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统编版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统编版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2 10: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 期中模拟测试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1-10课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5-26九年级上·海南·阶段练习)埃及民歌:看,这位伟大的君主……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好不偏袒,他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民歌中的“君主”指的是( )
A.法老 B.金字塔 C.尼罗河 D.胡夫
2.(25-26九年级上·宁夏·阶段练习)埃及考古学家在埃及明亚省发现了一座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墓地,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400年前。这一考古发现受到史学界高度重视的理由是( )
A.该发现证明古代埃及文明从3400年前开始
B.该发现对研究古埃及文明演进具有史料价值
C.该考古发现有助于开发明亚省的旅游资源
D.该考古发现体现埃及文明具有多个源头
3.(25-26九年级上·湖南邵阳·阶段练习)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都是奴隶。后来,埃及考古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
A.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B.《历史》写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真实
C.历史事件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D.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4.(25-26九年级上·天津蓟州·阶段练习)古代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耕种季、收获季),每季分为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材料表明古代埃及历法( )
A.推动新生产方式产生 B.丰富了古埃及人生活
C.适应了农业发展需要 D.推动了原始阶级的产生
5.(25-26九年级上·宁夏·阶段练习)《汉谟拉比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体现社会等级 B.内容十分广泛 C.强调君权神授 D.深刻影响后世
6.(25-26九年级上·安徽蚌埠·期中)据统计,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下图所示的泥板文书总量约有6000余片,其中书吏们用来表示职官、地名、容器、金属等字符类别约占15%,85%以上都是用于社会行政管理的经济账目。这表明( )
A.古希腊文字数量十分丰富 B.古巴比伦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C.古巴比伦奴隶制度的发达 D.古希腊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
7.(25-26九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如图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图中③地区的文明成果是( )
A.象形文字和太阳历 B.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C.甲骨文和青铜器 D.阿拉伯数字和佛教
8.(24-25九年级上·河北·期中)在印度某地的一个村子里,庙宇、理发店和水井等公共设备全部都有4套,分别服务于4个不同的种姓。虽然公用设备没有明显的区分和标记,但是当地村民们都自发地遵守着规矩,决不跨越种姓之间的界限去使用不同种姓的东西。以上材料可以用来印证( )
A.种姓等级源于佛教思想理念 B.传统种姓文化的影响深远
C.种姓制度下各等级完全平等 D.种姓制度下人民生活痛苦
9.(25-26九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古代印度早期佛教僧团内部以受戒时间长短的修行资历为序,而非出身地位;佛教经典认为:“若仅凭出身便可纯洁,则狗与蛇亦能成圣者?”由此可见,早期佛教( )
A.继承了婆罗门教思想 B.蕴含了社会平等理念
C.服务于宗教祭祀集团 D.促进了种姓制度形成
10.(25-26九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有学者说:“古希腊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其工商业的发展。”这里的“自然环境”指的是( )
A.多山靠海 B.毗邻东方 C.土地狭小 D.水流湍急
11.(25-26九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绝大多数官职通过抽签产生,且任期很短;出任官职者均可得到一定薪水,以保证政治不成为富人的专利。与这些现象相关联的是( )
A.伯里克利主政雅典 B.亚历山大远征波斯
C.屋大维创立元首制 D.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12.(25-26九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下图是分散在南欧、中亚和西亚不同地区的神庙遗址,很多都体现了希腊式建筑风格。与这种现象出现关系密切的是 。( )
A.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扩张 B.罗马帝国的征服扩张
C.奥斯曼的征服扩张 D.波斯帝国的征服扩张
13.(25-26九年级上·黑龙江·阶段练习)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某个帝国发展的时空图。据此判断,该帝国的建立者是( )
A.亚历山大 B.凯撒 C.屋大维 D.汉尼拔
14.(25-26九年级上·天津武清·阶段练习)下列有关《十二铜表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滥用
B.内容涉及诉讼程序、宗教法等
C.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关系
D.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15.(25-26九年级上·河北衡水·阶段练习)有学者强调,罗马帝国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将自身的文化输出给帝国辖区的其他地方,形成了一个多元交汇的文化现象。“多元交汇的文化现象”形成,表明罗马帝国( )
A.促进了亚非文明形成 B.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
C.吸收了大量希腊文化 D.成为了地中海的霸主
16.(24-25九年级上·河北·期中)下面两幅图片所示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都有利于古代希腊( )

苏格拉底 伯里克利
A.民主政治全面普及 B.古典哲学持续繁荣
C.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国家版图不断扩大
17.(25-26九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下图是希腊1961年为纪念德谟克利特而发行的邮票。德谟克利特的主要成就是( )
A.提出“原子论”B.提出演绎法 C.编写万民法 D.创立逻辑学
18.(25-26九年级上·安徽蚌埠·期中)下图为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历法。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古罗马( )

埃及太阳历 罗马“儒略历”
A.既善于借鉴又不断创新 B.历法文明源远流长
C.照抄照搬不同地区文明 D.天文历法遥遥领先
19.(25-26九年级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下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文明成就
