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
古诗三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梅兰芳蓄须
延安,我把你追寻
战争
战争
伤亡无数
流离失所
出
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趣味导入: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多写边塞生活,风格雄浑,音调高昂,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王昌龄(698-约757)
走近作者
698年 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
724年 二十七岁, 投笔从戎,边塞留名。
727年 三十岁进士及第。汜水县武官。
738年 四十一岁,因事被贬岭南。
757年 六十岁,被妒才所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渴望和平的愿望。
出塞
出塞:乐府旧题
边塞、要塞
边界险要的地方
远出边塞
塞外、边塞
sài
塞
塞车、酒塞
sāi
闭塞、阻塞、茅塞顿开
sè
多音字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读节奏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读节奏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诵诗句
平缓
高亢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诗意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品词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是什么写法?这是怎样的边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这是荒凉、冷清、孤独、寂寞的边关。
思 考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修辞方法。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月
关
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
但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能
万里长征人未还
资料链接
读这段文字,结合诗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唐玄宗时,把士兵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又从三年延至六年、九年 直至终老边关。”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治通鉴 唐纪》
…
…
死伤无数
战争不断
相差400多年的秦汉两朝,明月照在边关上,这些年在这里发生了什么?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
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
面对无休的边关战事,
你最希望什么?
我国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从秦朝起,一直没有间断过。秦汉时期开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这是玉门关、山海关、卢龙城,是唐代著名的边疆地区的军事要塞。长城外就是塞外。自唐太宗以来,边塞战争不断。“出塞”就是到关外去阻击来犯的敌人。
甘肃 玉门关
河北 卢龙城墙
河北 山海关
李
广
飞将军
汉代大英雄
射箭,百步取人、百发百中
身材高大魁梧
闪电般的速度
匈奴冠以“飞将军”
李广( —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
资料链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
(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诗人为什么要歌颂飞将军?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早日结束战事,让每个家庭都能享有和平安宁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愿。诗人借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望。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
这是千百年来所有百姓的希望,他们希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任何时代都呼唤骁勇善战的将军,保家卫国的士兵,将士们都是做好了马革裹尸还的准备,以死捍卫国家的领土。
像这样写战争题材的古诗就叫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战争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特点赏析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塞战乱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愿。
主题概括
这是一首描写( )生活的诗。这首诗反映出对( ) 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 )之情, 表达了希望( )起任良将,早日平息( )战争,使( )得到安宁,人民过上( )生活的美好心愿。
领悟全诗
军旅
驻守边疆
同情
朝廷
边塞
国家
幸福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拓展延伸
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征人远在万里的家人在想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
儿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有没有牺牲?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
丈夫什么时候能回来?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
父亲受没受伤?
拓展延伸
①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
②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 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 __________________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长征儿未还。
万里长征夫未还。
万里长征父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这是他们,也是广大人民的希望!
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情感升华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
看到了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
头顶边关月
情系天下安
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雪最厚的地方都贴到了马的肚皮,而且长时间骑马巡逻,人和马都会冻僵。
出塞(其二)
[唐]王昌龄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xiá)里金刀血未干。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延读经典
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
《出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