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方法解析:
语文学习中,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是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本单元以“讲、练、测”三位一体的形式,带你全面攻克重难点,让每个知识点都清晰明了,每项能力都稳步提升。本单元围绕“情感与抉择”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内容丰富,有彰显担当的《桥》、饱含温情的《穷人》、诠释信念的《金色的鱼钩》,还有贴近生活的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及语文园地。在“讲”的环节,我们剖析《桥》的危机刻画,梳理《穷人》的人性光辉,解读《金色的鱼钩》的精神内核,点拨习作技巧。“练”的部分通过多样题型巩固所学。“测”的环节模拟检测,助你发现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愿你在本单元学习中积累知识,提升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基,在语文世界里感受情感与精神的力量,拓宽认知边界!
根据“讲、练、测”的特点对本单元做如下复习:
这是“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讲、练、测)”架构,围绕单元知识,从“讲、练、测”展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涵盖会认字、多音字、重点词语、近反义词、句子梳理、课文内容梳理等;“考点演练”通过字词、句子、课文内容练习,搭配拓展阅读、写作演练,综合提升知识运用;“考点检测”设基础检测、积累运用、阅读感悟等,分层检验学习效果,助力掌握单元知识,让学习、考试更轻松。
知识梳理
一、会认、会写字
13.桥:咆(páo) 哮(xiāo) 嗓(sǎng) 淌(tǎng) 哑(yǎ) 揪(jiū) 呻(shēn) 废(fèi)
14.穷人:汹(xiōng) 涌(yǒng) 澎(péng) 湃(pài) 溅(jiàn) 熄(xī) 掀(xiān) 困(kùn) 唉(āi) 淋(lín) 嘿(hēi) 糟(zāo) 嘛(ma) 皱(zhòu) 勺(sháo)
易错点
★易读错的字
“狞”易误读为“nǐng”,正确读音为“níng”。“狞”有凶恶、恶相难看的意思,如“狞笑”,可结合“宁”(níng)的读音记忆,且“狞”为形声字,声旁“宁”表音。
“嗤”易错读为“cī”,应读“chī”。“嗤笑”表示讥笑,“嗤”为翘舌音,可联想生活中嘲笑别人时发出的类似“chī”的声音,强化读音记忆。
“呻”常错读成“sēn”,正确发音是“shēn”。“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申”作声旁,“呻”是翘舌音,联系病痛时发出声音的情景来记读音。
“澎”易读错为“péng”(后鼻音),正确为“péng”(后鼻音),“湃”读“pài”。“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声势浩大,可结合波涛汹涌的画面,记住这两个字都是后鼻音。
“蜷”误读成“juǎn”,正确读音为“quán”。“蜷缩”是蜷曲而收缩的意思,“卷”(juǎn)和“蜷”字形相近,但读音不同,可将“蜷”拆分为“虫”和“卷”,联想虫子蜷缩的样子,记住“uán”的韵母发音。
“魁”易读成“guí”,实际读“kuí”。“魁梧”形容身体强壮高大,“鬼”作声旁,“魁”为阳平声,可通过记忆魁梧之人的形象,加深对“kuí”读音的印象。
★易写错的字
“废”为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发”,不能少写一点。“废”有不再使用、荒芜等意思,如“废除、废墟”,可通过记忆“发”字的完整写法及“废”的含义,避免写错。
“熄”右上部是“自”,不是“白”。“熄”表示火灭,如“熄灯、熄灭”,结合“火熄灭”与“自己”的“自”的关联,记住字形。
“湃”字中,“拜”的右边有四横,不要少写。“澎湃”与水有关,“拜”字右边笔画较多,可多写几遍强化记忆,书写时留意笔画数量。
“魁”是半包围结构,“鬼”要包住“斗”。“魁”有为首的、高大的意思,如“魁首、魁梧”,可将“魁”字拆开,理解其结构特点,避免将“斗”写在“鬼”字外面。
“裹”为上中下结构,中间是“果”,不要写成其他形近字。“裹”有包扎、缠绕之意,如“包裹、裹住”,可通过想象包裹物品的动作,记住“果”在中间的结构。
二、多音字
宁 作 嚼
倒 没 唉
强 折 哄
易错点
宁:“níng”(宁静)表平和;“nìng”(宁愿)表选择。易错在混淆语境读音。
作:“zuò”(作业)表活动;“zuō”(作坊)指工场。易错在对词语性质判断错。
嚼:“jiáo”(嚼碎)用于口语;“jué”(咀嚼)用于书面;“jiào”(倒嚼)指动物反刍。易错在不分场景用音。
倒:“dǎo”(摔倒)表倒下;“dào”(倒车)表反向。易错在混淆动作方向的音。
没:“mò”(沉没)表沉没等;“méi”(没有)表无。易错在含义与音对应模糊。
唉:常读“āi”(唉声叹气)表叹息。易错在受方言影响读错。
强:“qiáng”(强大)表健壮;“qiǎng”(勉强)表勉强;“jiàng”(倔强)表固执。易错在混淆含义的音。
折:“zhē”(折腾)表翻转;“zhé”(折断)表折断等;“shé”(折本)表亏损。易错在对动作和表意理解不到位。
哄:“hǒng”(哄小孩)表哄逗;“hōng”(哄堂大笑)表众人发声;“hòng”(起哄)表吵闹。易错在不分场景用音。
三、重点词语
1.必须掌握的词
咆哮 惊慌 嗓子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渔夫 风暴
轰鸣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困难 阴冷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忧虑
后脑勺
2.四字词语
寒风呼啸 魁梧黧黑 缝缝补补 合不拢眼
3.成语
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自言自语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一动不动 喜出望外 目不转睛 无边无涯 三长两短 热气腾腾 奄奄一息
重重叠叠
