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姐妹花,齐上岸!这样的室友情,慕了!
200余门课90+,奖学金超7万!神仙寝室全员保研!
“研”值100%!505宿舍,心有阳光天地宽!
全寝保研、全员上岸……最近,这样的消息同学们大概是看乏了。每到毕业季,类似新闻常见诸报端,一个个成为令人羡慕和称赞的“神仙宿舍”。
不过,这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好奇,高校寝室环境对个体学业成绩有影响吗?如果有,又是如何影响的?为此,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教授周涛以复杂系统零模型和回归分析为工具收集了5000余名学生寝室分配和学习成绩数据,揭示了寝室环境中同伴影响的程度和调节因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过程中,周涛团队收集和整理了两个年级总计5272名匿名本科生的住宿信息,他们分属于1318个4人间寝室,且5个学期内无变动。同时,该团队还收集了每人每学期相应的成绩数据,即每个人的专业排名百分位。
周涛解释,之所以要选择这一话题进行探究,是因为揭示和深入理解同伴对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优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政策,对定量化教育具有参考意义。“例如设计个性化的寝室干预措施,以便有效利用高成就同伴的影响力来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业表现。”
数据分析显示,实际数据中的同化程度明显大于室友零模型,这说明室友间具有同伴效应,即室友的相似表现比随机比对情况下更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化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意味着室友住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同伴效应就越强。“简单来说,寝室中大约10%的成绩变化归因于室友之间的同伴影响。”周涛表示。
令研究团队意外的是,学生自身已有成绩对未来成绩的影响最强,其程度远超室友的同伴影响。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室友已有平均成绩对学生未来成绩的影响,大约仅为学生自己已有成绩对未来成绩影响的6%。
周涛表示,目前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同一所大学中两个年级的本科生,研究获得的发现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到其他学生群体、大学和国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同时,周涛指出,寝室环境之外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室友学业成绩的同化度量,如行为严谨性、课堂互动、社交网络、行为模式和共同的外部因素。该研究还揭示了寝室同伴影响背后的机制,如同伴压力,这也是研究人员要继续探索的内容。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7月17日《和学霸同寝室能“传染”好成绩?最新研究发现→》)
材料二:
研究同伴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发展,一直以来是社会科学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揭示和深入理解同伴对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优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政策,对定量化教育有参考意义。然而,利用传统分析方法和观察数据来研究同伴影响、识别因果关系,仍具挑战。教育环境是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极高的复杂性。一方面,混淆因素和复杂机制普遍存在,导致很难分离同伴影响和同伴选择、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识别稳定的同伴关系和收集纵向学生成绩数据等,在人力组织和物力支持上都存在极大障碍。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eterogeneous peer effects of college roommat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该工作以复杂系统零模型和回归分析为工具,研究了高校寝室室友之间学业成绩的相互影响,揭示了寝室环境中同伴影响的程度和调节因素。
该工作利用大学寝室具有室友初始随机分配、室友关系长期稳定的特点,收集了大规模的、纵向的学生寝室分配和学习成绩数据。利用复杂系统零模型和传统回归分析为工具,定量刻画了寝室环境中同伴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室友的成绩差异和自身在寝室中的排序对未来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完全随机分配的情况,室友成绩相似的寝室在现实中更容易被观察到,暗示室友同伴影响的存在性。基于此,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评估室友之间学业成绩相似程度的指标,即同化程度。数据分析显示,室友的成绩同化程度非常显著。而且,居住在一起时间越长,室友的同化程度越高,即彼此之间的成绩越相似。简单来说,寝室中大约10%的成绩变化归因于室友之间的同伴影响。
