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内容。上承秦末农民大起义与秦朝灭亡,下启汉武帝时期的强盛,通过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等史实,展现了汉初统治者如何吸取秦亡教训,恢复社会经济,为汉代强盛奠定基础。教材以“政权建立—政策调整—治世出现”为逻辑主线,注重通过史料与史实结合,揭示缓和社会矛盾、顺应民心对政权巩固的重要性,是理解中国古代“治世”现象的典型案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了解秦朝灭亡的史实,对“暴政导致亡国”有初步认知,但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文景之治”的内涵理解较浅。他们对楚汉之争的故事兴趣浓厚,却难以从阶级本质分析刘邦、项羽战争性质的变化,对“政策调整与经济恢复的关系”缺乏系统认识。教学中需结合影视片段、史料对比、数据图表,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梳理历史脉络,理解治世出现的必然与偶然。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实,能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楚汉之争、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及休养生息政策与 “文景之治” 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讨论法、史料研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汉并天下”瓦当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这块瓦当见证了哪个王朝的建立?它为何能取代强大的秦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文物与问题结合,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一)楚汉之争 【讲授】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引导】出示《楚汉战争示意图》和提纲,请学生梳理关键信息。 【引导】出示两则史料,阅读以下信息,概括楚汉相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拓展】出示表格,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 为什么 【回答】①时间:公元前206年—前202年;②交战双方: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③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④决战:垓下之战;⑤结果:楚军战败,刘邦胜。 【回答】项羽刚愎自用,烧杀掳掠,一味依赖武力。刘邦废秦苛法,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回答】项刘灭秦之战是反抗秦暴政的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国家统治权战争。 通过地图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对比培养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民心向背与战争结果的关联。
(二)西汉建立 【引导】出示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图文材料,结合材料回答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开国皇帝。 【回答】①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②公元前202年;③长安(今陕西西安);④刘邦(汉高祖)。 以文物史料为依托,强化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
环节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一)汉初社会境况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西汉初年社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和什么有关?此时刘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回答】①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物价飞涨;②秦的残暴统治和秦的战乱;③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史料研读,直观感受汉初经济凋敝的局面,为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做好铺垫
(二)休养生息政策 【引导】出示史料,研读史料,思考问题: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回答】①举措太众、刑罚太极;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③道家。 培养史料实证能力,落实唯物史观。
【引导】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讨论:“休养生息”是什么意思? 【引导】出示表格,小组合作——自主研习教材P64内容,梳理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讨论措施的作用,完成表格。 【讲授】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回答】“休养”意思是休息调养;“生息”意思是人口繁殖。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通过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通过小组合作梳理知识,明确政策与社会恢复的关系。
环节三:“文景之治”
(一)原因 【引导】出示人物简介,请学生通过介绍了解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提问】“文景之治”为什么会出现呢? 知道文帝、景帝其人。 【回答】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奠定人物背景基础
(二)措施 【引导】出示多则材料,合作探究:文景时期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回答】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员关心农桑,与民休息;下诏准许少地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②文景时期进一步减轻赋税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免去田租。③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④文景时期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通过多元史料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治世措施的针对性。
(三)经济发展的表现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小组交流,说一说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发展的表现。 【回答】这一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汉景帝时西 借助文物和文字材料,让学生直观感知治世的繁荣景象,有助于
【讲授】出示图片、史料,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府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理解“治世”的历史内涵。
(三) 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展开,梳理了汉初从政权确立到社会繁荣的历程。秦亡后,楚汉之争中刘邦因善用人才、收揽民心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局面,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通过士兵复员、释放奴婢、轻徭薄赋等措施,初步稳定社会。汉文帝、汉景帝延续这一政策,以农为本、减轻赋税、提倡节俭,最终形成“文景之治”,为汉代强盛奠定基础。这段历史印证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展现了顺应民意、调整政策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6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与文物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了汉初政策调整与治世出现的关系,但部分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作用”理解仍较表面。后续可增加汉初与秦代赋税、徭役的对比数据,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政策效果;对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强盛的关联可适当铺垫,强化历史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