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2.指导学生品析细节描写,学写批注,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3.指导学生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系,概括文章中心。
4.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理解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拓展资源】
《牛》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 3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2.指导学生品析细节描写,学写批注,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拓展资源】
《牛》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立场态度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文中起总领、过渡、总结作用的句子,理清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勾画体现“我”对三只猫亡失态度的句子,把握“我”的立场态度。
3.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简要概述“我”与“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立场态度。
活动二:指导学生品析细节,学写批注,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1.引导学生默读第三只猫的故事,勾画人物言行及对第三只猫的细节描写,学写赏析式批注,品味句子蕴含的意味。
。
2.小说除了写“我”和第三只猫的关系外,还写了其他人(物)与第三只猫的关系,引导学生勾画体现这些关系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问题式批注研讨卡,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活动三: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1.指导学生阅读《百味人生5》中的选文《牛》,感知文章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式批注,并完成释疑,初步体悟作者情感。
2.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猫》中的“我”和《牛》中的“我”与动物的相处方式及立场态度有何不同。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猫》·郑振铎
【教学建议】
本课时活动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梳理故事情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结尾以及过渡性的语句,给学生以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我”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分析作者立场态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议论抒情句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活动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批注赏析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编者给出的批注类型,学做赏析式批注和问题式批注,在撰写批注的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活动三是学以致用,在拓展练习中夯实本节课所学。
第2课时 指导探究
17.《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系,概括文章中心。
2.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理解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拓展资源】
《牛》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指导学生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系,概括文章中心
1.小说讲述了“我”与三只猫之间的三个故事,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给出的图表,概括三只猫的共同点及三个故事之间的逻辑关联。
参考示例:
2.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探究结果,阅读助读资料,概括文章中心,探讨三只猫悲剧命运的隐喻。
参考示例:
活动二 指导学生理顺文章结构,把握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1.本文讲述了作者与猫的相处,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生命及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感悟。教师指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把握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巡视过程中可随时答疑解惑,如果学生实在独立思考不出来,教师再安排小组合作。
2.完成了上面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结合上面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链接生活,从“人与动物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阅读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这个任务时一定要强调要从“人与动物关系”的角度,谈自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活动三 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教师提出问题:同《猫》一样,《百味人生5》中叶圣陶先生的《牛》一文也写了“牛”的悲剧命运,请摘录文中语句,探究“牛”悲剧命运的隐喻,概括文章中心。
学生跳读丛书文章,找到议论抒情句子,从中提炼作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中心。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教学建议】
这节课最难的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讲述的多件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多件事记叙文在结构安排与中心表达方面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结构(总分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我”的态度,明确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的故事与第三只猫构成了对比关系。对第三只猫的偏见造成了后面的结果,引导学习明确事与情感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时间紧张,丛书文章《牛》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读完,课上以讨论赏析为主。
第3课时 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2.引导学生品析细节描写,学写批注,体悟作者情感。
3.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
【拓展资源】
《松鼠》《猫》(夏丏尊)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1.指导学生从《松鼠》与《猫》(夏丏尊)中选择一篇文章,根据提示,摘录体现“变”的句子,理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对比两文核心人物对待动物的立场态度有何不同。
活动二:指导学生体会有意味的细节,学写批注,体悟作者情感
1.两篇文章有多处写人或动物的细节,指导学生摘录文中“我(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动物行为前后变化的语句,完成读书文摘卡。
2.指导学生勾画引发自己感慨的细节,撰写质疑式批注,完成读书文摘卡。
活动三: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
1.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完善情感曲线图。
2.指导学生根据上面活动的收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
【课后作业】
【教学建议】
这节课的设计以拓展阅读、学以致用为主要目的,教学目标与教读引领课一致。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们在支架的辅助下自我达成学习目标。该设计任务有三个,如果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可以删除一个。(共49张PPT)
17.《猫》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教读引领课 2课时
任
务
一
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材:《猫》
丛书:《牛》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2.品析细节描写,学写批注,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3.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系,概括文章中心。
4.绘制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理解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第1课时
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摘录文中起总领、过渡、总结作用的句子,理清故事情节。
活动一: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立场态度
段落 过渡性语句 情节概括
第( )-( )
第( )-( )
第( )-( )
1
2
3
14
15
34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给你”
“隔了几天”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历。
“我”家养第二只猫的经历。
“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历。
2.再读课文,勾画体现“我”对三只猫亡失态度的句子,把握“我”的立场态度。
有点惋惜
有点难过
自责愧疚
对第一只猫?
对第二只猫?
对第三只猫?
