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
复习 强基 储能 超越
文化常识
1.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2.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3.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责的官吏。
4.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第1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一、基础夯实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窃( )
②游处( )
③每( )
④所操之术( )
⑤强聒( )
⑥见察( )
⑦上报( )
⑧辨( )
谦辞,私下、私自
同游共处,交往
常常
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唠叨不休
被理解
写回信
同“辩”,分辩
(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特别)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我)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名( )
②实(
)
③所以( )
④以致( )
⑤固( )
⑥前( )
事物的名称、概念
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
用来
因而招致
本来
预先
(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估计)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汹汹然( )
②胥怨( )
③非特( )
④度( )
⑤义( )
⑥是( )
⑦膏泽( )
⑧事事(
)
⑨知( )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计划
适宜
认为正确
施恩惠
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不任( )
②向往( )
不胜
仰慕
【助记导图】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 通“鲁”,粗鲁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文言知识梳理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
五、一词多义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正)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至于怨( 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译:(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名实已( 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译: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料到
它会这样的。
4. 故今具道所以,( 冀 )君实或见恕也。
译: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重点句子 翻译
5. 重念蒙君实 视 遇 厚,于反 覆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对待我一向优厚 ,在书信往来上不应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宽恕我。
6. 辟 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佞人,这不算是拒绝他人的意见。
7. 盘庚之迁,胥 怨者民也。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满怀怨恨的是老百姓啊。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情境默写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10.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名句积累
1.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2.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3.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4.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5.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7.君子所求于人也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
8.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