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2 20: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从边疆治理与版图奠定视角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帝国之疆: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

课时教学主题




课时目标分解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课时教学主题
(一)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举措的关联与发展,培养学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和“边疆主权”的认知。
1、课标依据
一、课时教学主题
(一)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子目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子目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子目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子目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子目二:疆域的奠定
子目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频繁活动)
2、教材依据
一、课时教学主题
(一)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清朝的疆域
2、教材依据
一、课时教学主题
(一)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关。在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里,中国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天下国家,而到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又重塑了近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央政府在处理对内及对外关系上的举措均可以体现这一转变。
◆ 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3、学术依据
一、课时教学主题
(一)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在清朝的统治下,出现了文治武功极盛一时的“康乾盛世”,使得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
◆ 清朝最终奠定了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
袁行霈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学术依据
一、课时教学主题
(二)课时教学主题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设计主题
帝国之疆:
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
——从边疆治理与版图奠定视角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二课时主题
二、课时目标分解
从边境模糊到划清国界
从万邦来朝到抵御侵犯
从世袭土官到改土归流
西北边疆:明朝与鞑靼瓦剌之间的和战;清朝击败噶尔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新疆设伊犁将军
藏族地区:册封与直接管理结合
东北地区:明朝时期的政权部族界;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东南海疆: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万邦来朝;明朝抗击倭寇,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清朝改土归流
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清朝中期的疆域四至
从册封纳贡到直接管理
二、课时目标分解
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历史探究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应学会阅读历史地图,知道疆域的具体范围,从疆域地图识别相关信息,了解中原王朝的边疆治理举措。
通过阅读史料,获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历史探究。
在分析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各边疆地区治理举措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能够认识到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的转变趋势。
二、课时目标分解
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历史探究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核心价值
版图意识
民族自信
家国情怀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5页。
设计意图:
利用史料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
导入环节
设问:推测这段话可能出自谁之口?
“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是如何实现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处理北部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方式,分析其处理方式的内在差异,认识到从册封纳贡到直接管理,体现了中央王朝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过程中逐渐有了明显的主权意识。
任务一:
从册封纳贡到直接管理
设问1: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采用了哪些举措来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明朝又是如何处理与蒙古人之间的关系的呢?
设问2:阅读教科书第78-79页,清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之间的关系的?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设问3:对比明朝与清朝对蒙古族地区及西北地区的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朝形势图(1433年)
设计意图:
利用教科书中的现有材料,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治理思路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明清时期边疆治理政策转变深层意义的理解。
任务二:
从世袭土官到改土归流
设问:土官与流官有什么区别?从世袭土官到改土归流,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思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任务三:
从边境模糊到划清国界
设问:对比明朝形势图与清朝疆域图,从边境线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时期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阅读历史地图、获取信息、历史探究
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明朝的边境还比较模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鞑靼瓦剌与北边的边境并不明确,而到了清朝,北部边境比较明确。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任务三:
从边境模糊到划清国界
设计意图:
清朝疆域图中体现了《尼布楚条约》的划界情况,进一步地反映了到清朝时期,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领土意识和主权意识。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一线作为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线,临海的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存待议。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任务四:
从万邦来朝到抵御侵犯
设问:从明太祖朱元璋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
朕既为天下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宁如一。……自古为天下主者,视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若远若近,生人之类,无不欲其安土而乐迁。然必以中国治安而后四方外国来附。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任务四:
从万邦来朝到抵御侵犯
设计意图:
学生在分析史料及地图的过程中,认识随着世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明清统治者固守的朝贡体制受到一次次冲击。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从万邦来朝的天下观,到不得不去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扰,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天下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变。
◎ 郑和航海路线图
◎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任务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设计意图:
通过指认清朝中期的疆域图,明确疆域的范围,理解明清时期的版图奠定是当代中国版图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设问:观察清朝形势图,指认清朝的疆域四至。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从边境模糊到划清国界
从万邦来朝到抵御侵犯
从世袭土官到改土归流
西北边疆:明朝与鞑靼瓦剌之间的和战;清朝击败噶尔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新疆设伊犁将军
藏族地区:册封与直接管理结合
东北地区:明朝时期的政权部族界;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东南海疆: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万邦来朝;明朝抗击倭寇,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清朝改土归流
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清朝中期的疆域四至
从册封纳贡到直接管理
小结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亮点:本课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原有体系,以“帝国之疆:从天下国家到领土国家——从边疆治理与版图奠定视角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为主题对明清边疆治理的众多史实进行了重新整合。
反思与改进:从边疆治理的举措到边疆治理思路的内在转变,对学生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基础不足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适当的课前预习资料,课上教师需要注意逐步引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