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物理
月考专区
高三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2 08:32:52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文档简介
六安市新安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物理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计32分)
1.“物理”二字最早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
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们要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还要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物
理规律的,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四幅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遮光条
光电门
小车夹子
小车2
甲
丙
A.图甲中遮光条越窄,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这是极限思想
B.图乙实验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结点和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结点作用效果相同,
这是理想模型的思想
C.利用图丙装置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拉力的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比较法来控制两
小车有相同的运动时间,从而可以得到两小车的加速度大小关系
D.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通过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使用了
合理外推的方法
2.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竖直向上的推力F作用下,A、B一起沿
着粗糙墙面向上做匀速运动。物体A、B受力的个数分别为()
B
A.3、4
B.3、3
C.4、3
D.5、4
3.图示描述的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落体实验的故事.不计空气阻力,小球从塔上自由下
落,由静止开始经过第一段h速度的增加量为△?,经过第三段h速度的增加
量为△2,则△与A,的比值满足()
A.1
B.2<<3
△2
△V2
C.3<4出<4
D.4
△Y2
△Y2
4.如图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4vm2·s2)
三/ms')
20
10
0
7.5
15 *s/m
A.甲图中,物体在0一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小于2voo
B.乙图中,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
试卷第1页,共4页
C.丙图中,阴影面积表示~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变化量
D.丁图中,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5.跳台滑雪项目比赛是冬奥会中极具观赏性的比赛之一,如图所示,现标有序号为1”、2”
的两名运动员(均视为质点)从出发区先后沿水平方向向左腾空飞出,其速度大小之比为
:,=3:2,不计空气阻力,则两名运动员从飞出至落到着陆坡(可视为斜面)上的过程中
()
A.水平位移之比为x:x=3:2
出发区
着陆坡
B.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之比为4:t2=3:2
C.落到坡面上的瞬时速度大小相等
D.落到坡面上的瞬时速度方向不相同
6.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了一个顶端固定有定滑轮的斜面,物块B放置在斜面上,
轻细绳的一端与B相连,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小球A相连。现对小球A施加水平外力F使
其缓慢运动,直至将OA拉至图示位置,拉动过程中物块B和斜面始终静止。不计细绳与滑
轮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先增大后减小
B.OA绳上的拉力一直减小
C.斜面对B的摩擦力一定一直减小
D.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一直增大
7.如图,两物块P、Q用跨过光滑轻质定滑轮的轻绳相连,开始时P静
F P
止在水平桌面上。将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作用在P上后,轻绳的张力
变为原来的0.8倍。已知P、Q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0.5kg、。=0.2kg,
P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4=0.5,重力加速度g=10m/s2。则推力F的大
小为()
A.1.3N
B.1.6N
C.1.9N
D.2.4N
8.如图甲所示,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倾角日=30°的光滑斜面上,弹簧的上端有一个可视为
质点的静止物块,物块与弹簧不连接。现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块上,使物块开始
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块位移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
加速度g=10m1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F/N
A.未施加F时,弹簧的弹力为4N
15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0N/m
C.物块的质量为1kg
4 x/cm
D.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5m/s
甲
乙
二、多选题(以下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全对得5分,漏选得3
分,共计10分)
9.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3s时并排行驶,则
()
4/m's
甲
A.在乍1s时,甲车在乙车后
30
B.在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20
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2s
0
试卷第2页,共4页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