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期中考点测评
一、字词考点演练
1.读音辨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崎岖(qū) 沉着(zhuó) 屹立(qǐ)
B.诞生(dàn) 憧憬(chōng) 璀璨(cuǐ)
C.电钮(liǔ) 暴露(lù) 制服(zhì)
D.围歼(qiān) 攀登(pān) 眺望(tiào)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为了掩护大部队,战士们在这一带埋(mái mán)伏了三天,他丝毫没有埋(mái mán)怨。
②他的胳臂(bì bei)上纹着一个 “臂(bì bei)章”图案。
③这位将(jiāng jiàng)军将(jiāng jiàng)带领部队奔赴前线。
④塞(sāi sài sè)外的风沙很大,把瓶口塞(sāi sài sè)住才能防止进沙,这种阻塞(sāi sài sè)风沙的方法很有效。
⑤降(jiàng xiáng)落伞在降(jiàng xiáng)落过程中遇到了强风,但最终安全着陆。
2.字形书写
(1)看拼音,写词语。
kǎi xuán zhù lì zhèn hàn qí zhì xióng wěi
jǐn zhāng zhì fú shǒu liú dàn qiān jūn yī fā
bào fù shè jì zhì xù jīng tiān dòng d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旗织 预定 聚精会神 惊天动地
B.欢跃 肃立 昂首挺胸 气状山河
C.眺望 攀登 坚强不屈 粉身碎骨
D.协商 次序 全神惯注 迎风招展
3.词语理解与运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雄伟(近义词: 反义词: )
崎岖(近义词: 反义词: )
庄严(近义词: 反义词: )
汇集(近义词: 反义词: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宣告 ( )的声音 ( )的国旗 ( )的队伍
( )的英雄 ( )的广场 ( )的敬意 ( )的心情
(3)选词填空。
矗立 屹立 挺立 伫立
①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肃穆。
② 狼牙山五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远方。
③ 高大的白杨树( )在道路两旁,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
④ 他( )在窗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激烈 热烈 猛烈 壮烈
⑤ 这场战斗进行得非常( ),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⑥ 人们用( )的掌声欢迎英雄们凯旋归来。
⑦ 狂风( )地刮着,树枝被吹得东倒西歪。
⑧ 五位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 )牺牲了。
(4)照样子,写词语。
ABAC 式:自言自语( ) ( ) ( )
含近义词:粉身碎骨( ) ( ) ( )
描写英雄气概的:坚强不屈( ) ( ) ( )
描写场面热闹的:欢天喜地( ) ( ) ( )
二、句子考点演练
1.修辞判断与仿写
(1)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②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③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④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仿佛在为英雄们点赞。( )
⑤战士们像潮水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 )
(2)按要求仿写句子。
①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比喻句)
仿写: 像 ,带着 ,带着 ,向 。
②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对比句)
仿写: , ;
, 。
③红旗升起来了,像一束火焰,在天空中燃烧。(拟人句)
仿写:
2.标点符号运用
(1)下列句子中,分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B.他说,“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C.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等……
D.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主席的声音响彻云霄( )
②他转身对战士们说( )( )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 )
③广场上到处都是红旗( )到处都是歌声( )到处都是欢笑( )
三、课文内容考点演练
1.《七律·长征》
(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 。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 。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 。
④ ,三军过后尽开颜。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本诗的作者是 。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③本诗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五幅红军征难图即五个“点”,诗句“ , ”则是对“面”的描写,即中心句。
④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精神。
2.《狼牙山五壮士》
(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顶峰, 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 的笑容。
②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 的声音!这声音 , !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响起了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文段中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动词有 ,这些动词表现了五位壮士 的精神。
②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③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马宝玉是一个 的人。
3.《开国大典》
(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②乐队奏起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 徐徐上升。
③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 。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提 擎)着红旗,有的(提 擎)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陈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 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①用“\”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字词。
②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③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
④用“△”标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4.《灯光》
(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 )里。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 )见一见电灯。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①“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②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书?
。
③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 的人。
④ 读了文段,你有什么感想?
