。
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说明该地为偏东风,结合沙丘形态,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丘东缓西陡,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9.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对海岸沙丘的主要影响是防止沙丘向陆迁移。结合海陆关系,风沙堆积作用减弱,使得沙丘西移速度变缓,不会使沙丘拓宽、增高;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但不能阻止风沙运动,不会使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矿物与岩石;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A错误。
B.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L地区河岸较陡,两侧为山地,河流起侵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B正确。
C.搬运没有地貌,C错误。
D.河流沉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图中皆不是,D错误。
故答案为:B。
1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山平地拔起,流水清澈,青山浮水,景色清幽”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地貌可能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广布地区发育而形成的,石灰岩为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两侧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为沉积岩,沉积岩中含有化石;沉积岩出露于地表,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东非大裂谷受水平拉张作用形成,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正确。
BC.图B、图C为褶皱,BC错误。
D.东非大裂谷两侧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为沉积岩,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4.D
15.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1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的经度为110°E,当北京时间为9:28时,该地地方时为8:48;当影子朝向正北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据此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时间差为3小时12分钟,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若影长与身高相等,即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为45°,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H=90-(所求地与折射点之间的纬度差),即45=90-(40-直射点纬度),求得直射点纬度为5°S。此时太阳直射点距离赤道不远,A为春分日直射点位于赤道,剩下的3个日期中10月12日最接近秋分即距离赤道最近,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6.B
17.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3月20日太阳直射赤道附近,中低纬度地区大致昼夜平分,上海(31°N)日落地方时约为18时。上海航海暮光发生的当地时间在日落后,应在18时之后,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7.北京天文台在正东方向开始观察到天文曙光时,地方时约为6时,太阳高度角为地平面以下18°,6小时后太阳位于正南,再过6小时,太阳位于正西方地平面以下18°,此时天文幕光刚好已经结束;因不能确定该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所以不能确定天津昼夜长短和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张先生拍摄赫尔辛基的日出时,S地刚好进入极夜,即S地在4月10日进入极夜,故判断S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根据所学知识,从4月10日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北半球的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值,南半球正好相反。因此可以推断,从4月10日至夏至日(时长约为2个月12天),S地始终处于极夜期间。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可知,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S地还有约2个月12天处于极夜期间。因此,S地每年处于极夜的天数约为4个月24天,即大致5个月的时间,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答案】19.B
20.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经度相差较大、纬度相差较小(或相等)的两地间,最短航线应沿过两地的大圆劣弧段飞行,该大圆劣弧段纬度最高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比两地纬度都高,因此,从南北方向上,飞行方向应先向北(南)后向南(北);根据劣弧原则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飞行方向往往一直向东或向西。综合起来,就可得出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
1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并且保持不动,则飞机飞行速度应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且飞机飞行的方向应与太阳视运动方向一致,为自东向西,才能看到太阳保持不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AB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而837km/h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发生在南北纬60°附近,ABC错误。
D.再根据“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不动”,可判断出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位置是北纬60°附近,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1.B
22.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2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南部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由图中信息可知,前阳台与正午太阳光线呈75°夹角,所以前阳台正对着的方位是东南,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阳台与正午太阳光线呈75°夹角,说明日出到正午,太阳转过105°,每小时大约转15度,日出到正午经过了大约7小时,昼长为14小时,最有可能是7月,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3.【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低气压(气旋)
【解析】【分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纬度向南增加,是南半球;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气流是顺时针辐合。热带气旋位于①东侧,即①处于热带气旋西侧,吹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答案】24.C
25.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比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05:43)早6小时17分钟,经度则相差:6*15+17/4=94°15',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约为145°45’W,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地在夏至日昼夜等长,说明丙地位于赤道上,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①正确;夏至日当天丁地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因此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纬度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小,②错误;甲地的夜长为18小时,则甲地的昼长为6小时,乙地的昼长也是6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在南半球,③错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丙地位于赤道上,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故正午太阳高度丙>丁,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6.【答案】(1)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断裂错位地带裂隙发育;软流层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在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甲为地垒构造。特点:地貌突立,顶部平缓,山坡陡峻。
