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遇时代热点,寻文物法宝,扬文化自信。请你阅读以下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左为游戏法器:缩地青符 右为博物馆图片:“清微法” 系令牌之天一令
8月20日,众多游戏玩家引颈期待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①游戏中大到建筑雕塑,小到一碗一盘,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古建筑和文物,“寻宝”成了这款游戏的意外体验。玩家罗先生无意中发现,在一处土地庙前pái huái不久后拿到一枚“缩地青符”,其作用是可用该符直接“穿越”回到最后拜过的土地庙处,不需再慢慢nuó yí回寺庙。②在游戏中,这枚缩地青符看似青玉质地,上有金色符号。“那个符号回环弯曲的尾巴让我印象深刻,总有____的感觉。”今天罗先生在网上搜索后,终于确认这一道具原型其实是藏于故宫博物院钦安殿的“清微法”系令牌之天一令。在一些文博业内人士看来,游戏、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中广泛而相得益彰地运用真实的文物形象,是青年人文化自信的必然,“③他们更希望在这些流行文化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像,平等地体验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1.读文段,根据拼音在下面的方格中写词语。
pái huái nuó yí
2.请从下列成语中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入文段中相应的横线处。
①恍然大悟 ②似曾相识 ③素昧平生
3.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相得益彰:
4.文段中有一处划线句有语病,请写下该句序号并修改。
5.请根据以下补充的资料信息,以“天一令”的口吻,为这个文物做现场介绍。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我用青玉材料做成,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我的正面刻着文字“天一令”,是金色的,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清微法”系令牌之天一令 材料:青玉 规格: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 所刻内容: 正面刻文字“天一令”;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答案】1.徘徊;挪移
2.②
3.相得益彰: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4.③;“体验”和“了解”调换顺序。
5.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我用青玉材料做成,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我的正面刻着文字“天一令”,是金色的,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图表信息;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3)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1.【分析】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对应能力,① 分析 “pái huái”:结合文段 “在一处土地庙前 pái huái 不久后拿到一枚‘缩地青符’”,语境表达 “在土地庙前停留、来回走动” 的意思,对应的词语是 “徘徊”。注意 “徘” 左边为 “彳”(与行走相关),右边为 “非”;“徊” 左边为 “彳”,右边为 “回”,不可误写为 “俳徊”“徘回” 等。 ② 分析 “nuó yí”:文段中 “不需再慢慢 nuó yí 回寺庙”,表达 “缓慢移动、行走” 的含义,对应的词语是 “挪移”。“挪” 左边为 “扌”(与动作相关),右边为 “那”;“移” 左边为 “禾”,右边为 “多”,需与 “娜移”“挪迤” 等错误写法区分。
故答案为: 徘徊;挪移
2.【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强调 “突然醒悟” 的结果; 似曾相识:形容好像曾经见过,强调 “有熟悉感但未确认” 的状态; 素昧平生:形容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强调 “陌生” 的状态。 文段中罗先生看到游戏里 “缩地青符” 的符号后,“印象深刻” 但未立刻确认,直到 “网上搜索后才终于确认” 原型,横线处需体现 “之前有熟悉感但未明确” 的心理,因此 “似曾相识”符合语境。“恍然大悟”需搭配 “突然明白” 的场景(如 “看到文物图片后恍然大悟”),此处不符合;“素昧平生”与 “印象深刻” 矛盾,排除。故答案为: ②
3.【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文段中 “游戏、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中广泛而相得益彰地运用真实的文物形象”,此处 “两方事物” 指 “游戏等文化产品” 和 “真实文物形象”。“相得益彰” 在语境中的含义是:游戏等流行文化产品通过运用真实文物形象,让文化产品更具文化底蕴、更吸引观众;同时,文物形象借助流行文化的传播,被更多人知晓和关注,二者互相配合,各自的价值和作用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故答案为: 相得益彰: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4.【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句①:“游戏中大到建筑雕塑,小到一碗一盘,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古建筑和文物”,语义连贯,“大到…… 小到……” 的句式的逻辑清晰,无语病; 句②:“在游戏中,这枚缩地青符看似青玉质地,上有金色符号”,描述游戏道具的外观,语句通顺,无语病; 句③:“他们更希望在这些流行文化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像,平等地体验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存在 “语序不当” 问题。从逻辑关系来看,“了解” 是 “体验” 的前提 —— 只有先 “了解” 传统文化的内涵、背景,才能更好地 “体验” 其价值,因此 “体验” 和 “了解” 的顺序颠倒,需调换。
故答案为:③;“体验”和“了解”调换顺序。
5.【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先介绍身份与整体属性(材质、规格),再按 “正面 — 右侧面 — 背面 — 左侧面 — 顶部 — 底部” 的空间顺序介绍所刻内容,符合人们观察文物的习惯,逻辑更清晰。 “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不可遗漏 “钦安殿”“清微法系” 等关键信息); 材质 “青玉”,规格 “长 15.1 厘米、宽 6.2 厘米、厚 2.3 厘米”(需准确引用数据,不可篡改); 按顺序说明各部位刻痕 —— 正面 “金色文字‘天一令’”(强调 “金色” 这一特殊细节)、右侧面 “七星图案”、背面 “令字符”、左侧面 “六星图案”、顶部 “三星图案”、底部 “两星图案”(不可遗漏任何一个部位的信息); 以第一人称 “我” 叙述,语气亲切自然,符合 “现场介绍” 的场景,避免过于书面化。
故答案为: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我用青玉材料做成,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我的正面刻着文字“天一令”,是金色的,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6.(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古诗藏着无数的春意。春在韩翃笔下,①“ ,寒食东风御柳斜”,是长安城内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旖旎;春在韩愈笔下,②“ ,绝胜烟柳满皇都”,是偶然对比中抒发对早春的惊叹;春在叶绍翁笔下,“③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园子也关不住的春意盎然,红杏也带着俏皮可爱;春还是王安石笔下,“④ ,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未来的迷惘与期许……无数春意又带来无尽的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春城无处不飞花;最是一年春好处;春色满园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①②③④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春、处、最、满、岸。故答案为:① 春城无处不飞花②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 春色满园关不住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
【点评】①②③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坐对有方法
①“把背挺直”好像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一听到“坐好”,你的第一反应是啥?是不是不自主地就开始往凳子前端挪了挪,然后把背挺起来。这只是看起来背挺直了,其实还是“坐”错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坐呢?