四、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慌张 放肆~肆意 祭奠~祭祀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跌跌撞撞~踉踉跄跄 怒吼~怒号 抱怨~埋怨 照顾~照看 均匀~匀称
沉默~缄默 严肃~严厉 忧虑~焦虑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安顿~安置
硬实~健壮 艰苦~困苦 脆弱~软弱 灿烂~绚丽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五、反义词
惊慌→镇静 沙哑→清脆 放肆→拘谨 势不可当→不堪一击 跌跌撞撞→稳稳当当
舒适→难受 潮湿→干燥 清新→浑浊 黧黑→白皙 严肃→随和 低沉→高亢
衰弱→健壮 严厉→和蔼 饱满→干瘪 浪费→节约 粗糙→光滑 灿烂→暗淡
奄奄一息→生龙活虎
六、词语积累。
1.词语搭配
(清瘦)的脸 (窄窄)的木桥 (白茫茫)的世界 (古老)的钟
(放肆)地舔 (痛苦)地呻吟 (汹涌澎湃)的海浪 (冰冷发青)的脸
(严厉)地说 (饱满)的情绪 (湿淋淋)的渔网 (苍白僵硬)的手
(严峻)的脸 (新鲜)的鱼汤 (魁梧黧黑)的渔夫
2.特殊词语。
ABAC式样的词语: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
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自由自在 自给自足 自暴自弃
3.词语归类
①描写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跳
类似的词语:心急如焚 忧心忡忡 垂头丧气 百感交集 悲痛欲绝
②描写天气的词语:寒风呼啸 风雨交加 秋高气爽
③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大惊失色 六神无主
类似的词语:泰然自若 全神贯注 和颜悦色 神采飞扬
④描写大海的词语:汹涌澎湃 海风呼啸 风平浪静
易错点
1.近义词辨析:
①“拥戴”和“爱戴”:
“拥戴”,因某种目的、利益一致而拥护、支持,常用于人民对领袖。例如“人民衷心拥戴伟大的领袖”。
“爱戴”,侧重因尊敬而衷心拥护、支持某人,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等。如“同学们都很爱戴王老师”。
②“寂静”和“安静”:
“寂静”,侧重于没有人,也没有声音的环境,多用于自然界中,像树林、田园等。比如“寂静的夜晚,只有虫鸣声”。
“安静”,侧重指在有人的环境中,人没有发出声音。例如“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
2.词语搭配易错:
“汹涌澎湃”常与“波涛、大海”等搭配,形容水势浩大。不能错误地搭配为“汹涌澎湃的风”。
“忐忑不安”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情,如“他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考试成绩”,不能说“忐忑不安的天气”。
七、省略号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2.“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表示语意的跳跃)
3.“我 ”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4.“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八、句子积累。
1.拟人句。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洪水肆虐的情形再现了出来。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又突出了洪水的危险。
2.比喻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把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把老汉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支书沉着、坚定的高大形象。
3.反问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4.精彩句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几句话是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
5.常考句型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仿写比喻句)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仿写拟人句)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仿写排比句)
(4)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后一句“疯了似的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慌不择路的情景。
九、课文梳理
第13课:《桥》
1.课题解读
题目“桥”既指那座连接两岸的窄木桥,更是党员老汉用生命搭建的通往生存的希望之桥,象征着老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谈歌,原名谭同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聚焦现实生活,风格质朴而富有力量,擅长通过紧张的情节展现人性的光辉。
2.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在山洪暴发、村庄即将被淹没的危急时刻,党支部书记老汉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们依次通过木桥逃生,最终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故事,歌颂了老汉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
3.结构脉络
开头:描绘山洪暴发的危急场景,引出老汉.
