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情分析
教学主题
一.教学主题:
核心目标
单元主题: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挑战
(一)课时教学主题: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发展”表现为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包括心学、李贽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小说、戏曲及科技的发展。“局限”是基于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及中国已逐渐脱离了世界先进行列,并与西方各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拉开了距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二)教学主题依据
1、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教学主题
(二)教学主题依据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
从课标要求可知,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体现出“发展与局限”这一主题。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局限性;同时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认识到中国已逐渐脱离了世界先进行列,认识到明清时期所面临的危机,体现“局限”这一主题。
第课
第二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
一、教学主题
(二)教学主题依据
2、教材依据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分为四个子目,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第二子目“思想领域的变化”;第三子目“小说、戏曲的发展”;第四子目“科技的发展”。从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看,本课是按照先经济后思想文化的思路来安排的,逻辑关系清晰,叙述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体现出“发展与局限”这一主题;通过叙述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以及世界的变化,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局限”这一主题。“社会的发展” 是本课重点内容,即明至清中叶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局限”则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从社会变化中,认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危机。
一、教学主题
(三)教学主题依据
3、学术依据
杨共乐 《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 中国篇》提到“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的轨道。明清王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变革的影响,但在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惯性,并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从以上学者对明清的论述来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但在当时国际背景下也存在许多局限性。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以“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为主题,适当补充材料,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设计。
四、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标对相关知识的要求较为详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通过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从课标要求看,初中重在识记层面,理解不够深入,也没有对相关知识形成系统认识,高中在初中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拓展,而我校高一学生基础总体相对较好,再重复他们已知的内容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关注度。
教学主题
核心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四、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
因此,通过对“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这一主题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本课出现很多历史术语、历史概念,学习难度增大。(参考书目: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学主题
核心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主题
学情分析
核心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主题
学情分析
核心目标
教学过程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共同进入本课。
核心目标
通过展示玉米、甘薯图片,提问:同学们,广西山区众多,特别是我们桂西北地区,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较少,多数山区都大量种植玉米和甘薯。每当你吃着香甜软糯的烤玉米,捧着热乎乎的烤甘薯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中国的本土食物吗?
教学主题
任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课前将所需的小组合作学习材料印发给学生,按照就近原则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组,各组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概括本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任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组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简图
清朝前期玉米、番薯推广种植图
任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组
材料二: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低洼沼泽地......部分土地改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逐渐多见。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关键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以来农业的发展?
任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 2.手工业组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关键问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叶以来手工业的发展?
任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材料二: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一: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关键问题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叶以来商业的发展?
任务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设计意图:
“史料研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途径之一。教科书中的史料素材出自编写者的精心选择,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一定要认真研读,物尽其用。”尽量使用教材中已有的史料,为了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适当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学生活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就近原则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组,各组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概括本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材料: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封建国家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土地是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最主要的财富,因此清代时就出现了“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和铺又次之的现象”……明清时期,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国家推行重本抑末政策,设立许多关卡,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并对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实行严格限制。
——汪光虎《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关键问题1:明至清中叶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任务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象山全集》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王守仁《传习录》
关键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思想进步性?
任务三、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食类耳……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
——李贽《焚书》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藏书》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李贽
关键问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进步性?
任务三、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2.李贽的思想
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任务三、思想领域的变化 3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关键问题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思想进步性?
设计意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没有涉及明清的思想领域,学生对于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缺乏认识,因此,通过师生互动,史料分析,教师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思想领域的变化 3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任务四、小说、戏曲的发展
1.古典白话小说的高峰 2、戏曲的成熟
作 者 作 品 特 点
明清小说 施耐庵 《水浒传》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曹雪芹 《红楼梦》
戏曲 汤显祖
孔尚任
昆曲
京剧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被称为百戏之祖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牡丹亭》
《桃花扇》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列表格归纳小说、戏曲发展的表现
材料:通俗文学所具有的浓厚商业经济色彩、市民色彩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与私人出版印刷又有着难解之缘。现存最早的话本、讲史等刻本均来自瓦肆,明代话本小说、章回小说也繁盛于商业经济文化的氛围之中。毫无疑问,在商业经济制导之下,出版印刷业为明清小说戏曲等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并为其整个发展过程潜在的发挥着强力助推作用。明代通俗文学是商业出版印刷文化的产物,具有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双重品格,明代形成市场调节下的消费产业,小说戏曲是娱乐消费文化的产物。
——刘畅《论明清小说戏曲繁荣与出版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四、小说、戏曲的发展
学生活动: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小说与戏曲的发展,然后通过材料分析,合作交流,认识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相关史实,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的了解,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小说、戏曲繁荣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任务四、小说、戏曲的发展
任务五、科技的发展 1、总结性科技著作
著 作 作 者
领 域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
中医药学
农学
工艺学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任务五、科技 1、总结性科技著作 2、西学东渐
(1)人物:
(2)内容:
(3)意义: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了解明清时期传统科学技术及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
材料: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建立在传统农业和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之上。所以,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未能在传统农业、手工业基础上实行根本的突破,仍处于封建农业为主的文明时代,代表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正是对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尽管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开始较多吸收外来科技成果,但并没有创新,没有形成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西方传教士来华时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康熙时期社会趋于稳定。康熙本人也热衷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先后向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测量、天文、解剖学。涉猎范围广且多有心得。但康熙帝只是个人对西学有兴趣,并不在全国提倡,相反,他对士大夫强调的仍是程朱理学,八股取士,西方科技没有在中国立足的基础。
——张国明《试论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特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的局限性?
任务五、科技的发展 1、总结性科技著作 2、西学东渐
学生活动: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明清时期传统科学技术及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然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
通过归纳明清时期传统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概括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学生对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任务五、科技的发展 1、总结性科技著作 2、西学东渐
感谢大家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