(3)乙地位于断裂破碎地带,岩石松软,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其长期作用下,形成沟谷、河谷或洼地地貌。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过断裂,之后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裂错位地带裂隙发育;软流层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然后岩浆顺着断裂面侵入到岩层当中,进而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2)甲处地貌海拔明显高于两侧地区,结合地质结构可知,甲地两侧发生过断层,使得两侧相对下降,甲处相对上升,最终形成地垒。该地质构造的特点是顶部较为平缓,山坡较为陡峻。
(3)乙处位于断层发生处,该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松软易破碎,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断层处附近易形成沟谷、河流或洼地地貌。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1)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过断裂,之后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裂错位地带裂隙发育;软流层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然后岩浆顺着断裂面侵入到岩层当中,进而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2) 甲处地貌海拔明显高于两侧地区,结合地质结构可知,甲地两侧发生过断层,使得两侧相对下降,甲处相对上升,最终形成地垒。该地质构造的特点是顶部较为平缓,山坡较为陡峻。
(3) 乙处位于断层发生处,该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松软易破碎,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断层处附近易形成沟谷、河流或洼地地貌。
27.【答案】(1)23°26'S;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晨线
(3)C点;B点;昼夜等长
(4)12时;10时;6时;4小时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更替;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据此判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
(2)随着地球自转,EF线上的点即将由夜进入昼,因此EF为晨线。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点纬度与南回归线相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根据示意图判断越往南昼越长,故白昼最长的是B点;D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
(4)A点在昼半球的平分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与A点间隔2小时,此时应是10时;D点在赤道上,6时日出,18时日落,C点日出时间为10时,昼长为4小时。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1)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据此判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
(2)随着地球自转,EF线上的点即将由夜进入昼,因此EF为晨线。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点纬度与南回归线相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根据示意图判断越往南昼越长,故白昼最长的是B点;D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
(4)A点在昼半球的平分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与A点间隔2小时,此时应是10时;D点在赤道上,6时日出,18时日落,C点日出时间为10时,昼长为4小时。
28.【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风力沉积
(2)②③①
(3)千沟万壑,地形破碎;流水侵蚀;滑坡;泥石流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黄土高原主要是由风力带来的沙质沉积物堆积形成。随着风力减小,大颗粒(图2中的沙黄土带)先沉积、小颗粒(图2中的黏黄土带)后沉积。图2中不同质地的黄土带走向和位置可知,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说明风由西北吹向东南。如下图所示:
(2)黄土地貌堆积形成之后形成相对比较平整的黄土高原,后来植被大量减少,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塬,黄土塬的面积较大,流水继续侵蚀,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就变成面积较小的黄土墚,流水继续侵蚀,黄土梁被切割呈面积更小的黄土峁,所以顺序是②③①。
(3)图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地表起伏大,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主要原因是地表植被稀少,降水集中,流水对地表侵蚀而形成。地表起伏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黄土高原主要是由风力带来的沙质沉积物堆积形成。随着风力减小,大颗粒(图2中的沙黄土带)先沉积、小颗粒(图2中的黏黄土带)后沉积。图2中不同质地的黄土带走向和位置可知,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说明风由西北吹向东南。如下图所示:
(2)黄土地貌堆积形成之后形成相对比较平整的黄土高原,后来植被大量减少,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塬,黄土塬的面积较大,流水继续侵蚀,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就变成面积较小的黄土墚,流水继续侵蚀,黄土梁被切割呈面积更小的黄土峁,所以顺序是②③①。
(3)图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地表起伏大,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主要原因是地表植被稀少,降水集中,流水对地表侵蚀而形成。地表起伏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
1 / 1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对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因此,形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读甲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沙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A
2.B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指向裸岩荒漠,应是风力侵蚀作用;b从蒙古高原指向黄土高原,应是指西北风将沙粒从蒙古高原搬运至黄土高原,①②正确;c从黄土高原指向华北平原,应是指流水搬运作用;d指向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均是流水堆积地貌,所以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c是指流水搬运作用,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现象,②③正确;沙尘暴是在风力搬运可能出现的现象;流水搬运过程中并不会发生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在气候干旱的背景下,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的土地退化),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喷发的火山灰熔岩堆积形成玄武岩和凝灰岩层,后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头带“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精灵烟囱”奇特形态的地质作用包括(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当地人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推断合理的是(  )
A.凝灰岩质地松软,较易于开凿 B.塔形外表坡度大,利排水
C.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答案】3.C
4.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精灵烟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灵烟囱”的岩石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而成。明确图2中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图中丁是岩浆。丙和戊都是岩浆岩,④是冷却凝固作用;②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物,①是固结成岩作用(属于外力作用),⑤是重熔再生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①②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故A正确。
