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2 19:5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蕴含高中历史课程性质重新定位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高中管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虽然不能“占领”课堂,但是要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的引导作用很重要,不能弃引留导,更不能只引不导。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课前材料的引导,课堂情境的铺设,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的历史时空。课堂情境是知识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开端时期,从时间跨度上看,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8世纪;从内容上看,涵盖了人类起源、文化遗存、社会组织、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从社会性质看,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从母系到父系。整体跨度长,内容复杂。且由于资料的缺乏,理论概念和学术界争论也比较多,讲清楚这些问题会有很大难度。尽管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对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但由于高中课堂更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的思考,侧重于“为什么”的解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初中历史有所不同,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内容时依然存在很大困难。(以上内容部分摘自《(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以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能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对夏至西周的政治经济生活有基本的掌握。(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难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 史料文献 出土文物 考古资料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引导以及课堂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在欧洲汉学历史上,有关中国文明“西来”的议论始终不绝其声。例如1894年,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拉克伯里在其题为《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的著作中,自称运用“语言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上古史的秘密,撰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故事。当拉克伯里的“西来说”东传至亚洲后,即20C初,在日本和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巨大波澜。“西来说”甚而还进入了传播公共知识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真相。
一、问祖寻根(史前) 将全课内容整合为“问祖寻根”和“定鼎中原”两大部分实施教学。 结合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及遗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从地理空间角度总结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结合中原中心形成过程图片,摘自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8期,引导学生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展示学生课前构建的“时空坐标”,梳理本课史前时代的时空线索。列表对比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得出生产力的进步给新石器时代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透过民间神话传说和古文献中的传说引导学生认识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及其贡献,其实就是原始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所以,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取舍古史传说,对于揭示历史真相也是十分有益的。得出研究中国远古历史,古史传说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定鼎中原(夏商周) 通过教材和课外知识,梳理夏的统治。侧重夏朝世袭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启继位的方式,“学思之窗”中两处对该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应该如何看待不同的记载。同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公天下”的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教材和课外知识,梳理商的统治,侧重商内外服制度的建立,以最早记载内外服制度的《尚书》以及大盂鼎的铭文为据,运用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引导学生从疆域扩大的角度思考商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实证及概况。 从宏观上刻辞卜甲、刻辞卜骨的总量和微观上一片有32条卜辞的卜甲,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政治带有宗教神权色彩,含有敬祖畏神的观念。 通过教材和课外知识,梳理西周的统治,侧重于分封制与宗法制。 问题设置: 宗法制的含义、特点。 分封制的原则、目的、对象、内容、义务、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通过教材,从《孟子》、《诗经》的相关记载引导学生分析土地制度——井田制;从刻辞卜甲的相关记载以及文物,简要掌握商周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方面概况。 展示周代礼乐等级表,引导学生感知文化上依然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西周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开始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的结论。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引导学生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角度分析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组织学生联系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立体探讨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结尾 展示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将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放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和世界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认识 中华早期文明的历史作用和世界地位,树立学生的历史视野、世界视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2.呼应本课导入部分的中国文明“西来说”是伪命题,强调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创造了中国文明。
三、课堂小结及随堂训练 构建本课知识结构或者思维导图,掌握握必备基础知识,形成整体知识系统。 完成练习册本课测试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如何取舍以做到详略得当是有一些难度。我设计本课时将重点侧重于通过唯物史观梳理早期国家如何产生的逻辑关系,这方面概念比较抽象,又涉及一些学术争议,所以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度。而且由于课时时间有限,本课无论是课外阅读,还是课堂上的文献资料呈现都显单薄。 本课是学生高中第一课,出于学情角度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基础性史实的梳理,降低了教学难度,但同时也适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于夏商周的知识内容区别初中历史的教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