。
四、拓展阅读
1.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练习。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是 , “长沙”是 。
(2)用“ ”画出诗句中“看”到的景色。
(3)解释诗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4)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
2.阅读《亲历国庆大阅兵》,完成练习。
亲历国庆大阅兵
阮华
上午10时,庆典开始了,天安门城墙下1000多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高奏国歌,接着28响礼炮响彻云霄。阅兵总指挥秦基伟将军一声“军委主席同志,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检阅”,一声铿锵有力的“开始”。军乐团奏响了雄壮的阅兵曲,一辆敞篷红旗轿车驶出天安门,越过金水桥,缓缓向东驶去,车上站着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他一边检阅部队,一边挥手高呼:“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报以“首长好!”“为人民服务!”的喊声。
10点20分,邓小平检阅完毕后,回到天安门城楼上,他用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发表国庆讲话,广场上掌声雷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武装警察和男女民兵、机械化部队组成42个整齐的方队依次走过来了。队列横看是一条线,竖看是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举手投足都是一条线。紧接着是金戈铁马、车流滚滚的20多个机械化方队开过,跟在银光闪闪的舰空导弹后面的是直指长空的金色地空导弹。当用24米加长汽车运载的洲际导弹方队出现时,天安门上空出现了红、蓝、黄、绿、紫、棕、橙、绛八色彩练当空舞。万众翘首,只见8架威武的护卫机后拉出8条绚丽彩绸,紧跟其后的是声震长空的18架重型轰炸机,接着由强击机组成的8组4机共32架战机呼啸而过,最后是18架歼击机群排着品字队形穿云破雾腾空而去……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但回想起盛大阅兵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因为这是一生中难忘的事情。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
(2)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语言的延长 B. 表示语意未尽 C. 表示解释说明 D. 表示意思的递进
(3)作者是按照 顺序来介绍大阅兵的。参加大阅兵的42个方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 、 和男女民兵、 。
(4)看了作者描写的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
3.提升阅读。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àn zhà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画“√”。
(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 。
彬彬有礼: 。
(3)把句子改写成带有“说”的句式。
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5)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
五、写作考点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学校即将举办 “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合唱比赛、课本剧表演、绘画展览等。在筹备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熬夜排练,有的精心创作,有的主动承担后勤工作…… 最终,艺术节取得了圆满成功。
要求:请你以 “校园文化艺术节” 为主题,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展现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和同学们的精神风貌,要求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字数不少于 400 字。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序号。
(1)崎岖( )A.qū B.qǔ (2)诞生( )A.dàn B.yán
(3)电钮( )A.niǔ B.liǔ (4)憧憬( )A.chōng B.tóng
(5)璀璨( )A.cuǐ B.cuī (6)暴露( )A.lù B.lòu
(7)围歼( )A.jiān B.qiān (8)屹立( )A.yì B.qǐ
(9)旗帜( )A.zhì B.shì (10)擎着( )A.qíng B.jìng
2.读拼音,写词语。
开国大典上,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huì jí的人群中,有的qíng zhe红旗,有的tí zhe红灯。毛主席xuān gào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全场 bào fā出pái shān dǎo hǎi的掌声。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居高临下 全神惯注 斩钉截铁
B.气壮山河 昂首挺胸 横七竖八
C.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千均一发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找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1)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
(2)他用尽力气,才把那块大石头挪动了一点点。( )
(3)战士们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
(4)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
5.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以 “红旗” 为题,分别写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 。
拟人句: 。
(2)用一组排比句,写一写你眼中的战斗场面。
。
(3)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这难道不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吗?
。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郝副营长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牺牲的。
。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二、积累运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句中的标点符号没有错误。( )
(2)《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 是诗的题目,“长征” 是诗的体裁。( )
(3)《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
(4)《灯光》一文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
2.按课文原文填空。
(1)按课文原文填空。
长征
, 。
, 。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爱国名言警句填空。
①位卑未敢 。
②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③ ,视死忽如归。
三、阅读感悟。
1.《灯光》课内片段阅读。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我们从“千钧一发”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情况 。
(2)画线句感情深沉,含义深刻。“年轻的战友”表达了作者对年仅22岁的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牺牲 之情。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是 的象征,强调了郝副“的营长是为了 而英勇献身,其精神无私而伟大。
(3)文段中加点的“火光”指的是 ,此处的火光与课文中提到的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书本插图里电灯的灯光有什么联系
。
(4)郝副营长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如今坐在电灯下学习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试着写一写吧。
。
2.开心阅读。
哨卡
在风雪迷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会坠落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要考察这一带所有的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这一带海拔最高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门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打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的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
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阅读句子,完成练习。
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
①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的手法。
②哨兵“张了张嘴”想说的是 ,“上校瞄了他一眼”是为了 。
(2)“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是 描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 。
(3)文章中的将军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他的一个特点,并找到相关事例。
特点: 。
事例: 。
(4)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守卫哨卡的战士的爱国之情?
