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Ⅰ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Ⅰ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18:38:13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Ⅰ考试语文答案
1.BDF
2.A【解析】A:代词,制度、官衔/取消句子独立性;B:副词,竟然,却;C:连词,即使;D:介词,凭借,用。
3.A【解析】惑:糊涂
4.B【解析】A:风尚/取道;B:动作偏指一方/观察;C:赞许/美好,尊贵;D:赠送/赠送
5.D【解析】A、C是主谓倒装句;B是定语后置句。
6.A【解析】A是指文章一定是先秦两汉的好,诗歌一定是汉魏盛唐的好,这是“拘泥于古”;作者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不拘泥于古”。
7.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在衣服中缝进树皮树叶,在煮熟的菜肴中加入毛血没什么区别。
评分参考:
彼:那些;者:……的人;缀:缝合;于……之中/内:状语后置句。每译对一处给1分。
8.(1)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把他当作老师。
评分参考:
乎:在;闻:知道,懂得;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他和他年龄相近,道德学问也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谄媚。
评分参考:
彼:他;相若 / 相似:年龄相近 / 道德学问相近;位卑 / 官盛:(以)地位低(者为师)/(以)官职高(者为师)(补出省略的 “以…… 为师”);足羞 / 近谀:实在羞耻 / 近乎谄媚。每译对一处给1分。
9.(1)韩愈《师说》提 “古”(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意图是借 “古人从师风尚” 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2)袁宗道《论文》提 “古”,是主张 “学古” 应学古人 “真情实感” 与 “自然文风”,反对拟古蹈袭,倡导文学表达的真实性;
(3)前者借 “古” 立 “从师之理”,后者借 “古”明“为文之道”,一为论 “学”,一为论 “文”。
评分参考: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即使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我说:“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地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现代衣服的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为什么呢?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在衣服中缝进树皮树叶,在煮熟的菜肴中加入毛血没什么区别。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标;而今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式学习通达的做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精神吗?”
10.BDH
11.B 命题意图: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及文化常识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B项错误。“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是“嘱托,嘱咐”的意思。C项“丑地”中“丑”意为“不好”。A、C、D三项均为正确说法。
12.C 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C项中“因此简子认为尹绰不爱自己”概述有误。原文是简子说“绰也不爱我”,这是简子的个人感受和看法,但尹绰随后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爱君之过”与“爱君之丑”的深刻区别。选项将简子的看法当作定论,忽略了尹绰的反驳,故而不准确。
13.(1)现在(如果让)我拿着船桨在河里随波逐流,我比不上船夫;(如果让)我赶着车驾驭着马,站立在朝廷上(处理政事),我比不上衰。
评分参考:
楫:船桨;津:船夫;肆,陈列,此处指驾驭;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
(2)做臣子的,应尽心竭力地侍奉君主。既然如此,那么贤才与不才的途径,未曾不是混杂的。
评分参考:
事:侍奉;否:不贤;杂:混杂;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
14. ① 通过授予职位来检验其能力,考核其实际功绩,参考众人的评价。如材料一中,田文被置于相位,他能从国家稳定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证明了其能力适合此位。
②既要看其“折冲”的显赫功绩(如吴起),也要看其“守正”的隐微品德。
如材料二中,尹绰不顾人君之“丑”而匡正其“过”,体现了“守正”的“隐德”。
评分参考:
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一译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译文: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因此)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于为国牺牲,使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相比,谁更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使百姓亲附,使府库储备充实,您和我相比,谁更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镇守西河而使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让韩国、赵国归顺服从,您和我相比,谁更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这三方面,您都在我之下,但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呢?”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们未能真心归附,老百姓还不信任(国家),在这样的时候,是把国政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长时间,说:“应该托付给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排在您上面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材料二译文】《说苑·臣术》(节选)
