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1 20: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914年11月,在军警的严密保护下,袁世凯身穿黑色十二章衮(gun)服,缓缓登上天坛圆(huan)丘,举行祭天之礼。明清两朝,都有天子率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天的惯例,而十二章衮服正是皇帝祭祀时的礼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思考:
袁世凯是如何复辟帝制的?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
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
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学习目标
1.了解袁世凯对内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对外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史事,认识袁世凯政权的反动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了解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史事,感悟孙中山、蔡锷等仁人志士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奋斗精神,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曲折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说明军阀割据的局面,认识军阀割据与混战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镇压二次革命
迫使国会选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接受“二十一条”
组成筹安会,鼓吹帝制
1914.5
1915.5
1915年
1913.9
1913.11
1914.1
1913.10
获取日本支持
改为总统制,可连任和指定继承人
一、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轻易地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而渴望担任终身正式总统,并为最终称帝做准备。结合课本,梳理袁世凯走向复辟的过程。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一、复辟帝制
思考:“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①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国耻)
②日本扩大了在华侵略权益,助长了嚣张气焰;
“二十一条侵害我国重大主权,绝不应当与之谈判,坐而亡不如战而死。”——《亚细亚报》
③激发中国人民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权的垮台。
一、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袁世凯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中华帝国国旗
袁世凯称帝推戴书
二、护国战争
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思考:在孙中山的号召下,有哪些爱国豪杰奋起抗袁?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蔡锷,湖南邵阳人。早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负责编练、统领新军,声望很高。武昌起义爆发后在云南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被调入北京,委以虚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以看病为名,化装潜出北京,转道日本抵达昆明。随后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
护国三杰
自主探究:结合教材梳理护国运动的经过?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袁世凯集重兵围剿,失去人心、节节败退;
袁众叛亲离,于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
护国战争形势图
二、护国战争
自主学习
知识拓展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二:“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三:“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①北洋政府人心涣散、袁世凯众叛亲离
②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③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
二、护国战争
历史认识: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了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
【知识拓展】
二、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二、军阀割据
派系 代表 依附列强 势力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江苏、江西、
湖北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陕西等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
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军阀为争夺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根源: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思考: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二、军阀割据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农户减少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加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砍砍杀杀,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生产被严重破坏,经济崩溃;百姓负担加重;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内因
外因
表现
结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后
(1895年)
辛亥后
(1912年)
一战期间
(1914-1918)
产生
初步发展
迅速萧条
“短暂的春天”
思考:民族工业经历短暂春天后很快萧条,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考:从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
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民族工业要独立发展,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北洋军阀史》来新夏 著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著
推荐阅读书目
课堂小结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帝制复辟:
军阀割据
护国战争
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导火线: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
发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派系:奉系 皖系(控制北京政府) 直系
影响: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1.辛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界的中国带来一线光明,但转瞬之间,中国又被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其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戊戌政变的发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练习巩固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1915年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这些行为本质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局限性 B.完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C.改变社会习俗的迫切性 D.民主化进程的艰巨性
D
3.孙中山在一篇宣言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指的是( )
A.黎元洪任副总统 B.袁世凯称帝
C.伪满洲国成立 D.蒋介石任总统
B
练习巩固
4.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这样写道:“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全靠一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后( )
A.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B.被迫向革命党屈服
C.遭到帝国主义强烈反对 D.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D
5.革命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其中,“天下共击”“袁世凯称帝”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C
练习巩固
6.位于昆明的护国桥建于1919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朴典雅的双拱石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其有关的史实是( )
A.云南宣布独立,北上讨伐袁世凯复辟
B.宣统帝退位,清朝200多年的统治结束
C.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D.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宪法的颁布
A
7.“今日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材料中的“时局”指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军阀割据
D
练习巩固
8.下面图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
C.清政府积极发展民族工业 D.新文化运动发展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