②科学上认定的“好坐姿”不只是“背挺直”。科学上认为的好,是身体各个关节、各个部位受力都相对平均,可以避免某些部位承担过大的重量,也就是最省力的姿势—专业上把这叫做“中立位”
③一般来说,只要是抬头挺胸收腹的姿势就可以让脊柱处于中立位,但很多人只记得把背挺直,却忘记了收腹的动作。对于“久坐一族”来说,微微后倾才是对腰椎压力更小的坐姿我们可以借力椅背让你的腰“立”起来。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另外,记得给膝盖后方与坐椅面留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保证你的大腿能平行于地面。第二步,调整座椅高度。大部分人的桌子高度是不可调整的,所以调整座椅高度是为了让你的小臂在有支撑、自然放松、不耸肩的写字状态下,呈100-110度最省力的角度。
④基本上做好这两步调整,你的坐姿已经轻松了一大半!当然,也别忘了,没有任何一个姿势适合长久保持,每过1小时记得起来动一动才好。
(来自《央视网》)
【材料二】
坐错危害大
长时间挺直背坐会使背部肌肉僵硬、酸胀,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会引起颈椎病。而不良坐姿极易引起脊柱侧弯,这已成为继肥胖、近视后,危害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以下表格为相关部门对青少年脊柱侧弯调查情况的汇总:
青少年脊柱侧弯调查情况一览
成因 坐姿不良、先天遗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等
侧弯人数 超过500万人
发生率 1%~3%
增长速度 每年30万左右
应对缓解方案 推行“护脊操”或“正脊操”
(节选自《金华市2023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查工作方案》)
【材料三】
某校的学生写字坐姿示意图
7.关于坐姿的正确与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背挺直”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
B.科学上认为的好坐姿,是身体各个关节、各个部位受力都相对平均,避免过重受力。
C.微微后倾可以让“久坐一族”的腰椎压力更小。
D.既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也要每1小时起来动一动,对我们身体更有利。
8.关于形成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坐姿不良引起的脊柱侧弯,是危害中小学生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
B.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人数是500万,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C.先天遗传因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等也是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
D.在中小学生当中推广“护脊操”或“正脊操”有助于缓解脊柱侧弯情况。
9.【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文字与【材料一】中的表述有一处矛盾请指出,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明矛盾的原因。
【答案】7.A
8.B
9.结合材料一“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可知,材料一中提到坐要“尽可能地靠着椅背”,而示意图要求“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矛盾原因分析示例:不同情境下坐姿也会有所区别,材料一说的是一般的坐姿,而图中是指学生写字时的坐姿。背部不靠在椅背,有利于提高专注度,保持眼睛与书本的合适距离。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分析】A. 【材料一】第①段明确提到 “‘把背挺直’好像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 这只是看起来背挺直了,其实还是‘坐’错了”,可见 “把背挺直” 并非 “最正确的口令”,选项 A 与材料内容矛盾,为错误选项。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分析】ACD.正确。
B. 【材料二】表格中 “侧弯人数” 为 “超过 500 万人”,选项 B 表述为 “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人数是 500 万”,遗漏了 “超过” 一词,数据表述不准确;同时 “以每年 30 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对应表格中 “增长速度”,但前半段数据错误,因此选项 B 为错误选项。
故答案为:B
9.【分析】定位矛盾点。【材料一】第③段明确给出坐姿调整第一步 “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强调 “靠椅背”;而【材料三】是 “某校学生写字坐姿示意图”,结合示意图的使用场景(学生写字),其说明文字必然围绕 “写字时的坐姿”,且题干提示 “有一处矛盾”,可推断矛盾点为:【材料一】要求 “尽可能靠着椅背”,【材料三】示意图要求 “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 【材料一】的适用场景是 “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坐姿”(如办公、休息时的久坐状态),“靠椅背” 能借助椅背支撑腰部,减少腰椎压力,符合 “让身体各部位受力平均” 的科学坐姿原则; 【材料三】的适用场景是 “学生写字时的特定坐姿”,结合生活体验:写字时若背部靠椅背,身体易向后倾斜,可能导致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增加近视风险),也可能使手部发力不顺畅(影响书写工整度);而 “背部不靠椅背” 能让身体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既便于专注观察书本内容,又能保证手臂自然发力,符合写字时 “保持正确视距与书写姿势” 的需求。
故答案为:结合材料一“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可知,材料一中提到坐要“尽可能地靠着椅背”,而示意图要求“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矛盾原因分析示例:不同情境下坐姿也会有所区别,材料一说的是一般的坐姿,而图中是指学生写字时的坐姿。背部不靠在椅背,有利于提高专注度,保持眼睛与书本的合适距离。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姥爷的小人书
①姥爷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比如坏了的台灯、不会走的钟表、缺了腿的唐三彩、泛黄的稿纸、作废的粮票,还有现如今少有人看的小人书。这些奇怪的东西堆满了地下室,堆满了书房,堆满了姥爷家的每一个角落。
②“破烂儿”是姥姥对这些旧物的称呼,历经岁月的它们大多早已毫无用处,姥爷却总是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每当姥姥埋怨姥爷还留着这些东西时,姥爷总会笑笑,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把它们收拾到姥姥看不见的地方去。
③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和表姐都住在姥爷家里。姥姥常年受失眠之苦,因此每天都要午睡,不许我们打扰。那些安静的午后,藏满了姥爷“破烂儿”的书房就成了我们的乐园。为了安抚我们两个小鬼头,姥爷总会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一个小纸箱,那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小人书。
④纸箱打开,细细的灰尘飞出来,在阳光下旋转起舞,那些泛黄的、卷了页的小人书散发出一股略带霉味的油墨气息,惹得我直想打喷嚏。好动的表姐已不知跑去什么地方玩儿了,只留下我自己坐在床上,把姥爷的珍藏一本一本翻过……
⑤这些小人书都是20世纪特有的产物,是我妈和小姨她们小时候看过留下来的,《杨家将》《红岩》《武松打虎》……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凝结在手掌大的书本里。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上面的图画和文字还有重影,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每当这时,姥爷就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看着我读书的样子,并指着每一幅图为还不认字的我讲上面的故事。姥爷特别擅长讲故事,有时一本书要讲一两个小时。我认真专注地听着,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岁月静好,阳光洒满了我的心房。
⑥后来年纪渐长,我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学业繁重,我要看的书也无穷无尽,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⑦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妈妈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去街上的书摊租小人书看。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门口,总有许多小人书摊,厚的两分钱看一本,薄的一分钱看一本。姥姥和姥爷去买东西,妈妈就抱着一只烤红薯坐在摊边,一本一本看过去,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你姥爷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可惜等他退休了,这个行业也消失了。”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人书会成为姥爷那些陈年旧物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种。
⑧记得上次回老家时,姥姥午休后我走进书房,发现姥爷正独自坐在窗前翻看他珍藏的小人书。被无花果树叶滤得澄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姥爷和他的小人书上。书页翻动间扬起细微的灰尘翩然起舞,一如我童年里的无数个午后。我走过去拿起一本小人书,翻开,久违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姥爷微笑着看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眸饱含我未曾留意过的光芒。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每专心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姥爷也一定用这样温暖、柔和的目光看过我吧?
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物都渐行渐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比如小人书,比如出租小人书这一行业,以及会在街边看一下午小人书的人们。姥爷爱书,爱小孩子,他喜欢看那些快乐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他望着我的时候,或许也在望着没能陪伴妈妈一起读书的那些午后时光……
⑩闭上眼睛,我看到一个晴暖的秋日午后,姥爷带着他多年收集的小人书,坐在一条没有那么多汽车的街边,身边围着一群读着那些小人书的孩子。人群熙攘,却没有人扰动他们安静的世界。那时阳光正好,暖洋洋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
(选自《品读》2024年5月,有删改)
10.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1.请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12.文中多次写到阳光,请对第⑧段和第⑩段中的划线句子作赏析。
13.本文以《姥爷的小人书》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10.①姥爷是一个喜欢收集用过的“破烂儿”的人;
②姥爷是一个热爱读书、充满回忆与梦想的人。
③姥爷是一个慈祥、温暖、擅长讲故事的人。
11.第⑦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后学业繁重、无暇看小人书的情节,同时引出下文对姥爷珍藏小人书、喜欢孩子们安静读书的回忆。这一段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姥爷对小人书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去的怀念。
12.阳光在这两段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温暖和希望。第⑧段中阳光透过无花果树叶洒在姥爷和小人书上,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而第⑩段中的阳光正好,洋洋洒洒地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则象征着姥爷的慈爱和善良如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更显得姥爷的形象温暖而亲切。
13.作用:①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围绕姥爷珍藏的小人书展开的故事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好奇姥爷与小人书之间有什么故事;③体现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对姥爷和小人书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知识的热爱。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0.【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第①段明确写姥爷 “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且对这些旧物 “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即使被姥姥埋怨也不反驳,仅默默整理,可见姥爷 “热爱收藏旧物,性格温和包容”。 第③-⑤段写姥爷在姥姥午睡时,用小人书安抚 “我” 和表姐,“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小纸箱”,为不认字的 “我” 讲小人书故事,“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还 “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这些细节体现姥爷 “慈祥温暖,擅长讲故事,懂得陪伴孩子”。 第⑦段通过妈妈的话可知,姥爷 “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第⑨段进一步点明 “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且姥爷即使退休后仍珍藏小人书,喜欢看孩子安静读书的样子,可见姥爷 “心怀梦想,对小人书有深厚情感,热爱生活与美好事物”。
故答案为:①姥爷是一个喜欢收集用过的“破烂儿”的人;②姥爷是一个热爱读书、充满回忆与梦想的人。③姥爷是一个慈祥、温暖、擅长讲故事的人。
11.【分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第⑥段写 “我” 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后,“学业繁重,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第⑦段以 “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 自然衔接,承接 “我” 与小人书渐行渐远的情节,避免叙事断层; 第⑦段通过妈妈之口,揭示姥爷 “退休后摆小人书摊” 的梦想,以及小人书对姥爷的特殊意义,为下文第⑧段 “我” 回老家看到姥爷独自翻看小人书、第⑨段理解姥爷对小人书的情感埋下伏笔,让后续情节的情感表达更有依据。第⑦段首次交代小人书与姥爷的 “深层关联”—— 不仅是妈妈童年的回忆,更是姥爷未实现的梦想,打破了前文 “姥爷仅因怀旧收藏小人书” 的表层认知,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通过妈妈回忆 “抱着烤红薯在书摊看一下午小人书” 的细节,勾勒出旧日时光的温暖,与姥爷 “梦想落空” 的遗憾形成对比,暗含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为全文 “温情怀旧” 的主题增添厚度。
故答案为: 第⑦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后学业繁重、无暇看小人书的情节,同时引出下文对姥爷珍藏小人书、喜欢孩子们安静读书的回忆。这一段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姥爷对小人书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去的怀念。
12.【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 “滤得澄澈”“透过窗户洒下” 的阳光,带有柔和、静谧的特质,结合 “姥爷独自坐在窗前翻看小人书” 的场景,营造出温馨、安宁的午后氛围,与童年时 “一老一小偎在床边看小人书” 的温暖场景形成呼应,传递出时光静好的感觉; 阳光洒在 “姥爷和小人书上”,将姥爷与他珍视的小人书置于同一温暖画面中,暗示小人书对姥爷的重要性,也烘托出姥爷沉浸在回忆中的平和、满足,让人物形象更具温情。 ② “阳光正好”“暖洋洋” 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姥爷 “梦想场景”(摆小人书摊,身边围着看书的孩子)中的温暖元素,象征姥爷的慈爱、对孩子的喜爱,以及他未实现的梦想中蕴含的美好; “伛偻的背” 体现姥爷的年迈,而暖洋洋的阳光映在背上,形成 “衰老” 与 “温暖” 的对比,既暗含对姥爷未能实现梦想的淡淡遗憾,更突出姥爷的善良与温情如同阳光般持久,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厚重与感人。
故答案为: 阳光在这两段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温暖和希望。第⑧段中阳光透过无花果树叶洒在姥爷和小人书上,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而第⑩段中的阳光正好,洋洋洒洒地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则象征着姥爷的慈爱和善良如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更显得姥爷的形象温暖而亲切。
13.【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围绕 “姥爷的小人书” 展开叙事 —— 童年时姥爷用小人书陪伴 “我”、“我” 离开后小人书淡出生活、妈妈揭示姥爷与小人书的梦想关联、回老家看到姥爷独自翻看小人书、结尾想象姥爷摆小人书摊的场景,“小人书” 是串联起童年回忆、家人情感、姥爷梦想的核心线索,让全文结构更清晰。 标题直接指向文章的核心对象 ——“姥爷” 与 “小人书”,既明确了文章围绕 “姥爷和他的小人书” 展开,又通过 “姥爷的” 强调小人书与姥爷的专属关联,暗示小人书对姥爷的特殊意义,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核心。 “小人书” 不仅是实物,更是情感的寄托 —— 藏着姥爷对童年的回忆、未实现的梦想,藏着 “我” 与姥爷的温情时光,也藏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标题以 “姥爷的小人书” 为载体,将个人情感(祖孙情)、人物梦想(姥爷的书摊梦)与主题(对旧日美好与温情的珍视)凝聚在一起,让主题更集中。 “姥爷” 带有亲情温度,“小人书” 是具有时代感的旧物,两者结合易引发读者好奇 —— 姥爷与小人书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小人书背后藏着什么回忆?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故答案为: 作用:①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围绕姥爷珍藏的小人书展开的故事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好奇姥爷与小人书之间有什么故事;③体现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对姥爷和小人书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知识的热爱。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关于本诗的理解,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消、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B.前两句选取月光、树、鸦、露、桂花等意象,写出中秋的独特夜景。
C.后两句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热烈奔放。
D.全诗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15.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答案】14.C
15.示例一:“落”字新颖妥帖,以动衬静,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落”字里有一种无声的美感,与地白、无声、明月、秋思形成一幅冷清的画面,仿佛思念随着明月一起洒落人间,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三:“落”为“下降、降落”,将抽象的“愁思”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落”,创造了一种动态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叶从树上轻轻飘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形象感,形象表现出诗人在月夜中深深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4.【分析】ABD.
