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百河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贵百河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18:54:30

文档简介

2024级“贵百河”10月高二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在形象和语言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也就是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而且需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而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人物通讯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由于新闻的特性,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不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像文学作品,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美化语言。写作人物通讯时用词上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
写作人物通讯时语言要具体准确,少用含混不清、笼统的词语。文章中尽量不要用“不久前”“最近”等笼统的时间概念,也不要用“许多”“极少数”“大概”“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语。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另外人物通讯的语言还应通俗简练。通俗简练,即能用常用词语说明的,就不用生疏词和生僻字,同时斟酌字句,删除多余的字词,比如(长期的)夙愿,平均每(一个)人,主要演员(的扮演者),避免词义重复的词语出现。在通俗简练的基础上,新闻作品中的语言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使新闻语言富于个性美。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材料二:
新闻写作是采访人生,散文创作则是咀嚼人生。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新闻和散文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人物通讯写作可以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把呆板的材料变成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把人物写得更立体、更有吸引力,充分凸显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人物通讯之中所运用的散文式笔法并不等于散文,散文式笔法与散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特点,又具有新闻的特点。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散文式笔法就是要求记者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允许记者以事实为依据抒发出喜、怒、哀、乐、憎、爱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散文式笔法也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深刻。再次,散文式笔法同散文一样讲究文字优美,简明精练,笔调自由,篇幅短小,结构形式多样。最后,散文式笔法也与散文创作一样追求自身风格。散文式新闻允许记者有风格,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个人的风格,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可以说人物通讯中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并不能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
报纸新闻主要是靠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运用的形象性、感染性如何,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密切相关。在各种媒体铺天盖地裹挟而来的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品位、审美需求、心理预期日益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获得基本的信息。人们往往愿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品味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而散文式笔法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
从读者接受上说,受众也是需要美的新闻作品的。受众在阅读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时,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悲哀等感受,也就是新闻的美感。如果将散文式笔法运用到人物通讯中去,挑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和语言特点的细节,用简笔描述的方法,将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报道的人物就“活”起来了,就能更好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媒媒介正朝多样化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也就多种多样。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其中的某个真实的画面往往胜过报纸的新闻稿。画面的形象、生动相对于文字来说往往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报纸新闻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采取文体上的创新,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摘编自《试论散文式笔法在人物通讯中运用的可行性》,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既不体现在使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体现在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 修辞上。
B.读者阅读具有美感的人物通讯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等感受。
C.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 最有效的方法。
D.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人物通讯中的新闻事实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人物可以写得更立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物通讯塑造出人物形象美,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还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 内在联系。
B.记者采取开放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 物通讯。
C.材料一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及写作 方法。
D.用散文式笔法写作的人物通讯真实严谨,灵动自由随意,文字优美,简明精练,有记者的个 人风格。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零度修辞”的一项是(3分)
A.《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 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 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B.《“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 让一个人掉队。”
C.《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 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 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 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
D.《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 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散文式笔法可以运用在人物通讯中的原因。(4分)
5.请运用材料中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
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
(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减)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水洗尘
迟子建
天灶觉得人在年关洗澡跟给死猪褪毛一样没什么区别。猪被刮下粗粝的毛后显露出又白又嫩的皮,而人搓下满身的尘垢后也显得又白又嫩。不同的是猪被分割后成为了人口中的美餐。
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
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的这天。这一天,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火墙烧得很热,屋子里的窗帘早早就拉上了。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爷爷未过世时,他是第一个洗澡的人。他洗得飞快,一刻钟就完了,澡盆里的水也不脏,于是天灶便就着那水草草地洗一通。每个人洗澡时都把门关紧,门帘也落下来。天灶洗澡时母亲总要在外面敲着门说:“天灶,妈帮你搓搓背吧?”
“不用!”天灶像条鱼一样蜷在水里说。
“你一个人洗不干净!”母亲又说。
“怎么洗不干净。”天灶便用手指撩水,使之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仿佛在告诉母亲他洗得很卖力。
“你不用害臊。”母亲在门外笑着说,“你就是妈妈生出来的,还怕妈妈看吗?”
天灶便在澡盆中下意识地夹紧了双腿,他红头涨脸地嚷:“你老说什么?不用你洗就是不用你洗!”
