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试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绿叶海天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大量捕食滨海无隔藻(红藻)后,将藻类的叶绿体贮存并加以利用,余生无需进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
B.两种生物的细胞边界都是细胞膜
C.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不含叶绿体的绿叶海天牛可合成ATP
2.研究发现,人体内某种酶的主要作用是切割、分解细胞膜上的“废物蛋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的空间结构由氨基酸的种类决定
B.该酶的合成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C.“废物蛋白”被该酶切割过程中发生肽键断裂
D.“废物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被重新利用
3.1950年,科学家用氢的同位素标记水分子进行研究时,发现水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只含磷脂双分子层)的。1988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水通道蛋白,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子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B.增加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可提高水分子运输的速率
C.水通道蛋白转运水分子时需要消耗细胞内放能反应所合成的ATP
D.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4.下图是厚轴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显微照片,其中①-④为正常分裂图像,⑤中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染色体桥”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减数分裂的排序是③→④→①→②
B.图①、③和④的细胞中均含姐妹染色单体
C.图④细胞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发生基因重组
D.图⑤中“染色体桥”随机断裂将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5.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状态和兴奋过程中,K+、Na+的内向流量与外向流量,结果如图所示。外向流量指经通道外流的离子量,内向流量指经通道内流的离子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过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B.兴奋过程中,Na+内向流量小于外向流量
C.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
D.静息状态时,Na+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6.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
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
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
7.血橙被誉为“橙中贵族”,因果肉富含花色苷,颜色像血一样鲜红而得名。当遇极寒天气时,为避免血橙冻伤通常提前采摘,此时果肉花色苷含量极少而“血量”不足。血橙中花色苷合成和调节途径如图。
注:T序列和G序列是Ruby基因启动子上的两段序列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血橙果肉“血量”多少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控的
B.低温引起T序列改变及去甲基化进而使血橙“血量”增多
C.同一植株不同血橙果肉的“血量”不同可能与光照有关
D.若提前采摘,可将果实置于低温环境激活Ruby基因表达
8.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9.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在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插条只能保留1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NAA
D.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10.如图是某基因编码区部分碱基序列,在体内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组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AUG(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CAU、CAC:组氨酸CCU:脯氨酸AAG:赖氨酸UCC:丝氨酸UAA(终止密码子)
A.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左侧是5'端,右侧是3'端
B.若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变长
C.若在①链1号碱基前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不变
D.碱基序列不同的mRNA翻译得到的肽链不可能相同
11.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是指利用射线照射某原生质体,破坏其细胞核;用蕊香红6G处理另一原生质体,使其细胞质失活,然后诱导两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获得了抗三嗪类除草剂(芸苔叶绿体基因控制)的萝卜新品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两种植物的组织细胞获得原生质体
B.用射线照射芸薹原生质体,用蕊香红6G处理萝卜原生质体
C.可用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D.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必须经过筛选才可获得杂种细胞的原生质体
12.植物甲的花产量、品质(与叶黄素含量呈正相关)与光照长短密切相关。研究人员用不同光照处理植物甲幼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光照处理 首次开花时间 茎粗(mm) 花的叶黄素含量(g/kg) 鲜花累计平均产量()
① 光照8h/黑暗16h 7月4日 9.5 2.3 13000
② 光照12h/黑暗12h 7月18日 10.6 4.4 21800
③ 光照16h/黑暗8h 7月26日 11.5 2.4 22500
A.第①组处理有利于诱导植物甲提前开花,且产量最高
B.植物甲花的品质与光照处理中的黑暗时长呈负相关
C.综合考虑花的产量和品质,应该选择第②组处理
D.植物甲花的叶黄素含量与花的产量呈正相关
13.科学发现中蕴含着值得后人借鉴的方法或原理。下列探究实践与科学发现运用的方法或原理不一致的是( )
选项 科学发现 探究实践
A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B 鲁宾和卡门用对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是水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C 艾弗里用减法原理证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D 孟德尔用统计分析法研究豌豆遗传规律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A.A B.B C.C D.D
