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导入新课
《契丹人引马图》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部分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方式。
宋神宗为什么这么说?
一、辽、西夏与金
一、辽、西夏与金
1.时间:
2.民族:
3.建立者:
916年——1125年(亡于金)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一)辽的统治
4.都城:
上京(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阅读教材,找出辽、西夏、金的基本信息。
民族关系
5.制度:
南北面官制
制度 官吏来源 负责区域 地方官制
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沿用部族制
南面官 汉人为主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仿唐州县制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一、辽、西夏与金
5.制度:
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保持尚武精神,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一、辽、西夏与金
1.时间:
2.民族:
3.建立者:
1038年——1227年(亡于蒙古)
党项族
元昊
(二)西夏的统治
4.都城:
兴庆府(宁夏银川)
元昊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
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5.制度:
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一
套
制
度
两
套
称
谓
一、辽、西夏与金
民族关系
1.时间:
2.民族:
3.建立者:
1115年——1234年(亡于蒙古)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三)金朝入主中原
4.都城:
会宁府(后迁燕京)
完颜阿骨打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又灭北宋。
一、辽、西夏与金
民族关系
5.制度:
猛安谋克
一、辽、西夏与金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
(2)特点:兵农合一
(1)内容: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作用:①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②促进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金朝入主中原
6.由盛转衰
一、辽、西夏与金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小尧舜
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以廉平戒谕百官,严惩贪污。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金朝入主中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
一、辽、西夏与金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
一、辽、西夏与金
特点:
①双轨制;
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③保持民族特色;
④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影响:
①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 ②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1.(2022年天津卷)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对点训练
A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蒙古崛起
1.时间:
2.民族:
3.建立者:
1206年
蒙古族
铁木真(成吉思汗)
4.版图扩张:
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
2.都城:
3.建立者:
1271年
大都(北京)
忽必烈
4.统一全国: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忽必烈
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1、驿传制度
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传递文书
①驿道:
②驿站:
③急递铺: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作用:
元代急递铺令牌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2、行省制
(1)内容: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3)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
小组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一、辽、西夏与金
材料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实施,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保障了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既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又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唐末之时的集权弊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今天,元行省制度对调整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乌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
影响: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3、边疆
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
军政事务
元朝还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2)民族政策
——回回(回族前身)
①目的:
②特点:
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民族差别对待与民族融合并存。
——四等人制
积极: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往和交融;
消极:激化民族矛盾,加速元朝灭亡。
③评价: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五)元朝的灭亡
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1、原因:
2、概况:
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灭亡。
3、结果:
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1)政治:
①学习汉制,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②创新制度,影响深远,例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元朝行省制;
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2)经济:
①发展生产,促进了边疆的开发;②加强内地与边疆的经济交流;
(3)文化:
①“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②兼容并蓄政策促进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
(4)民族:
①推动了民族交融;②加强边疆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中国版图;
总结提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
铁木真统一蒙古
辽:南北面官制
金:猛安谋克,“大定之治”
忽必烈建立元朝
巩固统一
夏:学习汉制,双轨制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夏金统治
蒙古崛起
蒙古帝国的扩张
元朝统一
民族交融
政权并立
走向统一
1.(2023·福建高考·4)表1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真题训练
A
2.(2022·辽宁高考)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真题训练
D
真题训练
B
3.(2022·江苏·统考高考)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