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点睛】2016年秋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学课件+导学案)第五单元 (2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点睛】2016年秋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学课件+导学案)第五单元 (2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8 19:49:43

文档简介

17 古诗五首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如同奔涌的热血,棱角分明的脸庞。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各自的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后讲述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今天学的五首诗就是这样的。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学习《杂诗》
1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2 解题
“杂诗”是指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思。
3 内容分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便欲知家乡事的分外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念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情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 小结
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2 内容分析
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象: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象日后与亲人重逢,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不免因现在的形单影只而感到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 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 作者简介
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2 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3 内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时愁上心头的心情。
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风中传来数声笛声,好像在说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 小结
本诗通过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友谊的名言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王勃与“初唐四杰”
王勃(约650—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2 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地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山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的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3 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饱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2 内容分析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被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的情调。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此诗是诗人对二十三年来被贬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对友人赠诗的一首和诗。表达了诗人虽被贬多年,但仍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引用历史典故贴切,是本诗的一个成功之处。巧用对比,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创作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之中见豪放。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千年流传,你是怎么理解的?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佳作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相比,则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自然是无限美好的。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课外学习白居易《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附:
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8 《论语》六则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谈话。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了这些语录,对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殆(dài) 论(lún)语 说(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愠(yùn )
2 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听进不同意见。耳,听觉。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 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把鲁国史籍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学说成为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4 背景追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选取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例如《学而》《为政》《公治长》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 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 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以(它)为乐”)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迷惑。)
3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 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
2 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
1 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 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 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 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 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9 《世说新语》二则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期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尊君在不(fǒu)
2 作者名片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就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说》,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请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教师教读《期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学生齐读。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点拨明确】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丢下,抛弃。
(3)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二)内容探究
齐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如: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点拨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明确】不守信用、没有礼貌、暴躁、易怒的人。
3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明确】这个问题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和有涵养吗?
(三)诵读练习
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 投影展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请一名学生尝试读课文,应读出停顿、语气来。
3 全班齐读,背诵。
(四)走进写法
通过研读这篇短文,其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点拨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期行》让我们结识了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不讲信用的人,连七岁的小孩都看不起,可见“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结识另外两位朋友,看看他们是怎样待人处事的。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华歆(huà xīn) 辄(zhé) 拯(zhěnɡ) 邪(yé)
2 文言词语
(1)重点词语
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同意。
拯:救助。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
“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4)古今异义
宁 古义:难道。(宁可以急相弃邪)
今义:宁愿,宁可。
三、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乘船》;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3)复述课文
(二)深层理解
1 这则短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是怎样刻画他们的?(语言)角色朗读,从文中找出对比(写作手法)的句子,从两个人这两次行为的对比中,你能看出这两个人有怎样的性情品质呢?
【点拨明确】原句(略)王朗轻诺寡信,不负责任。华歆重诺守信,考虑周全,救人救到底。
2 同学们查找过《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吗?题目是什么?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点拨明确】《救人救到底》。
“救人救到底”这个题目好,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点拨明确】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言。
4 你们从这篇短文中还悟到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不能在危难关头舍弃别人。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是能检验出一个人品质的高低。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有关华歆的故事如下:
《割席绝交》: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把金子当瓦片石头一样,不管它,仍旧挥动锄头;华歆则捡起金子,把它扔得远远的。又有一次,他俩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门外有乘坐华丽马车的贵官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去看热闹,管宁就割断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道:“华歆,你不是我求学问道的朋友!”
听了这则故事,你又该怎么评价华歆这个人呢?
【点拨明确】一分为二,追求富贵,不专心读书,但也有可取之处,在本文中救人救到底的品质就非常令人敬佩。
20 伤仲永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它用实例告诉我们:人才绝不是天生的。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环谒(yè)
泯然(mǐn) 称(chèn)
2 作者名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陷害。晚年他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2 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
世隶耕(附属,隶属)
尝(曾经)
养父母(赡养)
立就(完成)
稍稍(纷纷)
泯然(消失)
泯然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借旁近与之(附近。这里指邻居)
收族(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可观(值得)
环谒(四处拜访)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拉)
(3)古今异义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时,有人;今义:或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泯然众人矣(古义:常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4)一词多义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其 其诗以养父母(这)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5)词类活用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作动词,写)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父异焉(异: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作动词,以为……有利)
3 学生复述故事。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点拨明确】天资聪颖的仲永,五岁能写诗,但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而是牵着他四处拜访同乡的人来谋取利益。二十岁时,他的才能就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源于勤奋和汗水。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最终沦为庸才、蠢材,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让悲剧重演。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 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点拨明确】(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将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 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
(二)走进写法
1 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一阶段呢?
【点拨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 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明确】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三)走进主题
课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文章寓理于事,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仲永的父亲为了谋利不让仲永学习,对仲永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启示:和仲永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我们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多学知识,造福社会,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