古代印度 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
古代中国 分封制青铜器甲骨文
古代罗马 《十二铜表法》罗马大竞技场儒略历
A.交互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统一性
20.(25-26九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英、法等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让巴勒斯坦地区再度成为国际焦点。该地区历史悠久,是某一世界性宗教的诞生地,该宗教是( )
A.佛教 B.印度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1.(25-26九年级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探究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了如图所示内容。由此可知,他们探究学习的内容是( )
A.亚历山大帝国建立 B.罗马帝国扩张
C.基督教的传播 D.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22.(25-26九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有趣的谚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记忆一个历史事件。下列选项中与下图现象有关的是( )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3.(25-26九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这表述的是西欧庄园法庭的( )
A.成立背景 B.建立过程 C.特征 D.作用
24.(25-26九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
B.封君封臣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
C.城市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25.(25-26九年级上·山西运城·阶段练习)培朔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下图所示内容。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 )
图一 图二
A.基督教的兴起 B.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C.西方民主的起源 D.古代文明的传承
26.(24-25九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中世纪大学拥有招收学生和邀请学者、聘请教师的权力;自主制定教学内容和进行授课的权力;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权力;自主管理大学教学、行政等其他大学事务的权力。由此文本材料可知中世纪的大学具有( )
A.行政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司法特权 D.免赋税特权
27.(25-26九年级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构建知识结构图有利于理清历史线索。下图“?”处应该填写( )
A.农业的发展 B.庄园的发展 C.大学的兴起 D.城市的兴起
28.(25-26九年级上·山东济南·阶段练习)它的版图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并吸收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查理曼帝国
29.(25-26九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一份思维导图(见下图),“▲”处应该填写( )
A.印度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法兰克文化 D.拜占庭文化
30.(25-26九年级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某历史学习小组以“古代法治文明”为主题开展讨论会,他们收集到如下两段文字材料。据此可以得出两部法典内容的相似之处是( )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 《查士丁尼法典》承认奴隶处于主人的权力之下,主人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如果主人非法杀害或过分虐待自己的奴隶,将受到处罚。
A.保障人权自由 B.维护奴隶权益 C.阶级属性鲜明 D.君主制定法律
二、综合题(31题8分、32题14分、33题18分,共40分)
31.(25-26九年级上·湖南娄底·阶段练习)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为了了解丰富多彩的大河文明,九年级(1)班的同学设计了以“多元的大河文明”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展板,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展板一 【识读地图——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
图1 图2 图3
(1)请观察上述三幅地图,填充下面表格内容。(2分)
图名 图1 图2 图3
所示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①____
共同点 ②____
展板二 【解说史料——领略人类智慧的成就】
图4:____。 解说词: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王国时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的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它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图5:“汉谟拉比法典” 解说词:____
(2)根据展板二,给图4拟一个标题。参照图4示例,给图5写一份解说词。(4分)
展板三 【交流心得——感受多元文明】
(3)通过本次项目化学习,请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2分)
32.(24-25九年级上·河南·阶段练习)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摘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4分)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个成文法因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从书》
(2)材料二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4分)
材料三 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除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民法大全》在世界法学史上的地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人类社会民主、法制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4分)
33.(25-26九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9—13世纪的西欧在“黑暗”中孕育着“光辉”,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贵族由于效忠王室而领受土地和管辖采邑。这些封臣们要对上级封君宣誓效忠并承担军事义务……举行臣服礼时,附庸一般要亲自跪在领主的面前,两手交叉置于领主的手中,宣誓说:“我立誓效忠和依附于你,正如一个仆人须效忠于主人”。而领主这时交给附庸一柄旗子、一根手杖和一张约书,表示给附庸财产并保护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西欧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基础是什么?指出这一关系的实质。(4分)
