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6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模拟试卷01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华社2024年10月14日电:近日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王级大墓,出土文物300余件。对此,中国社科院李新伟教授说:“王庄遗址既受到东方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有来自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因素,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表明,王庄文化( )
A. 继往开来,历史悠久 B. 博采众长,多元一体
C. 影响广泛,华夏领先 D. 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王庄遗址既受到东方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有来自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因素,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庄遗址受东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影响,具有多样性又有自己的独立特色,博采众长,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王庄遗址受到多种文明的影响,历史悠久,但无法体现继往开来,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王庄遗址受到多种文明的影响,而非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且未涉及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华夏领先,排除C项;王庄遗址受到多种文明的影响,自成体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五霸在组织诸侯会盟时,一般将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还普遍降低了关税税率,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这说明( )
A. 发展商品经济是会盟主要目的 B. 会盟加强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 春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萌芽 D. 分裂中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的地域经济交流为打破政治分裂奠定基础,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D项;会盟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商品经济而是维护霸权,排除A项;诸侯国之间的盟约强调他们内部的经济交流,与彰显天下共主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重视经济交流,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 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借鉴、吸纳,彼此互补,思想逐渐走向统一,荀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主张隆礼重法,他的一个著名的学生是秦朝丞相李斯。这说明,荀子的学术思想( )
A. 吸纳了较多法家主张 B. 继承孔子和孟子思想
C. 合道家和儒家为一体 D. 由儒家已演变为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后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隆礼重法,且他的学生里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可以判断荀子的儒家思想吸纳了较多法家主张,A项正确;材料中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孔子和孟子思想并不涉及到法家内容,无法得出继承孔子和孟子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出现道家思想的内容,合道家和儒家为一体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荀子只不过思想主张上受到法家思想影响,但仍然是是儒家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A项。
4. 对下图行政区体系的演变影响最大的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推行郡县制 C. 分封同姓王 D. 创立中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图片“中央、郡;王国;侯国”及图片“中央,郡;王国、县”可知,材料反映的汉朝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产生了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中既有郡,又有王国,因此B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行政体系的演变”,而“分封同姓王”,没有变化,排除C项;创立中朝是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
5. 贾谊向汉文帝上表《治安策》时提出,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他们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这一建议( )
A. 改变了汉代郡国并行局面
B. 有利于解决汉初地方问题
C. 严重冲击了嫡长子继承制
D. 在汉文帝时被采纳并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题目中提到贾谊向汉文帝建议通过增加诸侯国数量,但减少每个诸侯国的实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达到稳定国家的目的,直接指向了解决当时存在的地方割据隐患的问题,B项正确;贾谊的建议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已有的郡国并行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格局,而是试图通过调整诸侯国的力量分布来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贾谊的提议可能会间接影响到某些家族内部权力分配的情况,但这并非该建议的主要意图或直接后果,排除C项;历史上贾谊的《治安策》虽受到重视,但并未在汉文帝时期得到完全实施,直到后来汉景帝时期才部分实行了类似的政策,即“削藩”,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东汉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豪强地主通过通经入仕成为官僚,改变了西汉王朝“抑商”的方针。因此,东汉田庄的主人集商人、地主和官僚三种身份于一体。后期虽政治腐败、灾荒、战乱频繁,但局部地区的生产得到了开发和发展。这说明( )
A. 田庄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B. 田庄经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崩溃
C. 田庄经济是门阀制度形成的基础
D. 东汉政权基本上被豪强地主掌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田庄经济不仅存在而且还促进了局部地区生产的发展。这表明田庄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需求和发展趋势,A项正确;东汉末年确实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来看,更多是在描述田庄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非直接导致中央政权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题目主要讨论的是东汉时期田庄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直接提及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排除C项;尽管提到了豪强地主对于建立东汉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材料主旨强调田庄对局部地区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7.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有“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如图依次从左至右)等为证。这说明( )
A.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
C. 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南方开发得益于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西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并且到了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及鲜卑等。同时,有“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作为证据显示这些民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或封号。这表明了西晋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接纳态度,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强,B项正确;虽然少数民族内迁可能会促进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这不是本题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点虽然可以从授予少数民族首领官职和称号上看出一些端倪,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其政策是否全面开明,因此不能确定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排除C项;而“南方开发得益于少数民族内迁”则偏离了题目中关于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内迁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东晋时期葛洪著《抱朴子》一书,书中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采用的符箓、巫祝等方式是“淫祀妖邪,礼律所禁”,并指责张角等人“招集奸党,称合逆乱”,认为道教应该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实际效用。葛洪的思想( )