14.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从1970年到2014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0%。“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环境阻力的减小,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规模会减小
B.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该地大熊猫存活力均有影响
C.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J”形增长
D.人类对环境破坏超出一定限度后,任何初始种群规模的生物种群最终都可能灭绝
15.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并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经接种后,若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则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科研人员从土壤中分离了五种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菌株,培养基中出现了因分解纤维素而产生的透明圈,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该实验过程中制备培养基时应先调整pH再灭菌
B.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是E菌株,应对其扩大培养
C.药品称量、溶化和倒平板等操作都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D.若平板中平均菌落数为120个,则1g土壤中含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1.2×108个
16.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
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
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
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
二、实验探究题
17.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唯一能够捕获和转化光能的生物学途径。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实现碳中和等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光合作用等细胞代谢活动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正吸引着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材料一: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密切相关的阶段。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优化光能捕获系统,或增加碳固定效率等途径来提高光合速率。研究发现,光反应产生ATP与NADPH比例相对固定,但理论上要保证暗反应的充分进行,需要的ATP与NADPH比例要比实际中光反应产生的高,这可能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之一。也有研究发现,通过增加光能吸收促进ATP合成,实际对提高光合速率的影响有限。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新的构想—从细胞代谢全局出发,将光反应和暗反应视为有机整体,在细胞中导入NADPH消耗模块,以提高细胞原有的ATP与NADPH比例。
材料二:人们发现,在一些异养型微生物中存在着生成异丙醇的代谢途径。研究人员以蓝细菌为研究模型,通过导入三种外源酶(A、B、C酶)基因,在细胞原有的光合作用途径中创建了消耗NADPH的异丙醇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在C酶的催化反应中会消耗NADPH,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见表和图2,证明增加NADPH消耗途径可以有效提高蓝细菌的光合速率。
材料三:光合微生物通常利用低于600μmol·m-2·s-1的中、低强度光,然而自然界的光照强度往往是波动的,白天最大光强度通常可达到990μmol·m-2·s-1以上,本研究表明将额外的NADPH消耗能力引入光合生物可能是利用波动和高强度光的有用策略。
组别 导入基因 NADPH含量(pmol) ATP含量(μmol) CO2固定速率(mg g-1细胞干重h-1)
一 无 193.5 39.28 86
二 A、B 190.83 35.23 85
三 A、B、C 112.83 62.53 119
注:NADPH与ATP含量在最适光照下测定。
结合以上材料和图表内容,回答下列题。
(1)图1中①②表示的物质分别是______;NADPH在③的进一步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
(2)表中组别二的结果说明______。
(3)综合上述信息,阐述在蓝细菌中创建异丙醇合成途径能够提高光合速率的原因。______(写出1点即可)
(4)为验证蓝细菌有效提高光合速率是由于额外的NADPH消耗直接导致的,研究人员在组别一的蓝细菌中只导入C基因,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应与组别______结果相同。
(5)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写出一个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_。
18.“游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雄性不育是水稻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性状,研究者在不同水稻品种中鉴定出A基因和B基因,它们都是调控光周期敏感性的雄性育性基因,负责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将糖由叶片运往花药。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______,其在杂交操作过程中的优势是______。
(2)研究发现,水稻A基因主要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经检测,aa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aa突变体在不同日照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为______。
(3)已知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A基因和B基因独立发挥作用,bb突变体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2。为探究A和B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者进行实验:
步骤1:aa突变体和bb突变体杂交得F1;
步骤2:F1自交获得F2;
