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选必下教材
重点小说回顾
选必下小说教材回顾
《阿Q正传》《边城》
教材梳理回顾:
选必下第二单元要求学生通过梳理、研读、探究等学习活动,对现当代文学的不同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的概貌有大致了解。同时结合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关注现当代文学之“新”——新的样式、新的语言、新的思想,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
《阿Q正传》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曾公开直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甚至愿意用自己所有的小说换一部《阿Q正传》。
写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小说简介: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
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回顾一: 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 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1)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2)原因: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回顾二: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回顾三: 阿Q形象小结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回顾四: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
①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②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③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回顾五:讽刺的写作手法
①夸张: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阿Q的形象。例如,他的 “精神胜利法” 被夸张地表现出来,他在被人打后,不是通过实际行动去反抗,而是在精神上自我安慰,想象自己取得了胜利。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他的愚昧和可笑,增强了讽刺效果。
②对比:通过阿Q与赵太爷、钱太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对比,以及他与小D等普通农民的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他的性格特点,也使讽刺更加深刻。
③象征手法:阿Q的 “癞疮疤” 象征着他的社会地位低下和心理上的一些缺陷。他的“精神胜利法” 也象征着农民阶级在长期的压迫和贫困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这种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同时,阿Q的 “革命” 也象征着农民阶级对革命的盲目理解和期望,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回顾六: 鲁迅先生创作阿Q的原因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回顾七: 阿Q的文化内涵
1)国民性批判:小说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阿 Q 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民普遍存在的一些弱点,如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等,这些弱点反映了国民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弱点的批判来唤起国民的觉醒。
2)社会文化反思:作品引发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思。从封建制度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再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推动社会的进步。
《边城》
湘西因沈从文而厚重,凤凰因《边城》而忧伤。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边城》写作背景
沈从文出生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连年的征战,使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涌现了不同思想下的革命狂潮,引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
沈从文正是在中国革命艰难探索的历程中,迎来了自己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这让沈从文在心系中国革命发展的同时,感受到爱情的幸福美好,从而创作出描写美好乡土生活的《边城》。
《边城》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一年前的端午,翠翠初识傩送的哥哥天保,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在唱歌之时,让弟弟先开口,为了成全弟弟,自己没有唱歌,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爷爷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怅惘。
