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 )音。 常 建 简 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高才而无位,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山水的隐逸情怀。 写作背景 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除了钟磬的余音,一切归于寂静。于是心有所感,吟成此诗,题之壁上。清晨入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初日照高林清晨入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初日照高林清晨入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初日照高林 1 人:进入。
2 初日:初升的太阳。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日”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禅房花木深
1.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
2.禅房:僧侣的住所。
竹间曲折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夺目,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影着山影,人的心灵变得空明纯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性情如飞,向往自由。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流露了作者心如止水,万事皆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都寂《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但余钟磬音万籁此都寂《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磬”,佛教召集僧侣的打击乐器。 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衬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思想
演化成语 万籁俱寂; 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俱:都;全。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