C. 后两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以疑问语气收尾,“不知秋思落谁家” 并非 “热烈奔放” 的情感表达 —— 诗人未直接倾诉自己的秋思,而是将个人情感融入 “人尽望” 的普遍场景中,通过 “不知落谁家” 的委婉疑问,传递出含蓄、细腻的思乡(或思人)之情,与 “热烈奔放” 的风格完全相悖,选项 C 错误。
故答案为:C
15.【分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落” 本义为 “物体从高处下降、降落”,多用于描述具体事物(如落叶、落花)。在诗中,“落” 的对象是抽象的 “秋思”(秋日的思念之情),诗人将抽象情感与具体动作 “落” 结合,这是 “炼字” 的关键突破。 “秋思” 是无形、不可触摸的,但 “落” 字赋予其动态与质感,仿佛 “秋思” 像月光、冷露或落叶一样,能随着中秋月色轻轻洒落人间,让读者可感可知,打破了 “情感不可见” 的局限,使思念更具画面感。 诗歌前两句 “冷露无声湿桂花” 强调 “无声”,营造月夜的宁静氛围;“落” 字看似写 “动态”,实则以 “秋思洒落” 的轻微动态,反衬出月夜的极致安静 —— 唯有在寂静中,才能捕捉到 “秋思落下” 的细微感,形成 “以动衬静” 的效果,让意境更显幽远。 诗人未直接说 “我有秋思”,而是用 “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疑问,结合 “落” 字的动态感,将个人的思念融入 “人尽望” 的普遍场景中,仿佛秋思是普天下人共有的情感,既传递出自己的思乡(或思人)之情,又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让情感更显含蓄、深沉,契合中秋夜 “静谧中藏着淡淡惆怅” 的基调。
故答案为:示例一:“落”字新颖妥帖,以动衬静,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落”字里有一种无声的美感,与地白、无声、明月、秋思形成一幅冷清的画面,仿佛思念随着明月一起洒落人间,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三:“落”为“下降、降落”,将抽象的“愁思”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落”,创造了一种动态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叶从树上轻轻飘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形象感,形象表现出诗人在月夜中深深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列子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ǔ 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zhī zhì)乎?”
16.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其故(故:原因)
B.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离开)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是)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孩子辩论时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描述太阳形状的大小。
B.“孰为汝多知乎?”直接体现了两小儿辩论的问题的复杂性。
C.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的辩论,体现了一种对未知事物积极探索的态度。
D.关于本文的寓意,可以从孩子性格特点的角度归纳,也可以从知识的角度概括。
19.按要求完成句子。完成句子填空。
文中两个小孩儿辩论的问题是 (A太阳是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B太阳是早上大还是中午大。)其中一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
20.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1. 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6.yú;zhì
17.C
18.B
19.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0.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21.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启示: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等,言之有理皆可。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1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盂” 在文言中特指 “盛放东西的器皿”(如 “盘盂” 即盘子和碗类器皿),其固定读音为 “yú”,无 “yǔ” 的读法,因此选 “yú”。 “知” 在此处并非 “知道”(读 zhī),而是通假字,通 “智”,意为 “智慧、才智”(“多知” 即 “有很多智慧”)。文言中通 “智” 的 “知” 固定读 “zhì”,因此选 “zhì”。
故答案为: yú;zhì
17.【分析】A.结合语境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看到小孩辩论,自然是 “问他们辩论的原因”,“故” 解释为 “原因” 符合逻辑,正确。
B.“决” 在文言中有 “判断、决断” 之意,此处指孔子无法对两小儿的观点做出 “判断”,与 “不能” 搭配合理,正确。
C.“去” 是古今异义字,现代汉语中多为 “离开”,但在文言中常表示 “距离”(如 “相去甚远” 即 “距离很远”)。结合语境,小孩说的是 “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去” 应解释为 “距离”,而非 “离开”,错误。
D.“为” 在此处是判断动词,意为 “是”,整句翻译为 “这不就是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吗”,符合语义,正确。
故答案为: C
18.【分析】ACD.正确。
B. “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为 “谁说你有很多智慧呢?”,两小儿说这句话是因为 “孔子不能决也”,体现的是小孩对 “孔子并非无所不知” 的调侃,而非 “直接体现辩论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性是通过 “两小儿从不同角度论证,孔子无法判断” 间接体现的,该选项曲解句子含义,错误。
故答案为: B
19.【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两小儿的对话围绕 “日始出 / 日中时” 与 “人” 的距离展开(第②段 “去人近 / 远”,第③段 “初出远 / 日中近”),核心是 “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对应选项 A;选项 B “太阳早上大还是中午大” 是其中一儿的论证依据,而非辩论核心问题。 观点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对应第④段,理由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用 “近大远小” 论证); 观点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对应第⑤段,理由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用 “近热远凉” 论证)。
故答案为: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0.【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沧沧凉凉”:形容 “清凉、略带寒意”(体现早晨的凉爽); “及”:连词,“到了…… 的时候”; “探汤”:“探” 即 “伸手摸”,“汤” 是古今异义字,文言中特指 “热水”(非现代汉语 “汤羹”),“探汤” 即 “把手伸进热水里”。
故答案为: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21.【分析】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第一个小儿(第④段)从 “视觉感受” 出发,以 “太阳形状大小”(初出如车盖,日中如盘盂)论证距离远近,核心是 “形状角度”; 第二个小儿(第⑤段)从 “触觉感受” 出发,以 “温度冷热”(初出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论证距离远近,核心是 “温度角度”。 需结合 “两小儿的探索精神” 与 “孔子的态度” 展开,如 “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敢于对未知事物提出疑问”“看待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要局限于单一视角”“即使是有学识的人,也有知识的局限,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 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启示: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等,言之有理皆可。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班级将开展“我爱阅读”语文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22.【活动一】小广汇总了之前阅读名著的笔记,以下他整理的有关中外名著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叫如意金箍棒,他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B.“大战红孩儿”“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均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C.鲁滨逊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后来,这一土人成为他的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D.《空城计》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了诸葛亮、关羽、刘备、曹操等众多人物形象。
23.【活动二】小广认为自己名著笔记出现错误是因为自己对文本不够熟悉,更正后顺便对班级同学的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以下现象:
班级有1/3的同学不爱看名著,觉得看名著对提高成绩没什么用。
班级1/4的同学没有买名著。
班级中一半的同学不能按老师的阅读要求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
请你针对以上现象,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建议一:
建议二:
建议三:
24.【活动三】为了进一步扩大名著阅读的影响力,班主任西老师打算在9月30日下午3:00,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书香悠悠,一路成长”演讲比赛,让小广邀请朗诵专家王老师来当评委,请完成以下对话。
小广:A
王老师:小广你好。
小广:B
王老师:好的,我会按时到你们教室当评委的。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呢?
