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1 21: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历史科试卷
答题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其中牛河梁“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文化遗存组合被认为是后世都城“天坛、太庙、帝陵”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眼中的“中华文明的曙光”。据此可知红山文化( )
A. 具有“多元一体”文化特征 B. 已经形成了宗法制度
C. 是“敬天法祖”的重要源头 D. 完全进入了王朝时代
2. 战国时期,在买卖中已普遍使用作为凭证的券。券一般用竹木制成,买卖双方先把合同写在上面,然后将其剖分为二、买方和卖方分别执右券和左券。一般来说,较大的买卖用较长的券(质),较小的买卖用较短的券(剂)。如遇纠纷,官府“听买卖以质剂”。“券”的使用(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体现了货币领域的重大变革
C. 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 使重视信用的共识得以形成
3. 里耶秦简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秦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其中“官署日常事务”简记载了官署集中办公时段大致为早上六七点至下午四五点以及各类地方行政事务皆需记录在案等内容,据此可知秦朝( )
A. 建立了完备的邮驿制度 B. 统一了公文的书写要求
C. 地方行政管理走向规范 D. 地方行政事物繁琐复杂
4. 下面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所做的比较。这反映出( )
南朝史传叙人 风神夷简(平易质朴),雅有远韵; 词采遒艳,善为文章…… 北朝史传叙人 武艺绝伦,有将帅之略;性雄豪,工骑射; 详练故事,有几案才;明练时事,善于断决; 敏于从政,果敢决断;明解律令,议断平允;……
A. 南朝政治文化更成熟 B. 南北实力日趋势均力敌
C.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D. 北朝政治文化具有优势
5. 据敦煌文书记载,唐朝时期入迁河陇地区的胡族同汉人一样授田,并负担赋役,这样就使这些胡族原有的部落结构自然解体,胡人逐渐变为唐朝的编户齐民。这一措施( )
A. 导致了游牧经济的崩溃 B.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 保证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D. 加重了西北地区人民负担
6. 在唐朝和印度、波斯、大食、希腊、罗马等国的艺术交流中,无论是乐舞、百戏,还是雕塑、绘画,都以输入为主,输出较少;而在与东亚的朝鲜半岛三国、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时,以输出为主,输入较少。这反映出唐朝
A. 艺术交流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 B. 居于世界文化体系的中心
C. 中外艺术交流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 D. 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
7. 据记载,王安石变法时,部分官员“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名曰‘设法卖酒’。”这些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 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改良
B. 真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C.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D. 为敛财不择手段,埋下变法失败的伏笔
8. 1280年,忽必烈下诏以黄河“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命人深入青海,对接近河源的星宿海和鄂陵、札陵二湖一带进行了勘察,并对当地的地形、水系、植被等地理情况做了记录。这一活动( )
A. 适应了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
B. 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社会进步
C. 体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D. 完善了绘制地图的科学方法
9. 学者赵现海认为:“明朝内部虽然出现了新时代的因素,但由于自身内敛性的限制,最终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与近代世界擦肩而过,内敛性是贯穿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下列史实符合该学者的主要观点的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郑和下西洋 C. 修长城,行海禁 D. 隆庆开关
10. 与1785年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银币相比,如图所示货币最大不同点在于钱币正面由汉字取代过去藏族文字。这一不同( )
A. 践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
B. 体现了清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C. 宣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经济主权
D. 见证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管辖权开启
11. 自1882年起,英日等国私据东沙岛,企图据为己有。两广总督张人骏建议外务部,直接“布告英日两使,声明蒲拉他士岛(东沙岛)系中国属岛”“酌立标志以杜外人觊觎”。外务部则认为“既有系我属地之说,尤不应无端向人声明,先自示弱”,建议同日本、英国分开交涉。这表明清政府( )
A. 缺乏国际公法意识 B. 重视外交制度建设
C. 意图维护领土主权 D. 赞同地方督抚意见
12. 1894年-1905年,张裕公司历时11年,经3次改建,终于在烟台建成亚洲首座地下大酒窖。该酒窖形如手枪(如下图),其蕴含理念为:瞄准西洋企业,与洋酒一较高下;长民族志气,为国人争光。这契合的中国近代思潮为( )
A 维新变法思潮 B. 民主革命思潮 C. 民主科学思潮 D. 实业救国思潮
13. 1926年底,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讨论升学、就业、婚姻等生活问题的文章。进入1930年代,他的言论“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的出发点了”,将中国的唯一出路寄托于人民大众。这一转变缘于( )
A. 个人主义式微而集体主义渐长
B. 生活问题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C. 国民党统治腐败与民族危机加深
D.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文化主流
14. 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如罗登贤是广东人,杨靖宇是河南人,周保中是云南人,赵尚志是热河人,冯仲云是江苏人,赵一曼是四川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
B. 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C. 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
D.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
15. 1942年1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举行了一场学院派风格的“大音乐会”,但并未获得群众好评。在随后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革命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B. 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