步骤3:将F2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培养,统计花粉育性情况(不考虑互换)。①若A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的表型及比例是:长日照条件下,______,短日照条件下,______;②若A和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的表型及比例是:长日照条件下,______,短日照条件下,______。可见,用上述实验方法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A和B的位置关系。
(4)请在下图中画出上述杂交实验的F1细胞中两对基因可能的位置关系______(要求: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用“-”在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的位置并注明)。
三、读图填空题
19.糖皮质激素(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很稳定。焦虑、紧张等可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调控肾上腺皮质分泌GC,在人体应激反应中GC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调控免疫系统的功能,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情绪外,人的大脑还具有的高级功能有______等。长期紧张、焦虑情绪会导致下丘脑分泌更多的CRH,CRH随体液传送后只作用于垂体,而不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的原因是______。
(2)人体内环境中GC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从GC的来源方面分析,原因是GC的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______调节;从GC的去向方面分析,原因是______。
(3)除HPA轴之外还存在“脑—脾神经轴”免疫调节机制。结合下图及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两个信号分别为抗原和______。研究发现,去除脾神经的小鼠在接种某疫苗后,浆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由图可知其原因是______。
20.绿藻和蓝藻等藻类是广东鲮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鲮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
(1)鲮鱼与小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藻毒素为神经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功能。在免疫学上,藻毒素可以看作是一种______。
(3)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既能治理水体污染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的藻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②现要投喂鲮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鲮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③上述治理水体污染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1.马铃薯作为重要农作物,提高其冷耐受性可拓展优质马铃薯的种植区域。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野生马铃薯中S基因的表达与其冷耐受性调控有关,将该基因导入栽培马铃薯中可显著增强其抗寒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限制酶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BglⅡ 5'-AGATCT-3' 3'-TCTAGA-5'
NdeⅠ 5'-CATATG-3' 3'-GTATAC-5'
XhoⅠ 5'-CTCGAG-3' 3'-GAGCTC-5'
EcoRⅠ 5'-GAATTC-3' 3'-CTTAAG-5'
BamHⅠ 5'-GGATCC-3' 3'-CCTAGG-5'
SalⅠ 5'-GTCGAC-3' 3'-CAGCTG-5'
XbaⅠ 5'-TCTAGA-3' 3'-AGATCT-5'
(1)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模板DNA、引物、______、含Mg2+的缓冲液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在PCR的______步骤中起作用,加入含Mg2+的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
(2)图中标识了载体和S基因中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为将S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R扩增S基因时需在引物的______(填“5'端”或“3'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结合上表分析,上游(指基因中靠近启动子的一端)引物应添加的碱基序列是5'-______-3',下游引物应添加的碱基序列是5'-______-3',切割载体时应选用的两种限制酶是______。PCR扩增产物和载体分别被限制酶切割后,经纯化和连接,获得含S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导入农杆菌。
(3)用携带S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栽培马铃薯愈伤组织时,基因表达载体中______能进入愈伤组织细胞,并将S基因整合到栽培马铃薯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上,抗性基因______可用于筛选成功转化的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芽、根,继续培育可获得抗寒能力显著增强的马铃薯植株。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绿叶海天牛是动物,滨海无隔藻是红藻,两者均为细胞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A正确;
B、细胞生物的细胞边界都是细胞膜,B正确;
C、绿叶海天牛捕食滨海无隔藻,将其叶绿体贮存利用,两者为捕食关系,并非互利共生,C错误;
D、不含叶绿体的绿叶海天牛可通过呼吸作用合成ATP,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酶的空间结构由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并非仅由氨基酸种类决定,A错误;
B、酶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需要mRNA(翻译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和rRNA(构成核糖体)参与,B正确;
C、“废物蛋白”被该酶切割时,肽键断裂,蛋白质分解,C正确;
D、“废物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被细胞重新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无需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水通道蛋白是水分子运输的载体,增加其数量可提高水分子运输速率,B正确;
C、水通道蛋白转运水分子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仅从通道穿过,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减数分裂排序为: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④(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