B.当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塔形外表坡度大与利于排水无关,B错误。
CD.玄武岩面多气孔,利通风透气及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不是开凿为客栈的主要原因,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翠玉白菜(下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5.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右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岩层年代不同
②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③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下降运动
④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伴随着图中褶皱的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⑦--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⑤ D.②--④--⑤—⑥
【答案】5.C
6.D
7.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翠玉白菜属于变质岩;图中①②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岩浆岩,③分布在岩浆岩周围,是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④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③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由于a处受外力侵蚀,背斜形成谷地,b处岩性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向斜形成山地,两地地质作用的差异导致地形差异,①错误,②正确;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先经过了水平运动,产生褶皱,地壳下降,外力以沉积作用为主,③正确,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L1是明显的侵蚀面,说明岩层⑥形成于侵蚀面之后,且⑥的结构比较完整,形成时间应最晚;图中岩层④⑤⑦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上层岩层年龄新,下层岩层年龄老,所以⑤比④新,④比⑦新;图中沉积岩结构明显被岩浆岩破坏,所以岩浆喷发出现于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岩浆岩②的结构被①破坏,所以①形成于②之后;岩浆岩形成之时导致周围岩层受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③,所以图中①—⑦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⑦—④—⑤—②—①—③—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下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该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km,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海岸沙丘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
A.海浪堆积东陡西缓 B.海浪堆积东缓西陡
C.风力堆积东陡西缓 D.风力堆积东缓西陡
9.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是(  )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答案】8.D
9.C
【知识点】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解析】【点评】河北省昌黎海岸沙丘,其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km,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
8.AB.结合“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和“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可知,沙丘主要沙源来自于海岸沙滩,经海风吹拂,风力堆积而成,AB错误。
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的趋势,说明该地为偏东风,结合沙丘形态,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丘东缓西陡,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
9.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对海岸沙丘的主要影响是防止沙丘向陆迁移。结合海陆关系,风沙堆积作用减弱,使得沙丘西移速度变缓,不会使沙丘拓宽、增高;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但不能阻止风沙运动,不会使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诸山平地拔起,流水清澈,青山浮水,景色清幽”是我国某著名风景区的真实写照。读图(图中L示意河流),回答下列问题。
10.依图可知,河流L在该地地貌形成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11.构成该地貌岩体的岩石主要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矿物与岩石;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A错误。
B.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L地区河岸较陡,两侧为山地,河流起侵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B正确。
C.搬运没有地貌,C错误。
D.河流沉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图中皆不是,D错误。
故答案为:B。
1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山平地拔起,流水清澈,青山浮水,景色清幽”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地貌可能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广布地区发育而形成的,石灰岩为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东非大裂谷宽几十至二百千米,深达1000至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不会含有化石 D.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13.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2.A
13.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两侧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为沉积岩,沉积岩中含有化石;沉积岩出露于地表,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东非大裂谷受水平拉张作用形成,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正确。
BC.图B、图C为褶皱,BC错误。
D.东非大裂谷两侧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为沉积岩,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我国某学校(40°N,110°E)在下图所示地区于北京时间9:28举行运动会。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在长跑比赛中当某运动员位于跑道上P点且身影朝向如图所示时,运动会已进行了
A.4时22分钟 B.4时12分钟 C.3时22分钟 D.3时12分钟
15.如果运动员在P点时的身影长度与身高相等,则比赛举办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 B.4月12日 C.10月12日 D.11月12日
【答案】14.D
15.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1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的经度为110°E,当北京时间为9:28时,该地地方时为8:48;当影子朝向正北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据此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时间差为3小时12分钟,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若影长与身高相等,即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为45°,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H=90-(所求地与折射点之间的纬度差),即45=90-(40-直射点纬度),求得直射点纬度为5°S。此时太阳直射点距离赤道不远,A为春分日直射点位于赤道,剩下的3个日期中10月12日最接近秋分即距离赤道最近,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曙暮光是指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散射在地球大气层的上层,由高空大气层里的质点和尘埃对太阳光起散射作用而引起的,照亮了低层的大气与地球表面的阳光。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曙暮光包括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等(见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3月20日上海(31°N,121°E)发生航海暮光的当地时间大概是(  )