C.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贯彻执行了“三三制”原则
16.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为确保公粮安全,山东解放区推行“花户藏粮”政策,即将集中保管的公粮分存农户,改由农民帮助保存,使得国民党军队抢掠到的公粮大为减少。这一政策体现中国共产党( )
A. 建立了现代税收监管制度 B. 强化了基层军事动员能力
C. 彰显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 D. 推广土地改革的经济成果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高科技武器"虎威炮"、"火龙枪"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据《明实录》等史料记载
材料二 清朝入关前后,在满族的老家吉林、黑龙江等地建立了十多个用以练兵狩猎的围场。1681年,康熙建立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位于漠南蒙古中心地带,北控蒙古,南拱京师,是清代前期北京通往喀尔喀蒙古、东北黑龙江以及尼布楚城的重要通道。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发现八旗将士承平日久、耽于游乐、武力衰微,设立木兰围场后,驻防八旗官兵进驻,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在此地举行“秋狝”(秋季的围猎盛事),还利用“秋狝”中蒙古王公贵族扈从围猎之际,接见蒙古各部上层人物。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雪峰《康熙皇帝与木兰秋狝》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永乐年间“狩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朝“秋狝”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学之要,皆在《论语》之中”。北宋时期《论语》地位空前提升。据统计,隋唐时期《论语》研究著作为14部,而北宋为34部。当时的主要政治家和思想家大都有《论语》著作,如王安石有《论语解》,苏轼有《论语解》等。在朝廷“崇文”政策的引导下,邢昺《论语注疏》和刘敞《论语小传》受到高度关注。庆历之后,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代表的濂学、关学、洛学等相继出现。关于《论语》的注解方式大为扩张,从汉唐沿袭下来的训诂章句之学治《论语》者仍大有人在。更多的学者则站在哲学高度上对经典义理的解读和阐发。如程颐著有《论语解》,从体用的角度来重新释读“忠恕”。对此,朱熹称:“《论语》惟伊川所解,语意含蓄,旨味无穷。”总之,《论语》研究成为宋儒实践宋学、复兴儒学、建构理学思想的重要资源。
——摘编自申冰冰《北宋〈论语〉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论语》研究勃兴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论语》地位提升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在《时事新报》的双十节广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上述广告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2)根据你对那个时期的了解,试补充三点希望和祝愿。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杨润东《中国共产党新闻播音史(1940—1949)》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新闻平台”,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C
2. A
3. C
4. D
5. B
6. C
7. D
8. A
9. C
10. C
11. C
12. D
13. C
14. B
15. B
16. C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17. (1)特点:规模大;多兵种协同;展示先进火器;多国使节观礼;持续时间长;影响大。(任答3点)
(2)意义:展示军事实力;保持满族骑射传统;控制战略要地;保持八旗将士的战斗力;加强与蒙古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3点)
18. (1)表现:《论语》研究著作增多;《论语》注解方式发生变化,强调对儒家义理的阐发。
原因:加强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科举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儒家伦理道德;儒者的倡导与责任意识等。
(2)意义:适应了宋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有助于社会养成向学风气;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儒学的发展等。
19. (1)时代特征: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民族觉醒,外争国权;思想解放,民主意识;经济转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困境);天灾人祸,民生艰难;主权沦丧,外交艰难;一战结束,渴望和平;等等。
(2)补充:希望或祝愿:自由民主;科技进步;强国御侮;收回利权;民生幸福;等等。
20. 示例1:论题: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平台的分布与战争进程紧密相连。
阐述:解放战争初期,党的新闻播音平台主要集中在原敌后抗日根据地与东北地区,为党的声音和政策的传播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党的新闻平台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更在地域分布上实现了全面扩展,从北到南,覆盖了包括上海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这些新闻平台充分利用无线电广播、报纸、传单等多种手段,以高效、准确的方式传递党的政策和战争最新进展,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它们不仅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渠道,更是党内外团结一心、并肩作战的象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不断壮大、逐步取得胜利的辉煌历程。
综上所述,解放战争时期新闻平台的建设,不仅是中共领导力的生动体现,更是党内外共同奋斗、共创辉煌的历史见证。
示例2:论题: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平台建设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舆论基础。
阐述:解放战争初期,党的新闻播音平台主要集中在原敌后抗日根据地与东北地区,为党的声音和政策的传播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党的新闻平台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更在地域分布上实现了全面扩展,从北到南,覆盖了包括上海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它们充分利用无线电广播、报纸、传单等多种手段,以高效、准确的方式传递党的政策和战争最新进展。这不仅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还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此外,新闻平台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广大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有了清醒认识。这种舆论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补充。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平台建设,通过传播革命思想、传递战场信息,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舆论基础,也为我们今天做好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