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3《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本文以“桂花”为线索,串联“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三大内容,既描写了桂花的迷人香气、摇桂花的童真乐趣,又借母亲“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话语,藏着对童年、母亲与故乡的深切眷恋,是“借物抒情”的典型文本。文中“浸”字对桂花香的具象化描写、摇桂花时“抱、摇、喊”的细节刻画,以及母亲的直白表述,共同构建起“事物—情感”的关联,文章语言质朴却情感浓厚,感染力极强,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载体。
【学情分析】
优势:五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经第一课时学习,能清晰把握“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的课文框架;通过此前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掌握“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的阅读方法,且对“童年趣事”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摘果子、玩花草),容易与“摇桂花”的快乐场景产生共鸣,为自主品读文本细节、体会表层情感奠定基础。
劣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生活中较少有“摇桂花”的经历,对“桂花雨”的画面感缺乏直观认知,难以深度代入文中摇花的快乐;第二,本单元首次明确要求“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生易将“母亲觉得家乡桂花更香”理解为“气味差异”,难以透过“桂花”这一事物,体会背后蕴含的“故乡情”,对“借物抒情”的写法缺乏深层认知。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想象文字描绘的场景与细节,体会“爱桂花”的缘由与“摇桂花”的快乐。
2.聚焦动词,反复品读,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结合琦君生平与母亲的话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思乡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想象文字描绘的场景与细节,体会“爱桂花”的缘由与“摇桂花”的快乐。
【教学难点】
结合琦君生平与母亲的话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思乡情”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桂花,激发兴趣
1.师出示桂花实物: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有什么特点呢?你想不想闻一闻?
2.学生闻桂花的香味。
3.师导入: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桂花飘进了我们美丽的雅实校园,也飘进了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中。今天,让我们伴着这桂花的阵阵香味,走进琦君的童年,继续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复习回顾,理清脉络。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桂花写了三方面的事情,谁来汇报一下?
预设: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2.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
预设:因为桂花很香
三、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一)品读课文,感受“桂花香”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2.指导朗读“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3.师:桂花到底有多香呢?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4.学生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5.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不能把它改成肯定句?
6.重点指导“浸”字。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浸”字的妙处。教师指导朗读。
7.学生继续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师小结,配乐,学生声朗读。
(二)创设情境,体验摇花乐
1.感受摇花前的急切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摇花前的句子,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
(2)抓住“缠”“总是”体会作者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3)情境对话:想想作者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
(4)指导朗读。
2.体验摇花时的快乐
(1)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学生自由开声地读一读这几句话,找出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读句子。
(4)学生上台表演摇桂花的情景。其他同学朗读句子,体会摇花的快乐。
(5)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说说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学生尽情地喊一喊。你快乐地喊一声——生接着读。你开心地喊一声——生接着读。你拍着手激动地喊一声——生接着读。
配乐齐读
(三)美读课文,感悟思乡情。
1.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师补充杭州西湖南面的满觉陇山谷的桂花情况。
3.那么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谈理解。
4.师生情境对话。现在,我们来到了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1)杭州的水真甜,她会说:“________”
(2)杭州的橘子真红,她会说:“_______”
(3)杭州的人真好,她会说:“________”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再圆不如家乡月,再香不如家乡桂。桂花的香,摇花的乐,对桂花的爱,其实都源于我对故乡的——思念。(板书: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1.作者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情感呢?
出示: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2.出示《烟愁》中的话: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如果让我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学生配乐吟诵课文。
3.作业:阅读琦君的其他散文。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爱桂花——香
摇桂花——乐
思桂花——情
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