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 1. 背景解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4月21日晨,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947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至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 2. 内容梳理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是开头两句,简述渡江战役取得成功。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并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第一层: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第二层: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第三层: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并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可划分为5层。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阅读
【整体感知】
5. 新闻,又叫____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作时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字词拼音
溃(kuì)退 泄(xiè)气 阻遏(zǔ è) 要塞(sài)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 歼灭(jiān miè)
二、词语积累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阻遏:阻止;遏止。五、文学(文体)常识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 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是新闻(消息)的特性。
3. 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4. 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课件9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 芦花荡 1. 背景解读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小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白洋淀的普通民众英勇抗敌的生活,通过写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2. 内容梳理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再介绍了主人公 ——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以及他的工作范围。
第二部分(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9~19):这是故事的开端,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
第二层(20~54):这是故事的发展,讲述大女孩受伤,老艄公安慰女孩们并发誓要为女孩们复仇。
第三层(55~63):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讲述老艄公用巧妙的战术和高超的技术抓住并痛打一番鬼子。阅读
【整体感知】
5.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表现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为我们部队运送柴米油盐;护送两位小女孩归队;设陷阱在芦苇荡中痛击日本鬼子。6.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并没有凄凄惨惨的描绘。文中除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美以外,作者还以从容的姿态描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你能体会这篇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协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其中,“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澄澈。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一、字词拼音
提防(dī fɑng) 吆喝(yāo he) 尖利(jiān lì) 能耐(néng nɑi)
悠闲(yōu xián) 寒噤(hán jìn)
阴惨(yīn cǎn) 仄歪(zè wāi)
央告(yāng gào)
转弯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
月明风清(yuè míng fēng qīng)
张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二、词语积累
1. 能耐:技能,本领。
2. 悠闲:闲适自得。
3. 央告:央求。
4. 阴惨:阴沉暗淡。
5.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6.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7.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五、文学(文体)常识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
六、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③对环境作具体描写。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作用: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课件10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蜡 烛 1. 背景解读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正面作战,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内容梳理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7):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看见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详写老妇人不顾枪林弹雨安葬红军烈士,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第四部分(32~44):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并为它点燃。阅读
【整体感知】
5. 读完课文,我们感受最深的恐怕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的老妇人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人不畏牺牲、不怕困难地安葬了红军烈士,反映出她对敌人充满仇恨,对红军战士满怀深情,表达了一位母亲深沉、强烈的爱。6. 作者以《蜡烛》为题,行文中又多次提到了“蜡烛”,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是文章的线索,老妇人珍藏了几十年的结婚喜烛,最后却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点燃了,突出老妇人的性格特点,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一、字词拼音
匍匐(pú fú) 鞠躬 (jū gōng)
揣(chuāi)在怀里 拂晓(fú xiǎo)
瓦砾(wǎ lì) 地窖(jiào)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 淹没(mò)
烧灼(zhu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揣”“没”的读音。二、词语积累
1.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 匍匐:①爬行。②趴。
3.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竭,尽。
4.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5. 耸立:高高地直立。
6.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7.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8.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9. 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动作或声音)。
10.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11.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五、文学(文体)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即要求具有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更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翻译的。课件10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的信 1. 背景解读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北京海淀附近,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千米,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著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这封信是法国文学家雨果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雨果作诗文美言赞颂,结果雨果毫不客气地写了这封信,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工夫建造而成的巧夺天工、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
2. 内容梳理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巴特勒征求雨果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3):雨果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4~10):雨果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并敦促侵略者归还他们从圆明园抢来的珍宝。
第4自然段:过渡句独立成段,笔锋一转,由赞美圆明园过渡到下文谴责、抨击英法联军。
第5自然段:强烈谴责和抨击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第6自然段:运用反语,谴责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 第7自然段:抗议英法政府的罪行,指出英法政府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第8自然段:敦促法兰西帝国停止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归还本属于其他国家的财产。
第9自然段:表明态度,强调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行为是强盗行为。
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阅读
【整体感知】
5. 文中有大量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请说说这些语句对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作铺垫,更利于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6.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持什么态度?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果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讽刺,表达了他对被侵略、被掠夺者巨大的同情。一、字词拼音
赃物(zāng wù) 箱箧(xiāng qiè)
制裁(zhì cái)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
珐琅(fà láng) 脂(zhī)粉
惊骇(hài) 野蛮(mán)
给(jǐ)予 眼花缭(liáo)乱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二、词语积累
1.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盗窃、抢劫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2.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3.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4.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四、文学(文体)常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课件11张PPT。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5* 亲爱的爸爸妈妈 1. 背景解读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1941年),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2. 内容梳理
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用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
引子:萨特讲话,强调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引起下文。
第一部分:来到纪念地。
第二部分:看纪念演出。
第三部分:参加座谈会。
第四部分:参观纪念馆。阅读
【整体感知】
5.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南斯拉夫的残酷历史,着重表现了后人纪念时的悲痛和反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屠杀的野蛮残酷。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6. 作者作为华裔作家,一颗拳拳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大屠杀,文中第二、三部分有涉及这个话题。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写了南斯拉夫的残酷历史,联想到更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扩大到世界和平这个主题。联想到南京大屠杀,也为写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作铺垫。日本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的行为作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一、字词拼音
蜿蜒(wān yán) 肃穆(sù mù)
荒谬(huāng miù) 健忘(jiàn wàng)
憧憬(chōng jǐng) 屹(yì)立
恍惚(huǎnɡ hū) 呵(hē)护
杀戮(lù) 悼(dào)念二、词语积累
1.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2. 凄风苦雨:①形容天气恶劣。②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3.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4. 肃穆:严肃而庄严。三、重点句子赏析
1.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对天气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3.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4.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5.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明赫白反省自己国家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四、文学(文体)常识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还有《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