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人教版七上地理第3章综合评价卷
[范围:第3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王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世界海陆的分布和运动变化。小洛所在小组领取的任务单是:
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并完成1~3题。
图C-3-1
1.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地球表面71%是陆地,29%是海洋
B.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极点周围是海洋,南极点周围是陆地
D.世界的海陆分布比较均匀
2.四大洋中几乎没有分布在西半球中的是 ( C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C [解析] 四大洋中,几乎没有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都跨越了东、西半球。
3.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主要位于热带的大洲是 ( B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3.B [解析] 七大洲中,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主要位于热带的大洲是非洲,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没有被南回归线穿过,南美洲没有被北回归线穿过,大洋洲主要在南温带。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凡尔纳所著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格从伦敦出发,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读福格八十天环游地球路线图,完成4~6题。
图C-3-2
4.福格从伦敦出发环游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洲分别是 ( D )
A.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B.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C.欧洲—亚洲—北美洲—南极
D.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5.福格八十天环游路线经过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海洋通道,也是
A、B两洲的分界线的是 ( C )
A. 巴拿马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 白令海峡
6.福格八十天环游路线在经过北美洲时穿过了一条重要山脉C是
( D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
地球上,广阔而深邃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覆盖在海底表面。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7~9题。
图C-3-3
7.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自古以来便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区域是 ( A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洋盆
8. 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为 ( D )
A.大陆架—洋盆—大陆坡 B.大陆坡—洋盆—大陆架
C.洋盆—大陆坡—大陆架 D.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9.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 B )
①提供海洋资源 ②划分地球五带
③便于海洋运输 ④产生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年8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因三叶虫化石等41处地质遗迹资源被评为地质文化镇。三叶虫是奥陶纪(距今约4.5亿年前)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海洋中的霸主。据此完成
10~ 11题。
10.在毛坝镇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根本原因是 ( C )
A.生物进化 B.人类活动
C.海陆变迁 D.大陆漂移
11.下列现象的成因与毛坝镇三叶虫化石成因一致的是 ( A )
A.喜马拉雅山脉上有海螺化石
B.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
C.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相似
D.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
11.A [解析] 喜马拉雅山脉上有海螺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形成了陆地,属于海陆变迁现象;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是由于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非洲与南美洲古老地层相似,说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属于大陆漂移现象;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下图为大西洋两岸古地层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 13题。
图C-3-5
1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山脉、裂谷
和海洋中由两个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 C )
A.东非大裂谷
B.大西洋
C.喜马拉雅山脉
D.乌拉尔山脉
12.C [解析] 东非大裂谷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形成的,面积不断扩大。大西洋是由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形成的,面积不断扩大。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产生碰撞,使其高度不断升高。乌拉尔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13.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地球上 ( D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非洲和北美洲有共同的文化习俗
C.各块陆地始终合在一起
D.陆地曾连在一起,后漂移分离
日本和美国西海岸地震灾害多发,科学家们预测两地未来仍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4~ 15题。
图C-3-6
14. 日本及美国西海岸分别位于 ( D )
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②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③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④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D [解析]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美国西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国都位于环太平洋地带上,都属于多地震的国家。
15. 日本与美国西海岸地震多发以及科学家预测未来两地继续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是建立在板块学说与持续观测基础上的。其理论依据是 ( C )
①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③地球表层不是完整的一块 ④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C [解析] 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和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不能说明日本与美国西海岸多地震现象。
二、综合题(共55分)
16.(每空2分,共16分)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且非常适合植物
生长的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结合世界黑土地分布图,完成
下列问题。
图C-3-7
(1)写出下列黑土地集中分布区各自所在的大洲:
中国东北平原: 亚洲 ,美国密西西比平原: 北美洲 。
(2)就南、北半球看,图中黑土分布区在 北 半球较为集中。 (3)图中位于南半球的黑土地集中分布区是 潘帕斯 平原,该平原所在大洲东面B是 大西 洋,西面A是 太平 洋。
(4)图中没有黑土地大面积分布,被赤道穿过并且和太平洋相临的大洲是 大洋洲 。