《边城》人物形象
①纯真善良:翠翠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她对待身边的人都充满了善意,无论是祖父、傩送还是其他人,她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
②温柔羞涩:她在情感表达上十分含蓄和羞涩。面对傩送的感情,她虽然内心喜欢,却从不轻易表露,只是将这份情感深埋在心底。她的羞涩在很多情节中都有体现,如在与傩送的接触中,她常常脸红心跳,不知所措。
③坚韧执着: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情感的波折时,翠翠表现出了坚韧的一面。祖父去世后,她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虽然痛苦但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在感情上,她对傩送的爱始终执着,即使傩送离开,她也一直在等待。
1)翠翠:
人物塑造手法:①外貌描写:作者通过对翠翠外貌的描写,如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展现了她的健康、纯真和自然之美。
②心理描写:文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翠翠的内心世界。比如她对傩送的感情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通过她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的情感变化。
③行为描写:她的一些行为也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例如,她在端午节时去看划船比赛,会因为看到傩送而紧张,会在祖父询问时羞涩地回避,这些行为都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性格。
①善良勤劳:
祖父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他以渡船为生,对待每一个过渡的人都充满了善意。他勤劳地工作,维持着自己和翠翠的生活。
②疼爱孙女:
他对翠翠的爱是无私的。他关心翠翠的生活和成长,为她的未来担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翠翠一个温暖的家。例如,他会在端午节为翠翠准备好各种东西,会在翠翠感情出现问题时,努力为她解决。
③朴实憨厚:
祖父的性格朴实憨厚,他没有什么心机,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很真诚。他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2)祖父:
人物塑造手法:
①外貌描写:通过对祖父外貌的描写,如 “祖父坐在船头,一面拉着船,一面望着对岸的青山绿水,嘴里哼着小曲,脸上带着微笑。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睛依然明亮。” 展现了他的朴实和慈祥。
②语言描写:祖父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乡土气息。他的话语中常常流露出对翠翠的疼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例如,他会对翠翠说一些关心的话,会在和别人交谈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③行为描写: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每天辛勤地摆渡,对待过渡的人热情周到,这些行为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勤劳和朴实憨厚。
《边城》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湘西山水:
小说中对湘西的山水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清澈的河流、翠绿的山峦、幽静的竹林等。这些自然环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象征着翠翠和祖父等人纯真、质朴的心灵。湘西的山水具有一种宁静、优美、和谐的美,为小说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节日氛围:
端午节等节日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节日场景的描写,如龙舟比赛、人们的庆祝活动等,展现了湘西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节日氛围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民族精神。
2.社会环境
湘西小镇:
小说以湘西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小镇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小镇上的人们生活简单而淳朴,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充满了人情味。这种社会环境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性格。
传统文化:
小说中体现了湘西的传统文化,如民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这些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例如,翠翠和傩送之间的感情发展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爱情含蓄而美好,遵循着传统的道德规范。
《边城》艺术手法
主要艺术手法:
⑴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语言特色:
1)本文语言生动、雅俗辉映、活泼风趣;
2)善用多种修辞,铺陈、排比、议论、抒情穿插其中;
3)穿插民间传闻,庄谐并重,刻画精妙,传神生动,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
《边城》主题思想