材料二 典型的西欧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两部分,领主的“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佃户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分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这些产品几乎都是消耗在庄园之内。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指出领主与佃户之间的经济关系。(4分)
材料三 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摘编自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城市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经济地位。(4分)
材料四 中世纪欧洲大学课程内容简表
类别 文化课程 法学课程 医学课程 神学课程
课程内容 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和天文 教会法和民法 罗马医学、东方医学等 基督教
教材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 《罗马民法大全》等 《医学论》《医典》等 《圣经》
——摘编自毛钧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你能得出关于中世纪欧洲大学课程设置的哪些历史信息?(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2分)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C B B D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C B C A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D D B B D B D C
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伟大的君主”“馈赠礼物不偏袒”“礼物比金银更贵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至关重要,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土壤,滋养农业,被埃及人视为“馈赠礼物的君主”。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农业资源,被埃及人视为生命之源和 “慷慨的君主”,完全契合民歌描述,C项正确;法老是埃及的统治者,并非“馈赠礼物”的自然实体,排除A项;金字塔是建筑,不是“君主”,排除B项;胡夫是法老,属于人类统治者,并非“馈赠礼物”的自然主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提供实物史料,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对研究文明演进有重要价值。因此,埃及考古学家在埃及明亚省发现了一座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墓地,对研究古埃及文明演进具有史料价值,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始于更早(约5000年前),而非3400年前,排除A项;该考古发现有助于开发明亚省的旅游资源与史学界关注点无关,排除C项;“多个源头”强调地区不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据题干中“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中记载,修建古埃及金字塔的是奴隶……哈瓦斯考古发现在吉萨金字塔旁边埋有建造人员的坟墓,他认为奴隶的坟墓不可能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建造金字塔的是平民”可知,考古发现弥补了文献的局限性,通过实物证据纠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所以“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的不足”,A项正确;文献时间近未必更真实,考古实物证据更具说服力,排除B项;C项强调时间久远导致史实模糊,但题干重点在于考古修正文献,排除C;选项D虽合理,但题干更直接体现考古发现补充了文献的不足(文献记载错误或缺失),而非单纯强调修正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题干“古代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可知,古埃及历法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划分季节,说明其历法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如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适应了农业发展需要,C项正确;“推动新生产方式产生”错误,题干未涉及生产方式变革,排除A项;材料着重阐述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联,并非体现历法对古埃及人生活丰富性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里没有涉及原始阶级产生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该历法推动原始阶级产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刑法等多个领域,且“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这直接说明其内容涵盖范围广,内容十分广泛,B项正确;“体现社会等级”虽与史实相符,但题干未重点强调,排除A项;“君权神授”对应法典前言,但题干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影响后世”指的是法典的历史意义,但题干材料未涉及后世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泥板文书”“85%以上都是用于社会行政管理的经济账目”等信息分析可知古巴比伦已有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经济记录能力,体现了社会发展水平较高,B项正确;古希腊文明主要使用希腊字母,并非泥板文书,分别排除AD项;材料侧重强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反映奴隶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图中③地区的文明成果”和所学知识可知,③地区标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为古印度文明。“阿拉伯数字和佛教”是古印度文明成果,阿拉伯数字由古印度人发明,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符合③地区特征,D项正确;“象形文字和太阳历”是古埃及(①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排除A项;“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②古巴比伦)文明成果,排除B项;“甲骨文和青铜器”是中国(④黄河流域)商朝文明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在印度某地村子里公共设备为不同种姓各设一套,村民自发遵守规矩,不跨种姓使用,这种村民自发遵守种姓间的界限的行为,说明传统种姓文化的影响深远,B项正确;种姓制度源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的等级制度,并非佛教思想理念,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排除A项;种姓制度下各等级是不平等的,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异,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种姓文化的影响,而非人民生活痛苦,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题干指出早期佛教僧团以修行资历而非出身排序,并反问“若仅凭出身便可纯洁,则狗与蛇亦可成圣者”,这明确批判出身决定地位的观念,强调修行平等,否定出身差异,体现社会平等理念,B项正确;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未继承其思想,排除A项;佛教主张个人修行,不服务于祭祀集团,排除C项;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不会促进种姓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多山靠海的地理条件导致耕地有限,农业难以自足,迫使当地人发展航海贸易和手工业,从而推动工商业繁荣,A项正确;“毗邻东方”属于地理位置,非自然条件,排除B项;“土地狭小”是多山靠海的结果,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水流湍急”与古希腊主要依赖海洋而非内河贸易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官职抽签产生”“任期短”“提供薪水”均为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典型措施。