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上)》
新教材探究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云冈石窟佛像
颜真卿书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魏晋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 该时期思想文化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一 思想 变迁 二 文学 艺术 三 科学 技术 四
中外
交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1 儒学的演变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尊崇儒术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接纳吸收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教归儒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儒学复兴
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1 儒学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衰微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材料一
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魏晋玄学
佛教道教
魏晋玄学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
就行为言,其特色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风气。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1 儒学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衰微
道教(东汉末期产生)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东汉明帝时期传入)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1 儒学的演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道教
佛教
儒学
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课堂检测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B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解析:选B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2 反佛与灭佛
(1)背景:
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材料三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2)反佛:
南朝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材料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龙兴寺佛造像残件
『北魏·青州博物馆』
这尊断臂佛像,见证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佛像慈善的眉目之间也见证了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见证了在代表入世理性的儒学与向往出世的佛、道理论之间,人们如何抉择。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2 反佛与灭佛
释义
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僧人)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广弘明集》
材 料
2.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解析:选A。“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3 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
(1)隋朝
①儒学: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儒学复兴运动
(2)唐朝
②道教:
③佛教: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佛教:
(3)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
②概况:
③意义:
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观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
一 思想 变迁 二 文学 艺术 三 科学 技术 四
中外
交流
二、文学艺术
2.1 文学
(1)魏晋南北朝
建安
文学
南朝
骈文
南北朝
民歌
田园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
以陶渊明为代表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注重韵律与对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二、文学艺术
2.1 文学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盛唐
晚唐
中唐
①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代表:李白、杜甫
②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代表:白居易
③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代表:杜牧、李商隐
3.“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解析:选B。根据“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可以判断“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二、文学艺术
2.2 艺术
(1)书法艺术
时期 特点 代表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
魏晋 南北朝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隋唐时期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颜体,气势雄浑
柳公权:柳体,骨力遒劲
并称“颜筋柳骨”
(1)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
(2)汉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3)行书:晋朝兴起,兼有规矩和放纵,审美与实用结合。王羲之,虚玄灵动,飘逸潇洒。
(4)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隋唐,张旭、怀素,笔势飞动,意绪狂放。
(5)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详备,结构形体完整。实用价值高。颜真卿、柳公权。
小篆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选 C
二、文学艺术
2.2 艺术
(2)绘画艺术
时期 特点 代表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画圣”吴道子
吴带当风
(3)雕塑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顾恺之·洛神赋图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吴带当风”
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佛教石窟众多
莫高窟·《五台山全图》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佛教石窟众多
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选D
思考拓展
教材P44: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画圣”“书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②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④文化:民族交融即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一 思想 变迁 二 文学 艺术 三 科学 技术 四
中外
交流
三、科学技术
时期 领域 人物 成就
魏晋南北朝 数学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贾思勰·北朝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裴秀·西晋 绘制出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 时期 建筑 李春·隋朝 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 —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孙思邈·唐朝 完成医学名著
—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祖冲之·南朝
《齐民要术》
《禹贡地域图》
唐末
僧一行·唐朝
《千金方》
6.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解析:选C。材料表述的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
7.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解析:选B。《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时郑王番用火药武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末已经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故选B项。材料中说的“飞火”,并不是突火枪,A项错误;材料与地理大发现无关,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火药传入欧洲,D项错误。
一 思想 变迁 二 文学 艺术 三 科学 技术 四
中外
交流
中国
佛光寺大殿
日本
唐招提寺
南朝帝陵石雕中的多棱立柱和带翅石狮均非中国原生纹饰
唐朝时景教(早期基督教)及祆教(拜火教)已传入中原地区
佛法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鉴真东渡
派遣学问僧
四、中外文化交流
4.1 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唐代的艺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根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 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唾弃。
——鲁迅
没错,
是我说的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