A. 具有强烈自我批判精神
B. 成为统治者治国新理论
C. 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方向
D. 受三教并行思潮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题目材料,葛洪在《抱朴子》中批判了原始道教中的一些做法,并提倡道德修养和实际效用,这反映出他对道教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认识,C项正确;虽然葛洪对道教中的某些做法进行了批判,但主要针对的是原始道教而非整个道教体系或其个人信仰实践,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葛洪思想被作为治国理念采纳的情况,排除B项;东晋时期确实存在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的现象,但是题干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葛洪对于道教的看法受到了佛教或儒家思想的具体启发,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图所示是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中唐时期《无量寿经变》的局部)纸本临摹图。画面中反弹琵琶(源自印度)的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她却以中原地区仕女画中的形象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
C. 雕塑艺术影响深远 D. 人物画的题材比较广泛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敦煌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图,其形象虽然源自印度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中原地区仕女画的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能够将其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B项正确;尽管题目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面,但更侧重于展示这种交流如何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而非单纯强调交流的频率,排除A项;题目并没有直接提到雕塑艺术及其影响,因此无法支持C项的说法,排除C项;虽然人物画的题材广泛可能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是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表所示为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出仕情况统计。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学科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农学 工程技术 地理学 化学
总数/人 35 5 34 3 8 10 7
官员/人 33 4 24 1 6 7 1
官员占比 94.2% 80% 70.5% 33.3% 75% 70% 14.3%
A. 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 B. 选官标准发生根本变化
C. 政府高度重视专业教育 D. 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大多出仕,这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观点,排除B项;表格中的数据并未直接表明政府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只是体现这些科学家大多选择入仕,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长安的科技文化与其他城市的对比,无法得出“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北宋时期,宋神宗说:“朕以为欲为天下于治,必先富之而为也。令县官之费不给而民财大屈,虽焦劳乎异日之间,其将何所施哉!”基于此,宋神宗的做法是( )
A. 推行“庆历新政” B.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 支持王安石变法 D. 改革科举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神宗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让国家富裕起来。面对财政困难,他表达了对改善国库状况和增加财富的关注。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应对这种财政危机,并试图解决国家经济问题,宋神宗支持了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C项正确;“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等人推动的政治改革,与宋神宗无关,排除A项;实行崇文抑武方针虽然也是宋代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军阀势力,并非直接针对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改革科举选官制度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中有所涉及,但它并不是宋神宗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女真旧制中的勃极烈制度,改用辽、宋汉官制,在中央设立尚书省、元帅府、御史台,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这一改制( )
A. 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B. 反映了对中原正统的认同
C. 缓和了民族紧张的局势 D. 体现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题干“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女真旧制中的勃极烈制度,改用辽、宋汉官制,在中央设立尚书省、元帅府、御史台,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熙宗改革女真族的官制,是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虽然金熙宗采用汉制,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对中原正统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金熙宗在制度上的改革,并未提及改革后民族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金熙宗的改革是全面借鉴中原王朝的制度,并没有体现金朝政治的二元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到了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B. 政局动荡引发耕作方式变革
C.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 江南地区人民饮食习惯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结合所学,南宋疆域主要是江南地区,南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包括在江南地区的推广,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体现之一,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南北经济实力对比情况,不能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耕作方式变革主要是生产技术进步和江南地区开发导致的,政局动荡与此关系不是特别大,排除B项;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并非由于饮食习惯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在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说明宋朝( )
A. 社会风气的转变比较彻底
B.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迁
C. 采取农商并重经济政策
D.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目中提到宋朝时期取士和婚姻不再强调家世背景,无地农民与地主之间通过契约关系租种土地,并且贫富变动较为频繁。从“田宅无定主”、“贫富无定势”等描述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明了经济因素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确实展示了宋朝在人才选拔和社会交往上的一种新风气,但这仅是变化的一个方面,无法全面概括整个社会变迁的本质,排除A项;宋朝确实重视商业发展,但题目主要关注的是社会成员身份和平等性问题,而非具体经济政策导向,排除C项;趋于平等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有学者指出:“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期,无论是作为高层政区的行省,还是降为统县政区的路,犬牙相入的原则都走向了极端。”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
A. 行省制度利于消解山川形便 B. 行省制度是极端统治的结果