译文: 赵简子有两位家臣,叫尹绰和赦厥。简子说:“赦厥爱护我,劝谏我一定在没人的地方;尹绰不爱护我,劝谏我一定在大庭广众之下。”尹绰听到这话后,说:“赦厥呀,是爱护国君您的面子(怕您出丑),却不爱护国君您的过失(不帮您改正);我尹绰呢,是爱护国君您的过失(要帮您改正),却不爱护国君您的面子(不怕您出丑)。” 赵简子在黄河上游玩,感到很快乐,叹息道:“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并与他共处呢?”尹绰回答说:“那骐骥、騄駬这样的良马,一天能跑千里,但如果把它们放在房子里,让它们捕捉老鼠,竟然还不如一只小猫;干将这样的宝剑,锋利无比,天下闻名,但木匠拿它来砍削木头,还比不上普通的斧头。现在(如果让)我拿着船桨在河里随波逐流,我比不上船夫;(如果让)我赶着车驾驭着马,站立在朝廷上(处理政事),我比不上(驾车能手)衰。然而您不曾得到真正的贤士,实在是理所当然的啊。”
【材料三译文】《中论·审大臣》(节选)
译文: 做君主的,应虚心等待(贤才)来归附;做臣子的,应尽心竭力地侍奉君主。既然如此,那么贤才与不才的途径,未曾不是混杂的。用什么来核查他们的真假呢?(应该)用职位来试用他,用具体事务来考核他的功绩,用众人的议论来检验他的成效。所以田文做魏国的相国,(他那种协调全局的才能)不是吴起所能赶得上的,而田文能够安定国家、稳定政权,这就是他地位在(吴起)之上的原因。尹绰在赵国,能够纠正国君的过错,指陈国君的失误,即使(言语)刺耳、(行为)违逆旨意,也不顾惜自身的安危,这才是真正臣子应有的节操。因此考察臣子的方法,不只看他能否(在外交军事上)克敌制胜,也看重他能否恪守正道;不只因为他有显赫的功劳,也要选取他有无被隐藏起来的美德。这就是核查真假、辨别伪诈的重要方法。
15.D;D项对手法的判断有误。“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运用通感,以视觉写味觉(嗅觉),将品茶的惬意比作灯下与故人重逢的场景,未涉及多感官描写;而《登高》“风急”(触觉)、“猿啸”(听觉)、“天高”“渚清沙白”(视觉)融合多感官,二者手法并不一致。
16.(1)《品令 茶词》:抒日常生活中闲适恬淡之乐。“慢碾”显碾茶从容,“味浓香永”摹茶香醇厚,勾勒悠然场景,暗含沉浸茶事的闲适;“灯下故人归来”则写品茶惬意,满含对当下安宁的珍视。
(2)《临安春雨初霁》:抒报国无门的落寞之慨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闲作草”“戏分茶”看似闲适,实则反衬“世味薄”的失意与客京的无聊迷茫;茶的清雅难消壮志难酬的苦闷,更显孤寂与对境遇的慨叹。
评分参考:
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A;A项存在两处错误。一是意象喻指颠倒,“湘妃危立冻蛟脊”中,应为“湘妃”喻梅花的清雅姿态,“冻蛟脊”喻梅枝的苍劲形态,选项表述颠倒;二是手法不相似,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摹古梅,而《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以“木兰”象征高洁品格,属象征手法,二者手法本质不同,故A项不正确。
18.“顿挫”指诗歌在章法、情感等避免平直铺叙,通过起伏转折增强艺术张力。
(1)节奏顿挫:两首诗以语义停顿造起伏。其一“丑怪惊人能妩媚”(停顿:丑怪/惊人/能妩媚),前紧后缓;其二“三两点春供老枝”(停顿:三两点春/供/老枝),形成 “紧 — 缓”“轻—重”交错,既现春与老枝的张力,又带来了节奏起伏。
(2)单诗情感顿挫:其一开篇“冻蛟脊”“冷海月”以严寒抑古梅生存环境,后“丑怪”抑其外形,终以“妩媚”扬其神韵,情感从压抑转赞叹;其二“枯树”“老枝”先抑古梅衰颓,后 “三两点春”扬其生机,情感从沉郁转欣喜。单诗内抑扬转折,形成情感顿挫。
(3)整体情感顿挫:第一首“只有晓寒知”是无知音的浅层苦闷,第二首“只愁冻蜂知”深化为不愿高洁被扰的主动坚守。从“慨叹——坚守”的递进,让整体情感既有起伏又有深度,进一步强化了顿挫感,也让诗人对古梅的情感表达更显厚重。
评分参考:
任答两点即可,每点 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杨柳岸 晓风残月。
20.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1.江山如画 画图难足
22.此时相望不想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2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24.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5.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6.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7.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8.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9、28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9.略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I考试语文科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9小题,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小题。
材料一: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乎
悬。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
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
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
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将扯古文,
奄为己有者。
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⑦”。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①。凡有
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
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
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③,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
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色,其名不
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
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
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
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
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
者乎?
(节选自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③令甲:第一条法令。
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
《大明一统志》。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材料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人A读古书B不即G通晓D辄谓古文E奇奥F今人G下笔不宜H平易
语文科试卷第〡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