小广:C
王老师:这次活动的主题定得很好呀。
小广:王老师感谢您能参加我们的活动,期待您的到来,老师再见。
王老师:D
【答案】22.B
23.建议一:举办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建议二:同学们要积极购买名著;建议三:同学们要认真完成老师每周布置的阅读任务,认真阅读名著
24.A.王老师您好;B.我们班将在9月30日下午3:00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C.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书香悠悠,一路成长”;D.不客气,再见
【知识点】其他常识;语言得体;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2.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ACD.正确;
B.“大战红孩儿”“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 均是《西游记》的经典情节,而非《水浒传》,《水浒传》聚焦梁山好汉起义,二者内容混淆,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23.本题考查意见建议。建议一:开展 “名著与学习” 关联活动,如举办 “名著中的考点” 分享会,邀请老师梳理试卷中与名著相关的阅读理解、作文素材,让同学直观看到名著阅读对成绩的帮助;同时组织 “名著片段改编小剧场”,通过角色扮演提升阅读兴趣,改变 “名著无用” 的认知。建议二:发起 “班级名著互助计划”,一方面鼓励有多余名著的同学将书籍存入班级图书角,供大家借阅;另一方面联系学校图书馆,申请定期调拨名著到班级,解决部分同学 “没买名著” 的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有书可读。建议三:制定 “分层阅读打卡制度”,将每周阅读任务拆分为 “每日 20 分钟” 的小目标,设置 “基础打卡(完成页数)”“进阶打卡(写下 1 句感悟)” 两个层级,由班干部负责每日统计,对连续打卡的同学给予 “阅读之星” 奖励,帮助同学逐步养成规律阅读习惯,完成阅读任务。
故答案为:建议一:举办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建议二:同学们要积极购买名著;建议三:同学们要认真完成老师每周布置的阅读任务,认真阅读名著
24.本题考查情景对话。
A.作为开场,需礼貌问候王老师,简洁开启对话,故填 “王老师您好”,既符合师生间的礼貌规范,又能自然引出后续内容;
B.王老师回应后,需清晰说明邀请的核心信息 —— 活动时间(9 月 30 日下午 3:00)、地点(初一(1)班教室)、活动类型(演讲比赛)及请求(邀请当评委),故填 “我们班将在 9 月 30 日下午 3:00 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确保信息完整,方便王老师判断;
C.王老师询问活动主题,需直接对应题干中给出的 “书香悠悠,一路成长”,故填 “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书香悠悠,一路成长’”,准确回应疑问;
D.作为结尾,需回应小广的感谢并礼貌告别,故填 “不客气,再见”,符合日常对话的礼貌收尾逻辑。
故答案为:A.王老师您好;B.我们班将在9月30日下午3:00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C.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书香悠悠,一路成长”;D.不客气,再见
25.(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给你许多欢乐,许多温暖,许多成长……它们或让你刻骨铭心,或让你终身受益。
请以《那些难忘的日子》为题,写下这让你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
通过一件具体事例的记述,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例文:
那些难忘的日子
小学教学楼后的灌木丛里,曾藏着一段让我至今想起仍心头发热的日子。那是五年级的深秋,我和同桌发现了一只右前爪受伤的流浪猫,黄白相间的毛粘着泥土,缩在落叶堆里轻轻发抖。从那天起,我们的课间多了一项秘密任务——照顾这只小猫。
每天早上,我都会从家里偷偷带半根火腿肠,同桌则把妈妈织毛衣剩下的毛线团塞进书包。课间十分钟,我们蹲在灌木丛旁,小心翼翼地撕开肠衣,看着小猫一瘸一拐地凑近,喉咙里发出细碎的呼噜声。为了给它搭个暖和的窝,我们趁午休去器材室捡废纸箱,用剪刀剪出小窗户,再把毛线团撕成碎絮铺在里面。有次下雨,我和同桌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撑着伞跑到灌木丛,把纸箱移到避雨的墙角,看着小猫蜷缩在干燥的窝里,才松了口气。
最难忘的是小猫拆线那天。我们攒了两周的零花钱,请校医阿姨帮忙处理伤口。当阿姨解开小猫爪子上的纱布,它试探着迈出几步,突然蹭了蹭我的手背。那一刻,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们身上,同桌的眼睛亮闪闪的,我忽然觉得,原来付出一点善意,能收获这么多温暖。
后来因为毕业,我们不得不把小猫托付给校门口的便利店老板。但那些蹲在灌木丛旁喂猫、搭窝的日子,那些偷偷分享零食、一起担心小猫的瞬间,像一颗颗温暖的糖,藏在我记忆的角落。每当想起,就会想起那段简单又纯粹的时光,想起人与人之间、人与小动物之间最真挚的善意,那是我成长路上最难忘的馈赠。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六年小学生活” 为背景,核心话题是 “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要求通过 “一件具体事例” 写一篇记叙文,抒发真情实感。体裁明确为记叙文,需围绕 “欢乐、温暖、成长” 等情感基调,聚焦 “刻骨铭心” 或 “终身受益” 的具体事件,展现小学生活的独特价值。
【题干分析】
1. 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析:关键词:六年小学生活、难忘、具体事例、记叙文、真情实感。材料意义:题目限定了写作范围(小学生活)、内容核心(难忘的一段时光)与表达要求(通过一件事、抒真情)。“难忘” 是情感核心,需体现事件对 “我” 的特殊意义 —— 或带来欢乐,或给予温暖,或助力成长;“具体事例” 是写作关键,不能泛泛罗列小学生活,需聚焦一件完整的事(如一次比赛、一场合作、一段师生互动等),通过细节刻画让 “难忘” 落地。
2. 写作思路与误区提示
(1)写作思路:立意与选材:核心立意是 “通过一件事展现小学生活的难忘与美好”,选材需贴合 “具体”“真情” 原则。可从三类场景切入:① 成长类:如第一次主持班会克服紧张、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包容,体现 “成长” 的难忘;② 温暖类:如生病时同学帮忙补笔记、老师课后耐心讲解难题,体现 “温暖” 的难忘;③ 欢乐类:如六一节班级汇演的搞笑彩排、运动会上全班为同学加油,体现 “欢乐” 的难忘。
结构设计:① 开头:采用 “场景回忆法”(如 “翻开毕业照,照片里大家举着奖状的笑脸,突然让我想起那堂难忘的班会课”)或 “物品触发法”(如 “书桌里藏着的旧跳绳,还沾着当年运动会的汗水,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快速切入事件,奠定 “难忘” 的情感基调。② 中间:详写事件的 “过程与细节”—— 先交代事件背景(时间、地点、起因),再重点刻画关键场景(如比赛时的动作、同学的眼神、老师的话语),通过动作、语言、环境描写让画面鲜活(例:“我攥着话筒的手全是汗,台下突然传来同桌的小声加油,那声音像小太阳,让我突然不慌了”),最后点明事件带来的感受(如 “那天我不仅完成了主持,更学会了勇敢”)。③ 结尾:升华 “难忘” 的意义,呼应开头(如 “那堂班会课早已结束,但同桌的加油声、大家的掌声,永远留在我心里,成为小学生活最珍贵的纪念”),避免空洞抒情。
(2)常见写作误区:误区 1:事例不具体,泛泛而谈:如只写 “小学生活很快乐,有很多难忘的事”,却不写具体事件,导致 “难忘” 流于表面。需聚焦一件事,写清 “谁、做了什么、怎么发生、我有什么感受”。误区 2:详略不当,重点模糊:如写 “运动会比赛”,却用大量笔墨写赛前准备,比赛过程一笔带过,无法突出 “难忘” 的核心。需详写事件中最触动 “我” 的部分(如冲刺时的坚持、同学的鼓励),略写背景与收尾。误区 3:情感虚假,缺乏细节:如直接说 “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却没有描写感动的瞬间(如对方的动作、自己的心理)。需通过细节让情感自然流露,而非直白抒情。【点评】选取 “照顾受伤流浪猫” 这一具体事例,而非泛写小学生活,通过 “带火腿肠、搭窝、请校医拆线” 等细节,将 “难忘” 落到实处,展现出人与动物、同学间的真挚善意,贴合 “温暖、成长” 的情感基调。文中 “小猫一瘸一拐地凑近”“喉咙里发出细碎的呼噜声”“蹭了蹭我的手背” 等细节,让场景鲜活可感;“冒着被批评撑伞移窝”“攒零花钱请校医” 等情节,既体现对小猫的用心,也暗含同学间的默契,情感不刻意煽情,却在细节中传递出温暖。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遇时代热点,寻文物法宝,扬文化自信。请你阅读以下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左为游戏法器:缩地青符 右为博物馆图片:“清微法” 系令牌之天一令
8月20日,众多游戏玩家引颈期待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①游戏中大到建筑雕塑,小到一碗一盘,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古建筑和文物,“寻宝”成了这款游戏的意外体验。玩家罗先生无意中发现,在一处土地庙前pái huái不久后拿到一枚“缩地青符”,其作用是可用该符直接“穿越”回到最后拜过的土地庙处,不需再慢慢nuó yí回寺庙。②在游戏中,这枚缩地青符看似青玉质地,上有金色符号。“那个符号回环弯曲的尾巴让我印象深刻,总有____的感觉。”今天罗先生在网上搜索后,终于确认这一道具原型其实是藏于故宫博物院钦安殿的“清微法”系令牌之天一令。在一些文博业内人士看来,游戏、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中广泛而相得益彰地运用真实的文物形象,是青年人文化自信的必然,“③他们更希望在这些流行文化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像,平等地体验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1.读文段,根据拼音在下面的方格中写词语。
pái huái nuó yí
2.请从下列成语中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入文段中相应的横线处。
①恍然大悟 ②似曾相识 ③素昧平生
3.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相得益彰:
4.文段中有一处划线句有语病,请写下该句序号并修改。
5.请根据以下补充的资料信息,以“天一令”的口吻,为这个文物做现场介绍。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我用青玉材料做成,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我的正面刻着文字“天一令”,是金色的,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清微法”系令牌之天一令 材料:青玉 规格: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 所刻内容: 正面刻文字“天一令”;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6.(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古诗藏着无数的春意。春在韩翃笔下,①“ ,寒食东风御柳斜”,是长安城内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旖旎;春在韩愈笔下,②“ ,绝胜烟柳满皇都”,是偶然对比中抒发对早春的惊叹;春在叶绍翁笔下,“③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园子也关不住的春意盎然,红杏也带着俏皮可爱;春还是王安石笔下,“④ ,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未来的迷惘与期许……无数春意又带来无尽的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坐对有方法
①“把背挺直”好像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一听到“坐好”,你的第一反应是啥?是不是不自主地就开始往凳子前端挪了挪,然后把背挺起来。这只是看起来背挺直了,其实还是“坐”错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坐呢?
