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期末复习】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考点梳理读记+主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期末复习】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考点梳理读记+主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1 23:3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2.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
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课标3.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要求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
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5.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6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考点1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朝代
概况
重要事件或影响
①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②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朝,都城在阳城。
③二里头躂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④末代君主夏桀,残暴无道,被商汤所灭。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①盘庚迁般。

建立商朝,都城建在毫。
②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续表)
朝代
概况
重要事件或影响
①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西周
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周朝,定都镐京。
③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
⊙常考强调夏、商、西周的更替说明国家应实行仁政、德政,得民心而兴盛;暴君暴政,失民心而衰亡。
⊙回看教材教材P25插图《利簋及铭文拓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利篮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有重要艺术价值;利簋及腹内
铭文有利于研究(或证实)武王灭商(或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的历史,有重
要史料价值。
考点2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对象:宗亲和功臣。
4.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5.诸侯权利: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6.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7.实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常考强调分封制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但分封制下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分散了国家权力,为以后的诸侯混战埋下祸根。
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①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捉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经济
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③商业:金属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等逐渐瓦解。
政治
②各国竞相实行富国强兵的改苹,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各家学派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相互取长补
思想
短,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考点4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
(1)背景: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军事
上,诸侯之间战争不断。
(2)概况
①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②影响: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回看教材教材P29“材料研读”: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
处于分裂割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