该研究还揭示了学习成绩的路径依赖和室友成绩的异质性对自身成绩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自身已有成绩对未来成绩的影响最强,其程度远超过室友的同伴影响。在控制年级、专业、性别等条件时,学生自身未来成绩与室友的已有平均成绩仍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当室友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小时,这种正关联的程度会更强。另外,学生自身在寝室的成绩排序与未来成绩也呈现出正关联,即排名靠后的学生更容易在未来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该正关联仅在室友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小时存在,暗示共同优秀的室友集体有正面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安)学院博士生曹奕为论文第一作者,大数据研究中心周涛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高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该研究通过了电子科技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61144718和11975071)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55)的支持。
(摘编自学术公众号AutophagyAdvance2024年6月11日文章《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计个性化的寝室干预措施,是为了有效利用高成就同伴的影响力来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业表现。
B.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化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意味着室友住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同伴效应就越强。
C.深入理解同伴对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优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政策,对定量化教育有参考意义。
D.在控制年级、专业、性别等条件时,学生自身未来成绩与室友的已有平均成绩仍具有明显的正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其挑战有二,一是混淆因素和复杂机制的存在,二是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等在人力物力保障支持方面的困难。
B.大学寝室具有室友初始随机分配、室友关系长期稳定的特点,这是利用复杂系统零模型和传统回归分析工具的前提条件。
C.室友之间的竞争动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这从学生自身在寝室的成绩排序与未来成绩呈现出正关联可以得到印证。
D.寝室环境以外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室友学业表现之间的趋同,例如课堂互动、社交网络、行为模式以及共同的外部因素。
3.下列选项可以印证材料二中重要概念“同化程度”的一项是( )
A.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是学习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C.物以类聚,相似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社交关系。
D.同伴影响通过互动使个体间成绩趋同,体现同质性产生。
4.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钟子期听琴
甘行尔
【幕启】
【天幕上隐现俞伯牙坐于官船之上面对青山焚香抚琴的侧影。琴音如高山流水……】
【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传进悠扬悦耳的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轻快流畅。钟子期身着蓝色短衫长裤,头扎青布包巾,脚踏芒鞋,手执板斧砍柴,好似和着琴弦节拍,呼应着曲调。】
钟子期:(唱)斧随琴音舞,心合琴音跳,浩浩大江涌,轻轻花影摇,调弦如舒柳,飘逸云天遥,槽上马仰秣,云中仙女邀。此音何曾闻,抚弦动眉梢。胸前荡浩气,渴慕涌心潮!
【钟子期舞得兴起,忘情地猛一挥斧砍向大树枝丫,忽然听到“嘣”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
钟子期:(一惊)怪哉!这琴声为何戛然而止?莫非是我刚才一斧用力过猛,把他琴弦惊断?我且下去,寻那弹琴之人,问个明白!
【钟子期下。】
【幕景变作青山叠翠,江水奔流。琴童上场,从幕后搬出琴桌、坐椅、瑶琴置于船上官舱,摆设妥当。俞伯牙着便服、巾帻出场。】
俞伯牙:(唱)为何山野声震耳?
钟子期:(幕后唱)只为高山流水长!
俞伯牙:(白)张一片风帆,一路顺江而下,凌千层碧浪,赏百里烟霞,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适才正于船头焚香抚琴,以遣情怀,不期一根琴弦突然崩断。想我这琴本是一件宝物,久通灵性,适才必是遇到精通音律之人在此附近听琴,相互感应所致。自古道知音难觅,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切不可错过。
俞伯牙:(对着山上大声呼喊)山上何方高贤在此听琴?出山上船一见如何?
钟子期:(幕后答)山野一樵夫也。
【钟子期上。】
俞伯牙:(对幕后)来人,搭跳板,请客人上船!
【钟子期不用跳板,飞身一跳上船,见俞伯牙,拱手施礼。】
钟子期:禀大人,在下乃一山野樵夫,听到先生美妙琴音,堪比仙乐,平生未曾得闻,今得听之,三生有幸!
俞伯牙:(心甚疑惑,旁白)他自称山野樵夫,却生得仪容壮伟,神采飞扬,而且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懂我琴音,想这山野之中,或有隐贤。我若直问,他必不肯说,我不妨出言骄矜,激他一激,看他如何反应。
俞伯牙:(回过身来)你一个山野樵夫,也敢谬称“听琴”二字?
钟子期:(语气不卑不亢)大人您这么说就不对了。刚才听您弹奏那飘渺出尘的琴音,分明心胸浩荡、襟怀宽广。您这样说,岂不是显得自己心高气傲?乡下山野之中,难道就没有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吗?古时候周文王不也是在渭水边遇到了姜太公?
俞伯牙:你这么说,也有道理。那我再问你,我刚才弹的曲子是什么意思?
钟子期:先生刚才弹奏的是孔子哀叹颜回的曲子。听您弹到悲伤处我心如刀割,忍不住挥斧猛砍粗树,致使您弄断了一根琴弦。我好生不安。
俞伯牙:(心里暗暗惊叹)那你认得我这把琴吗?
【钟子期走上前,仔细端详七弦琴。】
钟子期:先生这把琴,是伏羲氏留下的。伏羲氏在造琴之前,看到一只凤凰落在一棵梧桐树上。这棵梧桐树历经千年,已经吸收了天地的精华,伏羲氏命人砍伐这梧桐,将其沉入瑶池浸泡,然后阴干,取其中段,亲自精心雕刻而成,因此也叫瑶琴,是世上的珍宝。这把琴有八绝。
俞伯牙:何谓八绝?