C. 犬牙相入不符合统治的需要 D. 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代通过行省制,划分省、路等较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区,将“犬牙相入”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山川形变,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行省制度”是极端统治的结果,B项错误;犬牙相入不符合统治的需要与元代犬牙相入原则走向“极端”不符,C项错误。故选D项。
16. 嘉靖中期,俞大猷因倭乱向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必责巡海道来驻漳州,令能干府官一员亲诣沿海乡村挨门报丁。……一家为非,罪连一甲,一甲为非,罪连一乡;一甲有难,一乡救之,一乡有难,邻乡救之”。这反映出当时( )
A. 东南沿海治安形势严峻
B. 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混乱
C. 士人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 朝贡体系主导地位受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目材料,俞大猷向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以应对倭乱问题。从俞大猷提出要实施保甲法来看,这反映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确实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倭寇的侵扰,使得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和控制,A项正确;题目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外部威胁,而不是内部的社会秩序状况,排除B项;俞大猷等官员对于海防的关注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重视,但这并不是题目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朝贡体系指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题目并没有提到关于朝贡体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7.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答案】(1)思想主张:尊崇儒术。
影响: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主张:“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理由: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思想主张:根据材料“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可知,尊崇儒术。 影响:根据材料“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董仲舒思想主张影响,如积极方面: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等等;消极方面: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强调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的主张是“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理由: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可知,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có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材料二 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界限)之破除。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十六国的创建者及国号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大成就”,从原因、表现、影响三方面加以解析。(要求:层次清楚、书写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特点:少数民族建立;采用类似汉族的国号。
原因: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学习汉族文化;宣传政权合法性。
(2)示例
成就:长江流域之开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混战,而南方相对安定,中原百姓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加之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和南方政权的政策鼓励,长江流域经济尤其是在农业上,土地大量开垦,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所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开辟,为此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在南北方人口的流动迁徙中推动了民族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得出“少数民族建立”;据材料一“前赵、前燕、西秦”等可得出“采用类似汉族的国号”。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伴随着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增强;少数民族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的认同,主动学习中原汉族文化;主要目的为了宣传政权合法性,纷纷采用类似汉族的国号。
【小问2详解】
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设问,选择其中一个“大成就”,可选择论题为:长江流域之开辟。接下来从原因、表现、影响三方面加以解析,首先是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混战,而南方相对安定,中原百姓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加之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和南方政权的政策鼓励,使得长江流域得到了开发。其次是表现,长江流域在经济上尤其是在农业上,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所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最后是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开辟,为此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在南北方人口的流动迁徙中推动了民族交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围绕三省六部制,以“制度·变化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包括:三省体制经历多次变革,最终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在演变过程中,其职能逐渐一体化,决策与执行更加集中;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2)标题:三省六部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从最初的三省分立,到后来的三省合并与废除,再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达到了其鼎盛阶段。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职能也开始重叠。到了宋朝,三省体制开始发生变化,中书、门下省被废除,尚书省则沿用至明清时期。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三省六部制也展现出了其创新的一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职能和机构设置。例如,在唐朝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开始设立政事堂等新的机构来加强决策和执行力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从最初的分散到集中,再到后来的专制与集权,这一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例证。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体制经历多次变革,最终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根据材料“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三省体制中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在演变过程中,其职能逐渐一体化,决策与执行更加集中;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与“清朝:沿用明制以六部尚书分离天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确定主题,依据材料。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以及作用”与题干“制度·变化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题是三省六部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与“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最初的三省分立,到后来的三省合并与废除,再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根据材料“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后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时代决策、行政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达到了其鼎盛阶段。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根据材料“宋朝:中书、门下合并,仍然议政于政事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职能也开始重叠。