(5)密西西比平原和潘帕斯平原所在大洲的分界线是 巴拿马运河。
17.(20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C-3-8
【探究过程】
(1)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化的,请把下面海洋变成陆地的关系图补充完整。 (填“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4分)
①人为因素
②自然因素
图C-3-9
(2)世界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A是 环太平洋 地带,B是 地中海 —喜马拉雅 地带。 (4分)
(3)通过研究,同学们了解到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亚欧 板块、 太平洋 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的交界处。 (6分)
(4)下列箭头能正确反映图2中三位同学演示板块运动方向的是 AC (双向选择)。 (2分)
图C-3-10
(5)请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并结合图解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面积将如何变化 并分析原因。 (4分)
I答案]红海面积变大。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面积会逐渐变大。
18.(19分)【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跟着达尔文学地理。
课题资料:
资料一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随英国皇家军舰“ 小猎犬”号出发,展开为期五年的科学考察之旅。达尔文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时,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个海拔上千米的顶峰上,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化石;当船在智利停泊时,他亲身经历了火山爆发;不久后在智利中南部的一个镇上,又遭遇了一次大地震, 目睹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资料二 “ 小猎犬”号航程示意图。
图C-3-11
课题思考:
(1)达尔文乘坐的“小猎犬”号科考之旅的出发地英国位于 欧 洲,随后历时五年考察了非洲、 南美 洲和 大洋 洲三个大洲,最后经印度洋和 大西 洋返回出发地。 (8分)
(2)简析安第斯山脉出现大量贝壳化石的原因。 (3分)
I答案]安第斯山脉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
(3)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简析智利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 (4分)
I答案]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4)地震危害极大,列举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分)
I答案]如果在室内,地震发生时应就近躲避,保护好头部,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躲到易形成三角地带的空间;避免乘坐电梯逃生,走楼梯或安全通道。如果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避开人多的地方,以防发生踩踏事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人教版七上地理 阶段性测试卷
人教版七上地理第3章综合评价卷
[范围:第3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王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世界海陆的分布和运动变化。小洛所在小组领取的任务单是:
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描述世
界海陆分布状况,并完成1~3题。
图C-3-1
1.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表面71%是陆地,29%是海洋
B.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陆地
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极点周围是海洋,南极点周围
是陆地
D.世界的海陆分布比较均匀
C
图C-3-1
2.四大洋中几乎没有分布在西半球中的是 ( )
C
图C-3-1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C [解析] 四大洋中,几乎没有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都跨越了东、西半球。
3.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主要位于热带的大洲是 ( )
B
图C-3-1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3.B [解析] 七大洲中,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主要位于热带的大洲是非洲,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没有被南回归线穿过,南美洲没有被北回归线穿过,大洋洲主要在南温带。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凡尔纳所著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格从伦敦出发,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读福格八十天环游地球路线图,完成4~6题。
图C-3-2
4.福格从伦敦出发环游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洲分别是 ( )
A.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B.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C.欧洲—亚洲—北美洲—南极
D.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D
图C-3-2
5.福格八十天环游路线经过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海洋通道,也是
A、B两洲的分界线的是 ( )
A.巴拿马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白令海峡
C
图C-3-2
6.福格八十天环游路线在经过北美洲时穿过了一条重要山脉C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
D
图C-3-2
地球上,广阔而深邃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覆盖在海底表面。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7~9题。
图C-3-3
A
7.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便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区域是 (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洋盆
图C-3-3
8.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为 ( )
D
图C-3-3
A.大陆架—洋盆—大陆坡 B.大陆坡—洋盆—大陆架
C.洋盆—大陆坡—大陆架 D.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9.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 )
①提供海洋资源 ②划分地球五带
③便于海洋运输 ④产生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图C-3-3
2024年8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因三叶虫化石等41处地质遗迹资源被评为地质文化镇。三叶虫是奥陶纪(距今约4.5亿年前)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海洋中的霸主。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毛坝镇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物进化 B.人类活动
C.海陆变迁 D.大陆漂移
C
图C-3-4
11.下列现象的成因与毛坝镇三叶虫化石成因一致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上有海螺化石
B.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
C.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相似
D.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
A
图C-3-4