伯里克利主政时,扩大公民权利,实行公职津贴,确保普通公民参与政治,防止富人垄断权力,A项正确;亚历山大远征波斯为军事扩张,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B项;屋大维创立元首制涉及罗马帝国专制体制,与民主政体无关,排除C项;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与宗教政策相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神庙遗址分布于南欧(如希腊帕特农神庙)、西亚(叙利亚帕尔米拉、土耳其帕加马)等地,均体现希腊式建筑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通过征服波斯等地区,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推行“希腊化”政策,在统治区域传播希腊文化,包括建筑风格,使希腊式建筑在西亚等地广泛出现,A项正确;罗马帝国虽地跨欧亚非,但其建筑风格以吸收希腊文化为基础,发展出罗马式特色(如拱券、穹顶),与题干“希腊式”核心不符,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13世纪后)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与希腊式建筑无关,排除C项;波斯帝国(古代西亚)传播自身文化,未推广希腊式建筑,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27年首创‘元首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帝国建立;根据题干“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根据材料“4世纪末分裂为两个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因此题干反映是罗马帝国,建立者是屋大维,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存在时间短暂,未经历“元首制”及4世纪分裂,排除A项;凯撒为罗马共和国独裁者,并非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排除B项;汉尼拔是迦太基军事统帅,主要活动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与帝国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十二铜表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适用于罗马公民,并不适用非公民,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滥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宗教法等,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罗马帝国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将自身的文化输出给帝国辖区的其他地方,形成了一个多元交汇的文化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吸收其他文化又输出自身文化,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B项正确;罗马帝国主要影响的是欧洲、西亚等地文明,并非促进亚非文明形成,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罗马帝国吸收和输出文化的整体作用,并非只吸收大量希腊文化,排除C项;成为地中海霸主与文化多元交汇现象的形成逻辑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据题干“苏格拉底”、“伯里克利”和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提出“认识你自己”,强调理性思考,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推动了思想文化进步;伯里克利是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期的领导人,其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完善民主机构,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总结来看,他们都促进了古代希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项正确;民主政治全面普及是伯里克利的贡献,与苏格拉底无关,排除A项;哲学繁荣仅符合苏格拉底,伯里克利是政治家,排除B项;古希腊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形态,不存在所谓的“国家版图”,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德谟克利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A项正确;“提出演绎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排除B项;“编写万民法”是罗马法的内容,与德谟克利特无关,排除C项;“创立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罗马历法最初为阴历,后借鉴埃及太阳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之一),并在其基础上改进,由凯撒制定“儒略历”,体现了古罗马既善于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又进行创新发展,A项正确;“源远流长”强调起源早、历史悠久,而罗马历法是借鉴埃及太阳历发展而来,并非自身起源早,排除B项;儒略历是对埃及太阳历的改进,并非照抄照搬,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古罗马天文历法遥遥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据材料“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十二铜表法》罗马大竞技场儒略历”等可知,题干列举了古代印度、中国、罗马的不同文明成就,如种姓制度、分封制、《十二铜表法》等,这些成就各具特色且独立发展,未体现相互影响或统一标准,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独立发展、各具特色,符合题意,B项正确;交互性需文明间交流,传承性需前后继承关系,统一性需共同特征,均与表中内容不符,排除A项;排除C项;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该地区历史悠久,是某一世界性宗教的诞生地”可知,巴勒斯坦地区是某一世界性宗教的诞生地,基督教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在此传教),符合题意,C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今尼泊尔、印度),排除A项;印度教也源于印度,排除B项;伊斯兰教诞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麦加、麦地那),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是法兰克王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政治制度(查理·马特改革后逐渐确立),“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指843年的凡尔登条约,该条约将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部分,标志着法兰克王国的分裂。