②科学上认定的“好坐姿”不只是“背挺直”。科学上认为的好,是身体各个关节、各个部位受力都相对平均,可以避免某些部位承担过大的重量,也就是最省力的姿势—专业上把这叫做“中立位”
③一般来说,只要是抬头挺胸收腹的姿势就可以让脊柱处于中立位,但很多人只记得把背挺直,却忘记了收腹的动作。对于“久坐一族”来说,微微后倾才是对腰椎压力更小的坐姿我们可以借力椅背让你的腰“立”起来。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另外,记得给膝盖后方与坐椅面留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保证你的大腿能平行于地面。第二步,调整座椅高度。大部分人的桌子高度是不可调整的,所以调整座椅高度是为了让你的小臂在有支撑、自然放松、不耸肩的写字状态下,呈100-110度最省力的角度。
④基本上做好这两步调整,你的坐姿已经轻松了一大半!当然,也别忘了,没有任何一个姿势适合长久保持,每过1小时记得起来动一动才好。
(来自《央视网》)
【材料二】
坐错危害大
长时间挺直背坐会使背部肌肉僵硬、酸胀,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会引起颈椎病。而不良坐姿极易引起脊柱侧弯,这已成为继肥胖、近视后,危害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以下表格为相关部门对青少年脊柱侧弯调查情况的汇总:
青少年脊柱侧弯调查情况一览
成因 坐姿不良、先天遗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等
侧弯人数 超过500万人
发生率 1%~3%
增长速度 每年30万左右
应对缓解方案 推行“护脊操”或“正脊操”
(节选自《金华市2023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查工作方案》)
【材料三】
某校的学生写字坐姿示意图
7.关于坐姿的正确与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背挺直”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
B.科学上认为的好坐姿,是身体各个关节、各个部位受力都相对平均,避免过重受力。
C.微微后倾可以让“久坐一族”的腰椎压力更小。
D.既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也要每1小时起来动一动,对我们身体更有利。
8.关于形成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坐姿不良引起的脊柱侧弯,是危害中小学生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
B.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人数是500万,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C.先天遗传因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等也是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
D.在中小学生当中推广“护脊操”或“正脊操”有助于缓解脊柱侧弯情况。
9.【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文字与【材料一】中的表述有一处矛盾请指出,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明矛盾的原因。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姥爷的小人书
①姥爷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比如坏了的台灯、不会走的钟表、缺了腿的唐三彩、泛黄的稿纸、作废的粮票,还有现如今少有人看的小人书。这些奇怪的东西堆满了地下室,堆满了书房,堆满了姥爷家的每一个角落。
②“破烂儿”是姥姥对这些旧物的称呼,历经岁月的它们大多早已毫无用处,姥爷却总是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每当姥姥埋怨姥爷还留着这些东西时,姥爷总会笑笑,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把它们收拾到姥姥看不见的地方去。
③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和表姐都住在姥爷家里。姥姥常年受失眠之苦,因此每天都要午睡,不许我们打扰。那些安静的午后,藏满了姥爷“破烂儿”的书房就成了我们的乐园。为了安抚我们两个小鬼头,姥爷总会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一个小纸箱,那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小人书。
④纸箱打开,细细的灰尘飞出来,在阳光下旋转起舞,那些泛黄的、卷了页的小人书散发出一股略带霉味的油墨气息,惹得我直想打喷嚏。好动的表姐已不知跑去什么地方玩儿了,只留下我自己坐在床上,把姥爷的珍藏一本一本翻过……
⑤这些小人书都是20世纪特有的产物,是我妈和小姨她们小时候看过留下来的,《杨家将》《红岩》《武松打虎》……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凝结在手掌大的书本里。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上面的图画和文字还有重影,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每当这时,姥爷就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看着我读书的样子,并指着每一幅图为还不认字的我讲上面的故事。姥爷特别擅长讲故事,有时一本书要讲一两个小时。我认真专注地听着,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岁月静好,阳光洒满了我的心房。
⑥后来年纪渐长,我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学业繁重,我要看的书也无穷无尽,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⑦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妈妈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去街上的书摊租小人书看。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门口,总有许多小人书摊,厚的两分钱看一本,薄的一分钱看一本。姥姥和姥爷去买东西,妈妈就抱着一只烤红薯坐在摊边,一本一本看过去,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你姥爷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可惜等他退休了,这个行业也消失了。”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人书会成为姥爷那些陈年旧物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种。
⑧记得上次回老家时,姥姥午休后我走进书房,发现姥爷正独自坐在窗前翻看他珍藏的小人书。被无花果树叶滤得澄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姥爷和他的小人书上。书页翻动间扬起细微的灰尘翩然起舞,一如我童年里的无数个午后。我走过去拿起一本小人书,翻开,久违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姥爷微笑着看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眸饱含我未曾留意过的光芒。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每专心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姥爷也一定用这样温暖、柔和的目光看过我吧?
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物都渐行渐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比如小人书,比如出租小人书这一行业,以及会在街边看一下午小人书的人们。姥爷爱书,爱小孩子,他喜欢看那些快乐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他望着我的时候,或许也在望着没能陪伴妈妈一起读书的那些午后时光……
⑩闭上眼睛,我看到一个晴暖的秋日午后,姥爷带着他多年收集的小人书,坐在一条没有那么多汽车的街边,身边围着一群读着那些小人书的孩子。人群熙攘,却没有人扰动他们安静的世界。那时阳光正好,暖洋洋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
(选自《品读》2024年5月,有删改)
10.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1.请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12.文中多次写到阳光,请对第⑧段和第⑩段中的划线句子作赏析。
13.本文以《姥爷的小人书》为题有什么作用?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关于本诗的理解,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消、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B.前两句选取月光、树、鸦、露、桂花等意象,写出中秋的独特夜景。
C.后两句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热烈奔放。
D.全诗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15.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列子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ǔ 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zhī zhì)乎?”
16.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其故(故:原因)
B.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离开)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是)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孩子辩论时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描述太阳形状的大小。
B.“孰为汝多知乎?”直接体现了两小儿辩论的问题的复杂性。
C.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的辩论,体现了一种对未知事物积极探索的态度。
D.关于本文的寓意,可以从孩子性格特点的角度归纳,也可以从知识的角度概括。
19.按要求完成句子。完成句子填空。
文中两个小孩儿辩论的问题是 (A太阳是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B太阳是早上大还是中午大。)其中一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
20.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1. 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
(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班级将开展“我爱阅读”语文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22.【活动一】小广汇总了之前阅读名著的笔记,以下他整理的有关中外名著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叫如意金箍棒,他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B.“大战红孩儿”“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均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C.鲁滨逊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后来,这一土人成为他的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D.《空城计》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了诸葛亮、关羽、刘备、曹操等众多人物形象。
23.【活动二】小广认为自己名著笔记出现错误是因为自己对文本不够熟悉,更正后顺便对班级同学的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以下现象:
班级有1/3的同学不爱看名著,觉得看名著对提高成绩没什么用。
班级1/4的同学没有买名著。
班级中一半的同学不能按老师的阅读要求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
请你针对以上现象,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建议一:
建议二:
建议三:
24.【活动三】为了进一步扩大名著阅读的影响力,班主任西老师打算在9月30日下午3:00,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书香悠悠,一路成长”演讲比赛,让小广邀请朗诵专家王老师来当评委,请完成以下对话。
小广:A
王老师:小广你好。
小广:B
王老师:好的,我会按时到你们教室当评委的。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呢?