。
。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狂风更加肆虐,雪拍打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主要突出哨卡条件的艰苦和战士们忠于职守的精神。( )
②文中写“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将军“惊愕”的原因是他突然发现自己错怪了上校,因自责而内心不能平静,更被上校的自我牺牲精神所震撼。( )
③“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中的“终于”能去掉,不会影响表达效果。( )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汉语的纯洁性
材料一 类似“脑残”“矮矬(cuó)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mào dié)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
(2)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言论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
四、台。
想象你所在的班级要组织一次“走进乡村”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将去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田劳动、学习农家手艺等。请你以这次活动为内容,写一篇作文,描述活动的场景和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按顺序叙述,详略得当,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
考点演练
一、1.(1)B解析:A项中“屹立”的“屹”应读“yì”;C项中“电钮”的“钮”应读“niǔ”;D项中“围歼”的“歼”应读“jiān”。
(2)①mái、mán ②bei、bì ③jiàng、jiāng ④sài、sāi、sè ⑤jiàng、jiàng
2.(1)凯旋、伫立、震撼、旗帜、雄伟、紧张、制服、手榴弹、千钧一发、抱负、设计、秩序、惊天动地
(2)C 解析:A项中“旗织”应为“旗帜”;B项中“气状山河”应为“气壮山河”;D项中“全神惯注”应为“全神贯注”。
3.(1)雄伟(近义词:宏伟;反义词:渺小);崎岖(近义词:坎坷;反义词:平坦);庄严(近义词:庄重;反义词:轻浮);汇集(近义词:聚集;反义词:分散)
(2)(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鲜红)的国旗、(整齐)的队伍、(英勇)的英雄、(宽阔)的广场、(崇高)的敬意、(激动)的心情
(3)①矗立 ②屹立 ③挺立 ④伫立;⑤激烈 ⑥热烈 ⑦猛烈 ⑧壮烈
(4)ABAC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自言自语;含近义词:察言观色、调兵遣将、粉身碎骨;描写英雄气概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描写场面热闹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二、1.(1)①夸张、对偶 ②比喻 ③排比 ④拟人 ⑤比喻
(2)①仿写: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带着天空的思念,带着大地的渴望,向干涸的土地落去。
②仿写:为自己利益损害他人的人,会被众人唾弃;为他人幸福奉献自己的人,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③仿写: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2.(1)A 解析:B 项中 “他说” 后面应加冒号;C 项中 “等” 和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D 项末尾应加问号。
(2)① “ !” 。② :“ 。” ③ , , 。
三、1.(1)①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大渡桥横铁索寒 ④更喜岷山千里雪
(2)①毛泽东 ②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④红军长征 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
2.(1)①屹立 眺望 胜利 ②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①攀登、依托、射击、举起、喊道、砸 英勇无畏、顽强不屈
②比喻 石头 雹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下落的密集和迅猛,体现了五位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战斗的决心
③机智勇敢、舍生取义
3.(1)①排山倒海 毛泽东 ②《义勇军进行曲》 五星红旗 ③肃立 当家作主了
(2)①画去:提 擎 陈列 走向
②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红旗之多,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之多的壮观场面。
③示例:红红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天上。
④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早上六点钟起、清早、五更天、到了正午”。我从中体会到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4.(1)①憧憬 ②来得及
