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4.16《天净沙·秋思》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华东师大版4.16《天净沙·秋思》课件(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8 09: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秋思之祖”,马致远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白朴、关汉卿、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结合乐唱的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体制短小,只有一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例如《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曲牌名 秋 思:题目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 老树 昏鸦 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
这是一幅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诗的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当时所处的悲凉氛围。 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回,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已是风烛残年。 小桥 流水 人家
远处,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升起炊烟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小桥流水人家柳暗花明又一村恬静之景小桥流水人家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古道 西风 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萧瑟的西风,在古道上艰难地独行 。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前三句用九个景物,十八字的白描,勾勒出一幅凄冷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凄苦惆怅之情。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本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本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家念亲之情。
主  题 通过描绘了一幅凄冷萧瑟的深秋晚景图,真切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家念亲之情。 写作手法正面:侧面: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反衬:以乐境衬哀情小   结《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起首三句作者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
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艺术特色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简约与深细
细相依
静景与动景
景相映景色与情思
思相融 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景色与情思相融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谢谢观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