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17:32:09

文档简介

C (A.“应该警惕外来文化的冲击”错,无中生有。原文仅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根,创作的作品就难以长大”,未提及“应该警惕外来文化的冲击”,该表述属于无中生有。B.“影响了访谈的思想性”错。引用艾青诗句增强了访谈的文学性和思想性。D.“紧紧围绕‘乔羽的歌词创作技巧’这一话题展开”错。本文访谈问题还包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家国情怀等多个话题。)
C (“使访谈深度不足”错。访谈的核心是呈现受访者的观点。材料中采访者通过“您如何理解”“您怎么看待”等提问引导乔羽表达,自身不直接表态,是尊重受访者主体性的体现,反而能聚焦核心观点,并非“深度不足”。)
众多经典作品;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愿意与时俱进/愿意推陈出新
(①结合前文“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大鹏鸟,一个翅膀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及乔羽“创作了一千多首歌曲”“经典歌曲仍然在每一代中国人心底传唱”可知,他因对土地的热爱有了文化艺术的创造,进而产生了众多经典作品,所以此处应填“众多经典作品”。②原文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及后文中“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他幼小的心里”,可推断乔羽自幼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这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根基,所以此处应填“优秀传统文化熏陶”。③由“未曾排斥新事物”及后文其作品“既有传统底蕴,也有着现代浪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他是愿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所以此处应填“愿意与时俱进”,或者“愿意推陈出新”。)
问题示例1:您认为当代歌词创作应如何体现时代特征?(问题示例2:您的创作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示例3:请问您是如何在歌曲中表达时代的?问题示例4:您如何看待我们新时代的歌词创作?)(1分)
理由阐释:①问题前采访者的引导语明确提出“时代特征”这一核心话题;②乔羽的回答核心是“注意在不同时代写人民群众心里的真实情感”,两者都指向歌词创作与时代的关系;③从访谈整体上看,问一和问二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提问,问三作为前两问的延续,从宏大主题转向创作实践,逻辑连贯。(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5.①表达时代人民心底最美好的情感。《难忘今宵》作为春晚结束曲,歌词“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表达了除夕夜全家团圆、举国同庆的共同情感,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心声的精准捕捉。
②以作品践行家国情怀。“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呼应乔羽“为我深爱的祖国写歌”的主张,体现他用作品感召民族团结的追求。
③追求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不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关注群众生活中的聚散离合;“共祝愿,祖国好”如同日常对话般易于理解和传唱,体现了“歌词是寻常人家家常饭”的创作观。
④根植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如《难忘今宵》继承古代诗词押韵传统,“宵”“角”“抱”“好”等字押ao韵,体现了乔羽“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和智慧”的主张。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B(“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他并不是“始终”毫无畏惧,如“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可见他此时是有畏惧心理的。“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见,他此时并非信念坚定。)
7.D(“均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取胜”错误。本文和《百合花》一样,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
8.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①本文是围绕伍原寻找部队展开的,文章开篇写到“没有,没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文章的最后写到老乡一手擎着灯,告诉伍原部队前进的方向,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这灯光就像路标一样,指引伍原前进的方向,让他有了找到部队的希望和勇气。②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一条线索,将小说中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①伍原此时因不被理解而委屈,因任务受阻而无奈,也有对战友、甚至对哑巴的悲悯;(答出三点中任意两点得2分)
②这处流泪展现伍原作为战士的脆弱面,打破“英雄无泪”的刻板印象,让人物更真实、丰满;
③此处的眼泪深化主题,深刻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个体命运的艰难,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个人意志的坚韧和对他人的悲悯)。
10.BDF
11.B( A.正确。“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是如果没有。B.错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读音与文中相同。C.正确。“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是依据。D.正确。既往不咎: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动辄得咎:一有举动就招致罪过。指常常受到指责或责难。)
12.D (D.“却要行周公之政,这样会使人心不安,从而导致国家混乱,灾祸也会随之而起”分析有误,由材料二“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可知,意思是“曹参没有比得上周公的德行,却遇到了与周公相似的时势,如果想纠正草创制度的失误而更改一代之大典,那么人心就会不安,从而导致祸乱随之而起”。 )
13.(1)曹参大怒,鞭打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宫去侍候!国家大事不是你该说的!”
