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语言运用 理解“驳论”结构,品味鲁迅尖锐犀利的语言。 课堂发言、文本批注。 能准确找出批驳与立论的关键句。
思维能力 辨析观点与材料;能选用恰当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完成“论证结构图”;参与“跨时代论证工坊”。 能清晰梳理论证逻辑;能准确将新事例归类并阐述理由。
审美创造 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富于战斗性的语言魅力。 朗读关键段落。 朗读能体现出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
文化自信 深刻理解“中国脊梁”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写作小练笔。 能体现对“脊梁”精神的传承,情感真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梳理驳论思路,理解“中国脊梁”的深刻内涵。
难点:精准选用新时代事实论据,与原文观点进行有机融合。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链接现实,切入主题
教学活动:展示“戊戌六君子”、“王进喜”、“于敏”等不同时代的英雄群像图片。
提问:他们身处不同时代,扮演不同角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名字来称呼他们。这个名字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英雄、伟人、榜样……(教师引导)鲁迅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更精准、更有力的名字。
引出课题:早在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给出了响亮的答案——“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经典课文,并思考如何为“中国的脊梁”注入新时代的注解。
【设计意图】:利用视觉冲击和设问,快速聚焦“中国脊梁”这一核心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课文与时代的联系。
(二) 任务一:梳理与辨析——破立之间的逻辑力量
活动1:把握观点,明确靶心(对应教材习题1)
问题: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勾画关键句。
预设: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1段)。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
【设计意图】:落实教材基本要求,训练学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活动2:解析驳论,绘制论证图(对应教材习题2)
核心问题: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针对论证过程进行批驳)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梳理对方的论据与论证过程。
师生共建板书(论证结构图):
破(批驳):
对方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 → 求神拜佛
对方论证:有事实A → 有品质B (偷换概念)
鲁迅批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 发展着“自欺力”
直接批驳其论证过程,指出其逻辑荒谬.
立(树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驳论思路可视化,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鲁迅“破”与“立”的论证艺术,突破教学重点。
活动3:品味语言,感受锋芒(对应教材习题3)
问题1:“他信力”“自欺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这是仿词手法。鲁迅先生仿照“自信力”创造出这两个新词,以尖锐犀利的讽刺,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对方论调的实质并非“自信”,而是依赖外物的“他信”和麻醉自己的“自欺”,极具战斗性。
问题2:文章最后一句“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怎样理解?
预设:“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当时反动文人的舆论和官方的宣传,它们是不可靠的。“地底下”指的是默默奉献、支撑社会的广大民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力量。这句话的含义是,判断中国人是否还有自信力,不要被表面的言论所迷惑,而要去看那些脚踏实地、为国为民的中国人民的真实力量。
【设计意图】:紧扣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 任务二:迁移与创造——跨时代论证的思辨工坊
“如果我们用【链接材料】中‘为研究原子弹、氢弹,于敏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隐姓埋名数十载,最终作出卓越贡献’的事迹作为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课文哪一段最合适?请阐述理由。”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构建】
1. 定位精神类型:于敏先生的事迹中,“隐姓埋名数十载”体现了默默无闻、长期坚守的特性;“为研究原子弹、氢弹”表明其工作是奠定国家安全的基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这与鲁迅所列举的“埋头苦干的人”精神特质完全契合。
2. 选择对应段落:因此,这个论据最适合放在课文第7段。因为第7段正是对“中国的脊梁”展开具体论述,加入于敏的事例,可以为“埋头苦干的人”这一类“脊梁”提供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新时代的例证,使论证更具时代性和延续性。
3. 阐述论证作用:
强化核心观点:于敏的事迹雄辩地证明了,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埋头苦干”的脊梁,中国人从未失掉自信力。他的存在,让鲁迅“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在当代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深化文章内涵:他“隐姓埋名”的特点,完美诠释了文章结尾“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深刻含义——真正的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往往蕴藏在那些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广大民众和科技工作者之中。
增强语言感染力:用学生相对熟悉的当代科学家事例,能拉近经典文本与时代的距离,让“脊梁”的形象更加可感可触,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今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和难点。通过提供一个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答案范例,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示范如何精准分析事例并将其与文本观点进行深度勾连。这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是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 任务三:拓展与升华——逆境中的脊梁精神
关联教材:引入“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中的辩论题 “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
思辨讨论:我们所知的这些“中国脊梁”,他们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在“逆境”中取得的。这是否反驳了“逆境不利于人成长”的观点?
引导升华:逆境本身不是财富,对逆境的抗争与超越才是。正是这些“脊梁”们在逆境中迸发出的自信力、创造力和奉献精神,推动了个人与民族的成长。他们不是被动地承受逆境,而是主动地改造逆境,这正是“中国的脊梁”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建立文本与教材其他模块的关联,进行思辨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脊梁”精神的主动性、抗争性与创造性,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鲁迅先生以一杆犀利的笔,刺破了历史的迷雾与时代的悲观。他告诉我们,“自信力”的有无,从不取决于喧嚣的论调,而在于那些默默支撑起中国的“脊梁”。从李时珍到王进喜,从戊戌六君子到今天的于敏、袁隆平,时代在变,“脊梁”的模样在变,但他们身上那份为国为民的担当、那份埋头苦干的执着、那份舍身求法的勇毅,却薪火相传,亘古不变。这,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自信力的源泉。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这脊梁,学习这脊梁,最终,成为这脊梁。
(六)课后作业
请以《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段。
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的驳论或立论方法,至少选用一个古代事例和一个新时代事例作为论据。
【设计意图】:将课堂的思辨成果转化为书面表达,实现教学评的闭环。写作任务综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对论证方法的掌握以及对“脊梁”精神的个性化解读。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破——→ 立
失掉自信力? →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 ↓
他信力→ 自欺力 中国的脊梁
(批论证) (立观点)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