11.A [解析] 喜马拉雅山脉上有海螺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形成了陆地,属于海陆变迁现象;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是由于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非洲与南美洲古老地层相似,说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属于大陆漂移现象;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下图为大西洋两岸古地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山脉、裂谷和海洋中由两个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大西洋
C.喜马拉雅山脉
D.乌拉尔山脉
C
图C-3-5
12.C [解析] 东非大裂谷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形成的,面积不断扩大。大西洋是由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形成的,面积不断扩大。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产生碰撞,使其高度不断升高。乌拉尔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13.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地球上 (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非洲和北美洲有共同的文化习俗
C.各块陆地始终合在一起
D.陆地曾连在一起,后漂移分离
D
图C-3-5
日本和美国西海岸地震灾害多发,科学家们预测两地未来仍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图C-3-6
14.日本及美国西海岸分别位于 ( )
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②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③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④太平洋
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图C-3-6
14.D [解析]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美国西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两国都位于环太平洋地带上,都属于多地震的国家。
15.日本与美国西海岸地震多发以及科学家预测未来两地继续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是建立在板块学说与持续观测基础上的。其理论依据是 ( )
①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③地球表层不是完整的一块 ④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C
15.C [解析] 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和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不能说明日本与美国西海岸多地震现象。
二、综合题(共55分)
16.(每空2分,共16分)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且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结合世界黑土地分布图,完成
下列问题。
图C-3-7
(1)写出下列黑土地集中分布区各自所在的大洲:
中国东北平原: ,美国密西西比平原: 。
图C-3-7
亚洲
北美洲
(2)就南、北半球看,图中黑土分布区在 半球较为集中。
(3)图中位于南半球的黑土地集中分布区是 平原,该平原所在大洲东面B是 洋,西面A是 洋。
图C-3-7
北
潘帕斯
大西
太平
(4)图中没有黑土地大面积分布,被赤道穿过并且和太平洋相临的大洲是 。
(5)密西西比平原和潘帕斯平原所在大洲的分界线是
。
大洋洲
巴拿马
运河
17.(20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C-3-8
【探究过程】
(1)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化的,请把下面海洋变成陆地的关系图补充完整。(填“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4分)
图C-3-9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2)世界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A是 地带,B是
地带。(4分)
图C-3-8
环太平洋
地中海
—喜马拉雅
(3)通过研究,同学们了解到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板块、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6分)
图C-3-8
亚欧
太平洋
印度洋
(4)下列箭头能正确反映图2中三位同学演示板块运动方向的是
(双向选择)。(2分)
图C-3-10
图C-3-8
AC
(5)请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并结合图解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面积将如何变化 并分析原因。(4分)
图C-3-8
[答案]红海面积变大。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面积会逐渐变大。
18.(19分)【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跟着达尔文学地理。
课题资料:
资料一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随英国皇家军舰“小猎犬”号出发,展开为期五年的科学考察之旅。达尔文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时,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个海拔上千米的顶峰上,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化石;当船在智利停泊时,他亲身经历了火山爆发;不久后在智利中南部的一个镇上,又遭遇了一次大地震,目睹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资料二 “小猎犬”号航程示意图。
图C-3-11
课题思考:
(1)达尔文乘坐的“小猎犬”号科考之旅的出发地英国位于
洲,随后历时五年考察了非洲、 洲和 洲三个大洲,最后经印度洋和
洋返回出发地。(8分)
欧
南美
大洋
大西
(2)简析安第斯山脉出现大量贝壳化石的原因。(3分)
[答案]安第斯山脉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
(3)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简析智利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
(4分)
[答案]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4)地震危害极大,列举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分)
[答案]如果在室内,地震发生时应就近躲避,保护好头部,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躲到易形成三角地带的空间;避免乘坐电梯逃生,走楼梯或安全通道。如果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避开人多的地方,以防发生踩踏事故。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人教版七上地理第3章综合评价卷
[范围:第3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王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世界海陆的分布和运动变化。小洛所在小组领取的任务单是:
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并完成1~3题。
图C-3-1
1.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地球表面71%是陆地,29%是海洋
B.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极点周围是海洋,南极点周围是陆地
D.世界的海陆分布比较均匀
2.四大洋中几乎没有分布在西半球中的是 ( C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主要位于热带的大洲是 ( B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凡尔纳所著小说,叙述了英国人福格从伦敦出发,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读福格八十天环游地球路线图,完成4~6题。
图C-3-2
4.福格从伦敦出发环游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洲分别是 ( D )
A.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B.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C.欧洲—亚洲—北美洲—南极
D.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5.福格八十天环游路线经过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海洋通道,也是
