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 大自然的语言 1. 背景解读
“语言”是人们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即丰富的物候现象,像“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都是它与人类交流的语言,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作物候学。本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
本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2. 内容梳理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 ) :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阅读
【整体感知】
5. 本文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如果不是,那介绍的是什么?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直观的认识。6.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读起来像散文一样优美,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加入描写,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举出实例,使得说明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具体。一、字词拼音
萌发(méng fā) 次第(cì dì)
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 yù)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二、词语积累
1. 次第:①一个挨一个地。②次序。
2. 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3.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隐藏。
5.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6.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这样。
7.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8.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9.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四、重点句子赏析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沉睡”和“苏醒”对举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在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五、文学(文体)常识
1.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2.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 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
4.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课件11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7 奇妙的克隆 1. 背景解读
《奇妙的克隆》是遗传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发表在1997年第4期的《中学科技》上。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奇妙的克隆”就是“奇妙的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克隆”也就是“复制”的意思,“奇妙”突出克隆这一技术的神异、新奇的特点。
本文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严肃地对待克隆,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2. 内容梳理
全文共16个自然段,自然分成四部分,文中标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1~3):主要说明了什么是克隆。
第二部分(4~8):介绍人类在克隆低等动物过程中的探索过程,是克隆哺乳动物的前奏。
第三部分(9~11):介绍人类克隆出第一例哺乳动物——绵羊“多利”的经过及其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2~16):介绍克隆技术在挽救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方面以及在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指出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克隆人的问题。阅读
【整体感知】
5. 课文中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中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意义及人类对克隆的思考。6. 下列关于克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来繁衍后代。
B. 来自同一祖先的无性繁殖出的个体。
C. 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个体。
D. 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C一、字词拼音
克隆(kè lónɡ) 繁衍(fán yǎn)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鳞片(lín piàn) 脊椎(jǐ zhuī)
两栖(liǎng qī)
相安无事(xiāng ān wú shì)
分泌(mì) 濒(bīn)临二、词语积累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旧式的狭长桌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接纳:接受。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夭亡:短命,夭折。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开辟:打开道路,创立。
协调:配合得适当。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珍视。难能,不易做到。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分泌: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
濒临:接近,临近。
切实:切合实际;实实在在。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三、重点句子赏析
1. 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2.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正确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既能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能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所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四、文学(文体)常识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中国遗传学家、教育家。课件11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背景解读
本课两篇科普短文均选自《新疆域》。《新疆域》是作者阿西莫夫为《洛杉矶时报》科学专栏撰写的文章的结集。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恐龙无处不在》此文的文题表明了观点,说明恐龙在灭绝之前曾遍布全球,无处不在,但恐龙又无法在南极生存,从而佐证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标题双重否定,强调了观点。《被压扁的沙子》此文以说明对象为题,介绍沙子“被压扁”这一特征。这种“沙子”是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形成的,又叫“斯石英”。它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可以以此证明是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2. 内容梳理
这两篇短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恐龙无处不在》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5~结尾):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阅读
【整体感知】
5. 《恐龙无处不在》的说明对象是不是有关恐龙的知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从题目上看似乎是讲述有关恐龙的知识,但文章中心却是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支持板块构造学说。6.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进行比较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龙的灭绝这一问题在两篇短文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一、字词拼音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nàn) 致密(zhì mì)
追溯(zhuī sù)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
二、词语积累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3. 致密:细致精密。
4. 劫难:灾难、灾祸。三、重点句子赏析
1.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句中“漂移”和“迁移”不能互换。虽然二者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漂移”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强调在水中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所以大陆是“漂移”,恐龙是“迁移”。2.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句中“几乎”一词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而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3.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句中“似乎”一词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4.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四、文学(文体)常识
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课件8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9* 生物入侵者 1. 背景解读
中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中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中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本文说明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提高警惕。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2. 内容梳理
本文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对此的不同观点,以引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假设情景,引出话题,对“生物入侵”进行解释。
第二部分(2~7):对生物入侵现象及因果进行分析讨论。
第三部分(8):许多国家已对生物入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阅读
【整体感知】
5. 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一、字词拼音
失衡(shī héng) 藩篱(fān lí)
监控(jiān kòng) 归咎(guī jiù)
在劫难逃(zài jié nán táo)
五彩斑斓(wǔ cǎi bān lán)
啸聚山林(xiào jù shān lín)
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物竞天择(wù jìng tiān zé)
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 扼(è)制二、词语积累
1. 归咎:归罪。
2.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3.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4.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对付。
5.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6. 五彩斑斓: 灿烂多彩。
7.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三、重点句子赏析
1.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
“可能”一词用得极为准确,说明了蒲公英种子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的情况会有例外,与实际情况相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句中“几乎”一词用得极为准确,若去掉后意思就变为疏水管道全部被占领。该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它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四、文学(文体)常识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涛。课件10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0* 落日的幻觉 1. 背景解读
日落,在人们的思维和感情中,是即将死亡或没落的事物的象征。而本文作者却反弹琵琶,赞美了落日给人带来的神秘和迷人的幻觉。在描述落日的幻觉时,作者一方面描绘了落日迷人而神秘的美景,另一方面,又向读者阐明了造成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的科学依据。因而,阅读本文,我们在作者对日落的描绘中既获得了美的愉悦,又明白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获得了知识。 2. 内容梳理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3):从日常生活写起,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指出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全文的重点,揭示日落时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的科学道理。阅读
【整体感知】
5.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日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存在的时间太短暂。6. 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三段是结果,即产生的现象;后四段是原因。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的原理。两者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一、字词拼音
幻觉(huàn jué) 吟咏(yín yǒng)
绮丽(qǐ lì) 殷红(yān hóng)
变化多端(biàn huà duō duān)
日薄西山(rì bó xī shān)
气息奄奄(qì xī yǎn yǎn) 二、词语积累
1.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产生虚假的感觉。
2. 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引申为歌颂。
3.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4. 绚丽:灿烂美丽。
5. 殷红:带黑的红色。
6.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
7.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8.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9.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10. 衰减:减弱,减退。三、重点句子赏析
1. 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大都”用来修饰“是”,在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数量很多,但又不是全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此句中“一般来讲”是指通常情况下是这样,并非是指所有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五、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科学与生活》1982年第6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黄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