(笞,鞭笞,鞭打;趣,赶快;若,你;句意1分)
(2)(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的才能与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能,才能;孰与,与……相比,谁……;及,如,比得上;句意1分)
14.①曹参认为,惠帝比不上高帝,自己不如萧何,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大家认真遵守不去违反旧时法令就够了。②王夫之认为,曹参因袭萧何制定的成法来治理天下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而为之:一是汉高祖刚去世,吕太后把持着朝政大权,惠帝懦弱;二是曹参没有周公那样的德行来使天下安定。(第1点给2分,第2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酂文终侯萧何病重,惠帝亲自前去探视,于是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替接您?”萧何回答说:“最了解臣下的还是皇上。”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皇上已找到人选,我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秋季,七月,辛未(初五),萧何去世。
癸巳(二十七日),朝廷任命曹参为相国。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就告诉门下舍人:“快准备行装!我将要入朝担任相国。”过了不久,使者果然前来召曹参入朝。起初,曹参地位低下时,和萧何交好;及至做了将相,两人有些隔阂;到萧何将要去世时,所推举(接替自己)的贤能之人唯独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后,所有的条令都不做变更,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他挑选各郡各封国中为人不善言辞、敦厚的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那些言谈行文苛刻、想要追逐名声的官员,都予以斥退。然后(曹参)日夜只顾饮香醇老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员及宾客见他不管政事,来看望时都想劝说,曹参却总是劝他们喝酒;喝酒间隙中再想说话,(曹参)又劝他们再喝,直到喝醉了离开,始终没机会开口说话,这样的情况成为常事。曹参见到别人犯有小错误,也一味包庇掩饰,相国府中终日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职,惠帝向他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认为“难道是认为我年纪轻吗?”。让曹窋回家时,以私亲身份探问曹参。曹参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宫去侍候!国家大事不是你该说的!”到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说:“是我让曹窋劝你的。”曹参立即脱下帽子谢罪说:“陛下体察自己的圣明威武与高帝相比谁更厉害?”惠帝说:“朕哪里敢比高帝!”(曹参)又问:“陛下再看我的才能与萧何比谁强?”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便说:“陛下说得太对了。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手治国,我们臣下恭谨守职,认真遵守不去违反旧时法令,不就够了吗!”惠帝说:“对。”曹参做相国,前后三年,百姓唱歌称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净,百姓安心。”
材料二:
曹参因袭萧何制定的成法来治理天下,并非一定要那样的治国方法,只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得不因袭。汉高祖刚去世,吕太后在朝廷掌握大权,惠帝性格软弱而无法自我振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因袭萧何之法,又能怎么样呢?鲁国的两位儒生说:“礼乐要在国家安定百年之后才能兴盛。”只有汉惠帝那个时候说这样的话才是合适的。周公制定礼仪的时候,流言蜚语尚未平息,东边的叛乱尚未平定,商、奄的遗民尚未被消灭,没有时间顾及这些。曹参没有周公那样的品德却处在那样的时代,如果想要矫正草创时期的失误来改变一代的典章制度,那么人心就会不安,国家动乱就会由此而起。《周易·益卦》的初爻说:“应当利用形势做大事业,非常吉利,必定没有灾祸。”非常吉利然后才能保证没有灾祸,否则所谓的有利也就变得不利了。(如果正如《益卦》的卦象所示,)风不停地在上面刮,雷不停地在下面猛闪,那么想吉祥也实在太难了。
15.D (D.“虚实结合”错误。尾联均是虚写,没有实写。即畅想不久就会再次见面,到那时江岸的柳树葱郁,花朵会竞相开发。“对冬末春初的美好景象的赞美”错误,应是主要寄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故选D。)
16. 16. ①对好友陆侍御才华的赞美与敬仰之情。首联“隐雄才”高度评价了陆才子具有雄才大略,颔联“书千卷”也展现出陆侍御的博学儒雅,风度翩翩。②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喜爱之情。颈联运用“雪晴”“红叶”“远山”“云晓”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艳丽迷人的冬末春初之景,表达了对美景的赞赏与喜爱。③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再次重逢的期待。美好的相聚时光总是短暂,让人伤感,但诗人相信分别后不多久,这里的海柳江花将次第开放,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再次重逢的期待。④归隐之心。诗人屡试不第,漫游南北,好友悠然自得、闲居无事的生活令他羡慕,折射出诗人想要归隐的心愿。
(每点2分,任意答对三点给6分)
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1)“坐”改为“座”;(2)“笼”改为“茏”(3)“躁”改为“燥”
19.B (B.“三、四件”中的顿号使用错误。汉语中,若数字间表示概数,如“三四个”,则不可加顿号。此处为约数,应直接写作“三四件”。)
20.A (这是一段描写盛夏酷暑的场景,强调的是“天地间”的炎热,仿佛整个自然环境都在“合作”地制造出一场酷热的“盛宴”。因此,此处应填入一个形容“整体配合”“共同作用”的词语,用来形象地描绘整个自然环境共同制造酷热的氛围。
A.和衷共济:原意是大家一条心,共同克服困难,多用于“共同应对困境”或“团结互助”的语境。此处并非“应对困境”,而是“共同制造酷热”,语义不符。
B.通力合作:强调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完成某项任务,常用于工作、项目等具体事务。可用于描述天地之间共同制造酷热的氛围(拟人化)。
C.奋力同心:强调大家尽全力、齐心协力,用于表达集体的奋斗精神。同样可用于拟人化语境,表达“天地”合力制造酷热。
D.齐心协力:强调众人齐心一致、共同努力,适用性较强。拟人化下可理解为“天地”齐心制造酷热。)
21.①动词更精准传神:原句“摇曳动转”比改句的“晃动”更能细腻展现日影在枝叶间轻盈变幻的动态美,更具画面感与诗意。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原句“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等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明快灵动;③用语典雅,更富有韵味:原文“幢幢日影”描摹影子形态,“亭亭如盖”赋予树冠优雅姿态,共同营造出古典意境与舒适氛围。(任答两点给4分)