A.6:36—7:12 B.18:36—19:12
C.1:48—2:24 D.16:4817:24
17.某日,位于北京的某天文台在正东方向开始观察到天文曙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以后天津昼变长、夜变短
B.该日以后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C.北京在正西方向开始观测到天文暮光
D.北京再过12小时观测到天文暮光结束
【答案】16.B
17.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3月20日太阳直射赤道附近,中低纬度地区大致昼夜平分,上海(31°N)日落地方时约为18时。上海航海暮光发生的当地时间在日落后,应在18时之后,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7.北京天文台在正东方向开始观察到天文曙光时,地方时约为6时,太阳高度角为地平面以下18°,6小时后太阳位于正南,再过6小时,太阳位于正西方地平面以下18°,此时天文幕光刚好已经结束;因不能确定该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所以不能确定天津昼夜长短和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8.(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北京市的张先生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60°N,25°E)游学。赫尔辛基采用东二区的区时,2019年夏时制于3月31日开始,10月27日结束,期间钟表拨快1小时。2019年4月10日北京时间11:22,张先生拍摄了赫尔辛基日出照片并发到微信朋友圈,远在S地的朋友随即点赞并留言说当地刚好进入极夜。推测张先生朋友所在的S地,每年极夜天数约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答案】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张先生拍摄赫尔辛基的日出时,S地刚好进入极夜,即S地在4月10日进入极夜,故判断S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根据所学知识,从4月10日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北半球的极昼范围达到最大值,南半球正好相反。因此可以推断,从4月10日至夏至日(时长约为2个月12天),S地始终处于极夜期间。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对称性可知,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S地还有约2个月12天处于极夜期间。因此,S地每年处于极夜的天数约为4个月24天,即大致5个月的时间,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一架飞机在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km/h的速度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不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0.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位置是(  )
A.赤道附近 B.极点附近
C.北纬30°附近 D.北纬60°附近
【答案】19.B
20.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经度相差较大、纬度相差较小(或相等)的两地间,最短航线应沿过两地的大圆劣弧段飞行,该大圆劣弧段纬度最高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比两地纬度都高,因此,从南北方向上,飞行方向应先向北(南)后向南(北);根据劣弧原则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飞行方向往往一直向东或向西。综合起来,就可得出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
1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并且保持不动,则飞机飞行速度应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且飞机飞行的方向应与太阳视运动方向一致,为自东向西,才能看到太阳保持不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AB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而837km/h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发生在南北纬60°附近,ABC错误。
D.再根据“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不动”,可判断出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位置是北纬60°附近,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下图示意安徽南部丘陵山区的一栋传统民居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前阳台正对着的方位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22.图示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答案】21.B
22.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2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南部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由图中信息可知,前阳台与正午太阳光线呈75°夹角,所以前阳台正对着的方位是东南,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阳台与正午太阳光线呈75°夹角,说明日出到正午,太阳转过105°,每小时大约转15度,日出到正午经过了大约7小时,昼长为14小时,最有可能是7月,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3.(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如图是2022年3月9日至3月21日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示意图。当①地位于该热带气旋东侧时,①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低气压(气旋)
【解析】【分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纬度向南增加,是南半球;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气流是顺时针辐合。热带气旋位于①东侧,即①处于热带气旋西侧,吹西南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北京时间2020年6月21日05:43迎来我国2020年的夏至,如图示意夏至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4.2020年夏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最接近(  )
A.(23°26'N,34°15'E) B.(23°26'S,34°15'E)
C.(23°26'N,145°45'W) D.(23°26'S,145°45'W)
25.下列关于夏至日当天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丙地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②丁地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
③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分属南、北半球④正午太阳高度丙>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4.C
25.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比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05:43)早6小时17分钟,经度则相差:6*15+17/4=94°15',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约为145°45’W,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地在夏至日昼夜等长,说明丙地位于赤道上,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①正确;夏至日当天丁地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因此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纬度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小,②错误;甲地的夜长为18小时,则甲地的昼长为6小时,乙地的昼长也是6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在南半球,③错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丙地位于赤道上,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故正午太阳高度丙>丁,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6.(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质考察队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将考察的地质地貌情况绘制成图(下图)。