小广:C
王老师:这次活动的主题定得很好呀。
小广:王老师感谢您能参加我们的活动,期待您的到来,老师再见。
王老师:D
25.(2025七上·柳北开学考)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给你许多欢乐,许多温暖,许多成长……它们或让你刻骨铭心,或让你终身受益。
请以《那些难忘的日子》为题,写下这让你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
通过一件具体事例的记述,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徘徊;挪移
2.②
3.相得益彰: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4.③;“体验”和“了解”调换顺序。
5.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我用青玉材料做成,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我的正面刻着文字“天一令”,是金色的,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图表信息;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3)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1.【分析】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对应能力,① 分析 “pái huái”:结合文段 “在一处土地庙前 pái huái 不久后拿到一枚‘缩地青符’”,语境表达 “在土地庙前停留、来回走动” 的意思,对应的词语是 “徘徊”。注意 “徘” 左边为 “彳”(与行走相关),右边为 “非”;“徊” 左边为 “彳”,右边为 “回”,不可误写为 “俳徊”“徘回” 等。 ② 分析 “nuó yí”:文段中 “不需再慢慢 nuó yí 回寺庙”,表达 “缓慢移动、行走” 的含义,对应的词语是 “挪移”。“挪” 左边为 “扌”(与动作相关),右边为 “那”;“移” 左边为 “禾”,右边为 “多”,需与 “娜移”“挪迤” 等错误写法区分。
故答案为: 徘徊;挪移
2.【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强调 “突然醒悟” 的结果; 似曾相识:形容好像曾经见过,强调 “有熟悉感但未确认” 的状态; 素昧平生:形容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强调 “陌生” 的状态。 文段中罗先生看到游戏里 “缩地青符” 的符号后,“印象深刻” 但未立刻确认,直到 “网上搜索后才终于确认” 原型,横线处需体现 “之前有熟悉感但未明确” 的心理,因此 “似曾相识”符合语境。“恍然大悟”需搭配 “突然明白” 的场景(如 “看到文物图片后恍然大悟”),此处不符合;“素昧平生”与 “印象深刻” 矛盾,排除。故答案为: ②
3.【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文段中 “游戏、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中广泛而相得益彰地运用真实的文物形象”,此处 “两方事物” 指 “游戏等文化产品” 和 “真实文物形象”。“相得益彰” 在语境中的含义是:游戏等流行文化产品通过运用真实文物形象,让文化产品更具文化底蕴、更吸引观众;同时,文物形象借助流行文化的传播,被更多人知晓和关注,二者互相配合,各自的价值和作用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故答案为: 相得益彰: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4.【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句①:“游戏中大到建筑雕塑,小到一碗一盘,几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古建筑和文物”,语义连贯,“大到…… 小到……” 的句式的逻辑清晰,无语病; 句②:“在游戏中,这枚缩地青符看似青玉质地,上有金色符号”,描述游戏道具的外观,语句通顺,无语病; 句③:“他们更希望在这些流行文化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像,平等地体验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存在 “语序不当” 问题。从逻辑关系来看,“了解” 是 “体验” 的前提 —— 只有先 “了解” 传统文化的内涵、背景,才能更好地 “体验” 其价值,因此 “体验” 和 “了解” 的顺序颠倒,需调换。
故答案为:③;“体验”和“了解”调换顺序。
5.【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先介绍身份与整体属性(材质、规格),再按 “正面 — 右侧面 — 背面 — 左侧面 — 顶部 — 底部” 的空间顺序介绍所刻内容,符合人们观察文物的习惯,逻辑更清晰。 “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不可遗漏 “钦安殿”“清微法系” 等关键信息); 材质 “青玉”,规格 “长 15.1 厘米、宽 6.2 厘米、厚 2.3 厘米”(需准确引用数据,不可篡改); 按顺序说明各部位刻痕 —— 正面 “金色文字‘天一令’”(强调 “金色” 这一特殊细节)、右侧面 “七星图案”、背面 “令字符”、左侧面 “六星图案”、顶部 “三星图案”、底部 “两星图案”(不可遗漏任何一个部位的信息); 以第一人称 “我” 叙述,语气亲切自然,符合 “现场介绍” 的场景,避免过于书面化。
故答案为:我是故宫博物院钦安殿“清微法”系令牌之一的天一令,我用青玉材料做成,长15.1厘米、宽6.2厘米、厚2.3厘米,我的正面刻着文字“天一令”,是金色的,右侧面刻七星图案;背面刻令字符;左侧面刻六星图案;顶部刻三星图案;底部刻两星图案。
6.【答案】春城无处不飞花;最是一年春好处;春色满园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①②③④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春、处、最、满、岸。故答案为:① 春城无处不飞花②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 春色满园关不住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
【点评】①②③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A
8.B
9.结合材料一“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可知,材料一中提到坐要“尽可能地靠着椅背”,而示意图要求“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矛盾原因分析示例:不同情境下坐姿也会有所区别,材料一说的是一般的坐姿,而图中是指学生写字时的坐姿。背部不靠在椅背,有利于提高专注度,保持眼睛与书本的合适距离。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分析】A. 【材料一】第①段明确提到 “‘把背挺直’好像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 这只是看起来背挺直了,其实还是‘坐’错了”,可见 “把背挺直” 并非 “最正确的口令”,选项 A 与材料内容矛盾,为错误选项。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8.【分析】ACD.正确。
B. 【材料二】表格中 “侧弯人数” 为 “超过 500 万人”,选项 B 表述为 “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人数是 500 万”,遗漏了 “超过” 一词,数据表述不准确;同时 “以每年 30 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对应表格中 “增长速度”,但前半段数据错误,因此选项 B 为错误选项。
故答案为:B
9.【分析】定位矛盾点。【材料一】第③段明确给出坐姿调整第一步 “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强调 “靠椅背”;而【材料三】是 “某校学生写字坐姿示意图”,结合示意图的使用场景(学生写字),其说明文字必然围绕 “写字时的坐姿”,且题干提示 “有一处矛盾”,可推断矛盾点为:【材料一】要求 “尽可能靠着椅背”,【材料三】示意图要求 “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 【材料一】的适用场景是 “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坐姿”(如办公、休息时的久坐状态),“靠椅背” 能借助椅背支撑腰部,减少腰椎压力,符合 “让身体各部位受力平均” 的科学坐姿原则; 【材料三】的适用场景是 “学生写字时的特定坐姿”,结合生活体验:写字时若背部靠椅背,身体易向后倾斜,可能导致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增加近视风险),也可能使手部发力不顺畅(影响书写工整度);而 “背部不靠椅背” 能让身体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既便于专注观察书本内容,又能保证手臂自然发力,符合写字时 “保持正确视距与书写姿势” 的需求。
故答案为:结合材料一“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可知,材料一中提到坐要“尽可能地靠着椅背”,而示意图要求“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矛盾原因分析示例:不同情境下坐姿也会有所区别,材料一说的是一般的坐姿,而图中是指学生写字时的坐姿。背部不靠在椅背,有利于提高专注度,保持眼睛与书本的合适距离。
【答案】10.①姥爷是一个喜欢收集用过的“破烂儿”的人;
②姥爷是一个热爱读书、充满回忆与梦想的人。
③姥爷是一个慈祥、温暖、擅长讲故事的人。
11.第⑦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后学业繁重、无暇看小人书的情节,同时引出下文对姥爷珍藏小人书、喜欢孩子们安静读书的回忆。这一段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姥爷对小人书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去的怀念。
12.阳光在这两段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温暖和希望。第⑧段中阳光透过无花果树叶洒在姥爷和小人书上,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而第⑩段中的阳光正好,洋洋洒洒地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则象征着姥爷的慈爱和善良如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更显得姥爷的形象温暖而亲切。