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点也不舒服,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进了澡盆泡上个十几分钟,随便搓搓就出来了。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
“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
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囔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家人便纷纷笑起来。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哪怕有些话使全家人笑得像开了的水直沸腾,她也无动于衷,大家都以为她耳朵背了。岂料她听了天灶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笑得痰直往上涌,一阵咳嗽,把假牙都喷出口来了。
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湿浊的热气在屋子里像癞皮狗一样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情。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天灶什么也没说,他拉开门出去了。
天灶把锅里的水填满,然后又续了一捧柴禾,就悄悄离开灶台去奶奶的屋门前偷听她絮叨些什么。
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谁不知道哇?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躲得远远的,鱼天天呆在水里,它们都知道身上没有我白,没有我干净……”
天灶忍不住捂着嘴偷偷乐了。
母亲顺水推舟地说:“天灶这孩子不懂事,妈别跟他一般见识。妈的干净咱礼镇的人谁不知道?妈下的大酱左邻右舍的人都爱来要着吃,除了味儿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外,还不是因为干净?”
奶奶微妙地笑了一声,然后依然带着哭腔说:“我的头发从来没有生过虱子,胳肢窝也没有臭味。我的脚趾盖里也不藏泥,我洗过澡的水,都能用来养牡丹花!”
奶奶的这个推理未免太大胆了些,所以母亲也忍不住“扑哧”一声乐了。天灶更是忍俊不禁,连忙疾步跑回灶台前,蹲下来对着熊熊的火焰哈哈地笑起来。这时父亲带着一身寒气提着两盏陈旧的宫灯进来了,他弄得满面灰尘,而且冻出了两截与年龄不相称的清鼻涕,这使他看上去像个捡破烂儿的。他见天灶笑,就问:“你偷着乐什么?”
天灶便把听到的话小声地学给父亲。
父亲放下宫灯笑了,“这个老小孩!”
天灶没说什么,他回来往热水里又加了一些凉水。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一直到父母洗完了,天灶还在饶有兴致地烧水。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
“给我自己用。”
母亲没再说什么,天灶笑了。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
天灶关上屋门,他脱光了衣服之后,把灯关掉了。他蹑手蹑脚地赤脚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的隆隆夜色,能看见这夜色中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课文中所学过的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他不再讨厌即将朝他走来的年了,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他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手点亮那对红灯笼。还有,再见到肖大伟的时候,他要告诉他,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流溢着忧伤氛围的同时又透着一抹温情亮色,天灶一家生活条件有限让人感觉忧伤, 但家人的和睦互爱又让人倍感温暖。
B.家人都很喜欢并尊敬奶奶。但在用不用奶奶洗澡水的事情上一家人和天灶发生了分歧,说明 天灶敢于反抗家庭等级秩序。
C.天灶倒掉奶奶洗澡水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冲突。小说没有写得剑拔弩张,相反却把奶奶写成 了一个“老小孩”,令人忍俊不禁。
D.天灶不喜欢过年,是因为天灶负责烧水倒水,他的屋子也被当成浴室,但是天灶自己从未有 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风俗的描摹,既有典型人物,又有人物群像,向我们展 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生活图景。
B.小说景物描写冷静客观。如“电灯泡上浮着鱼卵般的水珠”“银河仿佛是清冽的河水”,天 灶看到“熊熊的火焰”等。
C.小说结尾“星光化成皂角花”的想象,淡化了现实的苦涩,暗示天灶的“清水梦”最终只是 虚幻的自我安慰。
D.文章紧紧围绕“放水”(洗澡)展开,既呼应了标题“清水洗尘”,又在有限的时空场景展 现了思想的交锋、语言的冲突等。
8.少年总是能够捕捉到与成人截然不同的感知视角,从而形成独特的少年气质。阅读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哪些内容能够体现天灶的少年气质?(4分)
9.“清水洗尘”是北方乡村的一种民俗仪式。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民俗仪式在小说中承载了哪些深层内涵。(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德行A仁者王B王不待C大D汤E以七十里F文王G以H百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治理得好,安定,与《兼爱》中“若此则天下治”的“治”意思相同。
B.贤,形容词做名词,可以理解为“贤德的人”,与《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的“贤” 用法相同。
C.是,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意思不相同。
D.让,推让,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而以德征服却可以 使人心悦诚服。
B.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 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孟子以“孺子入井”之例论证人皆有“四端”,但认为“四端”并非与生俱来的,需后天学 习方能萌发,否则连侍奉父母都难以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4分)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4分)
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晚悲怀
李觏①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②生命合经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③,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①李觏,北宋中期诗人,出身寒微,多次科举不第,靠讲学自给。②有的版本又作“山松”。③据《云笈七箓》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借“多忧”“心伤”,直抒胸臆,突出悲怀主题。
B.颔联词语极具表现力,“数分”以显叶渐变,“一瞬”以明短暂。
C.颈联情感转向昂扬,脱离“悲”的范畴,展现彻底振奋的心境。
D.尾联中诗人表示若能追随壶中的仙翁而去,很想看看人生岁月有多长。
16.本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 , ”两句给当下青年以启迪:完成伟大 的历史使命,就要有远大的志向与坚强的意志。
(2)《<老子>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论述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 ”。
(3)“浊酒”,因其酒色浑浊,质量一般,诗人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生活上的艰辛或心中的愁苦, 如诗句:“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需要查字典,找拷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部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 ① 。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搏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词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 ② ,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义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0.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巨擘”一词的解读,从下列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进行解说。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语言表达流畅,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基本一致。(6分)
烈士 爪牙 卑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2.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张骞敢为人先,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航天科研团队不辍前行,踏上中国探月工程的万里征途……无数先辈们用“开路精神”开拓了前行的道路,造就了时代的辉煌。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青年一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你如何理解“开路精神”?它对青年成长、时代发展有何意义?
