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白光通过( )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 B.凹面镜 C.三棱镜
2.时间流逝的速度( )。
A.白天慢,晚上快 B.白天快,晚上慢 C.白天和晚上一样快
3.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时,我们从地球上可能观测到( )。
A.日食 B.月食 C.日食和月食
4.下列物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准确度的是( )。
A.日晷 B.水钟 C.摆钟
5.在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中,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分别模拟了( )。
A.火山和岩浆 B.岩浆和火山 C.岩浆和山洞
6.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7.在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时,右边图中做法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甲和乙
8.我们通常可以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因为生物体内有一种无形的“时钟”——生物钟。以下习惯会导致生物钟紊乱的是( )。
A.积极锻炼 B.晚睡晚起 C.科学饮食
9.门上的合页与我们人体的( )很相似。
A.关节 B.肌肉 C.骨骼
10.( )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
A.神经 B.大脑 C.小脑
11.在我们人体上只要有动脉的部位,都会有脉搏,尤其是动脉的位置比较表浅,用手都可以摸到,下面最容易摸到的部位是( )。
A.腕关节附近 B.头顶 C.后背
12.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号首次将( )送入太空,目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完成了生命生态实验柜内的转移、收集、气体净化组件更换等操作。该昆虫基因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为人类太空长期生存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A.蝉 B.蜜蜂 C.果蝇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 、 、 三个圈层。
14.一束白光通过 照到白屏上,会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15.摆的快慢与 、 无关,与 有关。
16.身体的“联络员”是神经系统,由 、脊髓和 组成。
17.骨、关节和 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8.成语“凿壁偷光”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
19.在做人造霜的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冷的环境。( )
20.我们可以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像,这是因为光的折射。( )
21.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
22.简易太阳灶是应用热辐射的原理工作的。( )
23.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
24.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慢。( )
25.人体每一个部位的皮肤敏感性都是一样的。( )
26.成人脑的质量约为1400克。( )
27.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四、连线题(共10分)
28.用直线把地形和与其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平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高原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丘陵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山地 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
盆地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五、简答题(共10分)
29.说一说你去过的或见过的地方都有哪些地形?
有的青少年弯腰驼背,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
六、实验题(共14分)
31.小宇学了“摆的快慢”这一课后,他又找了一些材料(○代表塑料球,●代表金属球)进行研究。
序号 摆动次数 1号摆 2号摆 3号摆 4号摆
第一次 55 65 76 76
第二次 56 65 76 76
第三次 55 65 76 76
(1)在研究摆锤质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可以选择( )号和( )号摆进行研究。改变的条件是( )。通过研究,小宇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 )(填“有关”或“无关”)。
(2)选择( )号和( )号摆,可以研究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摆绳越长,摆摆动越( )。
(3)在实验中,小红认为在测摆动次数时只需测一次,但小宇认为要多次测量,你赞同谁的观点?
赞同( )的观点,理由:( )。
(4)根据研究,小宇想要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100下的摆,他要在2号摆的基础上把摆绳( )。(填“加长”或“缩短”)
七、综合题(共12分)
32.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黄土土质松软,利于耕作,但容易被侵蚀,因为长期受水、风等自然力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黄土景观。植被以草原和森林为主,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原生态植被已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也积极采取措施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和保护。
(1)在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因素中,属于人为因素的有( )。
A.降水集中,夏季多雨
B.土质松软,容易被侵蚀
C.过度放牧开垦,植被破坏
(2)黄河水被称为“一碗水,半碗沙”,这种情况有很多危害。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下列三种“治沙”措施中,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 )。
A.河道清沙,保证水流畅通 B.加固堤坝,防止河水漫出
C.恢复植被,保持两岸水土
(3)同学们为了研究植被覆盖的疏密程度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准备了以下两个土地模型,用喷壶将水喷在土地模型上,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降水。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填序号)。
①喷水量的大小 ②喷水的高度 ③喷水的时长
④土地的地形 ⑤土地的土质 ⑥土地植被的疏密程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C B C A B A B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C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主要是使光线发生折射后会聚于一点或形成实像、虚像等;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反射光线来成像或会聚光线;三棱镜是一种能够折射光线的光学元件。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因此会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谱。故选C。
2.C
【详解】时间流逝的速度是均匀的,不会因为白天或晚上而改变。我们使用“小时”、“分钟”等时间单位来测量时长,无论何时,1小时始终是60分钟,1分钟始终是60秒。虽然人们可能因活动状态不同而对时间快慢有主观感受差异,但这只是心理感受,并非时间的实际流逝速度变化。因此,白天和晚上的时间流逝速度相同。故选C。
3.A
【详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而且这三个天体处在一条直线或近于一条直线的情况下,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就发生了日食。
4.C
【详解】日晷、水钟等受影响的因素太多,只能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准确度,所以C符合题意。
5.B
【详解】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土豆泥被用来模拟火山(堆积成山的结构),而番茄酱因具有流动性,模拟地壳下方高温高压的岩浆。当加热时,番茄酱受热膨胀,冲破土豆泥的薄弱处喷出,类似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的现象。故选B。
6.C
【详解】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蓝色表示水域,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上的高原和山地。
7.A
【详解】研究摆锤质量对摆动快慢(摆动周期)的影响时,必须保证摆长相同。图甲中不同重量的垫圈集中在同一位置,摆线长度一致;而图乙中垫圈呈纵向串联,实际摆长发生变化,甲的做法正确,故选A。
8.B
【详解】生物钟又称生理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积极锻炼、科学饮食都有利于生物钟的保持,但晚睡晚起会打破生物钟的时间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身体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点睛】理解生物钟与生活习惯的区别。
9.A
【详解】关节的作用是把相邻的骨连接在一起,使这些骨能活动。门窗上的合页和关节的结构及功能相似。
10.B
【详解】A.神经是连接人体各部分的重要通道,它们负责传递信息,如感觉、运动等。它们是信息的传递者,而不是决策者;
B.大脑是人体的主要控制中心,它负责处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C.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等,它不具备大脑那样的全面控制中心的功能。
故选B。
11.A
【详解】在人体表浅的动脉中,腕关节附近的桡动脉是最容易摸到脉搏的位置。它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根部下方,触摸时能明显感受到跳动。这是生活中常用的测脉搏部位。头顶和后背的动脉位置较深或被骨骼、肌肉覆盖,不易直接触摸到明显脉搏。故选A。
