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开篇课,上承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新局面,下启国共分裂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关键承转作用。教材先述合作背景,再讲合作实现,接着详述北伐,最后剖析合作失败,揭示革命的曲折性。教材注重史料实证与因果分析,穿插史料、地图、人物事迹等,既呈现史实细节,又引导学生理解“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历史逻辑,为理解后续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对近代中国革命探索有初步认知,但对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及复杂性理解较浅。学生对北伐战争等军事事件兴趣浓厚,但易混淆国民党左右派,对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认识不足。教学中需多用史料故事化、图示对比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理解国共关系演变及革命曲折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史事,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国共合作和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说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搜集史料以及复习旧知识,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以及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相关史实,在体会中国革命艰难进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责任意识;结合史料,说出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进程中的突出贡献。(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的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分析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理解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相互关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地图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北伐图片及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地图,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人民如何联合起来反抗军阀统治?这场运动的命运如何?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3课,学习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对比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失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志同道合为革命——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共合作原因 【引导】合作探究,如果你们是国民党、共产党,你们为什么要展开合作呢? 【回答】①共产党: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②国民党:孙中山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他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角色代入式探究,引导学生从国共两党各自的困境出发,理解合作的必然性。
(二)中共三大 【提问】出示表格和历史图片,提问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内容。 【引导】思考: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什么? 【回答】1923年6月12日到20日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合作形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③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回答】党内合作。 通过表格梳理会议核心信息,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的具体形式。
(三)国民党一大 【提问】出示表格和历史图片,提问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共代表、内容、意义。 【回答】1924年1月 广州;李大钊、林伯渠 毛泽东、瞿秋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结合图片和表格,强化对合作标志性事件的认知,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四)新三民主义 【引导】图示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的内容,请学生分析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讲授】新三民主义体现反帝反封建具 【回答】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更广泛的民主;维护工农的利益。 对比分析,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有一致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五)成果——黄埔军校 【提问】国共合作的成功有什么?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和表格,请学生填写表格,知道黄埔军校建立的概况。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大家讨论黄埔军校的的创办起了哪些作用? 【回答】黄埔军校创建 【回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领导:军校总理:孙中山 廖仲恺:党代表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回答】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通过表格梳理军校概况,结合史料讨论其作用,让学生认识合作在军事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成效。
(六)孙中山逝世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你知道后来发生什么历史事件了吗? 【回答】1925年7月1日,第一届国民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汪精卫为主席。1926年 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衔接历史事件,为后续北伐战争的学习铺垫。
、‘ 环节二:同仇敌忾共北伐——北伐胜利进军
(一)概念释义 【讲授】国民革命的定义: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和北伐战争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高潮事件。 知道国民革命的定义。 明确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区分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关系,避免认知混淆。
(二)北伐概况 【引导】出示动态地图、表格,请学生合作探究,梳理北伐的概况。 (三)北伐结果 【提问】出示地图和历史图片,北伐最终取得了什么结果呢? (四)北伐胜利原因 【引导】出示材料,小组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回答】吴佩孚、孙传芳被击溃,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回答】①北伐作战方针正确;②北伐将士浴血奋战;③工农群众大力支援;④国共两党齐心协力(根本原因)。 通过动态地图和表格,直观呈现北伐进程与成果,结合材料分析胜利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时空观念。
(五)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讲授】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你能为大家介绍著名的工农革命运动吗? 【回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 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 通过具体案例,落实唯物史观。
【引导】思考:工农运动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有何关系?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讲述湖南农民协会相关史事,引导学生一同理清其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叛变革命的历史逻辑。 最高峰。在党的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 【回答】促进与支援的关系。 理解工农群众是革命的重要力量,认识革命与群众运动的互动关系。
环节三:兄弟阋墙革命败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引导】自主学习,回答国民党内反动集团是如何叛变革命的? 【讲授】国民党右派又称国民党反动派,以蒋介石为代表。以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同列强合作,以达到反革命目的、反共目的。 【回答】①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②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史料阅读能力。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引导】出示时间轴,请大家合作探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过程。 【回答】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1928年4月二次北伐;1928年6月,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北洋军阀政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通过时间轴梳理政权建立过程,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理解政权的性质及影响。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共认识到合作必要性,1924 年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人才。1926 年北伐开始,叶挺独立团奋勇作战,工农群众大力支援,北伐军击溃吴佩孚、孙传芳部。但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国民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场革命证明合则两利,也让中共认识到需掌握领导权和武装。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巩固课堂所学,升华“合则两利”的历史启示,渗透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3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国共合作与北伐的基本史实,多数学生能理解事件间的联系。难点突破方面,通过讨论和史料分析,学生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了较深认识,后续可增加国共合作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