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的成立可与明朝创立者朱元璋的事业相比。这一王朝循环论贬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 )
A. 真正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B. 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D. 使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
2.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C. 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 土地改革 B. 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C. 抗美援朝 D. 和平解放西藏
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的进行
C.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5.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 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 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 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 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6.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党。下列事件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
④改革开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7.《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该“记述”可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8.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青年学生要多学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的交汇点是()
A. 1921年 B. 1949年 C. 1956年 D. 1978年
9.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这些考察( )
A. 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B.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D.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
11.口号能彰显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所处时代搭配合理的( )
A. 联产承包好——1966-1976
B.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1949-1956
C. 走合作化道路——1958-1961
D.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78-1992
12.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 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3.开港之初,连云港仅为老窑渔村的一个木质栈桥码头。2019年,港口拥有集装箱、铁矿石、煤炭、液体散货等万吨级以上泊位70个,整体通过能力1.74亿吨。连云港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 对外开放扩大起到的推动作用
C. 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 政企分开使得企业的活力释放
14.为履行2001年加入某国际组织的的承诺,2002年至2005年,中国共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从15.3%降至9.9%,降幅高达35%,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 二十国集团 C. 世界贸易组织 D. 金砖国家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这一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的文件是( )
A. 《中华人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A.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 原有的生活方式
C. 主权的行使 D. 同根同源的血脉
17.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
B.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
C. 1992年,中共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 港澳回归祖国,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国耻
18.习近平总书记赞扬道:“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泡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习总书记赞扬的这位英雄模范人物被誉为( )
A. 党的好干部 B. 铁人 C. 杂交水稻之父 D. 解放军好战士
19.“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对敌人实施有效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目标。”我国承担这一使命的军种是( )
A. 海军 B. 空军 C. 火箭军 D. 战略支援部队
20.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列关于这两个决议共同历史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B. 标志中国共产党解决了绝对贫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C. 两个决议都使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D. 两个决议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1.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1950年)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图 B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 图A、图B分别反映了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由图A到图B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某同学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时采访了家人,以下为家人的口述内容:
1976年,我退伍复员回了老家,没什么文化只能在家种地挣工分,生产队按照工分多少分配粮食,每天听钟上工,到点儿就去干活。当时村子里以大队集体为单位,大队之下又分成很多个生产小队。我刚进生产队的时候,干活很卖力,后来看见很多人都磨洋工,找地儿乘凉,结果和我拿一样的工分。时间长了,我心里也不平衡,慢慢的也开始不好好干了。
后来包产到户了,村里的地都按家里人口数分给各家自己种了,队里的牲口都分到社员手里了。土地分到自己家里种,比以前也更有干劲儿了,第一年收的粮食就比往年挣工分时候领的多,各家各户都大丰收了。那时候流行一句话“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 依据材料,完成下面的表格。
包产到户前 包产到户
生产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劳动 ②
农民对劳动的态度及原因 ① ③
材料三:党和政府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教材
(3) 请以“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为主题,以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为依据,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字数80-100字左右)
22.改革和恰当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 请结合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举出至少三项史实说明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做出了什么决定?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三:1978—2008年,中国用短短的30年实现了一个从颓败到中兴的划时代飞跃,迅速踏上现代化道路。30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年,经济保持年均速度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解说中国改革开放 30年》
(3) 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世纪复兴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3.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镜头一【从新疆阿克苏的发展看民族团结】
浙江省在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上,坚持援疆优势与阿克苏特色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推进对口援疆在浙江优势、阿克苏需求之间深度融合、精准发力,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了阿克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阿克苏将继续依托浙江对口援疆优势,持续深化两地产业协作,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摘编自阿克苏政府网2023年7月 2023年9月23日,经阿克苏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确定每月16日为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石榴日”(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10月16日,作为阿克苏地区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石榴日”,地区积极组织开展“石榴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创建成果。
——摘编自《石榴花开溢芬芳籽籽同心向未来》
镜头二【从紫荆花开观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摘编自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镜头三【从马英九的故事感受两岸一家血脉情深】
2023年4月1日上午,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
——摘编自《文萃报》
请回答:
(1) 根据镜头一及所学,分析助推阿克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因素。并分析设立“石榴日”的作用。
(2) 根据镜头二及所学,回答香港问题能谈成的原因。
(3) 根据镜头三及所学,说说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
(4)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作为青少年应当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D
6.B
7.B
8.D
9.B
10.A
11.D
12.B
13.B
14.C
15.C
16.C
17.D
18.A
19.C
20.D
21.【小题1】图A:土地改革;图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小农经济分散经营导致生产力低下,制约农业发展;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需求;农民有互助合作的内在要求。
【小题2】①消极怠工,因工分分配平均主义导致干多干少收益相同,缺乏积极性;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积极性高涨,因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实现“多劳多得”。
【小题3】题目: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巩固人民政权;1956年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基础;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生产活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生为本,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彰显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22.【小题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小题2】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小题3】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23.【小题1】(1)据镜头一“浙江省在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上,坚持援疆优势与阿克苏特色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推进对口援疆在浙江优势、阿克苏需求之间深度融合、精准发力,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了阿克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阿克苏将继续依托浙江对口援疆优势,持续深化两地产业协作,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结合所学可知,助推阿克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因素有:浙江省的援助;阿克苏与浙江省的持续深化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据材料一“10月16日,作为阿克苏地区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石榴日”,地区积极组织开展“石榴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创建成果”可知,“石榴日”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创建成果。
(2)据镜头二“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香港问题能谈成的原因包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据镜头三“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结合所学可知,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包括:台湾回归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港澳回归为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故答案为:
(1)因素:浙江省的援助;阿克苏与浙江省的持续深化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创建成果。
(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台湾回归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港澳回归为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第4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