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3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讲义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多元面貌和文明的交往。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知道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的史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政治发展脉络。
【唯物史观】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中古时期亚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概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理解西亚、南亚、东亚文化并存的局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培养对中古时期的亚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5 甘肃卷 日本幕府统治
黑吉辽蒙卷 阿拉伯帝国政治
安徽卷 阿拉伯文化
重庆卷 阿拉伯文化
广东卷 日本庄园经济
2024 辽吉黑卷 中古时期的日本庄园
江苏卷 西方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山东卷 中世纪的欧洲行会
浙江卷1月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
2023 湖南卷 日本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浙江卷6月 古代印度文化
福建卷 日本幕府统治
广东卷 阿拉伯帝国文化成就
考向分析:
1.考查方向:
古代日本文化及幕府统治、古代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是考察的重点。
2.考查方式:
以选择题为主,考查难度不大。本讲是新教材增加部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逐渐增加。
复习备考:
1.重点关注: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经济的繁荣,尤其在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及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日本大化改新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2.复习时需要和中国史内容结合,重视儒家文化圈产生的影响。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考点一: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
(一)建立背景:
材料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归纳为:
1.政治基础:
7世纪,穆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2.经济因素:
北方土地肥沃的地区文明的吸引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
3.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4.军事因素:
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5.群众基础:
下层人民的支持。
6.外部形势:
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
历史解释: 伊斯兰教
“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创始人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
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代表平民的主张。经典《古兰经》
(二)概况:
问题思考: 阿拉伯人贸易的特点及在沟通世界贸易中作用。
提示:
(1)特点:
①贸易范围:亚非欧地区的商品在此集散;
②贸易内容: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力都有所体现;
③贸易方式:陆上和海上贸易商路齐备。
(2)作用:
是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知识链接: 繁荣的阿拉伯文化 (选择性必修3)
(1)形成:
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成就:
(3)特点:
①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②各领域成就斐然;
③中西沟通的桥梁。
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提示:
(1)原因
①位置:地理位置重要,有利于吸收被征服地区和毗邻地区的文化。
②经济: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③政策:阿拉伯政权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对科学文化的重视。
④群体: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
⑤其他:被征服地区文化积淀深厚。
(2)影响:
(1)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
(3)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高考真题:
1.(2025·黑吉辽蒙卷)7世纪中期,哈里发欧默尔规定:“不得将被征服者作为奴隶据为己有”,“不得随意侵吞他们的财产或通过其他形式加以奴役”,被征服地区的贡税由全体阿拉伯人“共同享用”。该规定有助于( )
A.扩大奴隶贸易规模
B.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
C.巩固国家经济基础
D.确立哈里发的统治权
正确答案:A
2.(2025·安徽卷)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带,土地多为沙漠,不宜农耕。如图所示为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人约占80%以上,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一半以上。这说明( )
A.阿拉伯帝国优先发展商业贸易
B.阿拉伯商人善于撰写民间故事
C.东西方陆路商道已经被阿拉伯帝国垄断
D.商贸往来丰富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内容
正确答案:D
变式训练:
1.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从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正确答案:B
2.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即“百年翻译运动”。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数学、哲学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并从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运动( )
A.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C.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
D.推动阿拉伯文成为“世界语言”
正确答案:B
考点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一)兴衰历程:
知识归纳: 世界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帝国
(1)奴隶制帝国:
波斯帝国(前6—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前4世纪);罗马帝国(前27—476年)。
(2)封建制帝国:
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
(二)帝国统治:
历史解释: 政教合一制度
是指导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
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提示:
积极:
(1)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保存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消极:
(1)政治军事:帝国的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2)地区局势:导致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3)经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商业活动。
综合归纳: 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考点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1.孔雀帝国:
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在北部崛起,一度统一南亚次大陆大部。后印度再次分裂。
2.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
2.基本特征:
①政局多变,宗教多元;
②种族上等级森严;
③文化上包容并蓄。
历史解释: 印度教
(1)形成: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2)核心教义:种姓制度,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3)影响:笈多诸王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
知识链接: 古代印度文化 (选择性必修3)
1.宗教:
2.文字: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3.文学:
(1)《吠陀》:古代印度祭祀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5.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6.特点:
(1)以宗教为中心;
(2)以诗代史;
(3)具有包容性、多样性、辐射性。
7.影响:
(1)对东南亚的影响:
①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①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③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高考真题:
1.(2025·安徽卷)据铭文载,孔雀帝国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在颁布的诏令中写道:“在羯陵迦(位于今孟加拉湾西岸)已被征服之后,神所宠爱的阿育王已专心努力研究道德,喜爱道德,宣传道德。……神所宠爱的阿育王认为:在征服未被征服的国家时,在那里出现屠杀、死亡与把人掠为俘虏,那是残忍的和严重的罪行。”由此可见
A.适时反思成就南亚全境统一
B.官方文献含有统治者认识转变的内容
C.维护君主专制应该神化王权
D.历史研究须以碑刻铭文为可靠的证据
正确答案:B
2.(2023·重庆卷)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代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雅利安进入北部地区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D.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正确答案:D
2.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后,为与土著居民区分,使用了“瓦尔那”一词。之后,雅利安人内部形成三个“瓦尔那”:从事宗教祭祀的僧侣,从事军事活动的武士,从事农、牧、商业的普通大众。这表明瓦尔那制度( )
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B.改变了印度河流域的宗教信仰
C.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
D.是种族征服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正确答案:D
(二)东亚:日本
1.发展历程:
历史解释: 武士
将军或大名的家臣。武士从将军或大名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属于职业军人,有佩刀的特权,是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构成了幕府统治基础。
2.大化改新:
3.幕府统治: 梳理教材,填写下表
重点探讨: 这段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理由。
材料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提示:
这段评价有道理。 其理由:
(1)积极:
①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统治的有效政策;
②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
(2)消极:
①严重阻碍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
②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
知识链接: 古代日本文化 (选择性必修3)
(1)概况:
(2)特点:
①持续性、稳定性;
②外向性、创新性;
③单一性、独立性。
知识归纳: 中国田庄、日本庄园和西欧庄园的比较。
知识拓展: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三)东亚:朝鲜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3.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影响: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奠定了之后200年亚的和平局面。
5.特点: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四)东南亚:越南 (历史纵横)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 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 年, 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 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 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版图。
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归纳综合: 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考真题:
1.(2025·广东卷)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
正确答案:B
2.(2025·甘肃卷)1588年,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这导致了( )
A.武士集团形成 B.封建军事专制强化
C.天皇地位巩固 D.幕府集权统治建立
正确答案:B
变式训练:
1.公元743年,日本天皇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规定民间自己开垦的土地所有权归开垦者所有。豪族、官僚、寺院凭借权势,役使奴婢和失地公民,大肆开荒垦地;同时霸占农民的垦田,进而兼并公民的口分田,不断扩大封建地产,甚至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该法律的深远影响是( )
A.推动日本商品经济发展 B.造成日本封建社会日趋衰落
C.加速了大化改新的进程 D.促成庄园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正确答案:D
2.公元12世纪末,日本各地武士集团通过“御家人制度”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原本由中央贵族掌控的土地赋税权、军事指挥权逐渐转移到幕府手中,同时,庄园制下的农民为寻求保护,纷纷依附于武士领主,形成“领主一武士一农民”的新社会层级。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庄园经济走向解体
C.幕府统治名存实亡 D.封建秩序发生异动
正确答案:D
思维导图: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讲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