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2 06: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发现身边温暖,表达感受想法”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对话、仿说等活动,积累表达情感的词句,学习用真诚语言描述家人亲情与生活趣事。
思维能力:借助情感变化图、乐趣清单等工具,观察并梳理生活经历,提升感受与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家庭亲情与自然之美,尝试用语言、图画等形式表现对亲人的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化自信:理解亲情的温暖与生活乐趣的多样性,培养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与感恩。
(二)教材内容整合:
1.文本分析:
《彩虹》:通过小女孩为家人做事的想象,积累“美丽的桥”“洒下来”等富有情感的语句。
《去外婆家》:借助山林趣事的描写,体会“宝贝”“乐趣”等充满童真的表达。
《数星星的孩子》:聚焦张衡探索星空的故事,学习仔细观察的品质。
口语交际《做手工》:分享手工作品,练习有序表达制作过程。
《语文园地三》:积累词句、学习标点使用及口语交际方法。
2.跨学科链接:
美术:绘制“我的家人”主题画或手工制作。
音乐:配乐朗诵《彩虹》,感受语言中的韵律美。
综合实践:家庭活动记录,制作“温暖瞬间”采集卡。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但对情感体悟和感受表达的能力尚待提高。
认知难点:城市学生缺乏对乡村生活的直观体验,对课文中部分场景较为陌生。
兴趣点:对家庭生活、手工制作和星空探索有浓厚兴趣。
二、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提炼:“发现身边温暖,表达感受想法”
通过阅读与观察,感知亲情的温暖与生活乐趣迁移“感受表达”方法,个性化表达对家人、生活的热爱。
(二)真实情境创设:
任务型情境:担任“家庭小记者”,记录家庭温暖瞬间并向同学介绍家人。
项目化情境:制作《亲情温暖手册》,整合课文摘抄、绘画、照片作品。
三、单元导图:
四、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内容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 (基础积累)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梳理温暖词句。 制作“温暖词卡”(如“洒、梳、镜”) 为《彩虹》配插图;绘制情感变化图
黄金任务 (理解应用) 分析关键句、仿写温暖场景、完成日记。 辩论“哪种亲情表达更温暖” 仿写“彩虹像美丽的桥” 制作“家庭乐趣地图”
钻石任务 (迁移创作) 跨学科创作亲情主题作品。 设计“感恩卡”配温暖语句 录制“家庭声音故事” 制作“星空观察笔记”配诗文
五、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发现身边的温暖
【核心目标】
1.通过家庭生活场景,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受。
2.初步理解“感受表达”的内涵,明确“关注情感”“乐享温暖”的学习方向。
3.了解本单元“发现-感受-表达”的学习路径。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寻找家庭“温暖事”。
教师活动:
播放家庭生活视频(如家人做饭、陪伴学习、一起游戏等场景),提问引导:“视频中哪些画面让你觉得温暖?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板书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标红“温暖”二字。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记录“最温暖的1个场景”自由分享,尝试用词句描述。
2.任务发布——“家庭小记者”上岗啦!
教师活动:出示“家庭小记者证”道具,宣布任务:“我们要制作《亲情温暖手册》,记录家的温暖!”
分发任务卡:
任务1:说温暖(口语交际:分享家庭趣事)。
任务2:找温暖(课文精读:圈画《彩虹》中的温暖词句)任务。
3:写温暖(创作:用文字表达对家人的爱)。
学生活动:
浏览单元目录,用贴纸标记最感兴趣的课文小组讨论:“你想在手册里放什么内容?”
3.初读感知——绘制“温暖词地图”。
教师活动:
导读《彩虹》第1段,范读重点句(“天上出现了一座美丽的桥”),提问:“哪些词让你心里感到温暖?”
分组布置任务:
爱心组:圈画为家人做事的词(“洒水”“梳头”)。
温暖组:圈画表达情感的词(“高兴”“美丽”)。
想象组:标出富有想象的词(“彩虹桥”“月亮镜子”)。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用不同符号圈画三类词句完成“温暖词地图”海报。(分支:为家人做的事/感受到的温暖/美丽的想象)
代表展示。
第2-7课时:青铜任务——感受美好事物
课时2-3:《彩虹》——爱心想象之美
【核心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圈画小女孩为家人做事的美好想象。
2.通过朗读体会,感受小女孩对家人的爱心。
3.联系生活,口头表达自己想为家人做的事。
【重点环节设计】
1.朗读发现:捕捉“爱心想象”。
教师活动:
播放温馨音乐,范读课文,重读“提着水壶走到桥上”“拿着镜子走到桥上”。提问引导:“小女孩为什么想为家人做这些事?”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全文,用红笔圈出3处“最想为家人做的事”。
小组交流:“我圈了______,因为我也想为家人______”
2.想象迁移:我的爱心行动。
教师活动:
出示句式支架:
原文: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仿写:如果我______,走到______,______,那不就是我在______吗?