13.作用:①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围绕姥爷珍藏的小人书展开的故事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好奇姥爷与小人书之间有什么故事;③体现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对姥爷和小人书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知识的热爱。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0.【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第①段明确写姥爷 “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且对这些旧物 “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即使被姥姥埋怨也不反驳,仅默默整理,可见姥爷 “热爱收藏旧物,性格温和包容”。 第③-⑤段写姥爷在姥姥午睡时,用小人书安抚 “我” 和表姐,“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小纸箱”,为不认字的 “我” 讲小人书故事,“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还 “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这些细节体现姥爷 “慈祥温暖,擅长讲故事,懂得陪伴孩子”。 第⑦段通过妈妈的话可知,姥爷 “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第⑨段进一步点明 “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且姥爷即使退休后仍珍藏小人书,喜欢看孩子安静读书的样子,可见姥爷 “心怀梦想,对小人书有深厚情感,热爱生活与美好事物”。
故答案为:①姥爷是一个喜欢收集用过的“破烂儿”的人;②姥爷是一个热爱读书、充满回忆与梦想的人。③姥爷是一个慈祥、温暖、擅长讲故事的人。
11.【分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第⑥段写 “我” 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后,“学业繁重,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第⑦段以 “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 自然衔接,承接 “我” 与小人书渐行渐远的情节,避免叙事断层; 第⑦段通过妈妈之口,揭示姥爷 “退休后摆小人书摊” 的梦想,以及小人书对姥爷的特殊意义,为下文第⑧段 “我” 回老家看到姥爷独自翻看小人书、第⑨段理解姥爷对小人书的情感埋下伏笔,让后续情节的情感表达更有依据。第⑦段首次交代小人书与姥爷的 “深层关联”—— 不仅是妈妈童年的回忆,更是姥爷未实现的梦想,打破了前文 “姥爷仅因怀旧收藏小人书” 的表层认知,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通过妈妈回忆 “抱着烤红薯在书摊看一下午小人书” 的细节,勾勒出旧日时光的温暖,与姥爷 “梦想落空” 的遗憾形成对比,暗含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为全文 “温情怀旧” 的主题增添厚度。
故答案为: 第⑦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后学业繁重、无暇看小人书的情节,同时引出下文对姥爷珍藏小人书、喜欢孩子们安静读书的回忆。这一段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姥爷对小人书的深厚情感和对过去的怀念。
12.【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① “滤得澄澈”“透过窗户洒下” 的阳光,带有柔和、静谧的特质,结合 “姥爷独自坐在窗前翻看小人书” 的场景,营造出温馨、安宁的午后氛围,与童年时 “一老一小偎在床边看小人书” 的温暖场景形成呼应,传递出时光静好的感觉; 阳光洒在 “姥爷和小人书上”,将姥爷与他珍视的小人书置于同一温暖画面中,暗示小人书对姥爷的重要性,也烘托出姥爷沉浸在回忆中的平和、满足,让人物形象更具温情。 ② “阳光正好”“暖洋洋” 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姥爷 “梦想场景”(摆小人书摊,身边围着看书的孩子)中的温暖元素,象征姥爷的慈爱、对孩子的喜爱,以及他未实现的梦想中蕴含的美好; “伛偻的背” 体现姥爷的年迈,而暖洋洋的阳光映在背上,形成 “衰老” 与 “温暖” 的对比,既暗含对姥爷未能实现梦想的淡淡遗憾,更突出姥爷的善良与温情如同阳光般持久,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厚重与感人。
故答案为: 阳光在这两段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温暖和希望。第⑧段中阳光透过无花果树叶洒在姥爷和小人书上,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而第⑩段中的阳光正好,洋洋洒洒地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则象征着姥爷的慈爱和善良如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更显得姥爷的形象温暖而亲切。
13.【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围绕 “姥爷的小人书” 展开叙事 —— 童年时姥爷用小人书陪伴 “我”、“我” 离开后小人书淡出生活、妈妈揭示姥爷与小人书的梦想关联、回老家看到姥爷独自翻看小人书、结尾想象姥爷摆小人书摊的场景,“小人书” 是串联起童年回忆、家人情感、姥爷梦想的核心线索,让全文结构更清晰。 标题直接指向文章的核心对象 ——“姥爷” 与 “小人书”,既明确了文章围绕 “姥爷和他的小人书” 展开,又通过 “姥爷的” 强调小人书与姥爷的专属关联,暗示小人书对姥爷的特殊意义,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核心。 “小人书” 不仅是实物,更是情感的寄托 —— 藏着姥爷对童年的回忆、未实现的梦想,藏着 “我” 与姥爷的温情时光,也藏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标题以 “姥爷的小人书” 为载体,将个人情感(祖孙情)、人物梦想(姥爷的书摊梦)与主题(对旧日美好与温情的珍视)凝聚在一起,让主题更集中。 “姥爷” 带有亲情温度,“小人书” 是具有时代感的旧物,两者结合易引发读者好奇 —— 姥爷与小人书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小人书背后藏着什么回忆?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故答案为: 作用:①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围绕姥爷珍藏的小人书展开的故事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好奇姥爷与小人书之间有什么故事;③体现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对姥爷和小人书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知识的热爱。
【答案】14.C
15.示例一:“落”字新颖妥帖,以动衬静,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落”字里有一种无声的美感,与地白、无声、明月、秋思形成一幅冷清的画面,仿佛思念随着明月一起洒落人间,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三:“落”为“下降、降落”,将抽象的“愁思”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落”,创造了一种动态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叶从树上轻轻飘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形象感,形象表现出诗人在月夜中深深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4.【分析】ABD.
C. 后两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以疑问语气收尾,“不知秋思落谁家” 并非 “热烈奔放” 的情感表达 —— 诗人未直接倾诉自己的秋思,而是将个人情感融入 “人尽望” 的普遍场景中,通过 “不知落谁家” 的委婉疑问,传递出含蓄、细腻的思乡(或思人)之情,与 “热烈奔放” 的风格完全相悖,选项 C 错误。
故答案为:C
15.【分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落” 本义为 “物体从高处下降、降落”,多用于描述具体事物(如落叶、落花)。在诗中,“落” 的对象是抽象的 “秋思”(秋日的思念之情),诗人将抽象情感与具体动作 “落” 结合,这是 “炼字” 的关键突破。 “秋思” 是无形、不可触摸的,但 “落” 字赋予其动态与质感,仿佛 “秋思” 像月光、冷露或落叶一样,能随着中秋月色轻轻洒落人间,让读者可感可知,打破了 “情感不可见” 的局限,使思念更具画面感。 诗歌前两句 “冷露无声湿桂花” 强调 “无声”,营造月夜的宁静氛围;“落” 字看似写 “动态”,实则以 “秋思洒落” 的轻微动态,反衬出月夜的极致安静 —— 唯有在寂静中,才能捕捉到 “秋思落下” 的细微感,形成 “以动衬静” 的效果,让意境更显幽远。 诗人未直接说 “我有秋思”,而是用 “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疑问,结合 “落” 字的动态感,将个人的思念融入 “人尽望” 的普遍场景中,仿佛秋思是普天下人共有的情感,既传递出自己的思乡(或思人)之情,又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让情感更显含蓄、深沉,契合中秋夜 “静谧中藏着淡淡惆怅” 的基调。
故答案为:示例一:“落”字新颖妥帖,以动衬静,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二:“落”字里有一种无声的美感,与地白、无声、明月、秋思形成一幅冷清的画面,仿佛思念随着明月一起洒落人间,以此表达诗人在中秋月夜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示例三:“落”为“下降、降落”,将抽象的“愁思”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落”,创造了一种动态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叶从树上轻轻飘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形象感,形象表现出诗人在月夜中深深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答案】16.yú;zhì
17.C
18.B
19.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0.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21.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启示: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等,言之有理皆可。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1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盂” 在文言中特指 “盛放东西的器皿”(如 “盘盂” 即盘子和碗类器皿),其固定读音为 “yú”,无 “yǔ” 的读法,因此选 “yú”。 “知” 在此处并非 “知道”(读 zhī),而是通假字,通 “智”,意为 “智慧、才智”(“多知” 即 “有很多智慧”)。文言中通 “智” 的 “知” 固定读 “zhì”,因此选 “zhì”。
故答案为: yú;zhì
17.【分析】A.结合语境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看到小孩辩论,自然是 “问他们辩论的原因”,“故” 解释为 “原因” 符合逻辑,正确。
B.“决” 在文言中有 “判断、决断” 之意,此处指孔子无法对两小儿的观点做出 “判断”,与 “不能” 搭配合理,正确。
C.“去” 是古今异义字,现代汉语中多为 “离开”,但在文言中常表示 “距离”(如 “相去甚远” 即 “距离很远”)。结合语境,小孩说的是 “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去” 应解释为 “距离”,而非 “离开”,错误。
