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
年级:高一 学科:历史 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多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2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借助地图和文献史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素养目标:
(1)通过教材叙述和有关材料,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战争的基本过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教材叙述和有关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探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特点与本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将一战后果与现实联系,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增强学生珍爱和平及其世界意识。(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教学难点】
帝国主义的理解及战后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 1.“世界现代史”概念、本单元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2.根据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明确单元主题和主要线索。 3.阅读课标内容与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展示材料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重重; 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澜;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熟记本单元时空坐标,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根据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树立时空观念,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新课讲授 小结作业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进程 (一)起止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二)三大战线 展示材料 总结: 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理解概念“国际体系”、“国际格局”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思考:为什么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积极作用: (1)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3)国际局势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际联盟的建立 思考:举例说明,国际联盟能否带来持久的和平? 展示材料 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括国家联盟)怎样体现强权政治的特征?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延伸思考:漫画表达了什么历史信息?对后续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①战后的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②美国的贷款有利于德国与英、法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协约国将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逐渐调整凡尔赛体系。 其他影响: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小结(一):知识结构整理 小结(二):阶段特征提炼 思考:结合【历史纵横】分析协约国阵营为什么会变化,美国、中国的参战有何影响? 合作讨论:结合一战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什么积极作用?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利用结构图和阶段特征总结本课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史料实证,进一步感受中国华工在一战中所做的贡献;分析美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感受一战的残酷性。 唯物史观,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和平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进一步巩固所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将参战主要国家的战争动机、国内状况进行对比,理解战争的“总体战”性质。将一战前的国际关系与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对比,清晰展现了国际秩序从“欧洲中心”到“美日崛起”的变迁。通过绘制时空坐标轴,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爆发、体系建立、法西斯崛起这一连贯的历史链条。
但是,教学过多聚焦于宏观的战略、条约和数字,对于普通士兵的战壕生活、平民遭受的苦难、知识分子的幻灭感等着墨太少。导致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残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家国情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不够深刻。
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注入人文关怀,让历史有血有肉。在教学中补充一手材料,如士兵的家书、战地诗人的作品、战争摄影等,同时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