如何理解《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赞歌”?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考题示例
逃难
萧红
何南生在抗战之前做小学教员,他从南京逃难到陕西,遇到一个朋友是做中学校长的,于是他就做了中学教员。做中学教员这回事先不提。就单说何南生这面貌,一看上去真使你替他发愁,两个眼睛非常光亮而又时时在留神,凡是别人要看的东西,他却躲避着,而别人不要看的东西,他却偷着看,他还没开口说话,他的嘴先向四边咧着,几乎把嘴咧成一个大柴盒形,那样子使人疑心他吃了黄连。
“这是干什么……这些人,中国人若有出息……”
何南生一向反对中国人,就好像他自己不是中国人似的。抗战之前反对得更厉害,抗战之后稍稍好了一点,不过有时候仍旧来了他的老毛病。
什么是他的老毛病呢?就是他本身将要发生点困难的事情,也许这事情不一定发生,只要他一想到关于他本身的一点不痛快的事,他就对全世界怀着不满。危险的事情若没有发生就过去了,他就越感到那危险得了不得,所以他的嘴上除掉常常说中国人怎样怎样之外,还有一句常说的就是:“到那时候可怎么办哪……”
现在他所说的到那时候可怎么办是指着到他们逃难的时候可怎么办。
这几天来何南生就替他们的家庭忧着心。就是不逃难,不抗战,什么事也没有的时候,他也总是胆战心惊的。这一抗战,他就觉得个人的幸福算完全不用希望了,他就开始做着倒霉的准备。倒霉也要准备的吗?读者们可不要稀奇!现在何南生就要做给我们看了: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何南生从床上起来了,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墙上他已准备好的日历。
“对的,是今天,今天是十五……”
一夜他没有好好睡,凡是他能够想起的,他就一件一件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想一遍。
他第二眼看到的就是太太给他摆在枕头旁边的一双袜子。
“这是干什么?这是逃难哪……不是上任去呀……你知道现在袜子多少钱一双……”他喊着他的太太,“快把旧袜子给我拿来!把这新袜子给我放起来。”
他把脚尖伸进拖鞋里去,那露在破袜子洞里的后脚跟,他太太一看到就咧起嘴来。
“你笑什么,你笑!这有什么好笑的……还不快给孩子穿衣裳,天不早啦……上火车比登天还难,那天你还没看见。袜子破有什么好笑的,你没看到前线上的士兵呢!都光着脚。”这样说,好像他看见了,其实他也没看见。
十一点钟还有他的历史课,他没有去上,两点钟他要上车站。
他吃午饭的时候,一会看看钟,一会揩揩汗,心里一着急,所以他就出汗。学生问他几点钟开车,他就说:
“六点一班车,八点还有一班车,我是预备六点的,现在的事难说,要早去,何况我是带着他们……”他所说的“他们”是指的孩子、老婆和箱子。
因为他是学生们组织的抗战救国团的指导,临走之前还得给学生们讲几句话,他讲的什么,他没有准备,他一开头就说,他三五天就回来,其实他是一去就不回来的。最后的一句说的是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他说,他与陕西共存亡,他绝不逃难。
何南生的一家,在五点二十分钟的时候,算是全来到了车站:太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柳条箱、一个猪皮箱、一只网篮、三个行李包。为什么行李包这样多呢?因为他把雨伞、字纸篓、旧报纸都用一条被子裹着,算做一件行李;又把抗战救国团所发的棉制服,还有一双破棉鞋,又用一条被子包着,这又是一个行李;那第三个行李,——这孩子,那里边包的东西可非常多:电灯泡、粉笔箱、羊毛刷子、扫床的扫帚、破揩布两三块、洋蜡头一大堆、算盘子一个、细铁丝两大丈,还有一团白线,还有肥皂盒盖一个,剩下又都是旧报纸。除掉这三个行李,网篮最丰富:白铁锅、黑瓦罐、空饼干盒子、挂西装的弓形的木架、洗衣裳时挂衣裳的绳子,还有一个掉了半个边的陕西土产的痰盂……
所以何南生这一家人,在他领导之下,五点二十分钟才全体到了车站,差一点没有赶上火车——火车六点开。
何南生一边流着汗珠一边觉得这回可万事齐全了,他的心上有八分快乐,他再也想不起什么要拿而没有拿的,因为他已经跑回去三次,第一次取了一个花瓶,第二次又在灯头上拧下一个灯伞来,第三次他又取了忘记在灶台上的半盒刀牌烟。
火车站离他家很近,他回头看看那前些日子还是白的,为着怕飞机昨天才染成灰色的小房。他点起一支烟来,在站台上来回地喷着,反正就等火车来,就等这一上了。
站台上不知堆了多少箱子、包裹,还有那么一大批流着血的伤兵,还有那么一大堆吵叫着的难民。“到那时候可怎么办哪!”照理他正该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但何南生的习惯不是这样,凡事一开头,他最害怕,总之一开头他就绝望,等到事情真来了,或是就在眼前,你看他就安闲得多。
火车就要来了,站台的大钟已经五点四十一分。
他又把他所有的东西看了一遍,一共是大小六件,外加热水瓶一个。
“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忘记的吧!你再好好想想!”他问他的太太说。
火车误了点,六点五十分还没到,他就趁这机会又跑回去一趟,早晨那双没有舍得穿的新袜子果然找到了,他正在研究着袜子上的花纹,他听他的太太说:“你的眼镜呀……”
可不是,他一摸眼镜又没有了,本来他也不近视,也许为了好看,他戴眼镜。
他正想回去找眼镜,这时候,火车到了。
他提起箱子来,向车门奔去,他挤了半天没有挤进去,自己不是最先奔到车门口的吗?怎么上不去,却让别人上 去了呢?大概过了十分钟,他的箱子和他仍旧站在车厢外边。
“中国人真……真是天生中国人!”他这样骂着。
火车开出去好远了,何南生的全家仍旧完完全全地留在站台上。
“中国人要逃不要命,还抗战呢!不如说逃战吧!”他说完了“逃战”还四边看一看,这车站上是否有自己的 学生或熟人,他一看没有,于是又抖着他那被撕裂的长衫:“这还行,这还没有见个敌人的影,就吓没魂啦!要挤死啦!好像屁股后边有大炮轰着。”
4.有人说,本文在刻画“国民性”这一创作实践上与鲁迅《阿Q正传》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本文和《阿Q正传》,从思想和手法两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手法层面:
同:运用夸张细节,如何南生破袜子、阿Q癞疮疤,突显人物滑稽;反讽语言,如何南生骂“中国人”却自身不堪,强化批判。
异:萧红更重场景白描,如逃难行李,鲁迅多用心理独白,如阿Q“革命畅想”。
思想层面:
同:均批判国民劣根性。何南生如阿Q,用“精神胜利法”自欺,如宣称“与陕西共存亡”却狼狈逃难;二者皆以个体映射群体,揭露虚伪、自私、麻木。
异:鲁迅侧重底层愚昧,萧红聚焦知识分子矛盾,更具时代针对性。