22(1)内容:画面中枝干遒劲的大树伸展如巨伞,浓密树冠遮蔽烈日,疏密有致的枝叶编织出清凉树荫。树下端坐着执蒲扇的老者,他身侧的木桌上摆放了茶壶茶盏;几名孩童追逐蝴蝶、嬉戏玩闹。
寓意:整幅画传递着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温馨美好,老幼同框蕴蓄着大家庭的和睦温情。(内容2分,寓意2分,修辞1分)2025 级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 年 10 月 20日上午 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问一:习近平总书记 7月 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文化
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如何看待中
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乔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还讲了,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
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我认为,一个民族,正因有大量的、各门类的作品传播下来,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
血脉。这种文化传统和血脉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底蕴说到底就是取决于文化传
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是中国文艺想象力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中
国文艺只有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向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才能书写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根,创作的作品就难以长大。
问二: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您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自信?
乔羽:我们去看现当代中国歌词创作出现过的三次高潮:一次是在三十年代抗日救亡运动
兴起之时,大批抗战歌曲犹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成为抗日救亡的战鼓和号角,激发了中华
民族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另一次高潮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代出
现的,词作家、作曲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他们把人民群众翻身解放
的喜悦写进了歌曲,在人民中广为传唱。再一次高潮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现在。改革开
放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为伟大的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卓越成就,
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回顾这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歌词艺术的发展,
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变革密切联系着,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唱出时代的
强音。我相信,所有的歌词作者,都会无负于时代,都会为时代写出洪亮的歌、优美的歌、感
人肺腑的歌、催人上进的歌,用这些歌去鼓舞人民奋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问三: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歌,有着其独
有的特征、表现形式、精神风貌。( )
乔羽:如果我的歌词有可取之处,那就是我注意在不同时代写人民群众心里的真实情感。
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要去表达这个时代人民大众心底最美好的感情。
《我的祖国》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写的。那段时间,电影《上甘岭》导演邀我写一首
插曲。开始我写不出来,但当时电影已经拍完,只等着歌词。有一天,长春下大雨,我在招待
所散步,就突然想到不久前见到的长江。我是山东人,过去只看过黄河,小麦、高粱熟悉得不
行,可从没见过水稻。头一次看到两岸一片片稻田,长江滚滚的气势,既令我惊叹不已,又让
我为之震撼,感慨新中国的蒸蒸日上,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心
头奔涌而出。
问四: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您一生创作一千多首歌曲,用
高一语文试卷 第1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歌表达对祖国的感情。您怎么看待这些作品?
乔羽: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得深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一个人都有属于命里注定的民族,不管你后来怎
样,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这个民族的血液。你没有理由不属于她,也没有理由不报效她。所以
我曾说,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大鹏鸟,一个翅膀代表的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
代表的是光辉灿烂的作品。你不热爱生你养你的土地,怎么会有对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艺术的
热爱和创造呢?
为人民说话,为祖国说话,为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说话,是作家神圣的职责。我找到了一
个属于自己的爱国的方式,为我深爱着的祖国写歌。我作为一个歌词创作者,在写关于祖国的
歌词时,最先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感情,让大家唱着这支歌,享受美,创造美,珍惜美,同时
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为了这美好的国家,为了让河流改变模样,自己得为她多做一些贡献。
问五:您认为创作得和人民群众相联系,而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您能和我们说说您在这方
面的体会吗?
