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埃及考古学家在埃及明亚省发现了一座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墓地,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400年前。这一考古发现受到史学界高度重视的理由是( )
A.该发现证明古代埃及文明从3400年前开始
B.该发现对研究古埃及文明演进具有史料价值
C.该考古发现有助于开发明亚省的旅游资源
D.该考古发现体现埃及文明具有多个源头
2.《汉谟拉比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体现社会等级 B.内容十分广泛 C.强调君权神授 D.深刻影响后世
3.印度古老诗集中描述:“婆罗门是原人的嘴,他的双臂成为刹帝利,他的双腿成为吠舍,从两足生出首陀罗。”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禅让制度 B.种姓制度 C.佛教产生 D.民主政治
4.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们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并建有希腊式剧场和体育场,这些城市定期巡回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B.希腊的城邦制度影响深远
C.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亚历山大东征的客观作用
5.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在他的领导下,雅典民主政治、奴隶制经济和古典文化达到极盛。他是( )
A.汉谟拉比 B.法老胡夫 C.伯里克利 D.孝德天皇
6.《十二铜表法》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以明确的法律文件为依据。它的颁布( )
A.开创了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 B.彰显了罗马共和国阶级平等理念
C.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D.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7.地中海是联系欧洲南部各国和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水域。2世纪时,有一位旅行探险者想要环游地中海,他应该前往(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古巴比伦王国
8.文明遗迹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希腊典型的建筑代表是( )
A.胡夫金字塔 B.大竞技场 C.空中花园 D.帕特农神庙
9.“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 )
A.印度种姓制度 B.西欧封建制度 C.罗马共和制 D.西周分封制
10.近代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国的前身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1.13世纪的欧洲一庄园法庭的记录显示: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据此可知当时的庄园法庭( )
A.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B.维护了领主的利益
C.审判依据为习惯法 D.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12.“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市民身份”“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措施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下列各项中,能表达当时市民心声的是( )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大学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13.回眸世界历史,在西欧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级。其中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成为早期的( )
A.大封建主 B.小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富裕农民
14.如图是《罗马民法大全》体系结构图,其中①应该是( )
A.《拿破仑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十二铜表法》
15.大化改新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将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变成公地和公民。这些措施( )
A.保护了贵族利益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社会动荡 D.动摇了幕府统治
16.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
A.大化改新取得胜利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D.天皇独揽大权
17.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B.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向外广泛传播
C.阿拉伯人担当起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D.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1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其历史公众号上推送了探究性学习资源包(见图),该资源包可以命名为( )
A.古代欧洲文明 B.古代亚非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9.《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句话强调的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 )
A.思想条件 B.政治条件 C.地理条件 D.经济条件
20.下列场景中,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能看到的是
A.法兰克王国的君主接受了佛教 B.城市中市民阶级形成
C.古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D.柏拉图当众演讲
二、材料题
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庄园内限制商业活动;……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手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层。
——摘编自[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处于变革之中”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
三、综合题
22.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亚历山大东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有利因素
(3)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四、简答题
23.世界古代文明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往往依赖大江大河的馈赠,古代亚非文明就是其中的代表,请简述古代亚非文明及孕育其文明的河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宁夏固原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C C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C B C C D C B
1.B
2.B
3.B
4.D
5.C
6.C
7.B
8.D
9.B
10.C
11.B
12.B
13.C
14.C
15.B
16.C
17.C
18.D
19.C
20.B
21.(1)特征:农奴制度与采邑经济为主;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管理政治军事;地方割据性强,中央集权较弱。
(2)表现: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城市成为自由城市;经济商业化、手工业化;市民阶层形成。
(3)原因: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粮食和原料;手工业与商业繁荣;封建领主给予城市一定自治权;农奴逃离庄园为城市提供劳动力。
22.(1)交流方式:战争征服(亚历山大东征、罗马扩张等);商贸往来(丝绸之路、海上商路)。
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具有破坏性,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2)贡献:翻译保存古希腊、罗马典籍;传播印度数字、中国四大发明等;融合创新阿拉伯文化。
有利因素:地处东西方交通枢纽;统治者鼓励学术;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
(3)认识:文明交流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和平往来是主要途径;应尊重不同文明,促进共同发展。
23.简述:古埃及文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古中国文明→黄河与长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