钟子期:八绝者,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善尽美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此乃雅乐之好处啊!
【俞伯牙还想再考他一考。于是整衣入座,轻抚瑶琴。】
【俞伯牙弹一曲“志在高山”,琴声高亢激昂。】
钟子期:(赞叹)您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俞伯牙续弹一曲“志在流水”,琴声婉转悠扬,清澈流畅。】
钟子期:您弹奏得多么优美啊,就像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先生志在高山流水,抱负不凡,在下钦佩!
俞伯牙:(急忙推琴离坐)失敬,失敬!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原来深山之中有美玉藏焉。请问先生尊姓雅名。
钟子期:在下姓钟,名微,字子期。敢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
俞伯牙:下官姓俞,名瑞,字伯牙,仕于晋国,这次为修聘上国而来。
钟子期:原来是伯牙大人,人称琴仙,子期神往久矣!
【伯牙请子期入客座,自己对坐相陪。】
俞伯牙:听贤士口音是楚人了,不知尊居何处?
钟子期:离此不远,此去集贤村西头溪口便是。
俞伯牙:好个集贤村西头溪口,怪不得贤士有如此才情抱负!高贤若不嫌弃,你我义结兄弟,方不负知音相契耳。
钟子期:大人乃晋国上大夫,子期一介草民,怎敢仰攀?
俞伯牙:人间难觅是知音!什么官职,什么财宝,什么地位,比起知音契友,一切都微不足道!俞某得与高贤结契兄弟,足慰平生!
俞伯牙:(对琴童)摆设香案!
【俞伯牙与钟子期在香案前行八拜结义之礼。】
幕后合唱:高山流水深相知,千古一逢在此时。百岁人生何所幸,声气相投勿须疑。
【俞伯牙、钟子期拜毕起,两人双手相握。】
幕后合唱:漠漠云脚望中低,依依柳絮惜别离。今日偶遇莫恨晚,知己相逢千古稀。
【注】春秋时期,社会等级森严,贵族身份世袭,平民很难跨越阶层。
(有删改)
文本二:甘行尔编剧的《钟子期听琴》以《吕氏春秋》中“高山流水”的典故为蓝本,保留了“知音难觅”的核心母题,赋予古典文本以当代剧场张力。
《钟子期听琴》的成功,在于其以当代剧场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当昆曲的水袖拂过古琴丝弦,当“高山流水”的意境在虚实光影中流转,观众不仅看到一个古老传说的再现,更触摸到人类对精神共鸣的永恒追寻。这曲跨越两千多年的和鸣,既是传统的新生,亦是未来的序章。上承千年文脉,下启千秋伟业,自信昂扬、奋斗不息的华夏儿女必将为中华民族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曲子夫《论甘行尔(钟子期听琴)的古典重构与当代启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子期以文王渭水遇姜太公的典故类比俞伯牙和自己的相遇,又熟知孔子哀叹颜回的曲子,这些细节都彰显了他的博学。
B.直到钟子期听懂高山流水之音,俞伯牙才恭敬地问询对方姓名,至此他才认识到钟子期卓越的音乐造诣。
C.剧本借琴音的共鸣弥合了“士大夫”与“樵夫”的身份鸿沟,凸显了艺术能消除精英文化垄断的作品主题。
D.剧本结尾的两个幕后合唱,简要概括了故事,赞美了知音的珍贵,批判了对真挚情谊持怀疑态度的庸俗世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中清雅峻秀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铺展了优美的背景,体现了自然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B.剧本以双线结构将演奏者和欣赏者的生命轨迹交织,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叙事模式类似。
C.钟子期虽是次要人物,但作者也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多角度展现,将其塑造得光彩照人。
D.《钟子期听琴》中听者和演奏者之间的知音共鸣超越了浅层次的认同,凸显了人类对精神共鸣的永恒追寻。
8.文本一设计了人物间哪些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请简要概括。
9.比较文本一与下面的文段,分析甘行尔的《钟子期听琴》如何“以当代剧场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灵王城陈、蔡、不羹,使仆夫子皙问于范无宇,曰:“吾不服诸夏而独事晋,何也?唯晋近我远也。今吾城三国,赋皆千乘,亦当晋矣。又加之以楚,诸侯其来乎?”对曰:“其在志也,国为大城,未有利者。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鲁有弁、费,齐有渠丘,晋有曲沃,秦有征、衙。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①,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征、衙实难桓、景,皆志于诸侯,此其不利者也。”
“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先王惧其不帅②,故制之以义,旌之以服,行之以礼,辨之以名,书之以文,道之以言。既其失也,易物之由。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虻 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不然,是三城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子皙复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惧哉!”三年,陈、蔡及不羹人纳弃疾③而弑灵王。