(2)①战斗中部队前进受阻,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
②为了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
③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献身、无私奉献
④示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1.(1)词牌名 标题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4)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从岳麓山、湘江、天空、水底选取实景,远近结合,动静映照,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下阕通过对战友和战斗生活的回忆和追述,以及不惧怕当时的大军阀敢于反抗,表现了在革命运动中也可以激流勇进,完成革命,主宰中华大地。
2.(1)记忆犹新 铿锵有力
(2)B
(3)时间 陆海空三军 武装警察 机械化部队
(4)示例:我们国家变得日益强大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富强。
3.(1)chàn zháo
(2)风尘仆仆 小心翼翼 姗姗来迟 津津有味
(3)周总理转过头,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4)强调“负过伤”,说明周总理右手不便,而他不时抬起的恰恰是他“负过伤的右臂”,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礼遇与尊重。
(5)第2自然段既写了送行的群众,又写了送行群众的个人,尤其写了周总理。不仅说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更说明了周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举动,影响着周围的群众。
(6)“群众也在淋雨”是周恩来总理说的话。用他的话作为文章题目,表现了周总理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和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
五、校园文化艺术节
礼堂的聚光灯突然亮起时,后台传来此起彼伏的深呼吸声。为期三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终于迎来了闭幕演出,紫红色幕布上 “青春绽放” 四个金字在光影里微微晃动,像极了台下三百双亮晶晶的眼睛。
艺术节筹备的半个月里,整个校园都浸在忙碌的喜悦中。走廊里随处可见抱着画板匆匆而过的身影,美术教室的地板上铺满了待干的水彩画;音乐教室的玻璃窗总是蒙着一层雾气,合唱队的和声像清泉般从缝隙里漫出来;就连平时最调皮的男生也正经起来,扛着梯子给舞台挂幕布时,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得格外亮。这是属于我们的盛会,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添砖加瓦。
最动人的莫过于合唱比赛的那个下午。当指挥老师举起手臂,《我和我的祖国》前奏刚响起,领唱的林晓燕突然红了眼眶。她前一晚发着高烧还在排练,此刻声音里带着未散的沙哑,却像含着星星般清亮。台下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后排几个平时爱打闹的男生扯着嗓子,校服领口的红领巾歪歪扭扭飘着。阳光穿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合唱队洁白的裙摆上投下跳动的光斑,那些音符仿佛变成了看得见的小精灵,在每个人心头轻轻跳跃。
课本剧《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出则让全场屏住了呼吸。扮演马宝玉的张强在 “跳崖” 时,为了追求真实感,从一米高的道具山上纵身跃下,膝盖重重磕在地板上。他却像没事人似的,在幕布后对我们比了个胜利的手势,额角的擦伤还在渗着血珠。当 “五壮士” 齐声喊出 “中国共产党万岁” 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平时严厉的教导主任都掏出了纸巾。
闭幕那天,校长站在领奖台上举起奖杯:“艺术节最美的不是奖项,是每个同学眼里的光。” 我望着展厅里那幅获一等奖的油画 —— 画面上没有璀璨的舞台,只有几个同学蹲在地上吃盒饭,背景是夕阳下忙碌的布景师。画名叫《幕后》,右下角的签名歪歪扭扭,正是那个总躲在道具组默默递钉子的转学生。
暮色漫进礼堂时,大家举着荧光棒合唱校歌。林晓燕的声音不再沙哑,张强走路还是有点瘸,转学生被美术老师拉到前排,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舞台侧方的钢琴上,不知是谁放了束野菊花,花瓣上还沾着傍晚的露水,在月光里闪着温柔的光。
考点检测
一、1.(1)A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
2.汇集 擎着 提着 宣告 爆发 排山倒海
3.(B) 解析:A 项中 “全神惯注” 应为 “全神贯注”;C 项中 “千均一发” 应为 “千钧一发”。
4.(1)矗立 (2)移动 (3)俯视 (4)声势浩大
5.(1)比喻句:广场上的红旗像一片红色的海洋。
拟人句:红旗在风中骄傲地挥舞着,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风采。
(2)战场上,战士们有的匍匐前进,寻找有利的射击位置;有的奋勇冲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有的扔出手榴弹,在敌人阵地中炸开了花。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4)难道郝副营长不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牺牲的吗?