D.“为” 在此处是判断动词,意为 “是”,整句翻译为 “这不就是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吗”,符合语义,正确。
故答案为: C
18.【分析】ACD.正确。
B. “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为 “谁说你有很多智慧呢?”,两小儿说这句话是因为 “孔子不能决也”,体现的是小孩对 “孔子并非无所不知” 的调侃,而非 “直接体现辩论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性是通过 “两小儿从不同角度论证,孔子无法判断” 间接体现的,该选项曲解句子含义,错误。
故答案为: B
19.【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两小儿的对话围绕 “日始出 / 日中时” 与 “人” 的距离展开(第②段 “去人近 / 远”,第③段 “初出远 / 日中近”),核心是 “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对应选项 A;选项 B “太阳早上大还是中午大” 是其中一儿的论证依据,而非辩论核心问题。 观点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对应第④段,理由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用 “近大远小” 论证); 观点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对应第⑤段,理由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用 “近热远凉” 论证)。
故答案为: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0.【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沧沧凉凉”:形容 “清凉、略带寒意”(体现早晨的凉爽); “及”:连词,“到了…… 的时候”; “探汤”:“探” 即 “伸手摸”,“汤” 是古今异义字,文言中特指 “热水”(非现代汉语 “汤羹”),“探汤” 即 “把手伸进热水里”。
故答案为: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21.【分析】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第一个小儿(第④段)从 “视觉感受” 出发,以 “太阳形状大小”(初出如车盖,日中如盘盂)论证距离远近,核心是 “形状角度”; 第二个小儿(第⑤段)从 “触觉感受” 出发,以 “温度冷热”(初出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论证距离远近,核心是 “温度角度”。 需结合 “两小儿的探索精神” 与 “孔子的态度” 展开,如 “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敢于对未知事物提出疑问”“看待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要局限于单一视角”“即使是有学识的人,也有知识的局限,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 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启示: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等,言之有理皆可。
【答案】22.B
23.建议一:举办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建议二:同学们要积极购买名著;建议三:同学们要认真完成老师每周布置的阅读任务,认真阅读名著
24.A.王老师您好;B.我们班将在9月30日下午3:00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C.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书香悠悠,一路成长”;D.不客气,再见
【知识点】其他常识;语言得体;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2.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ACD.正确;
B.“大战红孩儿”“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 均是《西游记》的经典情节,而非《水浒传》,《水浒传》聚焦梁山好汉起义,二者内容混淆,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23.本题考查意见建议。建议一:开展 “名著与学习” 关联活动,如举办 “名著中的考点” 分享会,邀请老师梳理试卷中与名著相关的阅读理解、作文素材,让同学直观看到名著阅读对成绩的帮助;同时组织 “名著片段改编小剧场”,通过角色扮演提升阅读兴趣,改变 “名著无用” 的认知。建议二:发起 “班级名著互助计划”,一方面鼓励有多余名著的同学将书籍存入班级图书角,供大家借阅;另一方面联系学校图书馆,申请定期调拨名著到班级,解决部分同学 “没买名著” 的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有书可读。建议三:制定 “分层阅读打卡制度”,将每周阅读任务拆分为 “每日 20 分钟” 的小目标,设置 “基础打卡(完成页数)”“进阶打卡(写下 1 句感悟)” 两个层级,由班干部负责每日统计,对连续打卡的同学给予 “阅读之星” 奖励,帮助同学逐步养成规律阅读习惯,完成阅读任务。
故答案为:建议一:举办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建议二:同学们要积极购买名著;建议三:同学们要认真完成老师每周布置的阅读任务,认真阅读名著
24.本题考查情景对话。
A.作为开场,需礼貌问候王老师,简洁开启对话,故填 “王老师您好”,既符合师生间的礼貌规范,又能自然引出后续内容;
B.王老师回应后,需清晰说明邀请的核心信息 —— 活动时间(9 月 30 日下午 3:00)、地点(初一(1)班教室)、活动类型(演讲比赛)及请求(邀请当评委),故填 “我们班将在 9 月 30 日下午 3:00 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确保信息完整,方便王老师判断;
C.王老师询问活动主题,需直接对应题干中给出的 “书香悠悠,一路成长”,故填 “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书香悠悠,一路成长’”,准确回应疑问;
D.作为结尾,需回应小广的感谢并礼貌告别,故填 “不客气,再见”,符合日常对话的礼貌收尾逻辑。
故答案为:A.王老师您好;B.我们班将在9月30日下午3:00在初一(1)班级教室举办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来当评委;C.我们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书香悠悠,一路成长”;D.不客气,再见
25.【答案】例文:
那些难忘的日子
小学教学楼后的灌木丛里,曾藏着一段让我至今想起仍心头发热的日子。那是五年级的深秋,我和同桌发现了一只右前爪受伤的流浪猫,黄白相间的毛粘着泥土,缩在落叶堆里轻轻发抖。从那天起,我们的课间多了一项秘密任务——照顾这只小猫。
每天早上,我都会从家里偷偷带半根火腿肠,同桌则把妈妈织毛衣剩下的毛线团塞进书包。课间十分钟,我们蹲在灌木丛旁,小心翼翼地撕开肠衣,看着小猫一瘸一拐地凑近,喉咙里发出细碎的呼噜声。为了给它搭个暖和的窝,我们趁午休去器材室捡废纸箱,用剪刀剪出小窗户,再把毛线团撕成碎絮铺在里面。有次下雨,我和同桌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撑着伞跑到灌木丛,把纸箱移到避雨的墙角,看着小猫蜷缩在干燥的窝里,才松了口气。
最难忘的是小猫拆线那天。我们攒了两周的零花钱,请校医阿姨帮忙处理伤口。当阿姨解开小猫爪子上的纱布,它试探着迈出几步,突然蹭了蹭我的手背。那一刻,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们身上,同桌的眼睛亮闪闪的,我忽然觉得,原来付出一点善意,能收获这么多温暖。
后来因为毕业,我们不得不把小猫托付给校门口的便利店老板。但那些蹲在灌木丛旁喂猫、搭窝的日子,那些偷偷分享零食、一起担心小猫的瞬间,像一颗颗温暖的糖,藏在我记忆的角落。每当想起,就会想起那段简单又纯粹的时光,想起人与人之间、人与小动物之间最真挚的善意,那是我成长路上最难忘的馈赠。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六年小学生活” 为背景,核心话题是 “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要求通过 “一件具体事例” 写一篇记叙文,抒发真情实感。体裁明确为记叙文,需围绕 “欢乐、温暖、成长” 等情感基调,聚焦 “刻骨铭心” 或 “终身受益” 的具体事件,展现小学生活的独特价值。
【题干分析】
1. 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析:关键词:六年小学生活、难忘、具体事例、记叙文、真情实感。材料意义:题目限定了写作范围(小学生活)、内容核心(难忘的一段时光)与表达要求(通过一件事、抒真情)。“难忘” 是情感核心,需体现事件对 “我” 的特殊意义 —— 或带来欢乐,或给予温暖,或助力成长;“具体事例” 是写作关键,不能泛泛罗列小学生活,需聚焦一件完整的事(如一次比赛、一场合作、一段师生互动等),通过细节刻画让 “难忘” 落地。
2. 写作思路与误区提示
(1)写作思路:立意与选材:核心立意是 “通过一件事展现小学生活的难忘与美好”,选材需贴合 “具体”“真情” 原则。可从三类场景切入:① 成长类:如第一次主持班会克服紧张、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包容,体现 “成长” 的难忘;② 温暖类:如生病时同学帮忙补笔记、老师课后耐心讲解难题,体现 “温暖” 的难忘;③ 欢乐类:如六一节班级汇演的搞笑彩排、运动会上全班为同学加油,体现 “欢乐” 的难忘。
结构设计:① 开头:采用 “场景回忆法”(如 “翻开毕业照,照片里大家举着奖状的笑脸,突然让我想起那堂难忘的班会课”)或 “物品触发法”(如 “书桌里藏着的旧跳绳,还沾着当年运动会的汗水,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快速切入事件,奠定 “难忘” 的情感基调。② 中间:详写事件的 “过程与细节”—— 先交代事件背景(时间、地点、起因),再重点刻画关键场景(如比赛时的动作、同学的眼神、老师的话语),通过动作、语言、环境描写让画面鲜活(例:“我攥着话筒的手全是汗,台下突然传来同桌的小声加油,那声音像小太阳,让我突然不慌了”),最后点明事件带来的感受(如 “那天我不仅完成了主持,更学会了勇敢”)。③ 结尾:升华 “难忘” 的意义,呼应开头(如 “那堂班会课早已结束,但同桌的加油声、大家的掌声,永远留在我心里,成为小学生活最珍贵的纪念”),避免空洞抒情。
(2)常见写作误区:误区 1:事例不具体,泛泛而谈:如只写 “小学生活很快乐,有很多难忘的事”,却不写具体事件,导致 “难忘” 流于表面。需聚焦一件事,写清 “谁、做了什么、怎么发生、我有什么感受”。误区 2:详略不当,重点模糊:如写 “运动会比赛”,却用大量笔墨写赛前准备,比赛过程一笔带过,无法突出 “难忘” 的核心。需详写事件中最触动 “我” 的部分(如冲刺时的坚持、同学的鼓励),略写背景与收尾。误区 3:情感虚假,缺乏细节:如直接说 “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却没有描写感动的瞬间(如对方的动作、自己的心理)。需通过细节让情感自然流露,而非直白抒情。【点评】选取 “照顾受伤流浪猫” 这一具体事例,而非泛写小学生活,通过 “带火腿肠、搭窝、请校医拆线” 等细节,将 “难忘” 落到实处,展现出人与动物、同学间的真挚善意,贴合 “温暖、成长” 的情感基调。文中 “小猫一瘸一拐地凑近”“喉咙里发出细碎的呼噜声”“蹭了蹭我的手背” 等细节,让场景鲜活可感;“冒着被批评撑伞移窝”“攒零花钱请校医” 等情节,既体现对小猫的用心,也暗含同学间的默契,情感不刻意煽情,却在细节中传递出温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