中间:叙述老汉指挥村民过桥,严厉制止插队的儿子,展现其公正无私。
结尾:写桥塌,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吞没,凸显悲壮。
4.主题思想。
通过老汉在洪灾中舍己为人、公正无私的行为,赞美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歌颂了在危难时刻人与人之间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5.写作手法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气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汉“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使人物形象鲜明。
第14课:《穷人》
1.课题解读
题目“穷人”既指桑娜、渔夫及邻居西蒙等物质上贫困的人,更凸显他们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的善良、无私等精神上的“富有”,以“穷”反衬“富”,点明人物精神内核。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列夫 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作品善于通过平凡人物的生活细节揭示社会本质,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洞察。
3.主要内容。
桑娜在丈夫出海未归的风暴夜,发现邻居西蒙病逝,留下两个孤儿。尽管自家已有五个孩子,生活拮据,她仍毅然抱回孩子。渔夫归来后,虽深知负担加重,仍坚决支持收养,展现了穷人的淳朴与大爱。
4.结构脉络
开头:描写风暴夜的恶劣环境,桑娜等待丈夫的焦急与家庭的贫困现状。
中间:桑娜探望西蒙时发现其去世,内心挣扎后决定收养孩子,展现善良本性。
结尾:渔夫归来,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同意收养,夫妻二人的善良形成共鸣。
5.主题思想
通过桑娜和渔夫在自身贫困的情况下收养孤儿的故事,赞美了底层人民善良、无私、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揭示了“精神富足远胜于物质充裕”的深刻内涵。
6.写作手法
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展现桑娜的内心矛盾,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真实刻画其善良本能;以环境描写烘托处境,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反衬人物内心的温暖。
第15课:《金色的鱼钩》
1.课题解读
题目“金色的鱼钩”既指老班长用缝衣针弯制的钓鱼工具,更象征着他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这枚鱼钩如同“金色”的勋章,闪耀着人性与信仰的光辉,是贯穿全文的精神符号。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杨旭,文章根据红军长征中的真实故事改编,字里行间饱含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擅长以质朴的语言还原历史场景,展现革命年代的真情。
3.主要内容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任务照顾三名生病的小战士。他用自制鱼钩钓鱼煮汤给战士们补充营养,自己却偷偷嚼草根、咽鱼骨,最终因饥饿与劳累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
4.结构脉络:
开头:交代长征背景,老班长接受照顾小战士过草地的任务,展现责任担当。
中间:老班长寻找食物、制作鱼钩钓鱼,隐瞒自己挨饿的真相,悉心照料小战士。
结尾:老班长牺牲,小战士们珍藏鱼钩,传承其精神,凸显故事的悲壮与崇高。
5.主题思想:通过老班长为保护小战士而牺牲的事迹,歌颂了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仰。
6.写作手法: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班长形象,如“老班长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微微睁开眼,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于细微处见精神;以“鱼钩”为线索串联全文,使故事结构紧凑,象征意义鲜明。
十、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1.主题解读
主题“请你支持我”聚焦“说服他人”的沟通场景,既指在具体事件中争取他人认可,更强调通过合理表达传递想法、建立理解,是对沟通能力与同理心的综合训练。
2.主要内容
通过“说服家长同意参加社团”“说服老师开展班级活动”等真实情境,学习说服的核心要素:明确诉求(如“我想参加足球队,因为能锻炼意志”)、提供理由(结合自身成长或集体利益)、注重态度(礼貌诚恳,不强迫)。
3.交际要点
表达时先清晰说明请求(“我希望……”),再分点阐述理由(如“这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不会影响学习”);倾听对方顾虑并回应(“您担心我受伤,我会注意保护自己”),最终达成共识。
4.范文示例:
情境:说服老师同意班级开展一次图书交换活动。
学生:“王老师,您好!我想跟您提议一下,咱们班能不能开展一次图书交换活动呀?”
老师:“哦?说说看,为什么想开展这个活动呢?”
学生:“您看,咱们班同学每个人都有不少课外书,很多书看完之后就放在家里了,挺浪费的。如果开展图书交换活动,大家把自己看过的书带来,跟其他同学交换着看,这样每个人就能读到更多种类的书了,还能节省买新书的钱呢。而且,在交换图书的时候,大家还能交流读书心得,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老师:“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但是组织这样的活动会不会影响学习呀?”
学生:“不会的,老师。我们可以利用周末或者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不会占用上课时间。而且我们会自己制定活动规则,比如要爱护借来的书,按时归还等,保证活动有序进行。您就同意我们开展这个活动吧,好吗?”