三者共同反映了法兰克王国从建立、制度发展到分裂的兴衰过程,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与克洛维、查理曼等人物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张的代表人物与事件(如凯撒、屋大维)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B项;基督教的传播仅与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有部分关联,但题干核心是法兰克王国的整体发展,非单纯宗教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封君与封臣之间的效忠仪式,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中,附庸只对直接封君负责,与最高领主无直接从属关系,A项正确;“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与中世纪城市自治、农奴获得自由相关,与图片仪式无关,排除B项;“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中国古代专制集权下君主对臣民的控制,与欧洲封建制不符,排除C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同态复仇原则,与图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述的是庄园法庭在实际运作中产生的效果,即其“作用”,D项正确;“成立背景”涉及原因或条件,题干未涉及庄园法庭的成立背景,排除A项;“建立过程”强调如何形成,题干没有关于庄园法庭建立过程的内容,排除B项;“特征”指其固有属性(如组织形式),题干不是在阐述庄园法庭的特征,题干强调其功能结果(维护利益、限制特权、维持秩序),属于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一种新的(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12世纪,封臣要直接承担封君的赋税、兵役义务,而非国家,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呈现的是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特征;图二是西欧庄园的图解,反映了西欧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形式,也和西欧封建社会有关。综合来看,两幅图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展示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仅涉及西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组织形式,未在图中体现宗教元素,排除A项;西方民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实践 ,与题干内容的封君封臣制和庄园不符,排除C项;图中为中世纪封建特征,未涉及古代文明传承,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大学拥有招收学生、邀请学者、聘请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授课、颁发证书以及自主管理教学和行政事务等权力,这些权力都属于教育领域的自主权,体现了中世纪大学具有教育自主权,B项正确;行政特权通常涉及对地方行政事务的管理、司法等方面的权力,而材料中大学的权力主要围绕教育教学、人员聘用、事务管理等教育领域,并非行政领域的特权,排除A项;司法特权是指在司法审判等方面的特殊权力,材料中未涉及大学在司法方面的权力,排除C项;免赋税特权是关于税收方面的优惠,材料中没有提及大学在赋税方面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劳动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10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D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是题干中“农业技术提高”等的表现,属于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庄园的发展”是9世纪左右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体现,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商品经济特征不符,排除B项;“大学的兴起”始于12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国地跨欧亚非三洲、保存希腊罗马古籍、吸收东方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精神营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长期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其学者在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携带典籍西迁,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虽传播希腊文化但未长期保存,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以伊斯兰文化为主,排除C项;查理曼帝国疆域仅限于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它承袭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同时吸收了基督教文化以及西亚、北非等东方文化,在时间上对近代文艺复兴起到了桥梁作用,还深刻影响了东欧文化(如俄罗斯文化),D项正确;印度文化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及文艺复兴的关联较弱,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虽在文化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并非直接承袭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并衔接文艺复兴,排除B项;法兰克文化主要是西欧封建文化的代表,与题干中的文化传承逻辑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段材料均涉及对奴隶的严苛规定:《汉谟拉比法典》严惩奴隶反抗或逃跑,维护奴隶主权威;《查士丁尼法典》虽限制主人过度虐待奴隶,但核心仍是承认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两者均通过法律强化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对立,体现鲜明的阶级属性,C项正确;“保障人权自由”与材料内容矛盾,排除A项;“维护奴隶权益”错误,法典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君主制定法律”虽符合史实,但材料未提及制定者,与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1.(1)①古印度文明; ②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依靠河流的灌溉等条件发展农业,进而孕育出早期文明。
(2)标题:金字塔;解说词: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重要法律文献。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法典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3)收获与感想:古代大河文明如此璀璨;我们要用心去探索不同文明的魅力;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详解】(1)填空:根据展板一图3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 3 展示的是印度河流域等区域,对应的是古印度文明,故①为古印度文明。根据展板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等,所以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依靠河流的灌溉等条件发展农业,进而孕育出早期文明。
