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 学习鉴赏 4 乡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 学习鉴赏 4 乡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2 09:1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乡 愁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语言运用:提升学生朗诵能力、品味分析语言的能力。
思维能力: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审美创造:能够从语言形式、意象等角度鉴赏诗歌,获得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乡愁是深切的思乡之情,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在一轮明月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在一封家书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在迷蒙的烟水中……
无形的乡愁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万般形态,在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诗歌《乡愁》。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余光中】(1928—2017),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和翻译工作,将这四项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代表作】《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2.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常处于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3.字词梳理
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明确:“愁”字,情感基调是怀念惆怅的,朗读语调应低沉缓慢。
2.聆听范读,总结朗读要点,并跟读吟诵。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年1月21日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音韵
1.诗歌讲究音韵美。默读诗句,感受第一节诗中的“候”、“愁”、“头”这些文字在字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韵母都是“ou”。
2.为什么诗人在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歌时会不约而同地用上“ou”这个韵?
明确:在发音时,感觉声音刚要延展嘴唇却逐渐收拢,欲吐还休,有种浊浊、厚厚的感觉,这就与内心的愁绪相呼应。
小结:余光中先生《乡愁》这首诗总共 88 个字,但用“ou”韵的却有 14 次,这个韵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忧伤情绪的表达。在诗歌学习中,我们不要忽视文字的字音本身在表达情意或情绪上的作用。
3.诗歌中不仅“ou”韵反复出现,四节诗的结构形式也是相同的,诗歌中上下句或者每一节诗相同位置的文字也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结构匀称整齐,每一小节都有重复或相似的诗句,形式上具有回环往复的美感,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写作手法为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 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例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诗经·蒹葭》
4.请同学们朗读整首诗,读出回环往复背后那百转千回的愁绪。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歌,分析意象
1.乡愁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是在这首诗中仿佛触手可及,是因为它化作了什么?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物化,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事物之上。
2.在这些事物上,诗人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明确:邮票:对母亲的思念
船票:对妻子的挂念
坟墓:对母亲的怀念
海峡:对大陆的想念
3.在这些意象前面,作者都用了哪些修饰语?这些修饰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量词、叠词。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都能突出所写事物之小。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写作将凝重的乡愁浓缩于轻微细小的对象上,从而反衬出乡愁之浓,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都是叠词,一方面增强了事物的形象性,笔墨浅淡,突出邮票之小,船票之窄,坟墓之矮,海峡之浅。然而,邮票虽小,却牵系着暖暖的母子情;船票虽窄,却负载着浓浓的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承载着沉沉的丧母之痛;海峡虽小,却寄托深深的家国之思。另外一方面,叠词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读来音韵悠长,更能烘托出乡愁绵长。
4.联系诗人的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意象?
明确:这些意象与诗人人生中四个阶段的经历息息相关。邮票象征“小时候”母子的分离,船票象征“长大后”夫妻的分离,坟墓象征“后来啊”母子的永别,海峡象征“而现在”两岸的相隔。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使之具体可感,引起共鸣。
1928年余光中在南京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跟随母亲一路逃亡避难,最终落脚重庆,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求学,只能和母亲通信联系。 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余光中同家人辗转南下,直至迁居台湾。1956年,余光中结婚,婚后赴美留学,与妻子相隔万里,受经济制约,便坐轮船往返。 1958年,母亲病逝,母子永别。 1972年,阔别大陆故乡20多年的他,在台北旧居写下此诗,沉吟良久。
小结:意象是凝聚着诗人独特情感的事物,它是作者个性化的抒情表达。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余光中曾说:“乡愁如果只有距离,没有沧桑,是单薄的。”诗中哪一节将乡愁推向深处?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由生离写到死别,由思亲,思乡到思国,层层递进,情感升华。
2.联读比较,为什么海峡是“浅浅”的?体会诗人的情感。
助读资料一:余光中回顾《乡愁》创作心境
当初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台湾。我1949年离开大陆,1950年去的台湾。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40多岁,当时大陆正是“文革”期间,在政治运动中,两岸的走动很少。……我想念故乡,而不得回来,这样的一种怀乡、又带有挫折的心情,而且还看不出未来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是问题。在这种心情之下我写了这首诗。当时差不多20分钟就写好了,并不是我才思敏捷,而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20年,我不过花20分钟把它记录下来。
明确: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因为一条银河,他们分隔两岸,含情脉脉相视无言。“河汉请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虽浅,然而可望却不可即,为这个伤感的故事又蒙上了一层痛苦。
而在余光中的眼里,祖国和台湾一衣带水,海峡很浅,却因为政治原因无法回到大陆,“浅浅”一词上是盘踞在自己心头数十年离乡别土的惆怅与无奈。
3.从地理角度来看,台湾海峡平均水深约为60米,最窄处也有130公里。从情感角度来看,诗人心中结着浓浓的乡愁。那么“浅浅”一词可否换成“深深”或者“宽宽”?
助读资料二:龙应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
助读资料三: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余光中《当我死时》
四、课堂小结
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五、课堂作业
1.熟读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请仿照《乡愁》的意象运用,尝试创作一首诗。(可写母爱、快乐、友谊、理想等)    
六、板书设计
时间 空间 意象 情感
小时候 母子异地 邮票 母子之情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夫妻之爱
后来 坟墓内外 坟墓 丧母之哀
现在 海峡两岸 海峡 恋国之思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打破了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死模式,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不足之处   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且自身的经历有限,对乡愁的理解和体会较浅显、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