A、B两洲的分界线的是 ( C )
A. 巴拿马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 白令海峡
6.福格八十天环游路线在经过北美洲时穿过了一条重要山脉C是
( D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
地球上,广阔而深邃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覆盖在海底表面。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7~9题。
图C-3-3
7.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自古以来便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区域是 ( A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洋盆
8. 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为 ( D )
A.大陆架—洋盆—大陆坡 B.大陆坡—洋盆—大陆架
C.洋盆—大陆坡—大陆架 D.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9.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 B )
①提供海洋资源 ②划分地球五带
③便于海洋运输 ④产生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年8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因三叶虫化石等41处地质遗迹资源被评为地质文化镇。三叶虫是奥陶纪(距今约4.5亿年前)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海洋中的霸主。据此完成
10~ 11题。
10.在毛坝镇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根本原因是 ( C )
A.生物进化 B.人类活动
C.海陆变迁 D.大陆漂移
11.下列现象的成因与毛坝镇三叶虫化石成因一致的是 ( A )
A.喜马拉雅山脉上有海螺化石
B.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
C.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相似
D.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
11.A [解析] 喜马拉雅山脉上有海螺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形成了陆地,属于海陆变迁现象;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是由于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非洲与南美洲古老地层相似,说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属于大陆漂移现象;荷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下图为大西洋两岸古地层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 13题。
图C-3-5
1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山脉、裂谷
和海洋中由两个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 C )
A.东非大裂谷
B.大西洋
C.喜马拉雅山脉
D.乌拉尔山脉
13.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地球上 ( D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非洲和北美洲有共同的文化习俗
C.各块陆地始终合在一起
D.陆地曾连在一起,后漂移分离
日本和美国西海岸地震灾害多发,科学家们预测两地未来仍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4~ 15题。
图C-3-6
14. 日本及美国西海岸分别位于 ( D )
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②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③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④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 日本与美国西海岸地震多发以及科学家预测未来两地继续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是建立在板块学说与持续观测基础上的。其理论依据是 ( C )
①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③地球表层不是完整的一块 ④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二、综合题(共55分)
16.(每空2分,共16分)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且非常适合植物
生长的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结合世界黑土地分布图,完成
下列问题。
图C-3-7
(1)写出下列黑土地集中分布区各自所在的大洲:
中国东北平原: 亚洲 ,美国密西西比平原: 北美洲 。
(2)就南、北半球看,图中黑土分布区在 北 半球较为集中。 (3)图中位于南半球的黑土地集中分布区是 潘帕斯 平原,该平原所在大洲东面B是 大西 洋,西面A是 太平 洋。
(4)图中没有黑土地大面积分布,被赤道穿过并且和太平洋相临的大洲是 大洋洲 。
(5)密西西比平原和潘帕斯平原所在大洲的分界线是 巴拿马运河。
17.(20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C-3-8
【探究过程】
(1)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化的,请把下面海洋变成陆地的关系图补充完整。 (填“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4分)
①人为因素
②自然因素
图C-3-9
(2)世界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A是 环太平洋 地带,B是 地中海 —喜马拉雅 地带。 (4分)
(3)通过研究,同学们了解到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亚欧 板块、 太平洋 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的交界处。 (6分)
(4)下列箭头能正确反映图2中三位同学演示板块运动方向的是 AC (双向选择)。 (2分)
图C-3-10
(5)请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并结合图解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面积将如何变化 并分析原因。 (4分)
I答案]红海面积变大。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面积会逐渐变大。
18.(19分)【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跟着达尔文学地理。
课题资料:
资料一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随英国皇家军舰“ 小猎犬”号出发,展开为期五年的科学考察之旅。达尔文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时,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个海拔上千米的顶峰上,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化石;当船在智利停泊时,他亲身经历了火山爆发;不久后在智利中南部的一个镇上,又遭遇了一次大地震, 目睹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资料二 “ 小猎犬”号航程示意图。
图C-3-11
课题思考:
(1)达尔文乘坐的“小猎犬”号科考之旅的出发地英国位于 欧 洲,随后历时五年考察了非洲、 南美 洲和 大洋 洲三个大洲,最后经印度洋和 大西 洋返回出发地。 (8分)
(2)简析安第斯山脉出现大量贝壳化石的原因。 (3分)
I答案]安第斯山脉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
(3)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简析智利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 (4分)
I答案]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4)地震危害极大,列举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分)
I答案]如果在室内,地震发生时应就近躲避,保护好头部,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躲到易形成三角地带的空间;避免乘坐电梯逃生,走楼梯或安全通道。如果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撤离到安全空旷的地方;避开人多的地方,以防发生踩踏事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