(2)标题:根据展板二“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4展示的是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解说词:根据展板二图5“汉谟拉比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重要法律文献。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法典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3)收获与感想: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古代大河文明的璀璨;我们要用心去探索不同文明的魅力;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等角度进行作答。
32.(1)特点: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津贴制度。
(2)法律:《十二铜表法》;理解: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任意3点)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启示:民主、法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制度;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
【详解】(1)特点:结合材料信息“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联系材料信息“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及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建立建立津贴制度,以保障民主政治制度。
(2)法律:结合材料信息“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个成文法因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可知,这体现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
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即考查对于《十二铜表法》历史意义的理解;联系材料信息“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可知,《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同时《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开端,后续罗马法(如万民法、经济法)均在此基础上发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3)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除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将罗马历代法律文献整理、汇编,形成逻辑严谨、内容全面的法律体系(涵盖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领域),结束了罗马法律零散混乱的状态;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
(4)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雅典打破贵族专权、罗马遏制特权垄断,到近现代国家的法治建设,无不证明民主能保障公民权利、法制能维护社会秩序,二者共同推动社会从专制向文明转型,说明民主、法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只有主权在民,才能制定出反映民众意志的法律),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法律约束,民主易沦为多数人暴政或少数人破坏),二者缺一不可;民主法制不能一成不变,需根据时代需求(如公民范围扩大、社会关系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同时应该坚持依法治国,重视民主参与,让民主与法制成为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 “双基石”。
33.(1)基础:土地的封赐。
实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契约关系。
(2)特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经济关系:领主通过控制土地对佃户进行经济剥削,佃户以劳役换取土地使用权,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3)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经济地位:工商业中心,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
(4)历史信息:课程设置受基督教会影响;课程内容包含多种文化成果等。
(5)主题: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详解】(1)基础:据材料一“贵族由于效忠王室而领受土地和管辖采邑”可知,贵族领受土地和管辖采邑,体现了其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实质:据材料一“这些封臣们要对上级封君宣誓效忠并承担军事义务……领主这时交给附庸一柄旗子、一根手杖和一张约书,表示给附庸财产并保护他”可知,封君封臣制下封臣和封君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体现了其属于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契约关系。
(2)特点:据材料二“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这些产品几乎都是消耗在庄园之内”可知,庄园生产了绝大部分产品,体现了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经济关系:据材料二“领主的‘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佃户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分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可知,佃户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佃户主要依靠“分地”,体现了领主通过控制土地对佃户进行经济剥削,佃户以劳役换取土地使用权,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3)方式: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经济地位:据材料三“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可知,城市属于当时的工商业中心,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体现了中世纪城市是工商业中心,也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
(4)历史信息:据材料四“教会法”可知,大学学习教会法,体现了其课程设置受基督教会影响;据材料四“罗马医学、东方医学等”“《几何原本》”可知,课程包括数学、医学、文法等,体现了其课程内容包含多种文化成果等。
(5)主题:综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如材料涉及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发展、大学兴起、庄园和封君封臣制,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