B、图①(减I后期)、③(减|前期)、④(减|中期)的细胞中均含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图④为减|中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前期(交叉互换)或减 后期(自由组合),该时期不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C错误;
D、图⑤中“染色体桥”随机断裂,会导致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解析:A、兴奋过程中,Na+内流,K+外流,由图可知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A正确;
B、兴奋过程中,Na+内向流量大于外向流量,导致膜电位反转,B错误;
C、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错误;
D、静息状态时,Na+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Na+通道关闭,仅有少量Na+内流,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解析:A、黔金丝猴起源于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说明杂交促进基因交流,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A可得出;
B、黔金丝猴毛色为新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可遗传给后代,B可得出;
C、生物性状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也不例外,C可得出;
D、黔金丝猴遗传信息70%来自川金丝猴(黄色毛发),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黑色毛发),但基因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推出黄色毛发基因频率大于黑色,D无法得出。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Ruby基因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色苷合成,说明血橙果肉“血量”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调控,A合理;
B、低温引起G序列去甲基化,而非T序列改变,使Ruby基因表达增强,“血量”增多,B不合理;
C、同一植株不同血橙果肉“血量”不同,可能与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关,C合理;
D、提前采摘的果实置于低温环境,可激活Ruby基因表达,增加花色苷含量,D合理。
故选B。
8.答案:C
解析: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不仅发挥吞噬功能,还能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启动免疫应答,A错误;
B、裂解被HBV感染肝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而非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HBV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可制备乙肝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A、插条保留2~3个芽,可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并非只能保留1个,A错误;
B、剪去多数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插条成活率,B正确;
C、较高浓度NAA可抑制生根,但不同处理方法中,如促进生根时可使用适宜浓度NAA,并非均避免使用,C错误;
D、插条生根不需要黑暗条件,适宜光照可促进光合作用,为生根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起始密码子为AUG,对应的DNA模板链序列为TAC,①链中左侧有TAC,因此①链是模板链,转录时RNA聚合酶从3'端向5'端移动,故①链左侧是3'端,右侧是5'端,A错误;
B、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G,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合成的肽链变短,B错误;
C、①链1号碱基前插入G,模板链碱基序列改变,但起始密码子对应的TAC仍存在,且后续碱基序列未变,合成的肽链不变,C正确;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碱基序列不同的mRNA可能翻译出相同的肽链,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可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
B、要获得抗除草剂的萝卜新品种,需保留芸苔的叶绿体基因(抗除草剂)和萝卜的细胞核基因,因此用射线照射芸苔原生质体破坏其细胞核,用蕊香红6G处理萝卜原生质体使其细胞质失活,B正确;
C、灭活的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C错误;
D、融合后的原生质体有多种类型,需筛选才能获得杂种细胞的原生质体,D正确。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第①组首次开花时间最早,有利于提前开花,但鲜花累计产量最低,A错误;
B、植物甲花的品质与叶黄素含量呈正相关,第②组黑暗时长12h,叶黄素含量最高,第①组黑暗时长16h,第③组8h,叶黄素含量均较低,无法说明与黑暗时长呈负相关,B错误;
C、第②组叶黄素含量最高(品质最好),鲜花产量较高,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应选择第②组处理,C正确;
D、第③组产量最高,但叶黄素含量较低,说明叶黄素含量与产量不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沃森和克里克建构物理模型研究DNA结构,建立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也运用物理模型法,一致,A正确;
B、鲁宾和卡门用对比实验证明氧气来源,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也用对比实验(有氧和无氧条件),一致,B正确;
C、艾弗里用减法原理(逐步去除某种物质)证明DNA是转化因子,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运用的是选择培养法,不一致,C错误;
D、孟德尔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遗传规律,调查人群中遗传病也需统计分析数据,一致,D正确。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环境阻力越小,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规模越小,A正确;
B、初始种群规模越大、环境阻力越小,种群灭绝概率越低,说明两者对大熊猫存活力均有影响,B正确;
C、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但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即使无环境阻力,也可能受自身因素限制,不一定严格呈“J”形,C错误;
D、人类对环境破坏超出限度,环境阻力过大,任何初始种群规模的生物种群最终都可能灭绝,D正确。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A、制备培养基时应先调pH再灭菌,避免灭菌后调pH污染培养基,A正确;