老师:“嗯,你考虑得还挺周全的,那我就同意了,你们好好准备吧。”
学生:“谢谢王老师!我们一定会把活动办好的!”
十一、习作指导:笔尖流出的故事
1.主题解读
主题“笔尖流出的故事”既指用文字创作完整的叙事作品,更强调通过想象让故事“鲜活”——让场景有画面感、人物有生命力、情节有感染力,是对叙事能力的创造性训练。
2.主要内容
提供“冬日黄昏的街角”“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等场景,以及“流浪猫与老人”“同学间的误会”等人物关系,要求围绕一个核心事件(如“猫引导老人找到失物”“误会解除后成为朋友”)展开创作。
3.写作要点
开头用环境描写铺垫氛围(“夕阳把街角的雪染成橘色,老陈缩着脖子收摊”);中间通过动作、对话刻画人物(“女孩蹲下身,轻声说:‘别怕,我这里有吃的’”);情节设置小转折(如“猫跑开时,带倒了老人的钱罐”),结尾点明温暖主题。
4.范文示例:
场景:冬日黄昏的街角
人物:孤独的老人、一只流浪猫
冬日的黄昏,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街角,夕阳的余晖给光秃秃的树枝镀上了一层金边。老人裹紧了厚厚的棉袄,坐在街角的长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来往的行人。他的身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布袋,里面装着他一天捡来的废品。
突然,一阵微弱的“喵喵”声传入老人的耳朵。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只瘦骨嶙峋的流浪猫蜷缩在垃圾桶旁边,浑身脏兮兮的,冻得瑟瑟发抖。老人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从布袋里拿出一个早上没吃完的馒头,小心翼翼地递到流浪猫面前。
流浪猫警惕地看了老人一眼,然后犹豫地走到馒头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老人静静地看着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从那以后,每天黄昏,老人都会准时出现在街角,给流浪猫带来食物。流浪猫也渐渐不再害怕老人,每次看到老人来,都会摇着尾巴跑过去。
有一天,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街角,却没有看到流浪猫的身影。他心里一紧,四处寻找起来。终于,在一个废弃的纸箱里,他发现了流浪猫。原来,流浪猫生病了,无精打采地趴在那里。
老人二话不说,把流浪猫抱进怀里,用棉袄裹紧,然后慢慢地向附近的宠物医院走去。一路上,他不停地对流浪猫说:“别怕,小家伙,我们去看医生,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经过医生的治疗,流浪猫渐渐康复了。老人把它带回了自己那间简陋的小屋,给它洗了澡,还找了一个温暖的纸箱当窝。从此,老人不再孤独,流浪猫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冬日的街角,虽然依旧寒冷,但老人和流浪猫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
十二、语文园地四
1.交流平台
方法一: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比如《桥》中,起因是山洪暴发,村庄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经过是党支部书记老汉沉着指挥村民过桥,制止插队的儿子;结果是桥塌了,老汉和儿子被洪水吞没,将这三部分串联起来,就能清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二: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像《穷人》里“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关键语句能帮助理解桑娜善良的本性,进而辅助把握桑娜收养邻居孩子这一核心内容。
方法三:对于复杂的文章,可以先了解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再把它们整合起来。例如《金色的鱼钩》,先明确老班长接受任务、照顾小战士、牺牲这几部分内容,再整合起来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字词句运用
(1)词语积累与运用:提供了一系列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如“昂首挺胸、斩钉截铁、聚精会神、垂头丧气”等。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并尝试在句子中运用。比如用“斩钉截铁”造句:“他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任务我一定能完成!’”
(2)句子的理解与改写:选取了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进行改写练习。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通过描写桑娜的心理,表现了她善良的本能。改写时,要保持原意不变,可换一种表达方式,如“她的心跳得十分剧烈,不清楚自己为何要这么做,可内心却驱使着她必须这样做”。
(3)还有对句式的学习,比如体会“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种简洁句式在表现人物神态和场景中的作用,并尝试仿写。
3.积累运用
(1)收录了多句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还有“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等。
(2)对于每句名言,都要求学生了解其出处和含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现了为国家危难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3)鼓励学生背诵这些名言,不仅能积累语言素材,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情怀,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恰当引用,增强表达效果。
十一、高频考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2.《桥》一课,比喻拟人句很多,考试时常以仿写的形式考查。
3.《穷人》一课,第9、24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4.《金色的鱼钩》一课突出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常以判断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5.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续编故事要注意:①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②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③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十、拓展阅读
推荐篇目:竹林《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讲述了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一个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阅读方法:我们可将这篇文章与课文《桥》进行对比阅读。两者虽然题目中都写了“桥”,但在表达的主题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同样是写“生命之桥”但两者在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