乔羽: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
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我就不大喜欢太玄、太深、大众都不大理解的
东西。我喜欢写普通的生活,那是比海还深还广的东西。纵观中国的歌词史,歌词始终没有脱
离群众,始终没有脱离中国人民,始终踏着中国历史的脚步,因此它在很健康地发展着。
我们的艺术家,什么时候和群众心贴心,文艺什么时候就是一派繁荣,反之,人民群众
就不买账。作家把读者当上帝,演员把观众当上帝,这也是说的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好作品首先把握两条:一是照顾大多数人的感情;二是要让普通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
欢。
问六:请您给广大党员干部题写一段寄语。
乔羽:爱我中华。我这一辈子写的主旋律,以《爱我中华》为代表,就是爱祖国,爱党,
爱人民。所有的歌合到一块儿一个主题的话,就是爱我中华。
摘编自《中国大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本,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创作就会失去
生命力,应该警惕外来文化的冲击。
B.乔羽引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但缺少解释,影响了访谈的思想性。
C.问六后乔羽“爱我中华”的寄语,既是对党员干部的期望,也是乔羽一生创作主题的总
结,呼应了前文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
D.在设计访谈问题时,采访者为了确保整个访谈内容的集中与深入,删繁就简,紧紧围绕
“乔羽的歌词创作技巧”这一话题展开。
2.下列关于访谈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全篇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体,兼具口语化的表达和书面语的严谨性,同时,问题
与回答的层层交互,又体现了访谈的互动性。
B.采访者提问时使用“您如何理解”“请结合”等引导语,既体现了对受访者的尊重,又
明确了话题的方向,语言礼貌且具有引导性。
C.访谈中采访者应主动输出观点,而非仅提问,否则会导致对话缺乏碰撞,如材料中主持
人未对“文化自信”表态,使访谈深度不足。
高一语文试卷 第2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D.乔羽的回答中“我写不出来”“家常饭、粗布衣”“我就不大喜欢”“不买账”等表述,
体现了访谈语言真实通俗和贴近生活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 10个字。(3分)
迄今为止,乔羽业已创作了一千多首歌曲。时光流转,而歌声未消。这些经典歌曲仍然在
每一代中国人心底传唱,仍然在每一寸中华大地上回响。他说,“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
大鹏鸟,一个翅膀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对这片土
地的热爱,才有了他对这片土地滋生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创造,才有了 ① 。采访中,
乔羽兴之所至,开喉歌唱。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我的祖国》,从《难忘今宵》到《爱我
中华》,眉发苍白,又满目深情。
乔羽自幼就受到 ② ,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他幼小的心里。但他未曾排斥新事物,也
③ 。《说聊斋》《思念》《大风车》《算盘歌》……在他的歌词中,既有传统底蕴,也有
着现代浪漫,既有着盎然童趣,也有着幽默诙谐。
4.根据上下文,问三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 分)
5.1984 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首次响起《难忘今宵》,这首经典作品由乔羽作词。请
结合材料和歌词内容,分析这一作品是如何体现乔羽的创作理念的。(6 分)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告别今宵,告别今宵,不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
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
共祝愿,祖国好。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
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
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
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
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
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高一语文试卷 第3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
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
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
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
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
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
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
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
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
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
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
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
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
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
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
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
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
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
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
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
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
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
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
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
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
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
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
高一语文试卷 第4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描写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
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
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
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
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
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
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
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取胜,笔调简明朴实,