B、透明圈越大,分解纤维素能力越强,E菌株透明圈最大,分解能力最强,应扩大培养,B正确;
C、药品称量、溶化可在实验台上进行,倒平板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避免杂菌污染,C错误;
D、由稀释过程可知,1g土壤稀释后为100mL,取0.1mL接种,平板平均菌落数120个,则1g土壤中细菌数为120÷0.1×100=1.2×108个,D正确。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A、①②个体电泳结果有4条带,均为双杂合体;③为纯合体(2条带),⑤为单杂合体(3条带),F2中纯合体比例大于单杂合体,A正确;
B、F2个体基因型有9种,电泳结果有3条带的是单杂合体,共4种,图中未显示全部,还有一种未出现,B正确;
C、③和⑦均为纯合体,杂交子代均为双杂合体,电泳结果与②⑧(双杂合体)相同,C正确;
D、①为双杂合体,自交子代中与④(纯合体)电泳结果相同的比例为1/4,而非1/2,D错误。
故选D。
17.答案:(1)O2、C5;作为还原剂并供能
(2)导入A、B基因对蓝细菌光合作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3)①(创建异丙醇合成途径)减少了细胞内NADPH含量,使细胞中ATP与NADPH的比例显著增加;②能够有效地利用高强度光,促进光反应进行;③提高蓝细菌对CO2的利用效率,促进暗反应进行,提高光合速率
(4)丙酮;三
(5)①此研究能否应用于高等植物;②对蓝细菌自身其他代谢途径是否产生影响
解析:(1)图1中①是光反应产生的O2,②是暗反应中参与CO2固定的C5;NADPH在③(C 还原)反应中作为还原剂提供氢,同时提供能量。
(2)组别二导入A、B基因,与组别一相比,NADPH含量、ATP含量及CO2固定速率无显著差异,说明导入A、B基因对蓝细菌光合作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3)创建异丙醇合成途径能提高光合速率的原因:一是消耗NADPH,使ATP与NADPH比例升高,满足暗反应需求;二是能利用高强度光,促进光反应进行;三是提高CO2固定速率,促进暗反应。
(4)验证额外NADPH消耗的作用,只导入C基因,需在培养基中添加丙酮(异丙醇合成的前体物质),使C酶催化反应消耗NADPH,实验结果应与组别三(导入A、B、C基因)相同。
(5)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该方法能否应用于高等植物,或对蓝细菌其他代谢途径是否有影响等。
18.答案:(1)母本;免去了去雄的麻烦,节省了人力
(2)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下降50%,短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正常
(3)育性正常(100%育性):半不育(50%育性)=3:1;育性正常:不育=3:1;育性正常:半不育=3:1;育性正常:不育=3:1;不能
(4)或
解析:(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母本;优势是无需去雄,节省人力。
(2)由图1可知,aa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存活率约50%(育性下降50%),短日照条件下花粉存活率100%(育性正常)。
(3)①若A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基因型为AaBb(A与b连锁,a与B连锁),F2基因型为AABB、AaBb、aabb=1:2:1。长日照下,A基因表达,AABB和AaBb育性正常,aabb半不育,比例为育性正常:半不育=3:1;短日照下,B基因表达,AABB和AaBb育性正常,aabb不育,比例为育性正常:不育=3:1。②若A和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基因型为A_B_、A_bb、aaB_、aabb=9:3:3:1。长日照下,A_B_和A_bb育性正常,aaB_和aabb半不育,比例为育性正常:半不育=3:1;短日照下,A_B_和aaB_育性正常,A_bb和aabb不育,比例为育性正常:不育=3:1。两种情况下表型比例相同,不能确定基因位置关系。
(4)F1细胞中两对基因可能的位置关系:若连锁,为[A-b]和[a-B];若独立,为[A]、[a]和[B]、[b](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据此画图即可。
19.
(1)答案:语言、学习和记忆;垂体细胞含有CRH受体,而肾上腺皮质不含有CRH受体
解析:大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CRH只作用于垂体,是因为垂体细胞有CRH受体,肾上腺皮质细胞没有。
(2)答案:(负)反馈;GC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
解析:GC含量稳定的原因:来源上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GC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去向上述GC作用后迅速失活。
(3)答案: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使T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弱
解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两个信号:一是抗原,二是T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去除脾神经后,去甲肾上腺素减少,T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B细胞增殖分化减弱,浆细胞数量减少。
20.
(1)答案:种间竞争和捕食
解析:鲮鱼捕食小虾,同时两者都以藻类为食,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2)答案:抗原
解析:藻毒素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可看作抗原。
(3)答案:绿藻;虽然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但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植食性比例高,除去藻类的效果明显;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自生、协调、整体
解析:①治理碱性水体(pH>8)的磷污染,应选择绿藻,因为绿藻和蓝藻吸收磷量相当,但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②投喂体长大于4.2cm的鲮鱼,此时其植食性比例高,去除藻类效果明显,且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③该过程运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协调、整体原理。
21.
(1)答案:4种脱氧核苷酸;延伸;激活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解析:PCR扩增需要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DNA聚合酶在延伸步骤中催化脱氧核苷酸聚合;含Mg2+缓冲液可激活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
(2)答案:5'端;AGATCT;GAATTC;BamHⅠ、EcoRⅠ
解析:PCR扩增时引物5'端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结合载体酶切位点,上游引物添加BglⅡ识别序列5'-AGATCT-3',下游引物添加EcoRI识别序列5'-GAATTC-3';切割载体选用BamHI和EcoRI(与添加的序列匹配,避免自身环化)。
(3)答案:T-DNA;2
解析:农杆菌侵染时,基因表达载体中T-DNA能进入愈伤组织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抗性基因2可用于筛选成功转化的愈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