(节选自《国语·楚语上》)
材料二: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钟鼓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④;左裯衽,右朝服。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⑤,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齐渠丘实杀无知: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国君,次年为大夫雍廪所杀。②帅:遵循。③弃疾:楚平王,楚灵王之弟。④扬姬、越姬:扬州美女、越国美女。⑤阴刀:衣内所藏,用以护身的短刀。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处君之高A爵B食君之厚C禄D爱其死E而不谏F其君G则非H忠臣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有晦明”与“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两句中的“晦”字含义相同。
B.“都鄙”指国都和边邑。国家有国都和边邑,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C.“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中的“恶”与成语“深恶痛绝”中的“恶”含义相同。
D.“何谏之听”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灵王希望通过修筑陈、蔡、不羹的城墙来增强其国力,以使侍奉晋国、不归附楚国的中原各国归附楚国。
B.子皙、右尹子革认同范无宇修筑大城不利于国家的看法,楚灵王因不认同这一看法,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C.楚庄王在苏从冒死劝谏后,决定放下过去的放纵与享乐,认真面对国家的存亡问题。
D.材料二与《谏太宗十思疏》《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写臣子向君王进谏,且都进谏成功,但进谏方式不完全相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
(2)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1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集了成语“尾大不掉”,请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说出它的本义和比喻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洪内翰使虏二首(其一)
范成大
郊庙熙成霈①率滨,罪如猾夏②亦维新。
边烽已却来南虏,使节犹烦第一人。
遥想穹庐占汉月,便呼重译③布唐春。
单于若问公家世,说与麒麟画老臣④。
[注]①霈:大雨,喻帝王恩泽。②猾夏:指侵扰华夏地区。③重译:指通过多次转译的交流方式。④麒麟画老臣:汉宣帝甘露三年,匈奴降汉,帝令人在麒麟阁内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画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郊庙熙成霈率滨”写朝廷恩泽遍及四海,“罪如猾夏亦维新”既体现朝廷的包容,也暗含对边疆局势的审慎态度。
B.颔联“边烽已却来南虏”点明双方关系缓和,“使节犹烦第一人”表面似有不满,实则凸显洪内翰的重要地位与使命。
C.颈联以“遥想”开篇,勾勒出洪内翰出使北地后的场景,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维度,也充满对此次出使之能促进和平的信心。
D.诗歌由朝廷气象到边境局势,再转至出使场景的想象,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诗歌的背景,又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切。
16.在诗歌尾联中,诗人是如何巧妙表达对洪内翰此次出使的劝勉?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与他的《登岳阳楼》中的“ , ”两句处境相似。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田野之间,与云做伴的悠闲和自在。
(3)借代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极具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障眼法”,是指遮蔽或转移人的目光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自然界中有不少动物,如枯叶蛱蝶、兰花螳螂、变色龙等皆为此道高手,它们一般通过模仿植物的枝、叶、茎、花或自然环境等方法,以躲避天敌或迷惑猎物。红角鸮是猫头鹰的一种,也深谙此道,它们斑驳的羽色跟粗糙的树皮纹路极为相似,当其白天立在树枝上一动不动时,身体便与树枝融为一体,俨然是一截木桩。这种“障眼法”为红角鸮带来莫大好处,在 A 的野外,只要它站在树枝上闭眼不动,天敌就很难发现它;而相对于比它弱小的猎物而言,它那如同树干的保护色又会帮助它 B 地捕杀猎物,增加成功的几率。