到了宋朝,三省体制开始发生变化,中书、门下省被废除,尚书省则沿用至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朝:门下,尚书省均被废除;废相,撤销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三省六部制也展现出了其创新的一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职能和机构设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例如,在唐朝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开始设立政事堂等新的机构来加强决策和执行力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进一步巩固了皇权;根据材料“清朝:沿用明制以六部尚书分理天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从最初的分散到集中,再到后来的专制与集权,这一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例证。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6学年湖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模拟试卷01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华社2024年10月14日电:近日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王级大墓,出土文物300余件。对此,中国社科院李新伟教授说:“王庄遗址既受到东方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有来自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因素,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表明,王庄文化( )
A. 继往开来,历史悠久 B. 博采众长,多元一体
C. 影响广泛,华夏领先 D. 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2. 春秋五霸在组织诸侯会盟时,一般将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还普遍降低了关税税率,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这说明( )
A. 发展商品经济是会盟主要目的 B. 会盟加强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 春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萌芽 D. 分裂中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3. 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借鉴、吸纳,彼此互补,思想逐渐走向统一,荀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主张隆礼重法,他的一个著名的学生是秦朝丞相李斯。这说明,荀子的学术思想( )
A. 吸纳了较多法家主张 B. 继承孔子和孟子思想
C. 合道家和儒家为一体 D. 由儒家已演变为法家
4. 对下图行政区体系的演变影响最大的是( )
颁布“推恩令” B. 推行郡县制 C. 分封同姓王 D. 创立中朝
5. 贾谊向汉文帝上表《治安策》时提出,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他们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这一建议( )
A. 改变了汉代郡国并行局面
B. 有利于解决汉初地方问题
C. 严重冲击了嫡长子继承制
D. 在汉文帝时被采纳并推行
6. 东汉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豪强地主通过通经入仕成为官僚,改变了西汉王朝“抑商”的方针。因此,东汉田庄的主人集商人、地主和官僚三种身份于一体。后期虽政治腐败、灾荒、战乱频繁,但局部地区的生产得到了开发和发展。这说明( )
A. 田庄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B. 田庄经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崩溃
C. 田庄经济是门阀制度形成的基础
D. 东汉政权基本上被豪强地主掌握
7.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有“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如图依次从左至右)等为证。这说明( )
A.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
C. 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南方开发得益于少数民族内迁
8. 东晋时期葛洪著《抱朴子》一书,书中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采用的符箓、巫祝等方式是“淫祀妖邪,礼律所禁”,并指责张角等人“招集奸党,称合逆乱”,认为道教应该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实际效用。葛洪的思想( )
A. 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
B. 成为统治者治国新理论
C. 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方向
D. 受三教并行思潮的影响
9. 如图所示是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中唐时期《无量寿经变》的局部)纸本临摹图。画面中反弹琵琶(源自印度)的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她却以中原地区仕女画中的形象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
C. 雕塑艺术影响深远 D. 人物画的题材比较广泛
10. 如表所示为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出仕情况统计。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学科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农学 工程技术 地理学 化学
总数/人 35 5 34 3 8 10 7
官员/人 33 4 24 1 6 7 1
官员占比 94.2% 80% 70.5% 33.3% 75% 70% 14.3%
A. 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 B. 选官标准发生根本变化
C. 政府高度重视专业教育 D. 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
11. 北宋时期,宋神宗说:“朕以为欲为天下于治,必先富之而为也。令县官之费不给而民财大屈,虽焦劳乎异日之间,其将何所施哉!”基于此,宋神宗的做法是( )
A. 推行“庆历新政” B.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 支持王安石变法 D. 改革科举选官制度
12. 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女真旧制中的勃极烈制度,改用辽、宋汉官制,在中央设立尚书省、元帅府、御史台,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这一改制( )
A. 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B. 反映了对中原正统的认同
C. 缓和了民族紧张的局势 D. 体现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
13.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到了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B. 政局动荡引发耕作方式变革
C.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 江南地区人民饮食习惯改变
14. 在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说明宋朝( )
A. 社会风气的转变比较彻底
B.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迁
C. 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D.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15. 有学者指出:“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期,无论是作为高层政区的行省,还是降为统县政区的路,犬牙相入的原则都走向了极端。”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
A. 行省制度利于消解山川形便 B. 行省制度是极端统治的结果
C. 犬牙相入不符合统治的需要 D. 中央集权程度愈来愈加强
16. 嘉靖中期,俞大猷因倭乱向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必责巡海道来驻漳州,令能干府官一员亲诣沿海乡村挨门报丁。……一家为非,罪连一甲,一甲为非,罪连一乡;一甲有难,一乡救之,一乡有难,邻乡救之”。这反映出当时( )
A. 东南沿海治安形势严峻
B. 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混乱
C 士人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 朝贡体系主导地位受冲击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
17.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có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材料二 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界限)之破除。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十六国的创建者及国号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大成就”,从原因、表现、影响三方面加以解析。(要求:层次清楚、书写清晰、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围绕三省六部制,以“制度·变化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