体现了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概括。(4 分)
9.小说中三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不同,在人物、情节、主题方面产
生的文学效果也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完成表格内容。(6 分)
表现 心情 效果
“无声无息的泪水……毫无 因为迷路,孤独、迷茫,近乎 ②
顾忌地涌了出来” 绝望
“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 因为发现了灯光,伍原此时很 此处的眼泪承接前文迷路的
掉了下来” 激动,心中充满了希望 绝望,引出后续与聋哑老乡的
互动,推动故事发展。
“他流下了眼泪”“大哭了 ① ③
起来”“人却仍伏在地上抽
抽噎噎”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萧何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
高一语文试卷 第5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惟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
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
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
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
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
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
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出入三年,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
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鲁两生曰:“礼乐百年而后兴。”唯惠帝之时言此为
宜尔。周公之定礼也,流言未靖,东郊未定,商、奄未殄,不遑及也。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
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易》于《益》之初曰:“利用
为大作,元吉,无咎.。”元吉而后无咎,利者非其利也。风淫于上而雷迅于下,其吉难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参闻 A 何薨 B 告 C 舍人 D 趣 E 治行 F 吾 G 将入 H 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微,指地位低下,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义不同。
B. 间,间隙,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读音和意义均不同。
C. 因,沿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因”意义不同。
D. 咎,指灾祸,不吉利,与成语“既往不咎”“动辄得咎”中的“咎”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萧何和曹参之间有嫌怨,但萧何还是在皇帝面前举荐曹参代替他做相国,这表明了
萧何公而忘私,为国家着想。
B.曹参做了相国后,对萧何以前制定的条令不作任何更改,全盘加以使用;任用老成持重
的人,使想劝说他的人无从开口。
C.惠帝对于曹参身为相国却不作为深有怨意,但经过君臣间开诚布公的交流,惠帝最终还
是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D.王夫之认为曹参没有周公之德却要行周公之政,这样会使人心不安,从而导致国家混乱,
灾祸也会随之而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2)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高一语文试卷 第6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14.对于萧规曹随,材料一中曹参的解释和材料二中王夫之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
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 15~16 题。
题陆侍御林亭

许浑

野水通池石叠台,五营 无事隐雄才。
松斋下马书千卷,兰舫逢人酒一杯。
寒树雪晴红艳吐,远山云晓翠光来。
定知别后无多日,海柳江花次第开。
【注】①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与陆侍御是忘年交,本诗是作者游览陆府后即兴
之作。②五营:泛指军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描写陆家花园中溪池相连,叠石成台,自然与人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引出对主
人的描写。
B.颔联出句写主人书斋藏书千卷,对句写主客泛舟品酒,墨香与酒香交叠,主人的儒雅与
盛情跃然纸上。
C.颈联描绘了红叶璀璨、远山苍翠的雪后初霁图。“吐”“来”二字化静为动,呈现出生
机盎然的景象。
D.尾联虚实结合,诗人相信要不了多久,“海柳江花”也会竞相开放,表达对冬末春初的
美好景象的赞美。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与“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曹操《短歌行》中“ ,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诗经》中姑娘思
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
(3)杜甫《登高》一诗中,“ , ”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雄浑壮
阔,今人常用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2小题。
北方的盛夏,天气炎热。到了这个时候,便会常常记起从前人们闲来都喜欢在树下纳凉的
情景,那可真是夏日好景!【甲】若是树离家不远,更可得其方便,带上三、【乙】四件简单
家当过来,比如小凳摇扇,或是凉席躺椅之类,就地展开一场乘凉休憩的乐事。现在生活条件
都大为改善,很多人家里装上了空调,可以不必出门,在家即得享清凉。不过,不管生活环境
和条件怎么改变,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到树下乘凉——【丙】这种绿色环
保的生活方式,是难得的夏日景致,也是日常光景。
同在蓝天下,有树没树可不一样。赶上那些接踵而来的热天,柏油马路上都能把鸡蛋摊熟
了,天地( ),似乎要上演一场热烘烘的盛宴。大街上,道路上,那些暴露之处,全然是
高一语文试卷 第7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一种火热难耐的感觉,空气仿佛都是迟滞凝固的。如果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有茂盛的树木,附
近公园有成荫的树林,自然成为大伙儿争相奔赴的庇护地。太阳遇到了绿树,阳光从树顶或是
直射下来,或是斜照过来,幢幢日影摇曳动转,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形成一片清凉。
工作之余,除了在街道和道路两侧的绿树下纳凉,还可到郊野公园寻找“绿意”【丁】。
走进一坐树木葱笼的公园,满眼可见绿色的世界,周身都能感受到丝丝凉意,身不躁而心已静,
在尽情享受清凉的同时,又不跟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相隔离。人与自然和谐,身与心和谐,
这是莫大的享受。
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19.文中标注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和衷共济 B.奋力同心 C.通力合作 D.齐心协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日影晃动,茂盛的树叶与宽大树冠营造出一片阴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22.语段描绘了树下纳凉的惬意场景。下图生动展现了这一传统生活画面。请仔细观察,描绘
画面,并阐释其中传递的美好寓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试卷,我们害怕写出错误的答案;面对人生,我们害怕作出错误的选择。然而在软件
设计领域有一个词叫“容错率”,它指的是系统在面对错误、异常或故障时继续正常运行的能
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
信息; 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 第8页 共8页
{#{QQABbYaAgggAAJAAABhCEQVSCEMQkBCCAaoOxFAcsAABi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