“一缕的酸辛”“可怜”
“怅然地”“愤恨地”
“十分难过”“良心受伤”“刺我良心”
活动一: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立场态度
3. 结合上述内容,简要概述“我”与“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立场态度。
活动一: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文章讲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我”对待三只猫亡失后的情感态度,特别是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写此文表达自己关爱动物、爱护动物的立场态度。
1.默读第三只猫的故事,勾画人物言行及对第三只猫的细节描写,学写赏析式批注,品味句子蕴含的意味。
细节描写 批注
人物言行细节描写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第三只猫细节描写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为下文“我”冤枉花白猫偷吃小鸟做了铺垫,使情节自然,也为“我”“主观臆断”提供了证据。
活动二:品析细节,学写批注,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赏析式批注主要是针对文章词句、段落、表达技巧等进行欣赏、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和布局谋篇的精妙。
参考示例
细节描写 批注
人物言行细节描写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第三只猫细节描写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为下文“我”冤枉花白猫偷吃小鸟做了铺垫,使情节自然,也为“我”“主观臆断”提供了证据。
妻听见了……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一定”写出了“我”的主观意识之强,对第三只猫的偏见之深,“拿起”木棒“追过去打”写出了“我”下手之狠。此处越是渲染“我”对第三只猫的憎恶,越能突出后来的悔恨和难过。
“我”和妻的所有判断都是主观的,没有调查便妄下断语。
活动二:品析细节,学写批注,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2.小说除了写“我”和第三只猫的关系外,还写了其他人(物)与第三只猫的关系,勾画体现这些关系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问题式批注研讨卡,品味句子深层意蕴。
课文中的批注,有些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这样的批注就是问题式批注。
问题式批注研讨卡 摘录句子
问题式批注
小组解疑
参考示例
问题式批注研讨卡 摘录句子 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问题式批注 为什么行文两处写“大家都”
小组答疑 活泼美丽者受偏爱,平凡渺小者被忽视乃至被淡忘,集体盲从给弱者带来伤害……这些现象并非个案或特例,而是很普遍地存在于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示例
问题式批注研讨卡 摘录句子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问题式批注 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妻子和张妈的冲突呢
小组答疑 妻子和张妈身份地位有高低之分,面对妻子的责怪,张妈“默默无言”“不能辩护”,就像不能为自己辩护的猫。由猫到人,暗示无论是猫还是人,弱者总是被迫成为无法申诉的“失语者”。作者似乎在暗示,在不合理、不文明的社会,弱小者总是不幸的,侮辱、损害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到他们身上,而且无法逃脱。
参考示例
问题式批注研讨卡 摘录句子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问题式批注 作者为什么要安排黑猫的出现?
小组解疑 黑猫闪现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使得情节陡然急转,交代了凶手,洗刷了第三只猫的罪名,也为“我”后面的反思和忏悔作了铺垫。
1.阅读《百味人生5》中的选文《牛》,感知文章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式批注,并完成释疑,初步体悟作者情感。
活动三、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质疑式批注 释疑 作者情感
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牛的眼睛,并认为其中含有“使人不自在的意味”?这种“意味”究竟是什么?
参考示例:
质疑式批注 释疑 作者情感
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牛的眼睛,并认为其中含有“使人不自在的意味”?这种“意味”究竟是什么? 作者通过对牛眼睛的细致描写,揭示了一种双重的情感张力:一方面是牛眼中流露出的“恨”与“倔强”,另一方面则是深藏的“恐惧”与“哀怨”。这种“不自在的意味”源于牛眼中所映照出的人与牛之间不对等的关系。 牛眼中的“恨”其实是一种被压抑的哀怨。它并非真的恨人,而是恐惧于人的力量,悲哀于自己的命运。作者由此产生了一种同情与反思,甚至认为牛宁愿失去眼睛也要换取自由,暗示了对“被支配者”处境的深刻悲悯。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猫》中的“我”和《牛》中的“我”与动物的相处方式及立场态度有何不同。
活动三、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猫》中的“我” 《牛》中的“我”
具体语句
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
核心人物的立场态度
参考示例:
《猫》中的“我” 《牛》中的“我”
具体语句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
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
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 高高在上,以人的喜好为中心 从“恐惧与疏远”到“观察与理解”
核心人物的立场态度 怜悯、漠视、自我忏悔 跨越物种的共情与悲悯
拓展性作业:阅读《百味人生5》中的选文《牛》,感知文章内容,完成赏析式批注,初步体悟作者情感。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其外形和性情,为它设计一个动物档案卡。
第2课时
学习内容
1.小说讲述了“我”与三只猫之间的三个故事,结合下面的图表,概括三只猫的共同点及三个故事之间的逻辑关联。
活动一: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系,概括文章中心
第一只猫: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它的病死让“我”感到弱小者命运的凄婉。
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有趣,它的丢失让“我”对自私者感到愤恨。
第三只猫:本是流浪猫,不幸冤死的命运表露了“我”对自己妄下论断行为的反省。
参考示例:
共同点:三只猫共同的结局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不再养猫也是避免看到弱小动物生命悲剧的重复。
逻辑关联:
对比关系:前两只猫活泼可爱,惹人怜爱,第三只猫丑陋,懒惰,不讨喜。
因果关系:因前两只猫的可爱使得人们对第三只猫形成偏见,为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2.结合上面的探究结果,阅读下面的助读资料,概括文章中心,探讨三只猫悲剧命运的隐喻。
活动一: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系,概括文章中心
助读资料:
《猫》是郑振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家庭的故事》在其总体上是悲剧性的。……在封建宗法统治的旧出家庭里尤其显得突出,总会有一些人成为比他们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的牺牲品,成为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它不止于唤起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而且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旧式家庭中人的悲剧故事的联想。
参考示例一:
第三只猫的亡失是强者的冷漠和欺压造成的。生活中常有不幸,尤其是弱小者,它们的不幸正是因为它们的弱小。在生活中,不应因自己的强大而欺凌弱小。
参考示例二:
“我”与第三只猫的关系,正像封建旧家庭里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与贫苦者、弱小者的关系。第三只猫作为弱势者被强势者欺凌,被冤死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结局,体现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和悲悯情怀。
小结:
不管是因为什么“我家不再养猫”,这个悲剧结局都彰显了作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三只猫悲剧命运背后深刻寓意:强与弱的对比,以及自恃强者的霸道,这是造成三只猫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由猫及己,省人道、刺良心,既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本文讲述了与猫的相处,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生命及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感悟。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把握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
。
总
对比关系
概括中心:
活动二:理顺文章结构,把握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因果关系
参考示例:
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只猫的故事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总
分
对比关系
总
概括中心: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对人生的感触: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自私自利;人们在生活中难免有喜恶差别,但是作出判断之前一定要排除个人主观因素,要明辨是非,不要主观武断。
因果关系
2.请你结合上面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链接生活,从“人与动物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阅读感悟。
活动二:理顺文章结构,把握结构与主旨的关系
人们常常以为养宠物的出发点是“爱”,但我们不妨追问自己“爱”的是什么。是爱其外表,还是发自内心喜爱这个生命 这种爱会不会因为其他外在因素而改变
与人相比,动物的力量是弱小的,即使强大如狮子老虎,也敌不过人类的枪炮。但从生命的意义来说,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保护动物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文中作者一再强调小猫无法说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忽略自己与动物间的强弱差别,要尊重生命!
同《猫》一样,《百味人生5》中叶圣陶先生的《牛》一文也写了“牛”的悲剧命运,请摘录文中语句,探究“牛”悲剧命运的隐喻,概括文章中心。
活动三:拓展阅读,实践运用
摘录语句
01
概括中心
03
隐喻
02
参考示例
摘录语句
01
概括中心
03
隐喻
02
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
叶圣陶先生希望,无数底层的老百姓,从麻木中觉悟,从昏睡中觉醒,从压迫中抗争,从而获取心灵的自由。
对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无数底层老百姓。
拓展性作业:请以“小猫逃到屋瓦上之后……”为开头,充分发挥想象,续写小猫在逃离后两个月内的种种遭遇,注意故事的合理性。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观察、记录小动物与人的相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种方式所体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补充在动物档案卡中。
《松鼠》《猫》(夏丏尊)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组文阅读课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2.品析细节描写,学写批注,体悟作者情感。
3.绘制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
活动一: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1.《松鼠》与《猫》(夏丏尊)都围绕一个“变”字突出人与动物的关系。请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根据提示,摘录体现“变”的句子,理清故事情节。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参考示例
结局
我给皮蒂里基以自由的时候,我回想起来正是六月。
一条在皮蒂里基童年时就箍在它腰周围的锁链磨损了它的毛皮。
开端
发展
高潮
我终将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
一天晚上,皮蒂里基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有再回来。
《松鼠》
参考示例
结局
从前被全家所诅咒的这不幸的猫,这时候渐被全家宠爱珍惜起来了,当作了死者的纪念物。
而心里也对于那与我家一系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猫,怀着迫切的期待,巴不得妹——猫快来。
开端
发展
高潮
这猫真不吉利,它是首先来报妹妹的死信的!