请结合材料与自身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级“贵百河”10月高二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最有效的方法”错误,依据“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可知,应
是“最直接的方法”。故选C。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
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需要”这样做,并不等于这样做了就一定可以写出优秀通讯。选项
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
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
A.运用排比句式,体现出作者对主要人物张秉贵强烈的情感态度:B.“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等是别人
对钟扬的评论,带有较强的倾向性:C.运用了排比、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坚持与毅力,带有较强的倾向性。D.没有形
容词和修辞,只是抓住了神态、行为等细节,体现了零度修辞。故选D。
4.①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
②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可以增强人物通讯的形象性、感染性,满足当今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
③散文式笔法的运用有助于人物通讯生动地展现人物,为读者带来审美感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④散文式笔法让人物通讯可以在文体上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更具竞争力。
(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选文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引用了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美。文段中写了焦裕禄不顾自己
的病情,拒绝劝告,以及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的典型事件,还引用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个性化的语
言,突出了焦裕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②选文用词确切,通俗简练,描述具体准确,体现了人物通讯客观准确的语言美。在介绍调查队的工作时,运用
通俗简洁的词语、精准具体的数字,客观确切地展现了调查队的成果,真实而准确。
③选文采用了散文式笔法,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富有感染力。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焦裕禄的事迹,
又通过“你”的称呼表达了记者对焦裕禄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说明天灶敢于反抗家庭等级秩序”错误。天灶追求的只是一年才有一次的洗浴中不用别人用过的“脏水”,
这是他对文明的第一步探求,更像是一种成人的渴望,没有体现天灶反抗家庭等级秩序。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项“又有人物群像”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性格突出,并不是以群像形式出现。B
项“小说景物描写冷静客观”错误。根据“电灯泡上浮着鱼卵般的水珠”“银河仿佛是清洌的河水”“熊熊的火焰”可
知,作者把水珠比作鱼卵,把银河比作清冽的河水,用“熊熊”修饰火焰,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不是
冷静客观的描述。C项“虚幻的自我安慰”错误,结尾的想象是天灶真实感受到的舒畅与希望,他确实用了清水洗澡,
且对过年的态度从“讨厌”转为“期待”,是心灵的真实蜕变,并非虚幻。故选D。
8.①天灶认为在年关洗澡跟给死猪腿毛一样没什么区别,成人则当成一年中的大事,虔诚行事。
②天灶认为洗澡是私人的事,不希望别人参与帮忙,而母亲则认为天灶还是孩子,洗澡不需要回避母亲。
③天灶坚持用清水洗澡,看似执拗,实则是一种对成长、文明、美好的朦胧追求,成人则更多地看重洗澡这个民俗,
而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态与需求。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9.①暗示天灶心灵的净化与成长的蜕变:“清水洗尘”暗示着天灶用上清水洗澡时,心中的负面情绪随“尘埃”一同被
洗去,从“讨厌过年”到期待“点亮红灯笼”,从对家人的抵触到感受亲情的温暖,心灵实现净化,完成了从叛逆到
接纳的成长蜕变。
②凝聚家庭生活温情:在物质简陋的乡村,“清水洗尘”承载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关爱:母亲想为天灶搓背,
天灶为家人默默承担家务,甚至奶奶的“节俭提议”与天灶的“无声反抗”,都藏着亲情的温度。
③礼赞平凡生活:“清水”在此成为纽带,让平凡的乡土生活在“洗尘”的仪式中,透出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的温
情,洗去了尘埃,但留存了亲情与热爱生活的底色,标题也因此暗含作者对平凡温暖的乡村生活的礼赞。(6分,每点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凭着道德施行仁政的人可以称王,称王不一定要依仗强大的国力,商汤凭借的国土只有方圆七十里,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