当然,要维持“障眼”的效果,必须拥有上乘的定力,一旦身体不受控制,“障眼法”也就不攻自破。对于“静止不动”,红角鸮仿佛已训练过成千上万次,在站立时身体始终能保持静止惯性;( ),幅度也很小,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出来。红角鸮白天通常躲在浓密的枝叶里,或靠在树干上,眯着眼睛如老僧入定,纹丝不动,静静等待夜幕降临大地。
当黑夜渐渐来临,属于红角鸮的时刻就到了。与其他类型的猫头鹰一样,红角鸮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也能拥有深度感知力,其瞳孔大使得光线易于入眼,对弱光十分敏感,即使周遭 C ,也能精准定位目标;同时其羽毛绸密松软,飞行时稍无声息,兼之嘴爪锐利,捕食时神出鬼没,常常在蜥蜴、蜘蛛、壁虎、田鼠、昆虫等猎物还未来得及反映之前,便将其擒获。学者对红角鸮食性的研究显示,它们只在夜间活动的原因,可能是红角鸮这种小型猫头鹰,凭借夜幕的掩护,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非遇到危险情况
B.因为需要观察周围
C.即便偶尔转动头部
D.虽然想要活动身体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障眼法”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B.他被称为“拼命三郎”,工作起来总是不知疲倦。
C.像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D.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21.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2.自然界中,红角鸮、枯叶蛱蝶等动物凭借“障眼法”巧妙适应环境,这种生存智慧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动物“障眼法”的理解,再举出一个人类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例子,并加以说明,不少于12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该如何破局出众?或许汉字“众”的构成能给我们许多启示。“众”字上面是一个独立站立的“人”,代表个体。出众之人不断突破自我,成为标杆。下面是“从”,代表同伴。出众之人懂得协同作战,择善而从。三人成“众”,代表团队。出众之人懂得融入集体,团结众人,成就众人。
请结合材料和图片,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如何破局出众”的认识,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B
B
3.D
4.①先由学术背景引入(研究价值与传统方法挑战);
②再概述研究成果(期刊、团队、核心结论);
③接着从研究方法与发现(数据收集、模型工具、具体结论)介绍;
④最后介绍研究支撑信息(作者、基金、链接)。
5.①材料一侧重点:研究结果与现实应用。
理由:《中国青年报》面向大众,需突出“保研案例”“政策启示”等贴近读者的实用价值,用“10%成绩变化归因同伴影响”等通俗数据增强可读性。
②材料二侧重点:研究方法与学术细节。
理由:学术公众号面向研究者,需详述“复杂系统零模型”“纵向数据收集”“异质性影响”等方法论,引用基金项目、作者单位等学术规范信息。
A
7.C
8.①身份地位的冲突。俞伯牙是有地位的官员,而钟子期是山野樵夫;俞伯牙提出与钟子期结拜兄弟,钟子期却因地位差距推辞“怎敢仰攀”。
②故意质疑与从容应答之间的冲突。俞伯牙多次以音律、琴的知识考验钟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钟子期则不卑不亢从容回应。
9.①人物台词丰富了传统文本的极简叙事,丰富了情节内容,让情感表达更直白,人物形象更有血有肉,深化了传统文化内涵。
②人物唱词丰富优美,昆曲为语言增添美感,传递出人物的丰富内心,更容易让观众感知知音共鸣的真挚。
③舞台说明增加了动作性,将传统文本较为平面的叙述转化为可看、可感的舞台画面,比如开篇“天幕上隐现俞伯牙坐于官船之上面对青山焚香抚琴的侧影”,官船、青山的场景,焚香抚琴、砍柴的动作细节,营造了幽美的意境,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BDG
A
12.B
13.(1)叔段凭借京城给郑庄公制造忧患,郑国几乎不能战胜他,最终栎人使郑子丢掉了君位。
(2)(楚庄王)左手拉着苏从的手,右手抽出护身的短刀,割断吊挂钟鼓的绳子,第二天任命苏从为国相。
14.成语“尾大不掉”的本义是尾巴太大,难以摆动;文中比喻边邑的势力很大或机构下强上弱,国家就无法指挥调度或指挥不灵。
B
16.①虚构单于问家世的对话情境,让洪内翰以“麒麟阁画功臣”回应,将劝勉融入想象的场景。
②化用麒麟阁画功臣的典故,暗示洪内翰当以国之栋梁自许,劝勉共建功立业。
③呼应额联“第一人”的重任,劝勉其言行需彰显国家尊严,暗含“不辱使命”的期许。
1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8.A.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B.出其不意(乘其不备) C.漆黑一片
19.C
20.B
21.“绸”应为“稠” “稍”应为“悄” “映”应为“应”
22.①动物的“障眼法”是通过拟态或伪装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以躲避天敌或迷惑猎物。
②人类生活中,军事迷彩服是类似例子。士兵穿着与环境颜色相近的迷彩服,能有效隐藏行踪,避免被敌人发现。这与动物的拟态异曲同工,都是通过视觉欺骗提升生存或作战效率。此外,变色龙汽车漆(随光线变色的车漆)也借鉴了这一原理,既美观又具隐蔽性。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