我实在已怕看这猫了。
妻和女孩进去了。我向猫作了最后的一瞥,在黄昏中独自徘徊。
《猫》
活动一:摘录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立场态度
2.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对比两文中核心人物对待动物的立场态度有何不同。
《松鼠》“我” 《猫》“我”
具体语句
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
核心人物的立场态度
参考示例
《松鼠》“我” 《猫》“我”
具体语句 正是因为想起皮蒂里基……我才常常体味到对人的厌恶。 顿然失却了沉思过去种种悲欢往事的媒介物,觉得寂寥更甚。
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 始于用锁链囚禁,试图驯化其野性;后给予其在花园中的自由。 始于为解决鼠患而功能性索取;后将其作为家庭一员圈养,并将其视为寄托对逝者哀思的符号和媒介。
核心人物的立场态度 动物本位,同情动物的被束缚命运,崇尚自由,最终升华为对人类占有式“爱”的批判。 人类本位,关注动物对自身的实用和情感价值,最终升华为对自身命运与往事的感伤。
活动二:体会有意味的细节,学写批注,体悟作者情感
1.两篇文章有多处写人或动物的细节,摘录文中“我(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动物行为前后变化的语句,完成读书文摘卡。
读书文摘卡 阅读时间 作者
我的摘录 赏析式批注 作者情感 参考示例:
读书文摘卡 阅读时间 10月27日 作者 [法] 科莱特
我的摘录 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它把一双手紧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着由花园、草地和大海构成的一片无边的绿色,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 赏析式批注 “紧贴”“凝视”“战栗”一连串动作,极写松鼠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时那种难以置信的敬畏、渴望与恐惧,其灵性令人动容。 作者情感 作者为自己亲手(尽管最终又由他解开)造成的痛苦而感到愧疚,又为目睹生命在重获自由边缘时最真实、最脆弱的反应而感到深深的同情与心灵上的震撼。 参考示例:
读书文摘卡 阅读时间 10月27日 作者 夏丏尊
我的摘录 猫正在檐前伸了小足爬搔着柱子,突然见我们来,就踉跄逃去。 赏析式批注 “爬搔”是猫的天真自在,“踉跄逃去”是它面对人类莫名恨意的恐惧与无助。它的行为越无辜,愈衬托出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残酷。 作者情感 作者一方面因极度悲伤而非理性地迁怒于猫,另一方面又因目睹其无辜与恐惧而心生一丝不忍与愧疚。 活动二:体会有意味的细节,学写批注,体悟作者情感
2.勾画引发你感慨的细节,撰写质疑式批注,完成读书文摘卡。
读书文摘卡 阅读时间 作者
我的摘录 质疑式批注 作者情感 参考示例:
读书文摘卡 阅读时间 10月27日 作者 [法] 科莱特
我的摘录 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显得神采奕奕…… 质疑式批注 作者为何断定松鼠的“神采奕奕”是因为“感恩”?这是否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自我感觉? 作者情感 作者内心深知锁链对松鼠的摧残(“磨损了它的毛皮”)。给予自由,在作者看来是一种“赎罪”行为。他极度渴望自己的“善举”能得到松鼠的正面回应,从而抵消内心的愧疚感。 参考示例:
读书文摘卡 阅读时间 10月27日 作者 夏丏尊
我的摘录 从前被全家所诅咒的这不幸的猫,这时候渐被全家宠爱珍惜起来了,当作了死者的纪念物。 质疑式批注 当我们将一个生命体视为纪念品时,我们是否在潜意识中已经背离了对其生命本身应有的尊重?这种爱,是否本质上是自私的? 作者情感 猫从被视为纪念品,表达了作者自私的爱,作者并没有真正将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是把它作为疗愈自身创伤的一种工具。 1.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完善情感曲线图。
活动三: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
交代松鼠的来历
给予松鼠自由
.
.
情绪值
时间轴
《松鼠》
1.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完善情感曲线图。
活动三: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
背景铺垫
。
.
猫的到来与妹妹去世.
情绪值
时间轴
《猫》
参考示例
交代松鼠的来历
给予松鼠自由
松鼠失踪与“我"的反思
松鼠的野性与家庭互动
情绪值
时间轴
《松鼠》
参考示例
背景铺垫
猫成为妹妹的纪念品
猫失踪并死亡
猫的到来与妹的去世.
情绪值
时间轴
《猫》
2.请根据上面活动收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
活动三: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
《猫》以“猫”为线索,通过写猫与我家的一系列故事,暗含对家族变迁、亲人离散的怅惘与感伤。
《松鼠》通过讲述“我”与松鼠“皮蒂里基”相处的故事,表达作者对野生动物被束缚的惋惜,以及对人类干预动物自由的反思与 “对人的厌恶”。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完成丛书“仁爱之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二、三。
【拓展性作业】选择一种动物(可以是马、牛、羊等牲畜,鸡、鸭、鹅等家禽,或家里养的猫、狗等宠物),观察、记录它(它们)与人的相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种方式体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