点拨:“试着在仿写中用1个温暖词”。
学生活动:
观察家庭生活照片,口头补充句子:如果我______,走到______,______,那不就是我在______吗?
独立完成仿写卡,张贴展示墙互评“最暖心的表达”。
3.情感朗读:传递爱心温度。
教师活动:
对比出示问句:爸爸,您高兴吗?妈妈,您高兴吗?哥哥,你高兴吗?
提问:“朗读这些问句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学生活动:
分组角色朗读(爸爸组、妈妈组、哥哥组),体会期待回应的语气完成情感卡:“读问句时要读出____的语气”
班级“最美声音”评选:投票选出最有感染力的朗读。
课时4-5:《去外婆家》——发现生活之趣
【核心目标】
1.体会外婆家乐趣的多样性,圈画有趣的事物和活动。
2.创编自己的乐趣清单,学习分类表达。
3.感受亲近自然、亲情相伴的美好。
【重点环节设计】
1.乐趣发现:外婆家的宝藏。
教师活动:
播放自然音效(鸟鸣、溪流),引读“山上山下宝贝多”。
示范动作:模仿小山雀蹦跳。提问:“‘宝贝’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宝贝?”
学生活动:小组选择段落演读(“舅舅组”带山货回来,“外婆组”留一份给我)完成比喻卡:“外婆家的宝贝像______,让我感到______。”
2.乐趣分类:制作乐趣清单。
教师活动:
展示乐趣清单范例:
吃的宝贝:山楂、柿子、毛栗子
玩的宝贝:秋千、小山雀
看的宝贝:杜鹃花、野花
学生活动:摘抄课文中的乐趣,按“感官体验”分类(味觉/触觉/视觉/听觉)
创作新句:“外婆家还有______,可以______。”
3.我的乐趣:分享美好经历。教师活动:
配乐朗读结尾段(“外婆家真有趣!”),提问:“你的外婆家或爷爷奶奶家有什么乐趣?”
点拨观察方法:“用多种感官发现乐趣——看、听、尝、摸”。
学生活动:
想象绘画:画出心中“乐趣天堂”。
完成分享卡:“我最喜欢去______,因为那里有______,就像课文中的______”
课时6-7:《数星星的孩子》——探索星空之谜
【核心目标】
1.学习张衡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精神。
2.圈画描写星空和观察过程的词句,积累表达。
3.实践观察方法,培养探究兴趣。
【重点环节设计】
1.星空初探:走进张衡的观察。
教师活动:
播放星空视频,范读第1段,重读“满天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提问引导:“这个比喻句中,星星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描写星空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美的比喻。
小组交流:“我最喜欢______这个比喻,因为它让我想到______。”
2.探究体验:学做小张衡。
教师活动:
出示观察任务:
数一数:一颗、两颗……几百颗。
看一看: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
想一想:星星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点拨观察方法:"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认真思考"。
学生活动:
分组模拟观察(观察组、记录组、思考组)完成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______,发现______,想到______”
班级“最佳观察员”评选。
3.探索精神:学习张衡的品质。
教师活动:
对比朗读:奶奶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你能数得清吗?”张衡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提问:“从对话中看出张衡有什么品质?”
学生活动:
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不同语气完成品质卡:“张衡是一个______的孩子,因为______”
联系生活:“我在______时,也像张衡一样______”
第8-11课时:黄金任务——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时8: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核心目标】
1. 正确认读“弹钢琴、练舞蹈、唱京戏”等9个短语,联系生活理解意思。
2.学习运用“会……还会……”的句式,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课余爱好。
3.初步辨析形近字,并能根据语境正确选字填空。
【重点环节设计】
1.识字闯关——短语我会读会用。
教师活动:
出示“识字加油站”所有词语卡片,范读、带读,重点指导“琴”、“捏”、“滚”、“环”等字的读音。
组织“你做我猜”游戏:请一位学生表演动作,其他学生说出对应的短语。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短语的结构规律(动作+事物)。
学生活动:
开火车朗读词语,确保发音准确。
积极参与游戏,巩固词语与实意的关联。
尝试仿说短语,如“跳皮筋”、“吹笛子”。
2.句式迁移——我的本领真不少。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中的气泡话“我会踢足球,还会拉二胡”。
提炼并板书句式:“我会______,还会______。”
学生活动:
同桌相互练习,用此句式介绍自己的两项本领或爱好。
然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要求说话完整、清晰。
3.字词运用——火眼金睛辨形近。
教师活动:出示“字词句运用”第一题(“园—圆”、“只—支”)。通过组词、造句、图片对比(如:公“园”图片vs“圆”形物体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学会在语境中运用。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课本上的选字填空练习。完成后同桌交换检查,并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
课时9: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
【核心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不同语气。
2.学习将词语进行分类积累的方法,拓展词汇量。
3.掌握“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正确书写“口、国、白”等汉字。
【重点环节设计】
1.标点符号妙用处。
教师活动:
出示“字词句运用”第二题的三个句子(缺少标点),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不同标点带来的语气变化。
范读句子,清晰展示陈述、感叹、疑问语气的读法。
总结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基本用法。
学生活动:
给课本上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个别朗读,读出不同语气,全班评议。
尝试自己说一句话,并配上合适的标点。
2.词语分类巧积累。
教师活动:出示“字词句运用”第三题的词语(白云、乌云、朝霞、晚霞/雨点、霜冻、雪花、冰雹/小溪、河流、湖泊、海洋)。提问:“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可以怎样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尝试按不同的类别(如“天气现象”、“水域”)给词语分类。分享分类结果,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同类的词语。
课时10:日积月累+我爱阅读(《闻鸡起舞》)
【核心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小儿垂钓》,能借助插图理解诗意,感受童真童趣。
2.独立阅读《闻鸡起舞》,了解故事大意,学习祖逖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
【重点环节设计】
1.图画导入,揭示诗题。
教师活动:出示《小儿垂钓》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的样子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诗题。
学生活动:描述画面内容,猜测诗歌可能讲述的内容。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如“蓬、稚、纶、莓”),划出节奏线。逐句讲解诗歌大意,重点理解“蓬头、垂纶、遥招手、不应人”。
学生活动:多种形式朗读(跟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借助插图和的解释,说说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
3.想象画面,体会童趣。
教师活动:
提问启发:“你觉得钓鱼的小孩可爱吗?从哪里看出来?”“如果你是那个问路的人,看到小孩招手却不答应,你会怎么想?”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小孩的专注和天真。尝试带着感情背诵古诗。
4.阅读故事,学习精神。
教师活动:引入“我爱阅读”板块。指导学生借助拼音默读《闻鸡起舞》,思考:故事讲了谁?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活动:独立默读故事,圈画关键信息。小组交流故事内容和读后感想,理解“勤学苦练”的含义,并联系自身谈谈启发。
课时11口语交际——做手工
【核心目标】
1.能按照顺序(如“先……再……然后……最后……”)清楚地介绍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并记住主要信息。
3.乐于分享制作的乐趣,体验表达的成就感。
【重点环节设计】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教师活动:
展示一些精美或有趣的手工作品(或课本插图),宣布开展“手工博览会”。
出示交际要求:“按照顺序说”和“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了解听和说的要求。
2.示范引领,搭建支架。
教师活动:教师或请一位学生示范介绍一件简单的手工(如折纸飞机),刻意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顺序词。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关注示范者是如何把步骤说清楚的。
3.小组交流,互学互评。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用上顺序词,并要求听众认真听,准备复述或提问。
学生活动:在组内介绍作品和制作过程。作为听众,努力记住一件作品的名称和主要步骤,并给予同学评价或提出疑问。
4.全班展示,总结延伸。
教师活动:邀请各组推选的“介绍小能手”和“倾听小明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围绕“顺序是否清楚”、“介绍是否明白”、“倾听是否认真”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代表上台介绍,全班同学认真倾听并参与评价。课后可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和介绍文字布置在教室展示角。
课时12钻石任务·亲情温暖分享会
【核心目标】
1.综合展示本单元学习成果,体验表达与分享的快乐。
2.在真实交流中深化对亲情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3.树立发现美好、表达温暖的态度。
【重点环节设计】
1.成果展示:亲情温暖手册。
教师活动:布置展示墙。
文字区:课文仿写、日记片段、温暖句子。
图画区:家人画像、温暖场景、手工作品。
照片区:家庭活动、温暖瞬间。
学生活动:分组参观,用贴纸标记“最打动我”的作品与作者交流创作心得和故事。
2.情感表达:我的心声告白。
教师活动:创设“亲情电台”情境,邀请学生表达。提供表达支架:“我想对______说,谢谢你______,让我感到______。”
3.延续温暖:传递爱心行动。
教师活动:发起“温暖传递”行动倡议,分发“爱心行动卡”,记录为家人做的事,鼓励将课堂温暖延伸到家庭生活。
学生活动:制定“爱心行动计划”承诺践行并记录实践感受,组建“温暖小分队”互相鼓励。
六、单元评价体系:
维度 评价工具与策略
语言积累 “温暖词句”存折(每积累5个与亲情、美好相关的词句得1颗星,如“洒、梳、镜、彩虹桥”)
词语理解 闯关任务卡:选择合适方法理解“美丽的桥”“乐趣”“观察”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表达与创作 三星标准:内容真实★、感受具体★、语言生动★(适用于口语交际和写话作品)
情感体验 “亲情温暖”分享会评分表(情感真挚度、表达流畅度、观察细致度)
七、教学资源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整合语文园地“词句积累”与“口语交际”,融合课文情感主题与表达方法。
(二)课外拓展精选:
绘本推荐:《我爸爸》《我妈妈》《奶奶的红披风》
诗歌欣赏:《家》《妈妈的爱》
视听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