(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二、1.(1)√
(2)× 解析:“七律” 是诗的体裁,“长征” 是诗的题目。
(3)√
(4)√
2.(1)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2)①忘忧国 ②不可以尺寸与人 ③捐躯赴国难
三、1.(1)非常危急
(2)痛惜 幸福与安乐的生活 理想
(3)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而发出的光
示例:郝副营长正是因为对电灯的灯光的向往,才点燃书本舍身为部队引路,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战士流血牺牲,才换来了和平年代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
(4)示例:郝副营长,虽然您没有见过真正的电灯,但您的一颗心却照耀着千千万万的人,您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您真勇敢,我敬佩您!
2.(1)①动作 神态 ②他是上校的弟弟不想让哨兵说出真相
(2)环境 表现环境非常恶劣,从侧面表现哨兵的精神非常可贵
(3)示例一:不怕困难,身先士卒 将军不畏艰险,冒着暴风雪,亲临边防前线,考察高山上的哨卡
示例二:爱护战士,对部下严格要求 考察边防区所有哨卡,暴风雪来临,心里想着战士们的安危,对上校的态度非常严厉
(4)①哨卡海拔高、天气恶劣、条件艰苦,守卫哨卡的战士没有退缩;②守卫哨卡的战士长时间坚守哨位,超过了执勤年限的规定;③其中一位守卫哨卡的战士是团长的弟弟,却愿意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
(5)①× ②√ ③×
3.(1)传统媒体对新词(或“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2)社会: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③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建议合理,写出一条即可)
个人:①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交流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③所用语言要传播正能量。(建议合理,写出一条即可)
四、田埂上的课堂
校车碾过最后一段水泥路时,车厢里爆发出一阵惊呼。成片的稻田像被阳光熨烫过的绿绸缎,在秋风里轻轻起伏,远处白墙灰瓦的村庄藏在银杏林后,烟囱里飘出的炊烟被风撕成细细的纱线。我们班的“走进乡村”实践活动,就在这混着泥土香的晨雾里拉开了序幕。
带队的李大爷是村里的老支书,黝黑的脸上刻着沟壑般的皱纹,笑起来眼角能盛下阳光。“城里娃娃先学认农具!” 他把我们领到谷场边的棚子,指着墙角的木犁说,“这物件比我孙子还大,当年开荒全靠它。”男生们好奇地摸着锈迹斑斑的犁铧,女生则被竹筐里圆滚滚的棉桃吸引,轻轻一捏,雪白的棉絮就从裂开的果壳里钻出来,像捧着一团云。
最热闹的要数稻田里的劳作。李大爷教我们如何弯腰割稻,“左手抓稻穗,右手握镰刀,刀口要斜着走”。我学着他的样子试了试,稻秆没断,倒把自己的手指划了道小口子。前排的小雨平时连矿泉水瓶都拧不开,此刻却学得格外认真,额前的碎发粘在汗津津的额头上,镰刀起落间竟割出整齐的稻茬。忽然有人喊:“快看!有稻花鱼!”大家扔下镰刀围过去,浑浊的水田里,银闪闪的小鱼正从稻根下游过,惊得田埂上的蚂蚱蹦得老高。
午后的农家小院飘起艾草香。张奶奶教我们扎稻草人,她的手指像灵活的蝴蝶,枯黄的稻草在她膝间转了几圈,就变成了戴着草帽的小人。我手忙脚乱地捆着草绳,扎出的“怪物”歪着脖子,惹得大家直笑。张奶奶却夸:“有灵气!像个打胜仗的将军。”屋檐下晒着的干辣椒串红得发亮,挂着的玉米棒子金黄金黄,几只芦花鸡在我们脚边啄食,偶尔发出“咯咯”的赞叹。
返程时,每个人的裤脚都沾着泥点,书包里塞满了自己扎的稻草人、磨的豆浆和张奶奶给的煮玉米。校车驶过田埂,夕阳把稻穗染成琥珀色,李大爷和张奶奶站在村口挥手,他们的身影渐渐缩成两个小黑点,像钉在画卷上的两枚图钉。
我摸着口袋里那把磨得发亮的镰刀——张奶奶说这是她老伴年轻时用过的。金属的凉意里,似乎还留着田埂的温度。原来最生动的课堂,不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而在沾满泥土的指尖上,在稻穗划过掌心的痒意里,在那些被汗水浸得沉甸甸的时光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