12.C
【详解】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号首次将果蝇送入太空。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与人类在基因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程度,因此常被用作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研究对象。故选C。
13. 地壳 地幔 地核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14.三棱镜
【详解】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彩虹是下雨时天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
15. 摆锤的质量 摆动的幅度 摆绳的长短
【详解】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6. 脑 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我们身体的“联络员”是神经系统。
17.肌肉
【详解】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
18.×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凿壁偷光”和“奇异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9.√
【详解】在做人造霜的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冰的融点,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更容易形成霜。这个过程基于物理学中的冰点降低现象,也称为冰点降低效应。
20.×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我们可以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像,这是因为镜子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1.×
【详解】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
22.√
【详解】能量有电能、光能、声能、磁能、风能、机械能、化学能、水能、热能等,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太阳灶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聚光获取热量,烹饪食物;太阳灶在工作过程中,是应用热辐射的原理工作将太阳能转化成了热能。
23.√
【详解】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24.√
【详解】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25.×
【详解】因为人体感受器分布密度的差异、神经信息传递距离的差异等原因,人体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存在一些客观差异。按皮肤的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
26.√
【详解】大脑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最精密的器官,脑重大约1400克左右,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80%,大脑大小与形状两只拳头并拢差不多。
27.√
【详解】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通常出现在晴天。因此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28.
【详解】地形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大基本地形。平原的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的特点是: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的特点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的特点是: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的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9.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
【详解】山地:山峰耸立,海拔较高,坡度陡峭,气候和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丘陵:丘陵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通常被草地或树木覆盖。
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作。
高原:高原地形海拔较高,但相对平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盆地:盆地是被山脉环绕的较低地区,有时会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峡谷:是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狭长而深的谷地。
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地表覆盖着沙丘和岩石,降水稀少。
这些地形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对当地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0.这是由于平时不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使骨骼发育不正常造成的。应注意多运动,保持正确的姿势。
【详解】青少年弯腰驼背的原因确实可能与平时不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有关,这可能导致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不正常。
原因:
不良坐姿:长时间坐在桌子前学习或使用电子设备时,如果姿势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脊柱弯曲。
负重过大:书包过重或长时间单肩背包也可能导致身体姿势不正。
缺乏运动: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特别是背部和腹部肌肉的锻炼,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不平衡。
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如钙和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正确做法: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行走还是坐着,都应该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驼背。
定期锻炼:进行有针对性的背部和腹部肌肉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帮助维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减轻书包重量:选择合适的书包,并确保书包的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0-15%。
保证充足营养:确保饮食中有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其他对骨骼健康有益的营养素。
31.(1) 3 4 摆锤质量 无关
(2) 1 2 慢
(3) 小宇 求平均值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4)缩短
【分析】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无关。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就越慢,摆动的次数越少;反之,摆绳越短,摆动的就越快,摆动的次数越多。
【详解】(1)根据对比实验的条件要求,改变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其他所有条件都不能改变,因此,在研究摆锤质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可以选择3号摆和4号摆进行对比实验,改变的条件是摆锤质量,其他如摆绳长短要相同。根据实验记录,摆动次数都相同,因此: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
(2)根据对比实验的条件要求,改变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其他所有条件都不能改变,因此,在研究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可以选择1号摆和2号摆进行对比实验,改变的条件是摆绳长短,其他如摆锤质量要相同。根据实验记录,摆动次数不相同,且摆绳越长,摆动次数越少,摆动越慢。
(3)在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和得到更准确的结论,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因此,赞同小宇的观点,理由是一次测量可能存在偶然性,求平均值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4)因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动速度越快。根据研究结论,如果小宇想要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100下的摆,由于2号摆的摆动次数为76次/分钟,少于100次/分钟,而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所以为了增加摆动次数,他需要把摆绳缩短。
32.(1)C
(2)C
(3)⑥
【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详解】(1)降水集中,夏季多雨和土质松软,容易被侵蚀都是自然因素,是黄土高原本身的气候和土壤特性,并非人类活动造成的。而“过度放牧开垦,植被破坏”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属于人为因素。故选C。
(2)河道清沙,保证水流畅通和加固堤坝,防止河水漫出只是对黄河下游河道及水患的治理措施,不能从根源上减少黄土高原的泥沙来源。而“恢复植被,保持两岸水土”可以增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泥沙流入黄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多的问题。故选C。
(3)同学们研究的是“植被覆盖的疏密程度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中,其他条件如喷水量的大小、喷水的高度、喷水的时长、土地的地形、土地的土质都应保持相同,唯一改变的条件就是土地植被的疏密程度,这样才能探究植被疏密程度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