(1)分析图示地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2)说明甲处的地质构造并描述地貌景观特点。
(3)阐释在乙处极易发育的外力作用地貌。
【答案】(1)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断裂错位地带裂隙发育;软流层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在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甲为地垒构造。特点:地貌突立,顶部平缓,山坡陡峻。
(3)乙地位于断裂破碎地带,岩石松软,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其长期作用下,形成沟谷、河谷或洼地地貌。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过断裂,之后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裂错位地带裂隙发育;软流层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然后岩浆顺着断裂面侵入到岩层当中,进而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2)甲处地貌海拔明显高于两侧地区,结合地质结构可知,甲地两侧发生过断层,使得两侧相对下降,甲处相对上升,最终形成地垒。该地质构造的特点是顶部较为平缓,山坡较为陡峻。
(3)乙处位于断层发生处,该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松软易破碎,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断层处附近易形成沟谷、河流或洼地地貌。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1)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过断裂,之后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断裂错位地带裂隙发育;软流层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然后岩浆顺着断裂面侵入到岩层当中,进而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2) 甲处地貌海拔明显高于两侧地区,结合地质结构可知,甲地两侧发生过断层,使得两侧相对下降,甲处相对上升,最终形成地垒。该地质构造的特点是顶部较为平缓,山坡较为陡峻。
(3) 乙处位于断层发生处,该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松软易破碎,易遭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在断层处附近易形成沟谷、河流或洼地地貌。
27.(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在   (纬度)上,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   ,其判断依据为   。
(2)图中晨昏线EF线属于   (填晨线或昏线)。
(3)这一天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D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4)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C点的地方时是   。这一天,D点的日出时间是   ,C点的昼长是   。
【答案】(1)23°26'S;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晨线
(3)C点;B点;昼夜等长
(4)12时;10时;6时;4小时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更替;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据此判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
(2)随着地球自转,EF线上的点即将由夜进入昼,因此EF为晨线。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点纬度与南回归线相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根据示意图判断越往南昼越长,故白昼最长的是B点;D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
(4)A点在昼半球的平分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与A点间隔2小时,此时应是10时;D点在赤道上,6时日出,18时日落,C点日出时间为10时,昼长为4小时。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1)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据此判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
(2)随着地球自转,EF线上的点即将由夜进入昼,因此EF为晨线。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点纬度与南回归线相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根据示意图判断越往南昼越长,故白昼最长的是B点;D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
(4)A点在昼半球的平分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与A点间隔2小时,此时应是10时;D点在赤道上,6时日出,18时日落,C点日出时间为10时,昼长为4小时。
28.(2024高二上·滨海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学研究证实黄土高原上覆盖的黄土来自我国西北及蒙古、中亚等戈壁沙漠地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和黄土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
材料二:图1为某处黄土高原景观照片,图2示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粒径分布。图3为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景观。
(1)结合图例在空白方框内画出盛行风向   。概括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粒径分布规律是   ,这反映黄土高原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2)图3中三种黄土地貌演变的先后顺序为   (填序号)。
(3)图1反映了黄土高原   的地表形态,这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该地表形态易诱发   、   等地质灾害。
【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风力沉积
(2)②③①
(3)千沟万壑,地形破碎;流水侵蚀;滑坡;泥石流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黄土高原主要是由风力带来的沙质沉积物堆积形成。随着风力减小,大颗粒(图2中的沙黄土带)先沉积、小颗粒(图2中的黏黄土带)后沉积。图2中不同质地的黄土带走向和位置可知,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说明风由西北吹向东南。如下图所示:
(2)黄土地貌堆积形成之后形成相对比较平整的黄土高原,后来植被大量减少,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塬,黄土塬的面积较大,流水继续侵蚀,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就变成面积较小的黄土墚,流水继续侵蚀,黄土梁被切割呈面积更小的黄土峁,所以顺序是②③①。
(3)图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地表起伏大,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主要原因是地表植被稀少,降水集中,流水对地表侵蚀而形成。地表起伏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黄土高原主要是由风力带来的沙质沉积物堆积形成。随着风力减小,大颗粒(图2中的沙黄土带)先沉积、小颗粒(图2中的黏黄土带)后沉积。图2中不同质地的黄土带走向和位置可知,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说明风由西北吹向东南。如下图所示:
(2)黄土地貌堆积形成之后形成相对比较平整的黄土高原,后来植被大量减少,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塬,黄土塬的面积较大,流水继续侵蚀,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就变成面积较小的黄土墚,流水继续侵蚀,黄土梁被切割呈面积更小的黄土峁,所以顺序是②③①。
(3)图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地表起伏大,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主要原因是地表植被稀少,降水集中,流水对地表侵蚀而形成。地表起伏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